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望都县—乡土文化

更新时间:2012-09-24 17:25:00点击次数:245421次

望都县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戏曲(新颖调、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曲艺(西河大鼓、相声、快板)、花会秧歌、民间武术活动等。

民间花会

县内俗称“玩艺会”,又叫“民间社火”,种类颇多。昔时每逢庙会和春节元宵及其他重大祭祀活动,农民自相扮演诸般杂剧、歌舞剧种。主要有旱船、高跷、跑驴、狮子舞、架鼓、龙灯,自1980年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县内各处花会进县城演出,成为民间艺术活动的一次盛会。

新颖调

新颖调为望都县特有的地方剧种,诞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由许庄村马洛新、许颖仙始创。马洛新原为丝弦艺人,酷爱戏曲,初演老生,唱、念、坐、打无一不精,生、旦、净、末、丑均能上演,后摔伤致残回家。嘉庆十四年(1809),马洛新在村中成立了小戏班,以娱乡民。后向一吴姓肃宁人学会肃宁小调,就以此为基础,将丝弦、老调、梆子等剧种唱腔加以充分糅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戏曲曲调。根据曲调,村中举人许颖仙编写了新剧本,于道光二年(1822)首次演出,因唱腔自然,流畅优美,且有幕后伴唱,很受群众欢迎,后人为纪念这一新剧种的创始人,便从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新颖调”。

新颖调的剧目大多是马洛新和许颖仙编写和改编的以《西游记》为主的神话戏。至今望都还流传着一句俗语“许庄戏不用看,一准是猴儿变”(指孙悟空)。除《西游记》外,还有《白蛇传》、《天河配》、《宝莲灯》、《大仙姬洛凡》等。新颖调吸收各剧之长,主要行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紧板、散板、还有仙腔、拉腔、水漫桥、病吟等。伴奏乐器起初只有板胡和四胡、笛子,打击乐中有板鼓、锣、镲、小锣和木鱼,后来又增加了笙、二胡、琵琶。新颖调生长在农民中,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望都、定州一带百姓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干部李佩华(许庄村人)为新颖调的整理研究付出了极大心血。20世纪60年代,李佩华、张炳清创作《夫妻会》、《两朵小红花》、《井畔银花》等新编戏,为以神话戏为主的新颖调注入新活力。80年代后,县文化馆为打造精品剧目,在传统基础上排练出了《戏八戒》,该剧上演后引起强烈反响。1988年参加了河北省“两节一会”(即吴桥杂技节、河北戏曲节、河北省经贸洽谈会)演出,获得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中华之最”栏目两次播出。《戏八戒》先后到杭州、广州、香港等大城市演出,甚至走出国门,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上演,新颖调达到空前繁荣时期。新颖调作为一地方特有剧种被收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式太极拳和民间武术活动

望都县是武术大师孙禄堂的故乡,也是孙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孙禄堂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回家乡东任疃村办起了蒲阳拳社,广收弟子。乡人闻孙禄堂大名,纷纷拜师学艺。弟子中以望都县东任疃、郭村、庄里和完县(今顺平县)下叔、尧城、亭乡等村占多数。当时孙禄堂主要教授形意拳。该拳勇猛刚劲,技击性强,深得青少年喜爱。晚年后始教自创的太极拳。孙禄堂曾到北京、天津、保定、东北、江南等地开办武馆,蒲阳拳社由其弟子主持,孙禄堂不时回乡给予指导。孙禄堂晚年回家乡居住,蒲阳拳社成立已有30多年,第一代弟子已成为武术界知名士人,第二代弟子也成长起来。孙禄堂在蒲阳拳社基础上成立了蒲阳国术研究社,收弟子18人,皆有成就,被称为“完县十八侠”(当时东任疃村属完县)。由于有蒲阳拳社和蒲阳国术研究社的雄厚基础,望都县北部、完县南部许多村遍布孙禄堂传人,村村成立武术班,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和抗日战争期间,武术班为保卫家乡、抗击日寇立下了功勋。抗日战争中下叔村落战就是由武术班成员组成的民兵打的,他们依靠良好的武术功底、敏捷的身手同日军周旋较量,多次取得战斗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孙禄堂武术尤其是孙式太极拳得到继承和发扬。东任疃、郭村、庄里的武术班一代又一代传接下来,并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两次掀起高潮。80年代后,年年在春节期间进城演出。孙禄堂的女儿、中国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剑云不时来县指导,推动了望都太极拳的发展。1999年望都县成立了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分会,学习太极拳参加太极拳锻炼者越来越多,现有成员100多人。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