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古代、近代人物 > 历史人物 > 正文

陈幼云

更新时间:2013-01-23 10:56:00点击次数:5814次

陈幼云(1879~1909)原名陈兆雯,字幼云。蠡县潘营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考入保定直隶师范学堂。同年秋,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读书。当时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留日学界蓬勃高涨,陈幼云亲历其境,深受影响。翌年暑假返回乡里,倡导和赞助创建乡村小学近百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陈幼云及时入盟,积极参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的政治活动。

翌年冬,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奉孙中山先生之命返国回到保定,组织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受聘于崇实中学,以教员身份,秘密发展同盟会会员,该校教员郝仲青、王秉嘉、郭瑞甫首先入会。后又在保定军官学堂、师范学堂和其它高等学堂中发展同盟会会员,入会者80余人,刘仙洲、王虎臣、孙岳、何遂、商震等均于此时入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夏,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成立,公推陈兆雯为会长,自此以字幼云称呼。清政府防范革命活动甚严,他唯恐日久事有泄露,宏志难以实现,离开崇实中学,联合同盟会员靳东阁、王国光等13人借保定西关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之基,拓为中学,进行活动。是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禀准督署立案,定名为保定育德中学。陈幼云为监督(校长)。全校教职员均为同盟会员,学校初创,百事待举,幼云除总理校务外,同时讲授物理、化学等学科。以育德中学为集会场所,聚集读书青年,作为中国同盟会在保定活动的秘密据点;以“教育救国”为宗旨,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充实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计民生。他还注重与陆军军官学堂的学生往来,吸收各界富有革命思想的青年加入同盟会。

因常年劳累,身患肺病,于宣统元年(1909)三月回原籍修养,八月病逝。1936年,育德中学在校内修建“幼云堂”,堂室正面墙上镶有陶瓷烧制的幼云肖像,下面是刻在汉白玉石上的《幼云堂记》碑文,撰写着陈幼云生平事迹,供后人瞻仰。

 

(编辑:admin)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