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一章 走出洪荒 唐尧的传说

更新时间:2020-01-01 17:26:40点击次数:6448次

顺平县城西北10公里有座伊祁山,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就出生在那里,因此又叫尧山。尧山南面有座庆都山,相传是唐尧母亲庆都的出生地,庆都逝世后葬于望都,望都的名字就是由登尧山望都山而来。至今那里依然可以看到尧母洞、龙母潭等原始氏族群居留下的遗迹,在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尧的故事和传说。

位于唐县庆都山上的唐尧雕像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庆都是上古黄帝的曾孙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她是伊祁侯的女儿,因感赤龙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取名叫做放勋,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帝尧小时先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氏,被封在唐地后才叫陶唐氏。

帝喾去世后,放勋的长兄挚继承了帝位,叫帝挚。放勋好学而且能干,13岁时受命辅佐帝挚,15岁时封为唐侯。他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类政务,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很平庸,不能妥善管理国家,各部族首领纷纷离弃帝挚,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圣明,继位9年后,亲率官员到唐地将帝位禅让给放勋。放勋即帝位后,帝号尧,因最初封在唐地,就以唐为朝代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后人称他为帝尧或唐尧。

当政初期

尧当政后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编织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就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了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果来人愿意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尧经常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他注意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统一管理,所以尧在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制定历法

唐尧当政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们因为不知道四时变化而经常耽误农时。为了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他派羲仲在东方海滨的旸谷观察日出,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进行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进行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观察日落,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进行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参考昴星的位置进行校正。确定了四季以后,又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太阳一周期为一年,一年定为366天,每三年设置一个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让百姓按照气候的变化安排生产、进行劳作,以便精心耕种,不误农事。这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中国农历的基础。

治理水患

尧的时代,黄河流域经常发生严重水患,洪水浩大,淹没山丘,庄稼被淹,房子被摧毁,老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彻底治理洪涝灾害,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征求部落首领们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首领们都推荐鲧,说他能够把洪涝治理好。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合适的人,让他试一试,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职务。”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洪水。传说鲧为了治理洪涝,在天帝那里偷来息壤,这是一种能够自生自长的土,他采取“水来土挡”的方式治理水患,结果花了九年时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却没有把洪水制服。天帝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禹“一定要把水治好”。鲧死后,帝尧又把治水的重任交给禹。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带着尺、绳子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进行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以“堵”治水相反的方针,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帝尧知道后,非常高兴,感到这次治理水患找对了人,对禹的治水方略非常支持。禹带领百姓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努力,把滔滔洪水引到大海,制服了为害多年的水患。

帝尧禅让

尧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把帝位禅让给舜的事迹。尧在位70年,感到应该为国家选择优秀继任人了。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决定从民间选择贤士良才接替帝位。他召开各部族首领会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大家一致推荐舜。虽然尧也听说过舜的贤德,可是对于这样的大事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查访到舜在田间耕地,只见犁的前面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舜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子打牛,你为什么只敲簸箕呢?”舜见有老人问话,先拱手施了一礼,然后回答:“牛为人们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尧与舜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见解。方圆百里的人都说这个年轻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当,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还让自己的九个儿子跟着舜学习,以此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尧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就教导臣民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这“五典”行事。尧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尧让舜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尧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最后,尧让舜独自到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够明确方向,奋勇前行。经过三年考察,尧对舜很满意,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给舜,舜推辞说:“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尧再三禅让,舜才接受了尧的帝位。据传尧退位后回到出生地,居住在养老城(今顺平县阳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28年以后,尧逝世,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鄄城县南)。人类走出洪荒之后,前行的脚步变得清晰起来,在保定这片有着古老文明的区域,先民们在上古就开始追求有秩序、有组织的生活,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一步步从古代走到今天,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战火硝烟,风云变幻,都阻挡不住他们坚定的脚步。就这样生生不息、坚忍不拔,一路播撒着文明的种子,用勤劳和智慧共同构筑中华文明的参天大厦。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