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三章 战火硝烟 安史之乱

更新时间:2020-01-01 21:30:20点击次数:10413次

唐朝在边疆实行兵镇制度,由节度使管辖,属于西域胡人的安禄山,当时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实力强大。那时保定大部属于范阳兵镇,是安禄山的地盘。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军15万,号称20万,从范阳出发向南推进。十九日,安禄山乘铁舆达博陵(今定州),何千年等20骑将博陵太守杨光翙斩于军中,河北州县望风瓦解。不足一个月,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安禄山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五月,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大败安禄山部史思明于嘉山(在今曲阳县境),斩首4万余,俘虏千余人。史思明奔博陵,李光弼围博陵,唐军声势大振,河北10余郡都杀叛军守将归唐。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李光弼围博陵未攻下,闻潼关失守,撤军南下,河北复为叛军所有。同年,太子李亨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郭、李奉诏讨伐,分兵进军河北。史思明率大军至今保定南部拒敌。双方经反复交战,史思明败,郭子仪收复河南河北,这就是杜甫所写著名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退河北,途中其部将李归仁率胡兵数万人投归史思明。安庆绪对史思明收其残部不满,欲伺机除掉史思明,遂封史思明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史思明得到这些财富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己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朝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60余万所围困。但由于唐肃宗的孱弱和猜忌,对郭子仪支持不力,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大败唐军。不久史思明伺机杀掉了安庆绪,并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军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于唐军。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