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容城县—文物遗存

更新时间:2012-09-19 16:23:00点击次数:173104次

上坡遗址

位于容城县城南上坡村南的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1年4月至1982年5月,省、地、县文物工作者对上坡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988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一般在1~3米左右,共分4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磁山文化层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盘、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组合特征均与磁山文化遗址相同;仰韶文化层出土有彩陶钵和双耳褐陶罐;龙山文化层中出土有折腹盆、篮纹陶罐和双耳罐;商代文化层陶器有鬲、簋、豆、盆、纺轮、网坠等。骨器有骨锥、刀、匕和鹿角锤。石器有刀、镰、斧、凿、杵、磨盘、磨棒等。此外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2座房址和83个灰坑。房址为长方形,有门口、门槛、顶柱(仅存柱洞)以及门口外的排水设施,房内门口均有做饭用的灶,并有烟囱通往室外,这些遗迹揭示了3000年前商民居住和生活的背景。上坡遗址的发掘,把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围由豫北冀南扩大到保定以北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该遗址也是保定地区首次发现的磁山文化层。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晾马台遗址

位于晾马台乡晾马台村。为商、周时代遗址,周围地势平坦,遗址为一长方形台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高出地表2~4米,文化层厚2~3米。197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在晾马台村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暴露的灰坑遗迹和遗物,其中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为粗绳纹,可辨器物有罐、鬲、豆等,还有牛、羊、猪,鹿等动物骨骼、鹿角。较完整的器物有燕式筒状两件麻光球型盖豆两件、陶罐一件、鱼梭镖、蚌刀各一件。1958年曾出土“燕侯职”铜戈,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属于商文化的文物有绳纹陶鬲、鹿角鱼梭和双孔蚌刀等,属于周文化的遗物有陶鬲等。目前尚未进行考古发掘。台上现有古柏7株,其中1棵较大者,高10米以上,粗细3人合抱不拢。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遗址

位于容城县城东14公里的南阳村南200米处,其西、南、东3面均有古河道,遗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700米,总面积42万平方米,文化层0.3~1米。1981年春,容城县文化局在晾马台乡考古调查,在此征集到曾出土的铜鼎、铜壶、陶钵、陶罐。此外,这里还出土铜镞、陶鼎、豆、燕国刀币等。在遗址范围内,近20年已征集到刻有铭文的“西宫”铜壶、“左征”铜壶盖、“燕王职”铜戈、内有“易市”字样的陶文等一批重要文物。这些器物都具有燕文化风格,其地理位置也与史书中所记载的燕国都城“临易”相近,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由于遗址尚未进行考古发掘,无法确定文化层的详细情况。2006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牛遗址

位于容城镇东牛村。遗址面积3万平方米,东西宽100米,南北长300米。从出土的彩陶钵和红陶罐陶片分析,应为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1997年9月,省文物研究所对此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彩陶钵片,红陶罐陶片,资料全部由省文物研究所保存。遗址的南面、东南已建起民房。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遗址

位于容城镇白龙村西500米处,东西宽200米,南北长200米,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遗址地势比较高,四周均为耕地。1985年11月6日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年11月5日,北京大学历史系、省文物研究所等试掘发现一处窖穴(灰坑),编号为土路东H1,椭圆形,南北宽3.6米、东西长2.8米,深0.55米,圆底,灰坑北侧被一条沟破坏。灰坑内有灶,灶底处有3块不成形的红烧土。灰坑东南有一深0.12米、直径0.2米的柱洞,柱洞东侧露出一件早商残尖足陶鬲。以上情况表明,H1是一处早商时期居住址。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午方遗址

位于容城县城南1.5公里的午方村西。遗址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比周围耕地高出3米。现为耕地,保护完好。1982年和1997年省文物研究所两次试掘。发现此遗址文化层厚0.5~2米,可分为3个文化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仰韶文化层出土器物有彩陶钵、彩陶碗、彩陶罐陶环、陶纺轮、网坠、陶罐、陶支座、陶釜、陶甑、陶盘、石斧、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石锛、石杯、刮削器、双翼石镞、石刀、骨刀、骨剑、骨针、鹿角铲、骨镞、骨凿、鱼骨饰件等等。较为重要的发现是一眼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井口于耕土下露出,椭圆形,长2.5米、宽1.8米、深4.5米。井壁陡直,上小下部稍大,井壁有可供上下时使用的“凹槽”,井底部有用木棍做成的井盘,井盘呈“井”字形。内有多件当时先民们提水时掉下去的陶罐,陶罐少数完整,多为碎块,有一件陶罐颈部还系有绳索。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庄遗址

位于容城镇东牛北庄村东。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四周均为耕地。1984年春文物普查时发现,后经省文物部门多次勘察,对此遗址有了初步的认识。1986年秋,修容城至小里公路时,经过遗址区发现众多灰坑,而且在遗址内发现很多遗物,有骨针、带坑窝石器和陶器等。据采集到的标本分析,北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陶支架、陶盂、三足钵、磨棒均有磁山文化内涵,“红顶”器物是仰韶文化时期遗物,袋足鬲等为商、周时代的遗存。由此可见,此处遗址延续时间很长,大约经历了4000多年。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很深。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口燕长城

位于小里镇黑龙口村东200处。此段长城当地人称“界堤”。据考察,系战国时燕国南长城的一段,残长200余米,高0.5~2米。夯土筑成,每层厚约17厘米,顶宽4米,底宽6米。1984年7月,容城县文保所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此段长城。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和北张村一古碑记载,这段“界堤”是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分界线,也是燕国南长城的一段。燕国南长城的黑龙口、赵北口、张青口等处,均为当时关隘。《历年通鉴辑览》卷九载:燕昭王元年(前311)秦使张仪说楚、韩、齐、燕连衡以事秦。张游说燕昭王:“赵以效河间,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攻燕,易水长城非王之有矣。”据此可知,在燕昭王时,已有易水长城之称,建筑年代要早于公元前311年。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杨庄城堡

位于八于乡西陈杨庄街中。城墙残高2~3米,顶宽3米,底宽5米,东西长180米,南北宽74米,系夯土筑成,每层厚约14厘米,北距南拒马河500米。据《容城县志》载:西陈杨庄有一“堡子”,是宋代边境南境城堡,据传,宋太祖第四子、被封为八千岁王爷的赵德芳,在巡视宋朝北部边关时,不幸死于军中,即葬于此地,修建了占地10亩的“八王坟”,此堡是驻守八王坟军队的所在地。这只不过是传说。因北宋初期,宋辽以白沟河、南拒马河为界,辽军不断向南骚扰,宋朝在此筑城堡驻军,以防御辽国。此堡原名陈家堡,后简称“堡子”。与东南2公里的大张堡、南张堡等遥相呼应。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后台烈士陵园

位于贾光乡北后台村西南300米处,长方形,南北长82米,东西宽39米,面积2174平方米。始建于1946年,是为纪念在1940年冬在北后台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八路军三十二团497名烈士而建。1947年遭国民党军队破坏后建一简陋牌楼。1974年重修,现保存完好。是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1980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内烈士塔

位于容城县城内,始建于1946年,1966年重修。塔高10米,分为两层,下层高5米,宽2米;上层高5米,宽1.5米。塔基高0.8米。现保存完好,为每年清明节纪念革命先烈的地方。1982年7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容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容城镇上坡村西,修建于1986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中容城籍烈士胡德林、胡福才,高家壕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将士,及1926年容城县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以来,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纪念馆南侧为梯形,北侧为三角形,南北最长66米,东西最宽52米,面积2560平方米。内有展厅两座,碑亭3座,北房4间。馆内陈列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容城县地方部队缴获的战利品,或生活用品、革命战争时期珍贵的照片、容城革命先烈的事迹传记及狼牙山战斗的连环画。为容城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