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信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市内信息 > 正文

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读《方大曾:消失与重现》

更新时间:2015-11-13 11:33:00点击次数:5197次

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

——读《方大曾:消失与重现》

陈昌凤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0日   24 版)

11月8日是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讲述的是一位70后记者冯雪松,用15年的时间,寻找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突然消失的战地摄影记者方大曾的故事。让我们听一听这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

——编 者

方大曾(1912—1937?),中国报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人,战地记者的先驱、杰出的摄影家,被后辈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但是,在民族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却神秘消失了。

60年光阴似箭,方大曾几乎被遗忘了。2000年11月8日,新中国首个记者节时,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将这个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重新呈现。这个纪录片的编导叫冯雪松。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这两位记者隔着时空的精神对话一直延续至今。从2000年至2014年,冯雪松用15年的时间追寻着只有25年生命的方大曾的足迹,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他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的出版。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评价这本书“把湮没了八十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摄影记者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让他的名字开始为公众所知晓,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方大曾,笔名“小方”,1912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喜爱摄影艺术,早在1929年8月,当他还在北平市立第一中学念书时,就倡议组织了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小方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读书,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中,同时用摄影来记录爱国行动。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小方背起心爱的相机,通过丰台岔道日军哨卡的盘查,奔赴宛平城、长辛店战地,最先报道了“七七事变”的真相。他的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刊于《世界知识》)中记述了战争的过程,并记述“十日清晨,战争既停,记者乃骑着自行车赴卢沟桥视察”的沿途情况,其所见所闻,真切而透着力量。在战争如此紧迫的背景下,小方却仍有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的豪情:“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在短时间内,他留下了宝贵的《我们为自卫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抗战图存》《为国捐躯》《民众慰劳》《卢沟桥事件发生后之北平》《被日军占领前的天津》《敌机轰炸我保定车站》等摄影报道,被国内外各大报刊广泛采用。

1937年7月下旬,上海《新闻报》记者陆诒在卢沟桥前线采访,“得到我军全线应战的消息”,28日上午就同小方一起出发,登平汉路客车北上,“车抵良乡,小方即和我匆匆告别,跳上铁路线上的铁甲车,要驰赴前线,摄取我军反攻的镜头”,从陆诒的记述中可知小方当年投身于战地新闻报道的大无畏态度。1937年8月中旬,在范长江的举荐下,方大曾成为上海《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这时他单独作战遇到更多困难和危险,行踪不定,9月18日,他自河北蠡县寄出写于保定的《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音讯中断,从此失踪。

多年来,范长江、陆诒、吴群、陈申等专家学者及方大曾的亲属们,都曾记下过关于方大曾的回忆和采访记录。据周勉之、方仲伯等人回忆,他最有可能是在抗战前线牺牲了。

在《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冯雪松寻找方大曾的许多细节。

时间到了1989年初冬,摄影史专家陈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方大曾的故事。他找到了方大曾的胞妹方澄敏,并从那里获得了方大曾拍摄的837张底片。这些底片极其珍贵,其中关于抗战的内容最多。1993年陈申推荐给台湾摄影家阮义忠,阮义忠惊讶60年前的方大曾所拍摄的照片无论是构图还是表现力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据此他在台湾《摄影家》杂志出了一期方大曾专辑,向大家介绍这位被遗忘的杰出的摄影记者。

1999年,时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的陈申给中央电视台专题部发了一封关于合作挖掘方大曾事迹的传真,传真没有写明确的接收人,上面有对方大曾的简短介绍。这封传真与一堆报纸、信件混在一起,恰巧被这一天去了办公室的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冯雪松看到。也许是职业敏感,冯雪松立刻就产生了寻找方大曾的冲动。

冯雪松一直清晰地记得15年前他见到方大曾胞妹的那一幕——夕阳下,已是85岁高龄,因病瘫痪坐在轮椅上的方澄敏取出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人头戴钢盔、目光清澈而坚定、浑身散发着阳光。“这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的形象,他不应被历史湮没。”冯雪松当即许诺一直思念哥哥的方澄敏,一定会让她在屏幕上看到哥哥的故事。

有很长一段时间,冯雪松在国家图书馆一期一期地查阅1934年至1937年间的报纸杂志,艰难地寻找着所有与小方的文字相关的点滴。他发现小方在1936年和1937年失踪以前,留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和通讯报道。邹韬奋1936年6、7月份在香港主编的《生活日报》,曾连载小方写的长篇通讯《张垣一瞥》《从张垣到大同》《晋北煤业现状》等文。当年8月迁上海出版的《生活星期刊》,先后刊出小方的旅行通讯《从大同到绥远》、特约通信《北平学生的灾区服务》。《申报》接连刊登小方的旅行通讯《绥远的鸦片问题》《冀东视察记》《集宁见闻记》等文。他的摄影作品,关怀劳动人疾苦,报道抗战情景,极具新闻性和现实感,广受报刊欢迎,还被刊载于美国的《时代》、英国的《伦敦图画新闻》。

冯雪松把那些散落在各家报纸上的文章聚拢在一起,按照时间顺序拼贴出方大曾当年走过的战地路线图。然后他数次往返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4000多公里的行程,只为一个也许没有结果的追寻。

终于,在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前,冯雪松完成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的拍摄并如期播出。为了让更多的后来者知道小方,在完成纪录片后,冯雪松决定用书写的形式继续追踪小方。写作的过程是再一次的出发。冯雪松采访了更多与方大曾相关的人与事,翻阅了更多的资料,他觉得自己所寻找的已不再只是方大曾本人,而是他的精神,他的那种可以超越时空影响当下的精神。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出版后一直热销,冯雪松决定捐出书籍全部版税设立“方大曾基金”,用以鼓励年轻记者们坚守新闻理想。而在今年的7月7日,经过多方奔走,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落成。今年9月开始,“纪念抗战记者方大曾”的校园行公益计划,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启动,并将扩展到其他高校,新闻学子们将在认识小方的过程中传承小方精神。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编辑:admin)
联系我们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保定市竞秀区东风西路1号
电话:0312-3088159
E-mail:bddfz0312@163.com
传真:0312-3088159
邮编: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