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界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现代、当代人物 > 科技教育界 > 正文

王毓瑚

更新时间:2013-01-31 11:29:00点击次数:4793次

王毓瑚(1907~1980)字连伯。高阳西田果庄村人。父亲王树屏,清末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在当时教育部任部员,也曾兼任中学教员。王毓瑚于1915年到北京上学,父亲的维新思想对王毓瑚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他发奋求学以及国学及外语基础的奠定也有良好的作用。1925年王毓瑚赴欧洲,先在德国波茨坦市立高级中学学习,后在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时,攻读经济学。1929年转去法国,入巴黎大学经济系。至1933年毕业时,获取经济、统计、新闻三科的合格证书。1933年回国,1934年至1935年担任河北省立法学院经济系讲师,1935年至1937年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业大学前身)经济系讲师。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到重庆,任国立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1946年回北平(今北京),被聘为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在几所大学和国立编译馆讲授中国农业史、欧洲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史、普通经济学、中国经济史课程,主持农业经济专题讨论。编辑中国经济史资料,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辅仁大学农学系等合并组建成北京农业大学。他被聘为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曾开设政治经济学、农业史、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等课程。

王毓瑚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早年著作有《秦汉帝国之经济及交通地理》(1943年),《中国经济史资料》(40年代与傅筑夫合编,80年代出版“秦汉三国”等编)、《隋唐两代的钱币》(1948年)、《中国农业经济史大纲》(1950年前后)等;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方面,将教学与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在国立编译馆和傅筑夫、史念海等从事中国经济史资料的编辑工作。

1955年北京农业大学召开首次学术讨论会,王毓瑚作了《关于整理祖国农业学术遗产问题的初步意见》的学术报告。后来写出《关于〈农桑辑要〉》、《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成就》、《近代后套开垦试论》、《我国历史上农耕区向北面的扩展》、《关于中国农书》、《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及经验教训》、《我国古代的大田作物》、《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水和历史上的农田水利问题》等多种论著。1955年前后,和本校农学系耕作教研室孙渠等一起组织《吕氏春秋》四篇农论,《汜胜之书》、《马一龙农说》的研读会。王毓瑚校注整理的中国古代农书有《区种十种》、《农圃便览》、《秦晋农言》、《梭山农圃》、《农桑衣食撮要》、《郡县农政》、《王祯农书》、《先秦农家言四篇别释》等多种。

从1952年起,长期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为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农书古籍整理及农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被推选为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被聘任为农业出版社顾问。1980年11月27日病逝于北京。出版有《王毓瑚论文集》。

(编辑:admin)
  • 上一篇:赵金科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