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唐县—景观文化

更新时间:2012-09-20 16:57:00点击次数:168035次

大茂山景区

大茂山为古北岳恒山,为太行山北段山脉,其地域西至阜平铁岭口,东至唐县大岭口,南至阜平、唐县、曲阳交界的三界山。北到涞源县小关城,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主峰在阜平、涞源、唐县交界处。

主峰高1869.8米,奇峰林立,千沟万壑,1700公顷森林公园,林海茫茫,山顶草原,花草繁茂,为省级森林公园。从大茂山发源的河流,有阜平县的鹞子河、板峪河、平阳河,涞源县的南河,唐县的恒河(今名通天河),曲阳县的三会河。其中唐县通天河源出海拔1792米,板峪河源出1739米,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最高的天潭”。奶奶顶山尖的火山岩石林地貌为国内奇观。

大茂山的山峰主要有棒槌山、菩萨山、拨云崖、石塔山、剑龙峰,母子峰等30多座。其中“山字峰”为国内罕见。大茂山山奇谷深,天然溶洞为一奇观,主要有白虎洞、青龙洞、黑龙洞、黄龙洞、老爷石堂、燕石堂、南花洞、黑马洞、花洞、六人洞、胭脂洞等20多处。其中金龙洞洞体高大宏伟,洞内大洞套小洞,小洞中又套小洞,形状奇特,壁生钟乳。洞中水流湍急,能驾舟行船,北方罕见,洞旁有一泉水温达80℃,含有多种矿物质,能治病疗疾。被当地人称为“神泉圣水”。

大茂山满山遍野的次生林,为省级森林公园。数千公顷林木中,主要乔木有松、柏、桦、柞、栎、山榆、白蜡、槐、榛、山杨、椴、黑枣、瑞木等数十种。灌木主要有荆条、六道木、胡椒、太平花、锦鸡儿、丁香木等上百种,据清《唐县志》载,大茂山还出产一种巨桃,霜下开花,盛暑方熟。

大茂山青草萋萋,繁花似锦,主要花草数百种,十草九开花,四季花香,主要有映山红、杜鹃、山菊、绣菊、报春花等,并生长有人参、灵芝、岩茶、柴胡等名贵中药材百多种。

青山绿水,丰富的天然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之地,现有野生动物主要有狍子、野猪、山羊、鹿、獾、松鼠等。爬行动物除普通北方蛇外,据《孔武子》载:“恒山有蛇名率然,一身两头,击其一,则一头至,击其中则两头至。”飞禽主要有鹰、雕、鹫、野鸡、鸠、石鸡、喜鹊、燕、麻雀、布谷鸟等数10种。

大茂山为历代战略要地。春秋为燕、代、中山和赵国界山。五代及北宋以山脊为国界。中山、北齐于此筑长城。抗日战争爆发后。大茂山南麓为抗日根据地,著名的神仙山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晋察冀军区党政机关,北岳区党政机关,冀晋党委、行署、晋察冀报社、画报社、抗日救国联合会所属工、农、青、妇、西北战地服务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抗敌剧社、白求恩学校及国际和平医院等都曾驻在此地。

据清代《恒山志》载,山势苁茏,登其巅,俯视河北云中诸山,罗列儿孙。山阴冰雪盛夏不消。其名有五,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台,四曰太乙宫,青岭亦为其别名。清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省浑源县,此山名大茂山。古恒山,在西汉和北宋时,曾两次因避帝讳改名常山。古来就是历代帝王崇奉的五大名山之一,亦是佛道两家圣地。道家视恒山为神仙所居,称之为神仙山,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名曰总元洞。佛家称之为青峰埵。神农向太乙真人求教“本草”,黄帝向太乙真人问道,皆在此山。

据《恒山志》载:北岳恒山之神,主江、河、淮、海兼四足负荷之类。北岳恒山之神何以黑帝称冬神呢?据《辞源》解释为:恒山地处北方寒冷之地,农耕社会,便于万物收藏不腐。让颛顼大帝掌北岳恒山这一大冷库的启、闭之权,是体现了道教先祖对颛顼帝的最大信任。由于道教先祖们对北岳恒山的崇敬,更增强了恒山的魅力。春秋时名医扁鹊之师长桑君就成道于恒山。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恒山(今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据道教《神仙传》称:北岳大帝为黄帝之孙颛顼大帝。从此祭祀五岳始有定制,更增强了道教徒去恒山修道的信心。据《道教·神仙》载:茅盈带领二弟兄3人,于西汉元朔元年(前128)至恒山修道,与王君拜为师,时年18岁。受“至真道人”,边修道边采药,为民治病。曾访名山洞府,传于龟山西王母,授其“玉佩金铛”之道,“太虚真人”之经,遂归恒山北谷。天汉四年(前97)返家时年已49岁。与南朝梁陶弘景共创道教茅山派。茅盈兄弟3人成道后,被称为茅山师祖。《枕中书》称:恒山为太恒山,亦称恒宗,命名茂丘,巅名天峰,在岭下建北岳观,峰上建后土祠镇之。道教《福地记》载:恒山有云泉,上建龙泉观,观东有张果修道的果老岭,上东坡有望仙岭。东坡有集神洞。西坡有德真洞、还元洞、白龙洞。西北有金龙洞,洞外有寺。《水经注》云:恒山下有庙,魏改上下二庙。《旧唐书》载:张果(八仙之一)者,不知何许人也,在恒山修道,武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后复见之往来于恒山之中。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恒州刺史韦济以闻状,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邀迎之,张果随峤至东都洛阳,后恳辞归山,赐“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仍回恒山修道。

金大定九年(1169)恒山建渊静观,据《庙碑》载:有恒山宫观提点道人10多人。元英宗泰定年间,孙道微、赵道祥、彭正中曾任恒山北岳庙主持提点。

据清《恒山志》载:唐中宗嗣圣二年(684)三月十五日,武后遣使赴恒山神会,明清时期,唐县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赶神集(买卖文房四宝及书籍)即源于此,明成化四年(1468)修恒山北岳庙。

古恒山亦是佛教名山。佛教称古恒山为青峰埵。据《魏书·释老志》载:东晋咸康元年(335),东晋时期十大名僧之一的释道安,率弟子500多人,到恒山建塔、修寺,传经讲法。道安聪明过人,日诵讲佛经万余言,探求佛经的宗旨。各地慕名来恒山听道安讲经者众多。后一代佛教宗师慧远及其弟慧持,即于恒山依道安受戒出家,形成了以释道安为首的佛教僧团。当时由于少数民族在河北战乱不断,加之灾害频仍,道安师徒元法平安行佛事,于东晋隆和元年(362),率数百人僧团去了河南省王屋女林山(今河南省济源县境内)。

青虚山景区

青虚山海拔1043米,位于唐县城西北35公里的齐家佐乡。俗称“仙山”。据《唐县志》载,取“四时之气清而煦,界入虚无,超然物外”而得名。又道家取“清净无为”之意而名青虚山。据传东晋葛洪曾修道于此,又名葛洪山。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坡度较缓,北部山峰林立,故有“唐县大茂山最高、青虚山最险”之说。山体多由石灰岩构成,久经风雨剥蚀,形成了如青笋、似狼牙,像箭簇,直插云天的奇峰峻岭。在阳光照耀下,烟腾雾罩,紫气飘渺,并形成许多天然溶洞。游人到此如入迷宫,更为仙山增添了神秘色彩。据清代陈效元《葛山指掌记》曰:“吾邑青虚山乃北岳之左臂。”以峰名者有四:曰紫云、白云、碧云、天柱。以岩名者有三:曰玉仙、滴玉、柏岩。以台名者有三:曰凤凰、天风、冷空。以洞名者有九:曰偃月、三仙、盘古、丹灶、桃花、朝阳、重阳、莲花、三青。以园名者有二:曰桃园、苹果园。以寨名者有二:曰凤凰、饮虎。以潮名者有二:曰北龙门、西龙门。以谷名者为有二:曰前暖、后暖。以崖名者有二:曰歪头、舍身。青虚山万峰耸翠,如镞如叉,霁暝不时,烟霞无定,而有“青虚耸翠”之称,为唐县古八景之一。另外还有观亭寨、仙弈石、饮虎池、皮厢沟等自然景观。

在山上绝壁处有多处摩崖石刻,上紫云峰途中有明知县孙希夔所书“登高远望”、“渐进佳境”、“蓬莱真境”石刻。在“耕云坞”有道士所书“耕云”等石刻。

晋代,葛洪因功被封为散骑常侍。他认为一入世途,就会变成慕权位、肥身家的世俗之吏,有悖于个人理想,因此讨个县令,上任后也不理事,到罗浮山炼丹修道。后来偕夫人鲍姑来到唐县青虚山继续炼丹修道,留下了洗心双井、仙人炕、鲍姑晒艾台等遗址。

青虚山道教的兴起,据流传下来的明代《善经·壹卷》唱词推论,应该始于唐初。如唱词中写道:惊朝廷,感唐王,全身智慧。忙出令,传圣旨,晓喻众人。劝修造,神仙山,铜室宝殿。各官员,众宰臣,谁敢不从。大计定,限三年,敬德栋造。二堂庙,修东西,北岳圣母。十五殿,计古修,左右安中。西边厢,七十四,鉴察善恶。油蜡灯,失了火,烧殿无存。

据《重显子返真碑》载:约于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丘处机弟子陈道义,道号重显子,带领弟子韩志邈、邵志忠、贾志方等人,来到青虚山传道修行。利用政府的支持,并借用葛洪的声望,修建了葛公殿,雕塑了葛公、鲍姑、黄野人石像,修整了葛公炼丹遗址,刻制了葛公生平碑。广招人才,抄录葛公著述。主要抄录了《抱朴子》116卷,《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30卷,《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4卷等。在青虚山建藏经楼妥为保管,并为百姓治病。还建了奶奶庙、碧霞宫等一批庙宇30多处。约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陈道义尸解,葬于青虚山西岩之阿。元世宗赠号“洞虚真人”。

青虚山道教到明清时所建庙宇72座。白云峰有北岳庙、地藏庵。紫云峰有三霄圣母殿、碧霞宫、灵官庙。碧云峰有老君庙、三清宫、偃月洞、真武殿。天柱峰有白草寺。上青虚有玉皇阁,东有老母庙,西有三清殿、全神庙、眼光奶奶庙、姻缘庙。下青虚有葛公殿、大仙庙、白衣庵、月老祠、龙王庙、行宫庙。西平地设三教坟。偃月洞为唐代偃月子修道处。舍身崖是一农妇为婆母因病许愿,病愈舍身跳崖处。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为庙期,届时每日都有来自周边府、州、县的香客来此烧香还愿。清朝时相传有一年庙会期间,康熙帝听说青虚山全真道造反,赶快骑毛驴赶到这里私访,到青虚山一看是在过庙会,不禁游兴大发,在庙会游玩几天,尽兴而归。据清光绪《唐县志》载,清帝乾隆曾两次巡幸五台路过唐县,两次令工部随班到青虚山画青虚山山形图御览。第二次还御笔亲书“冷空台”、“紫云峰”、“凤凰石”三方篆书石匾送到青虚山,镶嵌山头,至今保存完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恢复重建了青虚山庙门、奶奶庙、圣母殿、葛公殿、观音阁、药王庙等一批古建筑,仍按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为庙会期,唐县道教协会设在这里,管理庙会事宜。唐县旅游局将青虚山与其后沟西胜沟连为一体,开发为青虚山景区。

西胜沟风景如画,原名龙潭沟、龙门湖、俗称西沟。1942年抗日军民于此反“扫荡“获胜,唐县女县长陈舜玉倡议改名西胜沟。沟中两山对峙,壁立千仞,水出其中,长4.5公里,入沟先见斩龙剑,自来碑,绿荫深处是龙泉山庄。再往前走是条千米长的峡谷,两侧山似刀削,峭壁挂满石花、石笋、钟乳。石沟中有两处龙潭,瀑布从十几米高的石壁直泻而下。后有一亩石,石上有仙女浴盆,石畔沟壑谷深,泉水轻流,为游人休息处。沟东有巨形钟乳石——金钟。再往前行疑无路。突见一线天,山体裂开一道缝,穿行而过。狮子头、宝塔、绣球、姐妹峰,又是一番景色。密林深处无梁殿,为明万历时建。建筑结构奇特,整体建筑不用任何金石和木材,而完全用青砖建成。其结构似北京天坛。另有北檀峪、无形山、茅庐庵、砖塔、古山寨等景观。再往东北则是顺平县行唐沟,另有一番美景。

灵源山与唐尧文化园

灵源山位于唐县县城东北6公里的高昌镇。原名黑龙山,因尧母庆都曾居,又得名庆都山。东汉章帝时封尧母为“灵台大母”,又因尧母庆都死后,虽葬于今望都旧城处,但其灵魂仍在庆都山,故又名灵源山。灵源山,山溪环绕,汇入放水河,三面群山环绕,东临平原。山上有古井,望月可照井中称“灵源晓月”,为唐县古八景之一。半山腰有寺名寿圣寺,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殿基尚存,还有武后供养的巨型佛经碑五通。山下有千亩果园和林木。山巅有唐尧石雕巨像,供游人瞻仰。山右有碑廊,立有古今碑碣几十通。山下有庆都湖,可供游人香客垂钓划船。山下建有“庆都山庄”可供游人食宿。

金朝大长公主随章帝祀恒山庙,途经此地曾游灵源山并作《调寄·蓦山溪》词二首,其一云:“楚峰远眺,山岚凝芳树。禾黍正离离。立西风,云烟向暮。青松瑟瑟,风送短笛声。寒溪畔,翠微间,依约人间住。灵源待月,襟袖凉微度。把酒问青天,广寒宫知何处。中元吟赏好,预作中秋归兴逸。欲乘鸾,竟得神仙趣。”明朝礼部尚书傅珪游灵源山,留诗一首:“看到西山东尽头,柏林又见佛宫幽。轩窗云护常含雨。枕簟生凉易得秋。几日吟哦无好句,平生魂梦此清游。老僧正理参禅事,闻道云云乐不休。”

灵源山北有尧山(尧的出生地),西有尧受封唐侯的封山。唐县唐尧文化研究会于此山建唐尧文化园,主体设在山顶东半部,占地约20万平方米。景点突出尧文化,拟建陆泽湖、尧母洞、尧都、尧像(已建起)、观象台、图腾柱、制陶、制衣、酒作坊、洞穴宾馆,碑林、群雕、认祖堂等设施。使游人在生态观光、绿色健身、休闲养生中,尽享古文化熏陶。

大石峪景区

位于唐县县城西北80公里的大石峪村,景区除道路外,均为自然景观,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主要由潭瀑峪、寨石峪、双瀑峪三条山沟组成。景区内温泉、潭瀑、奇石、林木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峰、石、水寨造型奇特,充分凸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大石峪附近还是倒马关上城遗址上关顶,此遗址处尚有杨业父子忠烈庙、六郎碑、马圈山等遗址。还有相传为唐代樊梨花所建的樊家寨遗址。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