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区街巷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古今地名 > 街巷 > 保定市区街巷 > 正文

城隍庙街

更新时间:2013-02-17 10:36:00点击次数:137098次

城隍庙街城隍庙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东口和琅瑚街西口,路长350多米。路中段西接市府前街,东连紫河套。此街因北端建有城隍庙而得名。城隍庙始建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曾进行多次修葺,但原貌未改,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法、德、意联军入侵保定后,庙被焚毁,后由民间集资重建,但较简陋。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对庙进行整修,重塑城隍神像,新盖二门两侧配殿。1928年城隍庙内神像被拆除,原建筑未动,由慈善团体筹资在庙的山门、中门、正殿东西巷左右侧新建房170余间,招商迁入。1932年城隍庙正式定名“普育市场”。1946年国民党清苑县政府令商户全部迁出,城隍庙改为国民党清苑县政府驻地。1948年保定解放后,重新恢复城隍庙市场。城隍庙市场是一处集商业、餐饮、商贩摊点、游乐为一体的繁华闹市。这里的商业以估衣和布匹业为主,多集中在芦席封顶的前部院区,大的字号有玉丰公、永裕恒等二三十家。餐饮业遍布庙内外,特别是风味小吃,摊点林立。茶馆有十多家,还有广场西侧带说书场的大茶馆,每天顾客满堂。此外,几处专卖大碗茶的,生意也很火爆。庙内的鸟市、蛐蛐、蝈蝈市也是一处交易兴旺的地方。游乐业则集中在号称“杂八地”的庙后广场,这里除北部有一大型戏园外(东巷北端还有个小戏园),民间艺人演出大都以布棚支顶或划地为场,有说书的、唱大鼓的、唱戏的、说相声的、变魔术的、耍杂技的、摇碗的、西洋景、拉洋片,还有打把式卖艺、练武卖药的等等,处处招游人围观。城隍庙街南段的东西两侧多为竹藤制品商店、南纸店,街的中段路西,有世界书局,路东有基督教长老会宣讲处。其北有通往紫河套的小巷,小巷斜对过是通往原贡院街(今市府前街)的东口。把口南侧路西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直隶巡抚建的“五贤祠”,祀宋代程颢、程颐,元代刘因,明代鹿善继,清代孙奇逢。同治十年(1871)增宋邵雍,明杨继盛,改名七贤祠。大街北头,原戏楼(1946年拆除)周围是保定最早形成的食品批发早市,每天清晨走街的货郎和四乡农村小商小贩汇集这里趸货。这里的玩具都是些民间手工自制的小玩艺儿。而炸食店则制作一种俗称“蛤蟆大张嘴”的油炸烧饼,此饼出锅呈咖啡色,饼面上有芝麻,形如蚌贝开壳,显露出此饼酥脆多层的特色,故为保定驰名远近的特产。

这条街还有异于其他街道的独特景色。夏季,在炎炎烈日下,街的两侧有数家店铺都应时挂出桌面大的折扇幌子,上面画着《三国》、《水浒》、《杨家将》和《瓦岗寨》故事,以招徕顾客。届时走在街上像走进扇子展览会。进入一家扇店,又见门前堆放着成袋的芭蕉扇,柜台的玻璃橱内陈列着檀香木折扇和普通纸扇。柜台后的玻璃橱架上则摆着高档羽毛扇和折扇。这里的折扇虽也是竹制,但质地和制作却有明显的档次之分。在造形上有的扇骨窄于面,有的把手处作圆球形,有的虽大致和普通纸扇相似,但打磨得极有光泽,有的还刻有诗词或秦砖汉瓦图案,十分古雅。扇面顶端,还以分许宽的蓝色布条包边。这些高档折扇,或布面、或纸面,一律为白色或米黄色,有的上面有洒金饰片,是留待名家题字作画的。冬季,这条街又是年画主要市场之一。届时,店内其他商品收拢,整间整间的店铺,上上下下挂满题材样式都远较折扇丰富得多的年画。除小说、戏文、民间故事题材外,更有一些应时的迎合顾客心理的吉祥年画。如“阖家欢乐”、“麒麟送子”、“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任人参观选购。由于各有用途,各有主顾,天津杨柳青的彩印年画和武强、潍坊的水印木刻年画同时并列展销。城隍庙内各商户在1956年工商业公私合营后,大部分房屋改成了民居。1957年在后部广场建起和平影院,1972年拆除了庙内除正殿外的全部建筑,建成保定市革委招待处,1982年改名市政府招待处,1985年改名古城宾馆。城隍庙街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陆续进行改建,进入21世纪又重新进行了规划,建成了一条仿古商业新街。

(编辑:admin)
  • 上一篇:法院街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