文化艺术界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现代、当代人物 > 文化艺术界 > 正文

仓夷

更新时间:2013-02-04 10:06:00点击次数:13620次

仓夷(1921~1946)原名郑贻进。祖籍福建福清,出生于新加坡。先后考入新加坡光洋小学和新加坡华侨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仓夷告别亲人,回到祖国。过了两年流浪生活,于1939年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抗日斗争。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办的《救国报》和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194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任《晋察冀日报》、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记者,经常在枪林弹雨中采访,写下了《平原青纱帐战斗》、《平原地道战》、《幸福》、《婚礼》、《爆炸英雄李勇》和《反扫荡》等大批优秀通讯和报告文学。

1942年5月,冀中反“扫荡”后,仓夷采访了被冀中区领导人程子华誉为“纪念连”的八路军一个连队在反“扫荡”斗争期间艰苦、曲折的英勇战斗历程,创作了同名报告文学。这篇4万字的作品在1942年10月《晋察冀日报》连载后,在边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晋察冀日报》连载《纪念连》不久,1942年12月,连续发表了丁克辛的长篇评论文章,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纪念连》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称赞《纪念连》是“边区迄今为止反映民族神圣抗战,反映今年夏季冀中空前艰苦残酷反‘扫荡’斗争比较完全的一篇”。对边区报告文学健康发展、创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6年1月,仓夷调往北平(今北京)任新华社北平分社、北平《解放》报记者。8月,奉派调查“安平事件”时,在山西大同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947年8月,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了他生前自选的报告文学集《幸福》,作品展示了边区人民新生活的几个侧面。周扬看到《幸福》后评论说:仓夷同志的作品,正如作者一样年轻活泼,充满清新朝气,给予人一种衷心喜悦。他写了人民的新的自由生活,也写了人民为争取生存与自由的流血斗争的故事。其中《韩凤龄》记述了一个受封建压迫的普通妇女成长为边区劳动英雄的故事,是关于边区生产劳动模范类报告的代表。

(编辑:admin)
  • 上一篇:魏巍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