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安国市—历代名人

更新时间:2012-09-11 14:57:00点击次数:28813次

刘祐(?~168)

东汉大臣。字伯祖,安国人,汉室宗亲。少时读《严氏春秋》、《小戴礼》、《古文尚书》,注重品行修养。刘祐为某郡主簿时,郡将之子常使刘祐买果品,刘祐却屡买回纸笔给他。郡将责问,刘祐答道:“你儿子已到入学年龄,但性傲骄横,不明事理,人们说你府上无教养,请让我教他读书。”其子遂拜刘祐为师,终成学业。适遇察举孝廉,刘祐补任尚书侍郎,他办事干练,笔锋犀利,处理奏章、公务及时准确,颇受同僚敬重,后官拜任城令,政绩突出,升扬州刺史。时会稽太守梁旻依仗堂兄梁冀之势横行无忌,刘祐据实弹劾,使梁旻受到惩治。继而升河东太守,属县官吏多为中官子弟,横行霸道,鱼肉乡民,百姓深受其害。刘祐惩贪官雪冤案,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三河(河东、河西、河南)表率。延熹四年(161)官拜尚书令,旋任河南尹,转司隶校尉,他执法严明,誉满朝野。时卸职州郡官吏携财返京,至刘祐辖区都改换装束、车马,隐匿财宝,唯恐被查获。后刘祐官拜宗正,转大司农。时中常侍苏康、管霸把持朝政,霸占良田美业、山林湖泽,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无人敢惹。刘祐不畏权势,颁令没收所占财产。苏、管怀恨,诬告刘祐,桓帝怒将刘祐降职囚禁,后获释,官复原职。刘祐因不满权奸当道,托病辞归,诏封中散大夫,遂闭门谢政。后每当朝中三公位缺,桓帝便有意起用刘祐,皆因权奸谗言而作罢。建宁元年(168年),灵帝刘宏继位,陈蕃辅政,复用刘祐为河南尹。陈蕃等谋诛宦官失败后,刘祐罢官回乡。

张行成(586~653)

唐代大臣。字德立,义丰(今安国)人。少时师从学者刘炫,刘常对人说:“行成文才过人,虚怀若谷,乃国家栋梁之才”。隋大业末年,被举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事王世充,任度支尚书。唐武德四年(621),王世充兵败,降唐任谷熟尉,迁陈仓尉,后被荐为富平主簿,才华显露,升殿中侍御史。张行成为官清廉,执法严明。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一次宴中李世民谈及关中、山东人时言语失之偏颇,行成直言道:“天子应以四海为家,不能有地域之分,否则会在百姓中造成隔阂。”太宗以为是,赐行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称。此后,每议事,均令行成参与,行成直言不讳,所提建议,大部分为李世民所采纳,累迁给事中,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张行成随太子李治驻定州时,向李治推荐了不少人才。李治每有要事奏报,均令行成前往。一次,太宗巡视灵州,欲诏皇太子随从,行成劝阻道:“皇太子当留京都掌管国事,料理朝务,既能控制京师重地,又能诏示盛德于天下。”太宗采纳。以其忠,封侍中,兼刑部尚书。

李治继位,封张行成北平县公,监修国史。后出任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653)三至五月滴雨未下,人心浮动。行成引咎请辞,高宗劝道:“国家遭灾,乃我寡德,非宰相之过。”又赐以宫女,黄金器。行成执意要走,高宗哭求作罢。不久逝于尚书省舍。高宗下诏,九品以上官吏为其陪灵送葬,谥“定”。弘道元年(683)配享高宗庙。

张昌宗(?~705)张易之(?~705)

唐武则天宠臣。义丰(今安国)人。张行成族子。张易之少时即被封官。武则天称帝后张昌宗受太平公主举荐入宫,专侍武则天。昌宗复荐张易之,言其才过人,且善冶炼药石。武则天见易之体貌俊美,通晓音乐,留宫中,兄弟二人皆受幸于武则天。不久,张昌宗封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张易之封司卫少卿,赐甲第,赏布帛,给奴婢,二人名声显赫,满朝文武皆惧之,连武则天的兄弟都争相结纳,讨好奉承,并称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圣历二年(699)武则天诏建控鹤府,张易之为府监,后改称奉宸府,易之任府令。武则天每诏宴群臣,俱令易之、昌宗亲侍。一些人为讨好张昌宗,说他是王子晋转世。武则天便准其穿羽衣吹笛箫跨寓鹤,在厅中嬉耍。久之,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武则天为避人口舌,诏令张昌宗于宫中著述,同李峤、张说等编撰《三教珠英》,封张昌宗为司仆卿,张易之为麟台监。后封张昌宗春宫侍郎、邺国公,张易之恒国公。二张依仗武则天,专横跋扈。武则天患病后,久居长生院,宰相亦不得进见,只许张昌宗侍奉。二张借此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武则天病重,昌宗恐其死后祸至,乃与私党日夜谋划,企图作乱。阴谋暴露后,左台御史宋璟奏请武则天镇压,武则天佯装准奏,旋即下诏将宋璟外调幽州,改命司刑卿崔神庆办理,崔妄奏武则天,言二张应赦免,宋璟等直谏武则天,请求将二张依法斩首,武则天始终未准。神龙元年(705年),张谏之、崔玄玮等率羽林军迎中宗李显复位,斩张昌宗、张易之于迎仙院。

杨果(1195~1270)

金元之际文学家。字正卿。蒲阴(今安国)人。幼丧父母,成年后在亳州、许昌流落10余年,以教书为生。金正大元年(1224)中进士。他风姿绰约,才思敏捷,性格幽默诙谐。在许昌时,与参政李蹊交往甚密,李极为赏识他的才能,经举荐,出任偃师县令,后改任薄城、陕县县令,所任皆为大县,政绩卓著。元初,中原经金末战乱,民生凋敝。杨果非常关心人民疾苦,跟随杨奂征收河南课税,参议经略天泽军时,“随宜赞划,民赖以安”,对安定民心、恢复生产起到很大作用。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杨果任北京(今辽宁省凌源县以西)宣抚使,次年迁参知政事。至元六年(1269)出任怀孟路(今河南沁阳县)总管,任间力倡教育,修文庙,办学校。旋告老还乡。杨果工于文章,长于词曲,也是促进“曲”这种形式由民间转向文坛的重要曲家。著有《西庵集》(已失传),传世有散曲小令16首,最著名者是\[越调·小桃红\]小令11首,曲风清丽漪艳,典雅之中透露出淡淡伤感情绪。《太和正音谱》称其曲词“如花柳芳妍”。杨果品行高尚,为人称道。微贱时与一流离女成婚,虽历任显官却始终如一,与之偕老。死后谥“文献”。

关汉卿(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

元杂剧家。蒲阴(今安国)伍仁村人。号已斋叟。其祖上世代为官。关汉卿幼年好学,过目成诵,善诗赋。曾任太医院尹。县试名列榜首,后赴中都应试,因考官作梗而不第。从此认清官场腐败,不屑仕途。约元成宗元贞年间,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与杂剧作家白朴、赵子祥等组织领导了杂剧作家团体—玉京书会结交了杂剧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杂剧女艺人朱帘秀等。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元人周德清把他与马志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多关注社会,力倡人道,诅咒战争,向往和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意表现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炼,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关汉卿不仅是一位剧作家,他还非常重视舞台实践,明人臧晋权撰《元曲选·序》中载:“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这使他掌握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更加理解和接近广大群众,从而创作质量不断提高,赢得民众爱戴。贾仲明补撰《录鬼簿》吊词中赞他:“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评价道:“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有些剧目至今盛演不衰,远在百年之前,《窦娥冤》即有法文译本,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吴弘道(生卒年不详)

元曲作家。字仁卿,号克斋先生。蒲阴(今安国)人。以府判致仕,大德年间已成名,其杂剧作品以明快、流畅,给人以清新之感而盛行天下。明《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山间明月”。如其小令\[南吕\]金字经:“落花风飞去,故枝依旧鲜。月缺终有圆,贺,月圆人未圆。承颜变,几时得重少年。”吴弘道一生效力于散曲创作,享寿颇高,钟嗣成《录鬼簿》列其为“方今才人相知者”。天一阁本《录鬼簿》贾仲明所补挽词写道:”克斋弘道老仁卿,衣紫腰金府判升。银鞍紫马敲金镫,锦衣乡中过一生。老来也,致仕心宁。手卷记子房货剑,锦乐府天下盛行。曲海丛珠,金缕新声。”

贾辅(生卒年不详)

金元时武将。蒲阴(今安国)人。

贾文备(?~1304)

元代武将。字仲武。贾辅之子。

贾辅原为金祁州刺史,为避金将武仙谋害投归蒙古太祖铁木真,在张柔麾下为将。张柔令贾辅攻打蠡州(今蠡县)、庆都(今望都)、安平、束鹿(今辛集)诸县,皆一举而下。张柔建帅府于满城,命贾辅行元帅府事于祁州。张柔经常带兵打仗在外,贾辅居守帅府,累建大功,太祖封贾辅为行军千户,赐金符。不久改封顺天、河南等路军民万户。曾协助张柔重建保州城,并主持在莲池北侧建万卷楼,将灭金后所获文物图书尽藏其中,邀集文人学士至保州,郝经即在此拜元好问为师。贾文备袭父职驻守三汊口。一次宋军架云梯20余架攻打三汊口,文备率众鏖战,击退宋兵。宪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