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七章 悠远的探寻之路 义净西行求法

更新时间:2020-01-13 16:12:56点击次数:279289次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这首《求法诗》写的是中国五百年间西行求法僧人的艰难历程,为了求法他们艰难备尝,九死一生,有的劳顿积苦,客死荒途;有的贫病困顿,中途折返;有些人则久居异国,归乡不得。这首《求法诗》的作者,就是中国佛教史上与法显、玄奘齐名的义净法师。

义净(635713),俗姓张,字文明,祖籍范阳(今涿州市)。祖上曾当过东齐郡守,后来看到兵荒马乱,举家移居齐州首府历城(今济南市)隐居不仕。义净的父母都笃信佛法,平日以耕读度日,广做善事,教子读书,诵经礼佛。义净7岁时,便被送到齐州西南40里的土窟寺,跟着善遇和慧智两位法师学习,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佛学方面也打下坚实的基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义净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僧人。慧智见他天资聪颖,就劝他出外求学。义净辞别土窟寺,来到佛教中心东都洛阳,修习《摄论》等佛经。但那个时候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的记载和解释也不统一,因此义净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于是他又到长安,学习了《俱舍》《唯识》等佛经,但心里的疑问并没有减少。为了弄清楚佛教各派观点的分歧,义净认为必须到印度去取经求法。

咸亨元年(670年),义净在长安结识了并州的处一法师、莱州的弘祎法师,相约共同到印度取经。在去广州的途中,处一和弘祎两位法师先后离去,义净只好独自前往。咸亨二年(671年)秋天,对义净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他遇到了要去龚州(今广西平南县)上任的州官冯孝诠,并邀他一起去广州。冯孝诠和家人都信奉佛教,并且家资雄厚,他们敬佩义净西行取经的志向,答应帮助义净解决西行的费用。冯孝诠还找到自己熟识的波斯船主,要求他们允许义净一行人搭船去印度。

咸亨二年(671)十一月,义净带着善行登上波斯商船。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到达岛国室利佛逝的都城宽林邦。到了这里义净才知道,语言不通是他西行求法的第一个障碍,因此决定先在室利佛逝住下来,向当地的慧寂法师学习梵语。这期间,他徒弟善行不服水土,常常腹泻,经过多方诊治,病情仍然不见好转,义净只好找船把善行送回国内。

半年后,义净的梵语有了一定基础,已经能够进行日常简单对话,就再次搭船西行。咸亨三年(672年)五、六月间,经过15天的海上颠簸,来到马来半岛南端的末罗瑜国。由此向西北航行半月后,到达羯荼。羯荼是个不大的海港,向西隔着大洋与印度半岛相望。咸亨四年(673)二月八日,义净到达东印度的耽摩立底国,这是东天竺的南界,义净在这里居住了一年多,跟随僧人大乘灯学习梵语。

大乘灯禅师邀请义净与他一起住,指导他重新学习梵文。印度将学艺分为五种,称“五明”,第一种就是语言文典之学,叫声明。学好声明,才谈得上学习其它学问。义净在室利佛逝学的是声明中的初级梵语,大乘灯禅师考察了义净的水平后,给他开列的课本是《声明论》,这是印度梵文宗师波尼尼的权威性著作,专讲梵文文法。义净用一年时间,几乎足不出户,才将它学完。

掌握梵语之后,义净又走上西行的旅途,因为当时世界佛法传播中心那烂陀寺才是他真正要到达的目的地。耽摩立底虽然距离那烂陀寺不远,但途中经常有强盗出没,很不安全,义净随同几百名商人结伴前往中天竺。不幸的是义净途中染病,“身体疲羸”“孤步险隘”,落在众人后面,还遭到强盗的打劫,受尽凌辱,几乎丧命,但义净还是坚持到底,赶上了大队,来到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

义净在那烂陀寺向著名僧人宝师子和智月法师等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佛学,并开始进行佛经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前后11年,终于在佛学上取得突出成就。《在西国怀王舍城》一诗中,他这样写道:“游,愁。赤县远,丹思抽。鹫岭寒风起,龙河激水流。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已毕耆山本愿诚难遇,终望持经振锡住神州。”这是义净在印度时写的,以宝塔诗的独特语句描述了在异域求经访道的艰苦生涯,表达了渴望早日取经回国的愿望。

大约在垂拱元年(685年),义净乘船开始了回国的旅程。垂拱三年到达室利佛逝,在那里停留二年多时间,进行翻译和著作。为了得到纸和笔,曾经在永昌元年(689年)随商船回到广州,得到贞固律师等人的帮助后,又在当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在那里他试着翻译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和《一百五十赞佛颂》两部佛经,与此同时,还写出《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著作。《南海寄归内法传》,以僧传的形式记述了唐初从贞观十五年(641)到武后天授二年(691)57位僧人到南海和印度游历求法的事迹。书后附有《重归南海传》,记载武后永昌元年(689),随义净重往室利佛逝的4位中国僧人的事迹。

天授二年(691年),义净派遣大津先把自己的著作和翻译好的佛经送回国内。证圣元年(695年),义净带着弟子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回到他思念已久的神州大地。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不仅派出使者前往迎接,而且亲自到洛阳东门外迎接,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

从此以后,义净先后在洛阳大遍空寺、大福先寺,长安西明寺、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久视元年(700年)以后,义净自己还开设了译场,在这所翻译佛教典籍的机构中,有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职责,分工细密。义净亲自翻译佛经,先后在洛阳、长安等佛寺译出的佛经就有几百卷。义净坚持直译,在原文下加注说明,订正译音译义、介绍产物制度,在语译方面,区分俗语雅语,又常在汉字下标出四声和反切,以求得准确的发音,因此在总体上他继承了玄奘的翻译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创之处,这一切使义净的译作达到很高的水平。

义净的西行和翻译佛经活动对唐朝的佛学产生很大影响,从印度归来时,义净除带回近400部佛经外,还带回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300粒,都成为中国佛教界的瑰宝。他译出的佛经中也有瑜伽系的内容,同时适应当时崇尚密宗的风气,译出《金光明经》及一些陀罗尼经,有的还附有密宗源流的资料,丰富了唐朝的佛学典籍。

先天二年(713年)正月,义净在长安荐福寺经院圆寂,葬于洛阳北原上,建有灵塔。乾元元年(758年),以塔为中心,建立了金光明寺。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