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容城县—乡土文化

更新时间:2012-09-19 16:29:00点击次数:107994次

容城的民间艺术和周边县的民间艺术相互融汇,逐渐形成了本地的特色。

高腔戏

为容城县民间传统剧种,最早产生于清乾隆年间,代代相传,唱腔朴实无华,表演独具特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近代以来多在北城村至拒马河沿岸一带流传。代表剧目有《五鬼拿刘氏》。代表性传承人朱泽生、陈杰,均已70多岁。2007年11月,高腔戏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花会

据统计,全县有各类花会33道,分布于26个村。如:高跷会、狮子会、吵子会、大鼓会、龙灯会、旱船、跑驴、霸王鞭、蓝旗、金刚、中幡、武术会和太平花车等。高跷会数量最大,由于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霸王鞭、蓝旗、金刚、中幡等均已失传。

狮子会:师庄和贾光村的狮子会,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师庄的舞狮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多次参与重大国事庆典活动,并随省艺术团慰问革命老区。近年来又多次参加中央、省、市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1997年曾参加在北京天坛举行的“百万雄狮迎回归”活动。2000年获得在北京举行的“龙潭杯”全国第十四届花会大赛银奖。2005~2007年,连续3年到新加坡参加演出,分别获得金奖、银奖。2008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贾光的狮子会,也曾经盛极一时,“七七事变”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曾拥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领舞的身手矫健,技艺非凡,能从高台上翻扑而下,在周围村镇有很高知名度。

高跷会[:全县各乡镇大多有高跷会。如沙河、城子、午方、辛庄等。以高庄村的高跷会历史最早,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是一位叫小白头的在这里教的,现有第四代传人高凤秀,年近80岁。主要演出节目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祝家庄布防严密,易守难攻,梁山好汉化妆成闹花会的村民,混入庄内,智取了祝家庄。其中的人物陀头为武松,渔翁为阮氏三雄,和尚为鲁智深。表演者约十七八人,还有敲鼓打锣的。一般是到附近村庄或周边县城演出。

吵子会:谷庄的吵子会,成会于清乾隆年间,后传于本县的西牛营、沙河及外县的一些村,其乐器有大鼓、大锣、皮鼓、板、镲、铙、钹、云锣、旋子、海笛、管子等。会员演奏技巧高超,数打镲和打铙、钹的最活跃,如有围脖打、前后滚翻打、跟头打、滚地打等,所以又被称为“武乐会”。留传下来的曲牌有\[争春\]、\[五雷阵\]、\[赶子\]、\[万仙灯\]等20多首。

南乐会:容城北张的南乐会,起源于清光绪十三年(1879),由僧人所教,主要是寺庙音乐。当时有3位僧人,在北张和徐水的两个村教音乐。用工尺谱记谱,口传心授。现有会员50多人,能演奏的曲目有\[大扯不断\]、\[小扯不断\]、\[对嘴\]等。各种乐器也很全,如云锣、大管、笙、高音唢呐、低音唢呐等。

太平花车:起源于明末清初,在容城西牛和贾光等村传唱。说的是周景王时,正宫娘娘遭迫害,欲找兄长搬兵,土公土母救出娘娘,坐上太平花车逃难的故事。曲调婉转高亢,故事生动感人,富有神话色彩。

武术会:容城民间习武之风由来已久,可考的有明确门派套路的是戳脚,从蠡县传入容城南张村,清末代表人物为魏老芳,其关门弟子杜老荣曾于沈阳常胜镖局保镖。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张村曾有200人习武。今会武之人大多已50多岁。五虎会,在容城县北张、野桥一代,为传统武术类花会。有演出情节和武术套路,表演的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结拜兄弟5个,一起练武打拳,属小红拳一派。比较出名的齐眉棍、小花枪、关公刀、虎头双钩和柳叶单刀等。特别是齐眉棍曾称雄一方。叉会,属武术兼杂技类的花会,主要在北张、北城等村活动。另外王庄的杠子会,小里、李庄、野桥的少林会均为武术会的范畴,也都是传统花会,大多有百多年的历史。

民间曲艺:如西河大鼓、评书、竹板书和相声等。西河大鼓最为流行。主要的代表艺人有王书祥,艺名王文春,是现当代鼓书艺人,与赵玉峰、王振山等齐名,能说《大西厢》、《大闹天宫》、《白蛇传》以及长篇评书《杨家将》、《呼家将》和《三国演义》等。曾被观众誉为“四巧”之一。并改编和创作了现代评书《红岩》和《烈火金钢》。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