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人物志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宋、辽

更新时间:2019-12-31 22:50:05点击次数:221693次

张藏英(894~962)涿州范阳(今涿州)人,自称是唐朝宰相张嘉贞的后代。唐末时,他一家为人所害,他千方百计寻到仇人,将其杀死,燕、蓟间称他为“报仇张孝子”。契丹任他为卢台军使兼榷盐制置使,领坊州刺史。后周广顺三年(953),他率内外亲属及所属军士千余人,及煮盐户长幼7000余人,牛马上万,船数百艘,航海归后周。至沧州,刺史李晖报告给朝廷。周太祖对他很怀疑,令人把他安排住在封禅寺,赐袭衣、银带、钱10万、绢百匹、银器、鞍马等。

过了数月,周世宗即位,授为德州刺史。不久召回,在便殿询问他备边之策。张藏英请于深州李晏口置砦,及招诱境上流亡者从军,愿为主将。世宗听从他的建议,任他为缘边招收都指挥使,赐名马、金带。于是筑城李晏口,几个月时间,招募劲兵数千人。这时朝廷派遣凤翔节度王彦超巡边,被契丹包围,张藏英率新招募的兵士前往解围,与契丹军转战十余里,迫使契丹兵解围退走。改任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刺史,仍在边防任职。契丹将领高牟翰以精骑数千扰边,张藏英迎击于胡卢河北,从早晨战到下午,杀伤众多契丹兵。黄昏时收兵,契丹兵逃走。后领兵巡乐寿,契丹幽州骁将姚内斌侦知张藏英兵少,以精锐骑兵2000列阵于县北,张藏英率兵士向其攻击,从上午一直战到下午,张藏英部下士兵都殊死拼杀,姚内斌解围而去。世宗降玺书予以褒奖。

从世宗征瓦桥关,为先锋都指挥使,在关北击败契丹骑兵数百,攻下固安县,改任关南排阵使。北宋初,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团练使,并护关南军,逝于任上。


孙行友(901~981)清苑人。出身于农家。曾与其兄孙方谏在狼山(今易县境)聚众自保。后来孙方谏上表归后晋,被授予东北面招收指挥使,且赐院额为“胜福”。每有契丹军来,必率其徒予以袭击,铠仗、畜产所得渐多,更多的人投奔他们来避难。北宋易、定两州宋将把他们的事上奏给朝廷,任孙方谏为边界游奕使,行友为副。他们多次与契丹军作战,多所杀获。乘胜入祁沟关(又称岐沟关,在今涿州境)、平庸城,破飞狐砦。后依归后汉,授孙行友易州刺史。

后周太祖北征,行友在路上献俘斩的契丹人马以求见,且请效力于帐下,于是厚加赐予,留之于军门。显德初年(954)。周世宗自河东还,加检校太傅。六年(959),世宗北征,行友攻下契丹之易州,擒其刺史李在钦以献。北宋初,加同平章事。狼山神祠内聚集人员日益众多,孙行友也感到不安,屡次上表请求辞官归山,下诏不允。建隆二年(961),他屯集钱粮,招丁壮,造兵器,想回狼山以自保。兵马都监药继能把孙行友的行动密报给朝廷,宋太祖遣合门副使武怀节会镇、赵两州兵,称巡边直入其城,孙行友没有觉出其中的异常。武怀节出示皇帝的诏书,令孙行友全族人赴关,行友仓皇听命。解到关后,命侍御史李维岳就地审讯,审得实情,下诏严厉责备,削夺从前官爵。勒令归私第。

过了两年,下诏免除孙行友禁锢。不久,以郊祀恩,起用为右能武军将军。乾德二年(964),迁右监门卫大将军,又改左能武军大将军。逝后赠左卫上将军。


刘晞(生卒不详)涿州人。幼时即以儒学著称于乡里,后为后唐大将周德威帐下从事官,被辽军俘虏,命其担任南面官,治理汉人地区。会同初年(938),任燕京(今北京)留守,三次知贡举。大同元年(947),辽灭后晋,徙为西京(今山西大同)留守,旋擢枢密使、同平章事、兼侍中,随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洛阳,下令禁止辽将任意殴辱后晋降臣降将,使占领区人心稍安,受命兼洛阳留守。后晋降将武行德在河阳(治今河南孟县)发动兵变,方太也在郑州拥兵自称郑王,又有张遇聚众直攻洛阳,刘晞被迫弃城逃往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再奔汴京。辽太宗病死于栾城,刘晞随辽将萧翰向北撤退,受命为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留守。后汉初,曾与辽将麻答同奔定州,遭后晋降将孙方简、孙行友兄弟袭击,又逃回辽国,终死于辽。


刘珂(生卒不详)涿州人。其父刘晞,辽太宗时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刘珂自幼善射,有才能,为辽太宗所赏识。随太宗南征后晋,战于定州,太宗马陷泥泞中,刘珂下马扶太宗出,而自己身中数十箭,血流遍体,受到太宗赞赏。迁林牙、行宫都部署、西北路兵马招讨使。会同九年(946),随永康王(即辽世宗)入大梁(今河南开封),辽世宗即位,授同知京府事,后授汉人枢密使,封吴王,娶辽世宗妹燕国长公主为妻。


杜太后(约902~961)女。宋太祖赵匡胤之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及笄,嫁给赵弘殷。杜太后治家严毅有礼法。生有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与陈国二长公主。太祖即位,她被尊称为皇太后。

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人都祝贺。太后却愀然不乐,左右进言:“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答:“吾闻‘为君难’,天子置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说:“谨受教。”建隆二年(961),太后身体不适,太祖以药侍奉,不离左右,病重,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问太祖:“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一再追问,太祖答:“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说:“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再拜落泪说:“敢不如教。”太后又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藏于金匮,命谨密宫人收掌。

太后崩于滋德殿,谥“明宪”,葬安陵,神主袝享太庙。乾德二年(964),更谥“昭宪”,合袝安陵。太祖谨尊母命,驾崩后传位于其弟太宗。


李汉超(约907~977)字显忠。云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在邺都留守范延光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年间,又投奔澶州(治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柴荣属下,补殿前指挥使,迁殿前都虞候。

北宋建立后,先后担任锦州刺史、恩州团练使、齐州防御使兼关南兵马都监,颇得宋太祖赵匡胤的信任。关南地区即保州(今保定)一带,与契丹(辽)接壤,契丹(辽)军卒经常在边界骚扰,使民不得安宁。自李汉超坐镇此地后,契丹(辽)军不敢犯境。李汉超在这里任职17年,政治清明,冤案得到平反,受到官吏和百姓的爱戴,当地人民上书朝廷,请求为李汉超树碑立传。宋太祖下诏让率更令徐铉撰文刻碑送给关南人民,此碑全文存徐铉《徐文公集》中,名为《李公德政碑》。

霸州监军马仁瑀曾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李汉超,但他治军不严,纵容部下进入辽境抢夺人口、羊马,以致引起边境纠纷。李汉超准备处治他。宋太祖恐二将矛盾激化,不利边务,赐给他二人很多钱财,让人作调解工作,使二人关系缓和。太平兴国初年(976),任应州观察使、判齐州,仍为关南巡检。去世后,赠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由于李汉超平常对待士卒如同家人,同甘共苦,所以他逝世的消息传到军中,全体将士都痛哭流涕。

杨信(?~978)初名杨义,避宋太宗讳改名。瀛州高阳人。后周显德年间(954~960),隶于大将赵匡胤麾下为小校。北宋初,任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建隆二年(961),领贺州(治今广西贺县)刺史。改任铁骑、控鹤都指挥使。不久,又迁为殿前都虞候,领汉州(治今四川广汉)防御使,随宋太祖攻北汉。乾德四年(966),忽患病口哑,不能言,宋太祖以其善于抚御士卒,仍令其掌重兵之柄。每奏事、与宾客谈论及指挥部下,皆靠用手比划、掌上写字表达其意,童奴田玉为之翻译。五年(967),改为静江军(治今广西桂林)节度使。开宝二年(969),散指挥都知杜廷进等阴谋在宫中叛乱,事泄,杨信奉诏率兵一举擒杀叛党19人。六年(973),任殿前都指挥使,改领建武军(治今广西南宁)节度使。九年(976),授义成军(治今河南滑县)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977),改授镇宁军(治今河南濮阳)节度使,并领殿前都指挥使。三年(978)春病逝。弥留之际,哑疾忽然痊愈,众人惊骇。赠侍中。


杜审进(910~988)定州安喜(今定州)人。昭宪杜太后之弟,宋太祖之舅父。建隆三年(962),授右神武大将军,后改为右羽林大将军。乾德元年(963),领贺州(治今广西贺县东南)刺史。二年(964),任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知州。三年(965),改任保义军(治今河北邢台)节度观察留后。五年(967),升任保义军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加检校太傅。太平兴国三年(978),加检校太尉。四年(979),宋太宗亲征河东,审进上疏请求率部随征,宋太宗以其年迈未允。六年(981),复归陕州,加检校太师。九年(984)夏,宋太宗以审进年老体弱,不宜再负担繁重政务,遂授以右卫上将军,食原俸禄致仕。端拱元年(988),加开府仪同三司,当年去世。赠中书令,谥“恭惠”。审进坐镇陕州20余年,劝农务本,居高位而不骄,深得官民尊崇。景德三年(1006),追封京兆郡王,后又赠尚书令。


刘载(913~983)字德舆。涿州范阳(今涿州)人。后唐清泰年间(934~936)考中进士。后晋初年,始任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赐绯,拜左拾遗、集贤殿直学士。后汉初,为殿中侍御史。后判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台,改仓部员外郎。后周世宗初年,擢升知制诰。显德三年(956),拜右谏议大夫,与右拾遗郑起、尚书博士李宁同校道书。迁给事中,使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定田租,赐金紫,为魏王符彦卿加恩国信使。北宋初期,疏浚五丈河,自陈桥达曹州(治今山东菏泽)之西境,朝廷命其监护这项工程。建隆四年(963),权知贝州事。后还朝知贡举。乾德初年(963),掌建安榷货务。开宝元年(968),就为江南国主生辰使,召还,令知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开宝四年(971),因与何继筠不协,改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阳)行军司马。曾受诏权点检州事。太平兴国初年,复入朝为给事中。三年(978),出知襄州,六年(981),上书告老,改工部侍郎退休。

刘载好学,善写文章,曾经作《为君》、《为相》、《为将》、《去谗》、《纳谏》五论,为当时文士所称赏。后受诏撰明宪皇后谥册文,又作《吊战国赋》万余言。


程羽(915~984)字冲远。博野程委村人。宋太祖年间进士,任虞乡(今山西永济)、陕西醴泉、四川新都县令,都有政绩。程羽初任开封府判官时,太宗赵光义做京兆尹,对他非常敬重,太宗即位,拜为给事中,后为文明殿学士,因辅佐太宗有功,升任兵部侍郎。太宗在京师赐程羽住宅一套。逝后追赠礼部尚书。程羽之曾孙程珦为程颐、程颢之父。


郭进(922~979)博野人。少年时家贫,曾在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富户家当佣人。他有力气,豪放不羁,结识豪侠,嗜酒好赌。这家的年轻人想杀死他,有人给他报了信,他便逃亡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投靠了刘知远。刘知远认为他是个人才,将他留在帐下。

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后汉。刘知远将入汴(今河南开封),郭进请以奇兵走小道先趋洺州(治今河北永年),因定河北诸郡。累迁乾、坊二州刺史。少帝即位,改磁州。后周广顺元年(951),移淄州(治今山东淄博)。二年(952)秋,迁登州(治今山东蓬莱)刺史。当时群盗攻劫居民,郭进率镇兵平定,安定了地方,民吏千余人向朝廷请立《屏盗碑》。显德元年(954),移卫州。卫、赵、邢、洺间多有逃亡山中者,在城乡间出没,伺机抢掠,扰害百姓,为患多年。郭进了解到准确情况,用计在数月内剪除干净,郡民又请立碑记其事。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又至朝廷请立碑,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北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亲征泽(治今山西晋城)、潞(治今山西长治),郭进迁本州防御使,充西山巡检。曾与曹彬、王全斌入太原境,获数千人。

开宝二年(969),太祖亲征河东,以郭进为行营前军马军都指挥使。九年(976),命将征河东,以郭进为河东道、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招徕山后州民37万多人。太平兴国元年(976),领云州(治今山西大同)观察使、判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仍兼西山巡检,赐京城道德坊第一区。四年(979),太宗将征太原,先命郭进分兵控石岭关,为都部署,以防北边。契丹犯关,郭进大破之,又攻破西龙门砦。当时田钦祚护石岭军,做了好多不法之事,郭进难以禁止,田钦祚又以事相逼,郭进心不能甘,上吊自杀,田钦祚以暴死上奏。太宗痛心悼念,赠安国军节度,中使护葬。


赵匡胤(927~976)《宋史·本纪》载:“姓赵氏,涿郡人也。”《宋史·河渠志》载其父赵弘殷籍贯为“宣祖以上本籍保州(治今保定)”。后唐天成二年(927),生于河南洛阳夹马营军中。幼读私塾,好武轻文,以一条蟠龙棍打天下,创三十二式长拳。青年时期志向高远,曾作《咏日诗》以言志。

后汉乾祐元年(948),投军于后汉枢密使郭威。乾祐三年(950),因在澶州(治今河南濮阳)之变中拥立郭威建立后周有功,升为东西班行首。后周广顺元年(951),官拜滑州(治今河南滑县)副指挥使,临上任前结识开封尹柴荣(周世宗,郭威养子),再拜马军直使,成为一名禁军将领。显德元年(954),随周世宗伐北汉有功,授殿前都虞候。三年(956),征寿春,迁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四年(957),随世宗南征,连克泗州、濠州、楚州、扬州,平定淮右。五年(958),伐唐有功,领忠武节度使。六年(959),随世宗北征,收复益津(今河北霸州)、瓦桥(今雄县)等关。在连年的率军征战中,团结起一大批禁军将领,并依靠谋略除去禁军中能和他抗衡的张永德等人。

周世宗病危时,封其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中的最高统领。恭帝即位后,兼归德军节度使。显德七年(960)初,率大军前去御敌,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在属将赵普、石守信和其弟赵光义的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创建宋朝,改元建隆,史称宋太祖。登基后开始统一中国的战争,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于乾德元年(963)平荆湖(荆南、湖南),三年(965)平后蜀,开宝四年(971)平南汉,八年(975)平南唐。并亲征北汉,初步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同时改革政体,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财政,以分宰相之权。加强禁军,消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命文臣、京朝官出知州、县,并于各州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设监司掌管地方财权与司法。注意奖励农桑,蠲免五代以来部分杂税;整治汴京(今河南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专制中央集权,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割据混乱的局面,对宋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生活上力崇节俭,储财以备国用。宫中上下人均穿常服,破旧之后还要缝补。有大臣上谏,他解释说:这并不是吝啬,攒钱有大用场,后晋时曾割幽燕以贿契丹,使这一方独陷于外境,我十分怜爱,想筹足300万,遣使归还。如(契丹)归还我地,则以钱酬劳。否则,就用这些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宋太祖虽为马上皇帝,但位居高官后改重武轻文之习。登基前,“虽在军中,手不释卷”,以“广闻见,增智虑”。当皇帝后,令人编写《五代史》、《唐会要》、《五代会要》等史书,还教谕皇子和众大臣多读书,并坚持选用文人治国。

李怀忠(?~978)涿州范阳(今涿州)人。初名怀义。宋太祖赵匡胤掌后周禁兵时,隶帐下为散都头,累迁殿前都指挥使、都虞候,领开州刺史。北宋乾德年间(963~967),授东西班都指挥使,改领富州。开宝年间(968~975),从太祖征晋阳,连续几月没能攻下。正当盛暑,欲班师以休息士卒,怀忠劝说:“贼守孤城,内无储备,外无援兵,其势危困,若急攻之,破在旦夕,臣愿奋锐为士卒先。”天气炎热,作战不利,李怀忠中流矢,仍奋勇指挥激战。还军后授散指挥使,迁富州团练使,改日骑左右厢都指挥使。

太祖临幸西京(今河南洛阳),爱其地形势得天下中正,有留都之意。李怀忠找机会进谏:“东京有汴渠之漕运,每年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都在此。根本安固已久,一旦意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太祖采纳他的建议。太宗即位后,改领本州防御使,稍迁侍卫步军都虞候、领大同军节度。太平兴国三年(978),改步军都指挥使,逝后,赠侍中。


刘廷让(约929~987)或作刘延让,字光义。涿州范阳(今涿州)人。少年时有膂力,五代时曾隶周世祖帐下。广顺初年(951),补内殿直押班,累迁龙捷都校。从世宗征淮南,以功领雷州刺史。再迁涪州(治今重庆涪陵)团练使、领铁骑右厢。

北宋初,转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防御使、领龙捷右厢。从征李筠,为行营先锋使。建隆二年(961),改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江宁军节度。乾德二年(964)冬,兴师伐蜀,为四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禁兵步骑万人、诸州兵万人,由归州(治今湖北秭归)进讨。入其境,连破松木、三会、巫山等砦,俘获蜀军兵将众多。第二年正月,驻扎遂州(治今四川遂宁),州将陈俞率吏民来降,尽出府库金帛以给将士,刘廷让秋毫无犯。开宝六年(973),出为镇宁军节度。太平兴国二年(977),入为右骁卫上将军。雍熙三年(986),曹彬败于岐沟关(在今涿州),诸将多因此事被罢免。辽军来骚扰边境,要遣将守边,但没有皇帝中意的人。当时刘廷让也被罢职,皇帝令他击辽军立功,派遣他知雄州(治今雄县),又徙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兵马都部署。这年冬,辽军数万骑来侵,刘廷让率军与辽军战于君子馆。天气严寒,兵士连弓弩都拉不开,辽军围刘廷让数重。刘廷让先分精兵给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李继隆退保乐寿,刘廷让一军覆没,战死数万人,仅数骑脱险。先锋贺令图、杨重进都陷于辽军。从此河北守军无斗志,又征乡民为兵以守城,都未习战斗。辽军便长驱而入,攻陷深、祁、德数州,杀官吏,俘士民,载金帛而去。太宗闻之,下哀痛之诏。刘廷让诣阙待罪,太宗知为李继隆所误,不加责备。

雍熙四年(987),命刘廷让知雄州兼兵马部署。这年秋以病上奏,皇帝遣内医诊视,上言求归京师,没等回信就离开屯所。皇帝震怒,下御史按问,应下狱。皇帝下诏削夺在身官爵,配隶商州(治今陕西商县)。行至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去世。皇帝念他是几朝老臣,赠太师。


刘审琼(?~997)涿州范阳(今涿州)人。家境贫寒。后汉乾祐年间(948~949),湘阴公刘赟镇守彭门(治今江苏徐州),刘审琼隶属其帐下。周太祖郭威称帝后,审琼投靠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刘词,颇受赏识。刘词死后,又改隶大将赵匡胤帐下,颇受信任。

宋朝建立后,补为殿直,随宋太祖征李筠,兼泽(治今山西晋城)、潞(治今山西长治)二州知州,改供奉官。开宝年间(968~976),累迁至军器库使。适值枢密使李崇矩门人郑伸诬告李崇矩收受太原席羲叟的黄金,并私托翰林学士扈蒙,以甲科进士私授给席羲叟,引刘审琼为证人。宋太祖大怒,召刘审琼诘问原委,刘审琼如实上奏,为李崇矩辩诬,使真相大白。出任镇州(治今河北正定)知州。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率大军攻打北汉,驻跸镇州月余,审琼供应充足,加领檀州(治今北京密云西)刺史,改知潭州(治今湖南长沙)。潭州多火灾,官府常调集百姓积水防火,劳苦不堪。刘审琼上任后,免去此役,深受百姓称颂。徙知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淳化三年(992),因年迈改任坊州(治今陕西黄陵南)刺史。至道三年(997)死于官位。审琼历任地方官,娴熟于酒令、博鞠之戏,80岁时,仍精气旺盛,体力不衰。


田重进(929~997)幽州(今北京)人。他形貌奇伟,有武力。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应募为军卒,在赵匡胤麾下,从征契丹。陈桥兵变,赵匡胤建北宋后,迁御马军使,积功至瀼州刺史。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先后任天德军节度使、静难军节度使。

雍熙年间(984~987),宋军北征,田重进率兵至飞狐(今涞源)城下,用袁继忠计,伏兵飞狐南口,擒契丹骁将大鹏翼及其监军马赟、副将何万通并渤海军3000余人,斩首数千级,俘获以万计,追逐40里,连下飞狐、灵州等城。进攻蔚州,其牙校李存璋等杀酋帅萧啜理、擒耿绍忠,率吏民来归附。正值曹彬出师不利,朝廷命田重进率军驻定州,迁定州驻泊兵马都部署。雍熙三年(986),率军入辽境,攻下岐沟关,杀守城兵千余及获牛马辎重而还。四年(987)春,改彰信军节度。淳化三年(992),改任真定尹、成德军节度。不久,移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五年(994),改知延州。逝后赠侍中。

田重进不事学,太宗还在晋王王位上时,爱其忠勇,曾赠他酒肉,他不接受,使者说:“这是晋王所赐,为什么不接受?”田重进说:“为我谢晋王,我只知道有天子。”最终未接受。太宗知道他忠诚朴实,所以对他始终器重。


杜彦圭(930~986)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宋太祖之母昭宪杜太后之侄。宋初,以外戚授六宅副使,迁翰林使。开宝五年(972),领信州(治今江西上饶)刺史。后改领饶州(治今江西上饶)团练使,加领本州防御使。曾随宋太祖征讨北汉,与大将曹翰、孙继业等攻太原城西面。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北伐契丹失利,杜彦圭奉命与孟玄哲等率兵屯于中山(治今定州),阻扼契丹(辽)兵南下追袭。继因违制私购关陇竹木、矫诏偷漏税算之罪,责授洛苑使、饶州刺史,但仅数日即诏复原官。不久,又领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观察使,出知定州。雍熙三年(986),北伐契丹,与大将米信分别为中路军西北道行营正副都部署,虐待士卒,又设阵混乱,以致士卒多有逃逸伤亡,遂被贬为均州(治今湖北丹江口)团练使。雍熙三年(986),死于贬所,赠归义军节度使。景德三年(1006),又加赠中书令,再赠太师。

崔翰(930~992)字仲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五代时曾隶于赵匡胤麾下,从周世宗征淮南,平寿春,取关南,以功补军使。北宋初,迁御马直副指挥使,从征泽、潞。宋太宗即位后,进本州团练使。太平兴国四年(979),从征太原,命总侍卫马步诸军,率先攻城,流矢射中其面颊,他神色不变,督战更急,太宗亲自至军帐抚问。

平北汉后,太宗有北伐幽蓟之意,不少将领认为刚平北汉,国库空虚,不敢上言。只有崔翰上奏,认为应该乘势北征,不可失去时机。得到太宗的首肯,于是定议北伐。北伐失败班师,命诸将整军后撤,至金台驿(在今保定市区),宋军开始向南溃逃,太宗命令崔翰率卫兵千余阻止。崔翰请单骑前往,到军前以军纪晓谕众军,安定了军心,没有杀一人。回来复命,太宗大喜,命他知定州,得以便宜从事,缘边诸军都受其节制,军市租储,得以专用。这年冬,辽兵数万入侵蒲城(今满城),崔翰会李汉琼兵于徐河,河阳节度崔彦进兵自高阳关(今高阳东)继至,合击辽军。辽军投西山坑谷中而死者不计其数,俘斩数万,所获物资难以计数,因功擢武泰军节度使。第二年夏,出为感德军节度使。

雍熙二年(985),移知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三年(986),北伐不利,太宗追念徐河之功,召崔翰为威虏军行营兵马都部署。四年(987)春,改镇定国军。后移镇镇安军。淳化三年(992)召还,因病留在京师。逝后,赠侍中。崔翰骁勇有谋,轻财好施,死的时候家无余财。


赵光义(939~997)即宋太宗。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原名匡义,后改光义。建隆二年(961),赐名炅。容貌雄伟,好学不倦。其父总兵淮南,攻破州县,不取财物,求古书送给他,并督饬激励他学习,所以多才多艺。后周时官至供奉官都知。陈桥兵变是他与赵普谋划的。

宋朝建立后,累迁殿前都虞候、睦州(治今浙江建德东)防御使。征北汉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时,为大内点检留镇,奉宁节度使。征淮南时,为大内都部署加平章事、开封尹,再加中书令。征北汉国都太原时,为东都留守,封晋王,位于宰相之上。赵匡胤去世后,按杜太后旨继帝位,是为宋太宗,继续推行统一中国的政策。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福建献地降宋,南方统一。四年(979),平定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局面,除燕云地区外,全国统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定北汉后北征契丹,于幽州(治今北京)高梁河失败。雍熙三年(986),组织第二次北伐,于涿州岐沟关决战中失败。此后,不敢图幽燕,置失地于不顾,苟且偷安。但其权位心重,赵匡胤崩后,不逾年而改纪元。“烛影斧声”成为历史上赵匡胤死因千古之谜。高梁河溃败,他弃军逃遁,诸将疑其战殁或被俘,有谋立赵匡胤子德昭之议,他疑忌于心,逼魏王德昭自刎;疑廷美(匡胤弟)有异志,夺官并派人监视,使廷美忧悸而死。

赵光义崇文好学,曾说:“朕平生无其它嗜好,就是酷爱读书。是为了从中考察古今兴亡成败得失,以史为鉴,择善戒恶,以利治国平天下。”即位后下诏建崇文院。组织文人修纂《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文苑英华》1000卷。


傅潜(939~1017)冀州衡水人。宋太宗称皇帝前,把他召在身边。即位后,隶殿前左班,官至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时一天内两次中箭。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辽军作战,生擒500余人。次日,皇帝过其驻军之处,见堆积的敌军尸体及遗弃的器仗,为之赞叹。班师后,擢升为内殿直都虞候。皇帝对枢密说:“潜从行有劳,赏薄。”复加马步都军头、领罗州刺史等。

雍熙三年(986),命大将曹彬北征,以傅潜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在拒马河之战中被辽军打败,责授右领军卫大将军,自检校司徒降为右仆射,仍削功臣爵邑。端拱初年(988),加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昭化军节度,出为高阳关(今高阳东)都部署。淳化二年(991)四月,拜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领武成军节度。真宗即位后,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后召还。咸平二年(999),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辽大军压境,缘边城堡都飞书告急,傅潜麾下有步骑兵约8万余,都自置铁挝、铁棰,要与辽军决战。而傅潜却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有将校请战,他就骂之。

时间不长,辽军破狼山砦,用精锐兵力攻威虏军,劫掠宁边军及祁州、赵州,镇、定等州道路不通达一个多月。朝廷屡次遣使督他出兵,会诸路军合击辽兵,范廷召等边将也屡次督促他,他均不听。范廷召等人骂他:“你胆怯的简直不如一个老妇人。”都钤辖张昭允又屡次劝他,他却笑着说:“贼兵声势这么大,与之抗衡,会挫伤自己的锐气。”后不得已才分骑兵8000、步兵2000付范廷召等人,于高阳关迎击辽军,并许诺出兵为援。等到范廷召等与辽兵血战之时,他却不增援,致使康保裔战死。皇帝要亲征,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傅潜会合。傅潜却不出兵,致使辽兵到处劫掠。皇帝大怒,令他赶赴行在,百官议法当斩,皇帝下诏削夺其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景德初年(1004),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1011),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


董遵诲(?~981)涿州范阳(今涿州)人。后周显德初年(954),周世宗北征,被大将高怀德招入军中。行军至高平(今属山西),与后晋军队相遇。双方将要接战时,后晋军队尚未成列,高怀德命董遵诲先出奇兵袭击,把后晋军队击溃,后周大军继进,将后晋军打得大败。

显德二年(955),讨秦(治今甘肃天水)、凤(治今陕西凤县),大将韩通又上表请求董遵诲随行。与后蜀军战于唐仓,董遵诲冲锋陷阵,生擒蜀招讨使王鸾,攻克秦、凤二州。还师后,录其前后功,补东西班押班,又迁骁武指挥使。四年(957),从世宗征淮南,攻合肥。六年(959),从韩通平雄(治今雄县)、霸(治今河北霸州)二州。赵匡胤曾与董遵诲在一起作战,有一天两人论兵战事,董遵诲理屈,即拂衣而起。

赵匡胤即位,是为宋太祖,一天在便殿上召见,董遵诲伏地请死,太祖令左右把他扶起来。时间不长,部下有军卒击朝堂外的登闻鼓,诉董遵诲不法事十多件,太祖不过问。赵匡胤问他:“母安在?”他奏到:“母氏在幽州,经患难分隔两地。”太祖因令人贿边民,偷偷地把他母亲迎过来,送给董遵诲。令董遵诲跟从慕容延钊讨平据泽(治今山西晋城)、潞(治今山西长治)二州反叛的李筠,迁马军都军头,因留之镇守。乾德三年(965)召归,再迁为散员都虞候。六年(968),以西夏近边,授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使。董遵诲到任后,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并杀羊置酒,宴请他们,众人都悦服。后数月,复来扰边,董遵诲率兵深入其境,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安定了边地。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治今广东廉江北)刺史。太宗即位后,兼领灵州路(治今宁夏灵武南)巡检。

遵诲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心胸豁达,多方略,武艺超人。在通远军14年,安抚一面,西夏人悦服,秋毫不敢犯。历太祖、太宗两朝,始终受到恩遇,许他以便宜制军事。去世后宋太宗悼念许久,遣中使护葬。

王能(942~1019)广济定陶(今属山东)人。宋太宗时官至殿前左班指挥使,进散员都虞候,再迁殿前右班都虞候兼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咸平初年(998),自捧日右厢都指挥使出为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团练使,知静戎军(治今徐水),建议决鲍河(今徐水境内瀑河),断长城口(今涞源南),连雄州(治今雄县)塘水,既阻遏辽军南下,又便利水运。又在静戎、顺安(治今高阳)全境,开垦灌溉方田,以充实边防军需。辽兵南侵,王能率部击退之。

景德初年(1004),擢为济州防御使,与魏能、张凝并任为邢洺路都部署,不久改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押策先锋。守护祁州(治今安国)城,亲自率领丁夫,修筑城池工事,昼夜不停,深得军民拥护。宋真宗下手诏褒奖,徙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高阳关二部署,改定州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二年(1009),诏合镇、定两路部署为一,以王能领之。第二年召入朝,拜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领曹州观察使。复出任镇、定副都部署兼知定州。定州为宋朝北方重镇,王能加强防御,屡败入侵的辽军。天禧元年(1017),转都指挥使、领保静军节度。二年(1018),因病授彰信军节度,罢军职赴镇,因此地近其乡里,特示恩宠。逝后赠太尉。


刘文裕(944~988)字以宁。保州保塞(今保定)人。宋太祖赵匡胤祖母简穆刘皇后侄孙。父刘审奇(一作审琦),为武牢关使,随宋太祖讨李重进时战死。开宝四年(971),刘文裕补殿直。八年(975),权管云骑员僚直。征伐南唐时中弩矢,仍战斗不止。太平兴国二年(977),擢为内弓箭库副使,出为秦、陇巡检。秦州(治今甘肃天水)节度判官李若愚之子、盩厔(今陕西周至)尉张季英之婿李飞雄,性凶恶,行无赖,依仗父势,结党徒在秦陇诈骗作乱。刘文裕施计擒杀。后迁军器库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攻北汉,令其率兵扼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阻击契丹援军。六年(981),领儒州(治今北京延庆)刺史,七年(982),为高阳关(今高阳东)都监。适逢契丹万余骑入侵,文裕与大将崔彦进领兵击退敌军。雍熙初年(968),屯兵三交(今山西太原北),加领顺州(治今北京顺义)团练使,出兵击退党项李继迁入侵。雍熙三年(986),随大将潘美北征,与契丹军接战,因坐视骁将杨业败死不救,被削籍贬配登州(治今山东蓬莱),年余平反召还,起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领端州(治今广东肇庆)团练使,月余,迁容州(治今广西容县)观察使,改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兵马部署。端拱元年(988),死于屯所。赠宁远军节度使。


卢之翰(946~1002)字维周。祁州(治今安国)人。少年时家贫,喜读书,寄住于单州(治今山东单县)防御使刘乙家中。后又随刘乙至钱塘(今浙江杭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初为大理评事、临安(今浙江杭州)知县,累迁殿中丞、洺州(治今河北永年)通判。

契丹入侵,卢之翰招募城内壮丁,决漳河、御河水以护城,使敌不得攻。任满,吏民上书求其留任。召还,迁太常博士,任河东转运副使,徙京西转运副使,改工部员外郎。因建议疏导潩水,使与淮河连接,通至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以便漕运,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吏部员外郎。至道初年(995),李顺余部张余起义军活跃于四川,卢之翰受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镇压义军。后因前曾举荐李宪任大理丞,而李宪贪赃枉法当死,又陕西转运副使郑文宝因私筑清远军城(今宁夏同心东)及禁止西夏盐入境,引起宋夏冲突,而卢之翰未加制止,两罪并罚,被降授国子博士,而任陕西转运使如故。不久,复其旧职。恰值朝廷调运粮草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命其分三路运送,而他擅自并为一路,途中遭西夏劫掠,损失严重,遂被逮捕除名,后又贬为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司马。次年,复起用为工部员外郎、同勾当陕西转运使。

宋真宗即位后,再为吏部员外郎,充陕西转运使。又迁礼部郎中,赐金紫,仍为陕西转运使。咸平元年(998),因病解任回京。不久,又出为京西路转运使,旋因上言反对修筑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城,降知归州(治今湖北秭归)。三年(1000),授广南西路转运使。后改太常少卿,知广州,因与转运使凌策不睦,又有贪赃之嫌,五年(1002),徙知永州(治今湖南零陵),未行而病逝。


何承矩(946~1006)字正则。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端拱元年(988)任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驻雄州(治今雄县),淳化五年(994)任雄州知州,真宗继位后连任雄州知州,咸平五年(1002)兼任制置屯田使,景德三年(1006)任雄州团练使,并兼首任缘边安抚使。做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时,从顺安(今高阳县)以东,借助原有水泊,筑堤贮水,以为屯田,且阻遏敌人骑兵。一年之间,关南诸淀泊都已存满,一直到海,广袤数百里,都成为了稻田,且水产丰富,百姓因而获利。知雄州时以诚御众,与下属及百姓同甘苦。边境百姓有告诉他机密事情的,他就屏退左右,与之密谈。因此辽军的一举一动,他都能事先知晓。

辽军曾夜袭雄州城下,承矩率兵出战,击退了敌人,斩获甚多,俘获敌酋铁林相公。自其守边以来,一直实行怀柔境外之人的策略,致力于平息干戈,于地取利以充实土地,创设险固以增强关防,兵民春夏务农,秋冬习武,民力得以修养,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助益。因此他守边卓有功勋。


尹继伦(947~996)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宋太祖时曾权领虎捷指挥。太宗即位后,改供奉官,从征北汉太原。回军后,迁洛苑使,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端拱年间(988~989),威虏军(今徐水遂城)粮草缺乏,辽朝廷密议入寇。宋太宗听到报告后,派遣李继隆发镇(治今河北正定)、定(治今定州)兵1万多人,护送军粮辎重数千辆接济威虏军。辽名将耶律休哥闻讯,率精锐骑兵8万绕道南来,袭击截夺粮车。

尹继伦率步骑千余,与敌相遇,以兵少避道登高为守,休哥见之不屑一顾,越之而过,遥袭宋军粮车。尹继伦对部下说:“敌寇蔑视我们。如果南去取得胜利,北还时必然乘胜席卷我们而去,如果不能取胜,必然会泄怒于我们,我们也将会死无葬身之地。由此看来,应当卷甲衔枚跟踪辽军。他们的注意力在前面,不会想到我们的到来。如果我们力战取胜,可以立功于国家。纵然战死也不失为忠义,怎能毫无作为的死了,成为胡地之鬼呢!”众将都愤激从命。尹继伦令军中秣马。待入夜,率军持短兵器悄悄跟踪在休哥之后,行数十里至徐河,列阵于城北,探听休哥军动静,长探回报:“休哥率诸将南出侦察,其军正传令造饭。”天尚未明,休哥拟于食后袭李继隆粮车。尹继伦出其不意,下令突击,辽军不知宋军多寡,人不及马、马不及鞍而逃,恰值休哥回军欲餐,刚拿起筷子。尹继伦率军冲入帐中,持短刀乱砍,休哥吓得筷子掉在地上,手臂被刀砍伤,伤势严重,护卫冒死将其救出,骑快马而逃。辽军溃乱,自相践踏,死者甚众。此时,押运粮车的镇州副都部署范廷召正在沙河(今满城北之沙河)聚守,闻继伦袭破辽军,急来徐河参加战斗,与继伦追击辽军20余里,俘获甚众。定州副都部署孔守正原在粮队之前,亦截辽军于漕河北之斜村,斩其帅大盈等以下数百人。

此战后,辽军很长时间不敢南下,平时军士互相告诫说,作战要避“黑面大王”,因为尹继伦脸黑,所以辽军这样称他。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淳化初年(990),著作佐郎孙崇谏自辽朝逃归,太宗询问他边境上的事,说徐河之战契丹为之夺气,因此辽军每听到尹继伦的大名,则仓皇不知所措。于是迁继伦尚食使,领长州团练使,以鼓励边将。淳化五年(994),李继隆奉诏讨夏州,尹继伦为河西兵马都监。不久,以深州团练使领本州驻泊兵马部署。至道二年(996),授灵、庆兵马副都部署,辅李继隆讨李继迁,因病逝于庆州。皇帝遣中使护其丧归葬。

张鉴(约947~1004)字德明。涿州范阳(今涿州)人。出身将门,为张藏英之孙。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三年(978)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监泰州柴墟(今江苏泰州东北)榷务。入朝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迁著作郎、知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又拜监察御史,奉诏决狱于江东,昭雪冤滥,迁殿中侍御史。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询问群臣北伐方略,张鉴上疏极言北伐不可。与赵延进同掌左藏库,上言揭发其贪赃枉法,延进罢而张鉴被擢为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官。旋为江南转运使,查处部内为患大姓蠹民,江东为之震肃。又建议调整州县,吏民皆以为便,深得宋太宗赏识,遂迁为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又迁屯田郎中、判三司都催欠司,改都勾院,擢拜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封驳司,掌三班,兼磨勘之职。淳化四年(993),王小波、李顺起义于川蜀,王继恩率领官军镇压义军主力后,御军无方,恃功横暴,致使川蜀局势久不稳定。张鉴奉诏以近臣带兵入川增援和督促继恩分路讨平义军残部,整饬军纪,使川蜀局势恢复稳定。以功拜左谏议大夫、户部使。

至道二年(996),宋军分五路反击西夏,保卫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命张鉴至环州(治今甘肃环县),专督运送刍草军粮,而张鉴却上疏力主把灵州“赐”给西夏,偃兵息民。宋太宗不允,张鉴遂全力督运,使前线供应充足。宋真宗继位,迁给事中,改工部侍郎,出知广州,颇有政绩,民请刻石以纪其功。咸平三年(1000),移知朗州(治今湖南常德),招抚当地土著民族首领,一境安宁。旋因病徙知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又上言河朔弭兵。


阎承翰(947~1014)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周时,为内侍(宦官)。宋朝建立后,入宫侍宋太祖。宋太宗时擢为殿头高品,迁内侍供奉官、内殿崇班。雍熙年间(984~987),有人告发广南路转运使王延范图谋不轨,承翰奉命前往逮捕审讯,残酷拷掠逼供并处死。淳化五年(994),王小波、李顺起义,承翰任川峡招安都监,以镇压起义有功,授西京作坊副使。宋真宗即位,改西京作坊使、内侍左班副都知。咸平三年(1000),奉诏督塞郓州(治今山东东平)王陵埽黄河决口。五年(1002),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排阵都钤辖。任期内,动用民工引唐河水,凿渠,通水运,作方田,宋真宗下诏褒奖。景德元年(1004),引保州赵彬堰徐河(漕河)水入鸡距泉河,以利航运。发精兵筑垒顺安军(今高阳东),又修缮德清军(治今河南清丰)城。护宋真宗巡幸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南)。二年(1005),领国信司,与辽交聘。大中祥符四年(1011),迁内园使、左班都知,领奖州(治今湖南芷江)团练使,六年(1013),因擅用群牧司钱,罚金10斤。七年(1014),授南作坊使、入内都知。同年去世。赠怀州防御使。


王荣(947~1016)定州人。父王洪嗣,后晋时任定州十县游奕使。王荣少年时即膂力过人,在瀛州(治今河北河间)防御使马仁瑀部下服杂役。宋太宗即位前,留王荣于左右,即位后,升为殿前指挥使,迁本班都知、员僚直都虞候。当时,棣州(治今山东惠民)有盗贼作乱,州兵镇压不力,王荣前往一举擒获盗贼,因功提升为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领懿州(治今湖南芷江)刺史。后因宋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被诬骄恣横暴,阴谋窃取帝位,有人告发王荣与廷美亲吏关系密切,接受廷美宴劳,曾狂言自己“当为节帅”,遂被贬为濮州(治今山东鄄城)马军教练使。后又加重处分,被削籍流放于海岛。

雍熙年间(984~987)召还,任副军头,累迁龙卫都指挥使,领罗州(治今广东廉江北)团练使。奉命率兵戍守遂城(今徐水遂城)。有辽骑入寇,王荣率兵还击,擒捉千余人,因功授侍卫马军都虞候,领峰州(治今越南河西省山西北)观察使,出为定州行营都部署。旋因处事悖于常理,侵占官地,藏公钱而不肯劳军,母老而不肯赡养,被宋太宗怒下诏罢其职,降为右骁卫大将军。又迁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宋真宗即位,领奖州(治今湖南芷江)刺史。不久,授滨州(治今山东滨县)防御使,又迁泾原仪渭驻泊部署。

咸平二年(999),宋真宗北巡,以王荣为贝冀行营副都部署。师还,又返泾原(治今甘肃泾川北)。次年,受命押送运往灵武的粮草,因疏忽大意,在途中被西夏人劫掠,押送军卒溃逃,粮草全被掠去。王荣依法当处死,后减刑除名,发配均州(治今湖北均县)。六年(1003),复被起用,为左卫将军。景德初年(1004),权判左金吾街仗司事。宋真宗亲征至澶渊(今河南濮阳南),辽兵踏河冰进抵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境内,王荣为黄河南岸都巡检使,领龙卫兵追袭,与大将荆嗣所部于淄(治今山东淄博南)、青(治今山东益都)合击辽兵。二年(1005),迁为左神武军大将军,领恩州(治今河北清河南)刺史。后改任左龙武军大将军,领达州(治今四川达县)团练使。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迁左卫大将军,领昌州(治今四川大足)防御使。六年(1013),任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驻泊都监。

王荣善骑射,发弓强劲,曾引弓射房梁,矢入木中数寸,人称“王硬弓”。


赵廷美(948~984)字文化,本名匡美、光美,后改廷美。宋太祖、宋太宗之弟。建隆元年(960),授嘉州(治今四川乐山)防御使,迁兴元(治今陕西汉中)尹、山南西道(治今陕西汉中)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宝六年(973),加检校太保、侍中、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尹、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加中书令、开封府(治今河南开封)尹,封齐王,又加检校太师。从征北汉,进封秦王。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亲信、如京使柴禹锡等密告廷美骄横放纵,与诸将朝臣勾结,阴谋弑君篡位,遂罢其开封府尹,授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出居洛阳。廷美及宰相卢多逊素与老臣赵普不和,赵普忌恨已久。及赵普再任宰相,适值廷美被贬,于是上告卢多逊实与廷美勾结,图谋不轨。又使人上书说廷美在西京不知悔过,常出怨言,留之不便,请迁于远地。于是,多逊被配隶崖州(治今海南崖县),而廷美再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于房州(治今湖北房县)。雍熙元年(984)病逝,追封为涪王,谥号“悼”。

有关廷美阴谋篡位的传言,实无佐证,只因他与宋太宗同为宋太祖皇弟,也有获取帝位的可能,致使宋太宗猜忌,加之赵普衔怨报复,逢迎宋太宗,故而屡次被诬,忧惧致死。

李继宣(950~1013)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乾德年间(963~968),补右班殿直,当时他才17岁。他本名继隆,与明德皇后兄同姓名,于是太宗为他改名继宣。太平兴国五年(980),授定州路奏事。奉诏修长城口、平塞、威虏、静戎军、保州(治今保定),又领兵入辽境,获老幼千余,牛畜数百。又率兵捍辽兵于乾宁泥姑海口。辽兵入寇静戎军,从崔彦进过拒马河接战,自午时至申时,大败辽军。

雍熙三年(986),曹彬北征,李继宣从先锋李继隆至方城,力战三日,大军继至,攻克固安。进驻涿州东,又与敌作战,乘胜攻克北门。领轻骑渡涿河,侦察敌情,又率5000骑兵援米信,率劲骑将辽兵追至新城(今属高碑店)北,大败之,斩其头领贺恩相公,李继宣也中流矢。大军还雄州(治今雄县)取粮草,在新城遇辽军,激战至晚,他受伤达十余处。第二天再战,李继隆被敌兵拦截,他以所部攻克敌军,且战且行,夺涿河,数日至涿州。后放弃涿州保岐沟关,又战拒马河上,追奔至孤山,辽军退去。留屯满城。以功超授崇仪使,代王继恩为易州驻泊都监,赐钱50万,白金500两。又领骑兵5000屯戍北平,受田重进节度,屯长城口。敌至定州,夺唐河桥,田重进召李继宣和田绍斌赴援,田绍斌为敌所败,继宣独自领兵战至定州。敌兵北去,田重进命他率5000骑兵追踪其后,抵拒马河。及辽兵占据杨疃,他率兵袭击,辽兵焚庐舍逃遁。

雍熙四年(987),为高阳关(今高阳东)行营都监。端拱初年于易州、平塞军、长城口、威虏、静戎、顺安军至高阳,建望橹7所,有紧急敌情举烽火报警。二年(989),为镇、定、高阳关三路排阵都监。淳化三年(992),徙知保州,又转庄宅使,继保州行营都部署刘遇之后续建保州城,修葺营舍1500区。这是保定城第一次大规模营建,使保州具有了城市规模。又造船100艘,入鸡距泉以运粮,人人称便。数月后,徙定州行营都监,戍深州,改高阳关行营都监。咸平四年(1001),拜西上合门使,领康州刺史,为前阵钤辖,与秦翰、杨延昭、杨嗣分屯静戎、威虏(治今徐水遂城)。

辽兵至,会师于威虏,杨延昭、杨嗣率轻骑先赴徐水遂城西北之羊山,李继宣守赤虏,与秦翰军会合大战辽兵,辽兵上羊山。李继宣率兵追击,环山麓至山阴。他的坐骑接连中箭而死,换了三次马,进至牟山谷,取得大捷。皇帝上诏书称奖,特加检校官及食邑。第二年,徙定州钤辖,捍辽兵于唐河。景德初年(1004),加如京使、镇州钤辖。与辽讲和后,命为高阳关钤辖。大中祥符初年(1008),徙镇、定两路钤辖,进秩东上合门使。后改授郓州部署,加四方馆使。


赵德昭(951~979)字日新。宋太祖次子,母为贺皇后。初授贵州(治今广西贵县)防御使。开宝六年(973),授兴元(治今陕西汉中)尹、山南西道(治今陕西汉中)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宋太祖之世,竟未封以王爵。宋太宗即位,改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尹,移镇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兼侍中,封武功郡王,班位居宰相之上。太平兴国三年(978),加检校太尉。宋太祖长子早亡,如按帝位传子之制,德昭本应继承帝位。宋太宗以弟承兄位,故对德昭颇怀戒心。

太平兴国四年(979),随宋太宗征幽州(治今北京),军中夜惊扰,不知宋太宗所在,将士中有人欲立德昭为帝,事后宋太宗听到此事心中不悦。班师归来,宋太宗因北征失利,久不行赏,德昭建言应抓紧颁赏。宋太宗大怒说:“等你自己处理了自己,再赏不迟!”德昭听后十分惊恐,遂退朝自杀。宋太宗假装悔之莫及,大哭一场。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谥号“懿”。后又改封吴王、越王。宋真宗即位,赠太傅。乾兴初(1022),加赠太师。


孙全照(951~1011)字继明。清苑人。孙行友之子。因父亲的缘故补殿直。雍熙年间(984~987)授京南巡检,隶于曹彬麾下,迁供奉官、合门祗候,历静戎(治今徐水)、威虏(治今徐水遂城)二军监军。从田重进作战有功,加西京作坊使,知威虏军,转为广韶、鄜延二路都巡检使。淳化五年(994),率兵与李继隆攻克绥州(治今陕西米脂),因与张崇贵等一同戍守。不久往夏州护屯兵兼知州事。后历任登莱路都巡检使、左藏库使、延州(治今陕西延安)监军兼阿都关、卢关路都巡检事、泾原路钤辖兼安抚都监等。

咸平三年(1000),改知顺安军,复任环庆路钤辖,与李继和规度灵州道路。咸平五年(1002),议城绥州,以孙全照为钤辖。又虑孙全照秉性刚直,移知天雄军府。六年(1003)夏,上裁定防秋御戎策,命为宁边军(治今博野)部署,领兵8000扼要害之路。景德元年(1004),宋真宗驾幸澶渊,命为驾前西面邢洺路马步军钤辖兼天雄军驻泊,兼管勾东南贝、冀等州钤辖。上言:“若敌骑南逼魏城,但得骑兵千百,必能设奇取胜。”真宗赏其忠勇,于是传诏都部署周莹,若全照想打击敌人,即分兵给他。果然退敌于魏城,真宗遣使慰劳。加检校工部尚书,增食邑300户。徙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召还,进东上合门使,领英州(治今广东英德)刺史。全照身材短小精悍,精通用兵,以严毅整众,然而性刚使气,专任刑罚。中书初拟进严州刺史,真宗说:“全照深刻,常虑人以严察议己,今授此州,似涉讥诮。”于是改英州。

景德三年(1006),为邠宁环庆都部署。赵德明归降,朝议减西部边境的戍兵,令屯近地,全照以边防不可无备,违背了皇帝的意愿,徙知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兼四方馆使。全照在许州(治今河南许昌)有别墅,请求在许州任职,照准。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迁引进使。过了一年上表求归朝,命掌合门、客省、四方馆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皇帝车驾西幸,留为洛阳新城都巡检。不久去世。


李允则(953~1028)字垂范。并州盂县(今属山西)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在静戎军(治今徐水)置榷场,李允则主管其事。后累迁供备库副使、知潭州。迁洛苑副使、知沧州。转西上合门副使、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后知雄州(治今雄县),迁东上合门使、奖州刺史。

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罢兵,而李允则仍然营建城垒,辽主说:“南朝还在修城备战,这不是违背誓约吗?”其相张俭说:“李雄州为安抚使,其人长者,不足疑。”既而北宋皇帝下诏诘问,允则上奏:“初通好不赶紧完治,恐他日颓圮因此废守,边患不可预测。”雄州城北原有旧城墙,李允则想合为一大城。先建东岳祠,拿出百两黄金为供器,一路上吹吹打打大事张扬,居民纷纷捐献金银。过了一阵,让人把金银拿走,声称有盗贼自北边来,于是下令捕盗,广发文书,兴工筑墙,声言用以护祠。而最终筑就关城、挖浚城壕,建起月堤,自此外城成了内城。当时,居民多以茅草覆盖屋顶,李允则在西山取木材,营建仓廪营舍,开始教居民制砖瓦,设里巷门牌,设置廊市、邸舍、水硙。用砖垒城墙,以沟堑环绕,种植麻和榆柳。扩耕屯田,架石桥,构亭榭,列堤道,用以通安肃(今徐水)、广信、顺安军。每年春天修禊时,在界河(白沟河)举行赛船活动,让河北边的人任意游观,以此练习水战。

雄州北边过去多设陷马坑,城上起楼为斥堠,可以瞭望。李允则说:“南北既然讲和了,还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下令拆楼平坑,改为军队的菜园,挖井疏渠,列成畦陇,修建短墙,纵横其中,种植荆棘,比原来更不利于骑兵行动。又在州城北建佛塔,州民可自由登塔,能向北眺望30里,他还下令安抚司,州境内只要有空地都种上榆树,过了些年到处都是榆树。正月十五上元节时,过去不燃灯,李允则让人结彩山,聚优乐,使居民夜晚纵情游玩。第二天,侦知辽国有人要偷偷入城,李允则与同僚在郊外等候。果然有一穿紫衣的人来,于是与之一起到驿舍,不与他说一句话,只是让人陪着他豪饮,而把他所乘的骡子置于廊下,让其逃走,后来得知这是一位幽州统军。过了数天,此人被辽朝诛杀。有一次抓到一个辽国的间谍,李允则让人解去捆绑他的绳索,而且厚待他,间谍实言相告,说是燕京大王派遣来刺探北宋边境金谷、兵马之数。李允则说:“你所得到的都是错的。”马上让主吏按簿书登记实数给他。间谍请加上缄印。还赐他金银,放他归去。不久,那位间谍突然回来,把上次给他的东西拿回,缄印没有动,反而把辽国的兵马、财力、地理情况报来。

有宋朝军卒逃入辽国,李允则向辽国发函让送回此人,辽国回报说不知在哪儿,李允则说:“就在某处。”辽国惊骇,不敢隐瞒,把那个军卒送回。李允则以军令斩了那个军卒。李允则为官没有架子,经常外出散步,遇到可说话的人就坐下来攀谈,因此洞悉人情。每一起盗窃案都能及时侦破。判案子时无论大小都当面判清立断。他善待士卒,所以上下一心。他衣食非常简单,不积蓄家产。晚年他居住在京师,有自辽国逃归的,都住在他家。他去世后,这些人才寓居枢密院大程官营。

杨延昭(958~1014)本名杨延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讳,改名杨延昭,又称杨六郎。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其父年轻时至太原,遂为太原人。随父亲杨业征战,为先锋。历保州(治今保定)缘边都巡检使、保州知州、保州防御使、保州团练使、高阳关(今高阳县东)副都部署等职。戍边20余年,号令严明,驭军有方,屡破辽军,名扬边关,在民间颇有威名。

咸平二年(999),辽军南侵,十月攻遂城(今徐水县境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的杨延昭,命军士汲水成冰墙,冰坚不可攻,辽军攻城不克,引兵南下,他乘势追击,杀伤辽军甚众。三年(1000)冬,辽军又派数千骑兵进攻,他设伏兵于遂城西之羊山,遣将诱辽军至羊山脚下,伏兵突起,大败辽军。遂城因辽军屡攻不克,被誉为“铁遂城”。又在保州一带大摆牤牛阵,击退辽兵。

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南下,进抵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境内。他上书真宗,建议趁辽军孤军深入,人马疲惫,命诸军扼守要路,乘机歼敌。建议未获答复,便率部进抵辽境,获胜而还。二年(1005),任高阳关副都部署。长期戍边,与士卒同甘苦,死于住所,宋真宗为之伤悼,遣中使护榇而归。今保定境内多有其遗迹,如唐县倒马关有六郎碑,满城有杨六郎刀枪架,高阳旧城有杨六郎教兵台等,并有与之有关的众多传说故事。



田敏(生卒不详)字子俊。易州(治今易县)人。曾任易州牙吏。雍熙年间(984~987),北宋军攻幽、蓟,曹彬进兵涿州,辽军断其后路。王继恩募勇士持皇帝诏书给曹彬,田敏应募,走偏僻小路由岐沟关达涿州。曹彬得诏,选壮士50人护卫田敏还,路上遇敌兵,经力战,48人死,只有田敏与两人脱身。曹彬将此事上奏朝廷,太宗召见,又令他持诏书谕曹彬。回师后,补易州静砦指挥使。端拱初年(988),率所属军队屯定州。

辽兵攻北唐河,大将李继隆遣部将迎战,为敌所败。辽军将渡至河南,田敏以百骑奋力攻击,敌军恐惧,退兵。田敏又率军出狼山(今易县境)袭辽军,至满城,斩获很多。不久辽军攻陷易州,田敏失去家园,皇帝擢其为本军都虞候,赐白金300两,让他悄悄回乡寻其父母,一起归宋。李继隆讨夏州时,田敏在其麾下。率兵至灵州(治今宁夏灵武)橐驼口双塠西,与敌激战,斩首3000,获羊、马、驼、铠仗数万。李继隆上表其功,迁御前忠佐马步军副都军头,又从傅潜于定州。真宗临幸天雄军,诏田敏隶高琼,使追敌军至宁远军,以功领涿州刺史。王均在西川(今四川成都)起兵反宋,田敏从招安使雷有终平乱,迁马步军都军头。咸平年间,辽军又入寇,田敏从王显为镇、定先锋,大败辽军于遂城西北之羊山,斩其酋长。真授单州(治今山东单县)刺史,后为邢州兵马钤辖。不久,从王超屯定州,遇辽军于望都,力战斩杀辽军2000多,徙北平砦兵马钤辖,领骑兵5000以当其要冲。迁北平砦总管,赐御剑,听以便宜从事。辽军再入寇,田敏与之战于杨村,击败辽军。侦知辽主离北平10里蒲阴驻砦,乘夜率精兵袭破其营帐。辽主大惊,问其主帅挞览:“今日战者谁?”挞览说:“所谓田厢使者。”辽主说:“其锋锐不可当。”于是退兵而去。

辽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不下,欲乘虚袭贝、魏两州,皇帝下诏田敏与魏能、张凝三路兵马入辽境纵击,作为牵制。田敏出西路,抵易州南10里,驻军石村,虏获人畜、铠仗以万计。不久诏三路兵还定州,田敏遇辽军于镇州北边的马头岭,又大败之。辽请和,于是任田敏镇定路都钤辖,迁本州团练使,充镇定路总管。徙永兴军、陕州,历鄜延、环庆、凤翔三路,后为环庆路都总管。后因纳赂不法,降左屯卫大将军、昭州防御使。又以虢州团练使知隰州,复为环庆路都总管、仪州防御使,逝于任上。


刘文质(965~1028)字士彬。保州保塞(今保定)人。宋太祖赵匡胤祖母简穆皇后的侄孙。他的父亲刘审琦曾任虎牢关使,在征讨李重进时战死。刘文质幼年时就随母亲出入皇宫中,宋太宗授任他左班殿直,迁西头供奉官、寄班祗候。认为他忠谨可靠,对其非常亲信,曾经对内侍窦神兴说:“文质,朕之近亲,又忠谨,其赐白金百斤。”出任为两浙走马承受公事,擢升西京左藏库副使、岢岚军使,赐金带、名马。

徙知麟州,改麟府(治今陕西神木)浊轮砦兵马钤辖。越河破辽军,攻拔黄太尉砦,杀获上万,赐锦袍、金带。徙知庆州。李继迁侵扰军境,刘文质将出兵,而官吏不敢发库钱。他就用私钱200万给军兵,群情振奋,大破李继迁军。徙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充麟州、清远军都监,又破敌军于枝子平。咸平年间(998~1003),因清远军陷于西夏而被夺官,在雷州(治今广东海康)安置。后来起用为太子率府率、杭州驻泊都监。封泰山,以内殿崇班为青、齐、淄、潍州巡检。进礼宾副使、石隰缘边同都巡检使,徙秦州(治今甘肃天水)钤辖。建小落门砦,亲率士卒夯土筑墙。当时李浚知秦州,因就赐白金500两。天禧年间(1017~1021),知代州。原来,蕃部获逃卒,给绢2匹、茶5斤,卒都论死。当时捕得139人,文质取29人,以赦后论如法,余都配隶别的州。再迁内园使、知邠州,数次从曹玮出战,筑堡障。复徙秦州钤辖,领连州(治今广东连县)刺史,再知代州。去世后,皇帝给其家人丰厚的抚恤金,并将其三个儿子任为官员。

刘文质因为是简穆皇后的亲戚,又因为父亲是为国家战死,所以前后赐予与别的将领不同。真宗曾经问起保塞的宗亲,文质上宣祖、太祖赐书5函,仁宗也以书赐他。刘文质性情刚烈,喜欢评刺短长,就是在贵族近臣前也不回避,影响了他的仕途,故未任过什么显赫的官职。

杜彦钧(?~1017)定州安喜(今定州)人。昭宪杜太后胞弟、右卫上将军杜审进之子。初以祖荫补为供奉官,累迁崇仪使。北宋端拱初年(988),加庄宅使,领罗州(治今广东廉江北)刺史。淳化四年(993),为昭宣使。旋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驻泊钤辖,以御党项。宋真宗继位,改领颍州(治今安徽阜阳)防御使,出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知府,后又历任邢(治今陕西彬县)、庆(治今甘肃庆阳)、延(治今陕西延安)、凤(治今陕西凤县)知州。景德年间(1004~1007),任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副都部署。

宋真宗亲征澶渊(今河南濮阳南),为驾前东面贝、冀路副都部署。辽骑兵攻城,彦钧率兵击退之,因战功加封邑,召还朝廷,再任河中府知府。政事不举,惟保官位,徙为西京(今河南洛阳)南北都巡检使。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知州,又改知秦州(治今甘肃天水)。九年(1016),拜为密州(治今山东诸城)观察使,出为并代副都部署。逝后,赠安化军节度使。


王则(?~1048)涿州人。原为农民,逃荒至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来应募到宋朝宣毅军中当了一名小校,参加了弥勒教,利用弥勒教的传说,传布变革世道的舆论,并利用弥勒教和德州、齐州的士兵、农民取得了联系,为起义精心部署,准备在庆历八年(1048)新年元旦,乘官吏们庆贺新年之时,各地同时起兵,攻取河北。教徒潘方净带刀往见北京(今河北大名)留守贾昌朝,想迫其投降不成,于是提前在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冬至节发动起义。在州官们去天庆观拜谒时,王则率起义士兵打开兵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逮捕了知州。

王则占领贝州城后,称东平郡王,建国号安阳,年号得圣。以州吏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城内起义的居民,在面部刺上“义军破赵得胜”,表示推翻赵宋王朝的决心。起义极大地震动了宋王朝,宋仁宗派大军围攻贝州,起义军突围时,王则等被俘,押解到北宋京师(今河南开封)处死。


程琳(985~1056)字天球。博野程委村人。程颢、程颐之父程珦的兄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举人,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寿阳县,监左藏库,改太常博士、权三司户部判官,辽国馆伴使。后修《真宗实录》,修起居注,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知制诰,拜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治今四川成都)时,捕杀妖人,有人弹劾他枉杀人命,皇帝令人查实,程琳确为诛妖止乱。仁宗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程琳居开封府数年,吏治清明,盗讼稀少,狱屡空,又迁户部、吏部二侍郎、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辽国遣使到宋朝数有所求,并在西北屯有重兵,皇帝命程琳守大名,由于他素有威信,辽军不敢窥边。四年后迁任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使。居大名府前后近十年,当地人为他立生祠。后改任镇安军节度使。曾上书:“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逝于陈州(治今河南淮阳),赠中书令,谥“文简”。欧阳修为其撰文,以示追念。

杜防(?~1056)雄州归义(今雄县)人,辽开泰五年(1016),擢进士甲科,官任起居郎、知制诰。太平年间(1021~1030),升政事舍人,官拜枢密副使。重熙十三年(1044),任辽南府宰相。十五年(1046)杜防得子,辽兴宗耶律宗真亲自上门祝贺,并赐名王门奴。后出任武定军(治今朝鲜新义州)节度使。十七年(1048)复任南府宰相。二十一年(1052)秋天,祭祀仁德皇后,诏儒臣赋诗,杜防居众臣之冠,兴宗赐他金带。兴宗死后,他出任山陵使。清宁二年(1056),道宗给杜防下谕旨:“朕以卿年老嗜酒,不欲烦以剧务。朝廷之事,总纲而已。”官拜右丞相,加封尚父。死后,追赠中书令,谥“元肃”。


齐恢(约1004~1069)字熙业。蒲阴(今安国)人。唐朝宰相齐映的后代。考中进士后,历通判陈州,提点成都府路刑狱三年,徙河东。凡薪俸以外的馈赠之物,一无所受。单车而东,入为户部判官。宋神宗出阁,精简宫僚,韩琦荐其贤德,以直昭文馆,为颍王府翊善,进太子左谕德。神宗即位后,拜天章阁待制,知通进银台司。出知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召知审官西院,纠察在京刑狱。

齐恢身在乡里,谦虚谨慎,人称君子;在朝为官,明白简约,不苛扰,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喜爱。皇帝念旧僚,自谏议大夫特赠工部侍郎。


赵振(生卒不详)字仲威。雄州归信(今雄县)人。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跟随石普在顺安军(治今高阳东)中任职,因获契丹阵图,被授予三班供职。后升任隰州(治今山西隰县)兵马监押。高平叛乱,赵振调任北都巡检使,兼管南路。又升庆州(治今甘肃庆阳)沿边都巡检使。该地屡遭金汤李钦、白豹神木马儿、高罗跛威三族侵扰。赵振招募来降羌人,许以重利,派其攻打三族,攻克十余堡。李钦等来见赵振,赵振置酒设宴,取细木杖放在百步外,和李钦等比射,赵振10箭皆中,李钦百发不中。李等心惊胆寒,誓不再进犯。

次年,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境内羌族萨逋歌等反叛,钤辖王怀信派赵振率数千兵进剿,接连告捷。数月后,几万叛兵围攻平远寨,赵振率部从小道来救,夺取水源,亲率敢死队冲破敌围,杀敌数千,升任泾原都监。曾执掌顺安、保安、广信军务及霸州地方政务。后知环州(治今甘肃环县),再迁象州(今属广西)防御使。元昊预谋反叛,让人给环州属羌送去金银等礼物,想联合其势力。赵振暗用金帛将其调换,打破联合,他告诫邻部,却未被采纳,于是东茭、金明、万刘等族数万兵归降元昊,只有环、庆无事。赵振以本路马步军副总管擢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鄜延路(治今陕西延安)副都总管,知延州。次年,又任右武卫将军、惠州团练使,并代路(治今山西太原)兵马钤辖,后升副总管、祁州(治今安国)团练使。

庆历元年(1041),元昊攻破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后,袭击近寨,赵振率部在麟州(治今陕西神木)深柏堰大败元昊军。兼领岚、宪六州军事。陕西一带闹饥荒,赵振设法从商人那里得到米数10万斛,使军民都得到救济。进为博州(治今山东聊城)防御使,旋改解州(治今山西运城)防御使。后卒于左神武军大将军任上。赵振刚强自负,武力过人,擅长骑射,喜好谋划,轻财重义,属下都愿意为他效力。


刘沪(?~1045)字子浚。保州保塞(今保定)人,刘文质之子。他好读书,深沉寡言,有智略。因恩荫补三班奉职,迁右侍禁。北宋康定年间(1040~1041),任渭州(治今甘肃平凉)瓦亭砦监押,权静边砦,击破羌人党留等族,斩一骁将,获马牛橐驼上万。当时宋将任福战败,边城昼闭,居民畜产多为贼所掠,只有刘沪开门接纳居民。迁任左侍禁,因韩琦、范仲淹举荐授合门祗候。又破穆宁生氐。

西南离略阳(今甘肃清水东北)200里,有城名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川平土沃,又有水轮、银、铜之利,环城数万帐,汉民逃亡者都集中在那里,教其百工商贾,自成一个小国。曹玮在秦州时,想治理没能实现。刘沪在章川(今甘肃静宁东)筑城,收良田数百顷,用于增加屯兵,又秘密使人游说城主铎厮那,让其归附朝廷。正当陕西四路都总管郑戬行边,刘沪就召铎厮那及其所属来献结公、水洛、路罗甘等地,愿为属户。郑戬即令刘沪领兵前往受地。他到后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氐人聚兵数万合围,晚上纵火呼啸,想尽杀官军。刘沪所带军队只有1000来人,前后数百里无援,刘沪从容不迫,令晨饭缓吃,坐在胡床上指挥进退,一战氐人溃败,追奔至石门,头领都磕头请服,带领部族投到刘沪麾下,秦、渭之路因此而通。又败临洮氐于城下,迁内殿崇班。郑戬以三将兵遣董士廉助筑城,没到一半,郑戬被罢四路招讨使,而泾原路尹洙以为不便,令罢筑,并召刘沪,刘沪不但不听其令,而且增人加快筑城速度。尹洙大怒,令狄青押解刘沪、董士廉下狱。氐人大惊,收积聚、杀吏民又要作乱,朝廷遣鱼周询、程戡前往调查,氐众拜见周询,请以牛羊及丁壮助工役,于是以刘沪权水洛城砦主。城建成后,终以违本路安抚使节制,罢黜一官,为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复内殿崇班,逝于任上。著有《备边机要》1卷。

他的弟弟刘渊运送他的灵柩东归,居民拦道号泣请留,于是葬在水洛,立祠城角,年节时祭祀。经略司说,得熟户蕃官牛装等状,愿得刘沪的子弟主其城,于是命其弟弟刘淳为水洛城兵马监押。城中有碑记刘沪事。


刘涣(998~1078)字仲章。保州保塞(今保定)人。以其父刘文质的原因被任为将作监主簿,监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仓。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很长时间,刘涣认为皇帝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上书请还政于皇帝。太后震怒,要将他判黥刑隶白州,吕夷简、薛奎力谏才得免。仁宗亲政后,擢为右正言。

郭后废,刘涣与孔道辅、范仲淹等伏阙争辩,都罚金。正值河东走马承受上奏,刘涣在并州曾与营妓游,于是罢黜他通判磁州(治今河北磁县),不久知辽州(治今山西左权县)。宝元元年(1038),元昊称帝反宋。朝廷议遣使通河西吐蕃首领唃氏,刘涣请行。抄小道走青唐,谕以恩信。唃氏大集族帐,誓死捍边,遣骑兵护卫出境,得其誓书与西州地图献给朝廷。加直昭文馆,迁陕西转运使,由工部郎中知沧州,改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刺史,知保州。保州自戍卒叛乱后,兵卒更加骄纵。刘涣到任后,虎翼军阴谋举城叛宋,民众恐惧。刘涣单骑从容进入兵营,逮捕其首恶,将其斩首,一军服帖。移任登州(治今山东蓬莱),多造刀鱼船备海寇,海寇不敢犯,皇帝下诏予以嘉奖。历知邢、恩、冀、泾、澶5州。恩州经变乱不久,刘涣治理缮葺有序,兵民犯法,一律用重法惩治,威令大振。

治平年间(1064~1067),河北地震,百姓无粮,都贱卖耕牛以维持生活,刘涣在澶州尽用公钱把耕牛买下。第二年,百姓没有牛耕地,价增10倍,刘涣复出所买的牛,用原来的买价给百姓,澶州百姓因此没有流离失所。历任秦凤、泾原、真定、定州路总管,官至镇宁军节度观察留后。熙宁年间(1068~1077)还朝,在工部尚书任上退休。刘涣有才略,尚气不羁,锐于进取,临事无所避。


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20岁时考中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直集贤院,监右库藏。后历任开封推官,陕西安抚使,扬州、定州、郸州知州、枢密使,在宋仁宗、英宗二朝时为宰相。

庆历八年(1048)始在定州任知州,5年间办了很多好事、实事,旧志记载共30项,主要是:放粮、设粥厂救济水灾饥民,远道愿回原籍者给以“路粮”;以官兵调换派往沿山口铺御“盗”的贫苦农民,以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灾后实行减免税政策,放宽关卡,支持商业贸易;废除对逃兵惩罚时的诛连亲属制度;深入调查,尊重实际,秉公执法,刑狱无冤;奏请皇帝减免农家的“稍草’负担;礼贤下士,尊重人材,时来定州的名士很多;兴修水利,防范水患,发展农业,修建粮仓,储备粮食,备战备荒;冒雨巡营,爱兵如子,激励御寇斗志;减少军费开支,使百姓休养生息;建“阅古堂”,将前代凡可法者60条绘于堂之左右壁,并有诗赋石刻,保存史料,资政育人。在定州三年后要调走,百姓听说后数千人击鼓挽留,朝廷只好封他为观文殿学士,特准在定州任职。最后调离定州时,挽留的百姓拥挤于门,使其不能按时出发,不得不借口游众春园再从北门悄悄离开定州,但当天下午百姓得知又聚在北门阻拦,官吏、百姓泣不成声。

韩琦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造诣,在定州时著有古风23首、《众春园·七律》、《寺底遇大雨寄呈二运使》等诗作。去世后朝廷又赠尚书令,授忠献公称号。政和年间追赠魏郡王。定州在众春园内建韩魏公祠以资纪念。


高赋(1009~1092)字正臣。中山(今定州)人。中进士后,曾四迁太常博士。历知真定(今河北正定)县,通判剑、邢、石州、成德军。任衢州(今属浙江)知州时,该地风俗崇尚巫鬼,州民毛、柴两姓20多家,世代畜养盅虫害人,逢闰年害人更多。谁同他们有了争吵,他们就放出盅虫加害。他到任后,全部逮捕治罪,盅虫从此绝迹。

后来,他到唐州(治今河南唐河)任职,那里土地荒芜了百年之久,前任知州竭力垦荒,成效不大。他到任后,招募两河流民,计口授田,在40多处坡堰地带从事耕作。任职期满后又多次留任,到离开唐州时,共增辟农田31300余顷,民户增加11380户,税收增加22257贯。宋神宗颁诏书予以褒奖,并宣扬其治理业绩,劝勉全国官民。衢、唐两州都为他建立了生祠。擢提点河东刑狱,又加直龙图阁、知沧州,历蔡、潞二州,入同判太常寺,进集贤院学士。在朝多有建言,而且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退休,退居襄阳(今属湖北)。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原籍范阳(今涿州)人,随父迁居衡漳(今河南林州),不久又迁徙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定居洛阳。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30岁后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人称康节先生。初从李之才研习《易》学。居洛阳时,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守旧派交好,与“二程”也多有往来。

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屡授官职,均称疾不就。哲学上坚持唯心主义观点,主张神秘的创世说——“先天学”,认为宇宙本源是“太极”,“太极”即“心”、“道”,“万化万事皆生乎心”,“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依据《周易》64卦制成《先天图》,说“天地万物尽在其中”。其历史观则主张人类社会是由盛而衰的退化论。清代康熙皇帝与其祠题匾“学达性天”。著《击壤集》20卷。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如“河水搬家、井吐莲花”、“题诗断吉凶”、“测字圆梦”等。


刘益(生卒不详)中山(今定州)人。约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完成一部《论古根源》著作,提出二次方程式的求根法,曾被南宋数学家杨辉编入《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一书。刘益第一个把北宋数学家贾宪的“增乘开方法”作进一步推广,使它成为求解高次方程的普遍解法,对于系数是正数、负数、整数、小数的一般方程也使用。“增乘开方法”经过贾宪、刘益等人的研究而逐渐发展起来。到了13世纪中叶,在秦九韶所著的《数书九章》中,“增乘开方法”已被推行为一般任意高次方程的一种普遍的数值解法了。


宋、辽·韩琦高赋邵雍刘益程颢崔台符王棠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祖籍博野程委村,徙居河南洛阳。父珦曾为黄陂尉、太中大夫。颢举进士调鄠(今陕西户县)、上元(今江苏南京)主簿。升为晋城县令,在县三年,政绩卓著。北宋熙宁元年(1068)任监察御史。常对身边人讲:务以诚意感悟皇帝,常劝皇帝“要防患于未然,不要轻视天下士”。神宗高兴地接受劝诚。任监察御史9个月,数论时政,乞去言职。哲宗召为宗正丞,未上任而卒。

程颢天资过人,自十五六岁时与弟程颐师从于周敦颐,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夫子”。在洛阳讲学十多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不可外求。学以“识仁”为主,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者仁也。他与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为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

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收入《二程全书》。程颢去世后,士大夫为之哀伤,宰相文彦博题其墓“明道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朝廷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为河南伯,从祀孔庙。


崔台符(生卒不详)字平叔。蒲阴(今安国)人。中明法科,为大理详断官,校试殿帷,宋仁宗赐以“尽美”二字。熙宁年间(1068~1077),由文彦博荐为群牧判官,授河北监牧使,入判大理寺。当初,王安石定按问欲举法,朝廷官员大多认为不对,只有崔台符赞赏:“数百年误用刑名,今乃得正。”王安石为相时用他,历知审刑院,判少府监。复置大理狱,拜右谏议大夫,为大理卿。后迁刑部侍郎,官至光禄大夫。元祐初年(1086),御史林旦、上官均揭发攻击他,出知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又贬秩徙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后兼监牧使。64岁时去世。

按照旧制,武臣至内殿崇班,始荫其族。台符上言:“文吏州判司犹许用荫,武臣五岁一迁,自借职四十年乃得通朝籍,轻重不相准。请自供奉官即用荫。”得到允准。曾经出使辽国,到其朝堂前,久立在帐前,而礼宾人员却不按礼节引导。问其原因,答复:“太子还没有到。”崔台符讽刺说:“难道有君父临轩而臣子却拖延不到,让使者长久站立的礼数吗?”礼宾人员害怕了,马上按照礼节引导。


王棠(?~1094)涿州新城(今高碑店)人。他博学好文。辽重熙十五年(1046)中进士,从乡试、会试直到殿试,都是第一名。经累次升迁,任上京(今内蒙古巴林旗一带)盐铁使,后又升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户部使。大康二年(1076),辽东饥民饿死很多,他奏请朝廷赈恤,朝廷接受了这一请求。大康三年(1077)入朝任枢密副使,又任南府宰相。他对朝政熟练精通,处理政务非常勤奋,积极修明法度,声誉很高,于大安末年病逝于任上。


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之弟。18岁游太学,胡瑗得其文大惊,当即聘请程颐在太学就职。吕希哲带头以师礼待程颐。北宋治平至元丰年间(1064~1085),大臣们多次推荐,拒不为官。元祐元年(1086),经司马光、吕公著共同保奏,任其为西京国子监教授,仍力辞不任。后任秘书省校书郎,擢升崇政殿说书,讲学30余年,与苏轼不合,程颐和苏轼的门人互相攻击,“遂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后又加直秘阁,颐再上表辞。绍圣年间(1094~1097),被削籍到涪州(今重庆涪陵)。

宋徽宗即位后,恢复其官职。崇宁年间(1102~1106)又被革职。程颐遇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本,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如一,以圣人为师。讲学30余年,诲人不倦,故学者多出其门,皆为名士。其学以“省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一理”即万物之理,“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主张“涵养须用敬,讲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是“去人欲,存天性”。南宋朱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宰相文彦博为其墓题铭:“握管濡毫,伸纸行墨,心在其中,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感。”世称程颐为伊川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正公”。淳祐元年(1241)封伊阳伯,从祀孔庙。著有《周易程氏传》等,后人将其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二程及其弟子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二程及朱熹被称为理学派,他们认为理气相依又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的关系,提出“凡事无不相反又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阴中有阴阳,阳中又有阴阳。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家正宗地位,程朱理学在博野县影响深远。明朝太师刘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清朝吏部尚书尹会一等都是程朱理学的追随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幼时由母亲程氏教其读书,20岁时就“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北宋嘉祐二年(1057)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其父苏洵也是有名的文人学者,世称“三苏”。初任杭州、湖州通判,曾被贬黄州(治今湖北黄冈),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任翰林院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还曾知登州、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自行上书要求出知“重难边郡”,被批准出知定州,同年一月二十三日到任,次年闰四月十五日又被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在定州半年多的时间里,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整饬军务,修缮军营,赈济灾民等。于中山后圃得巨石,其上有如孙位、孙知微所画的水纹一样的纹理,命名为雪浪石,用大块汉白玉石琢为芙蓉盆,将石置于盆中,盛石之室名雪浪斋。石至今犹存。亲手栽植的两棵槐树现仍生长在定州市博物馆内,称“东坡双槐”。相传定州东南宋村一带远在北朝时就以种稻为主,农民劳动时口哼小曲以解疲劳,苏轼对这种民间小调颇为赏识,经填词修曲后成为“稻秧歌”,以后演变为定州地方戏“大秧歌”,流传至今。

苏轼曾作有赞美定州黄酒的《中山松醪赋》,蔑视权贵的《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同情边民疾苦的《刘丑斯诗》,描绘定州风物人情的《开园三春》,叙述自己孤苦凄凉的《鹤叹》,思亲怀乡的《寄镏合刷瓶与子由》,还有《中山多叶杏》、《行香子》等。


王鼎(?~1106)字虚中。涿州人。他幼年好学,曾居太宁山(在今易县)数年,博通经史。当时,马唐俊以文学在燕、蓟一带闻名,上巳节时,与同僚相聚水滨举行祓禊仪式,酌酒赋诗。王鼎偶到席,马唐俊见他衣着朴素,把他安排在下坐,想用作诗向他发难,先拿出自己写的诗,请王鼎也赋上一首,王鼎援笔立成,众人惊其敏妙,马唐俊遂引为知己。辽清宁五年(1059)王鼎中进士后,调易州(治今易县)观察判官,改涞水县令,累迁翰林学士,朝廷典章多出其手。他曾上疏言治道10事,辽道宗因其通晓政务,事多咨询于他。

王鼎正直不阿,人有过,必当面指出。寿昌元年(1095),升观书殿学士,因与人宴饮,酒后失言,怨皇上不识知己,被道宗夺官、杖脊、黥面,流配镇州。数年后,朝廷大赦,独不免王鼎。镇州守官召王鼎做贺表,王鼎借机以诗赠使者,诗中有“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之句,道宗知道后,心生怜悯,召官复原职。王鼎著有《焚椒录》1卷,以记录皇后萧观音被诬陷事。

牛温舒(生卒不详)涿州范阳(今涿州)人。为人刚正,崇尚节义。辽咸雍年间(1065~1074)中进士,被授任很小的官职。大安初年(1085),累迁户部使,转给事中、知三司使事。皇帝认为他能干,加户部侍郎,改三司使。寿昌年间(1095~1101),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代理中京留守,所辖地区的百姓到朝廷请求给他正式任命,辽道宗听从了这一请求,召为三司使。乾统初年(1101),又任参知政事,知南院枢密使事。

乾统五年(1105),西夏被宋朝攻打,请求辽朝从中调解。温舒与萧得里底出使宋朝。在宋朝为他们举行的盛大宴会上,有艺人穿着道士装,索要泥土抹药炉。艺人说:“土太少不能和。”温舒赶紧起身,用手抓起一把土放进怀里。宋徽宗询问原因,温舒回答:“我奉天子威命前来调和,若不听从,就应当卷起泥土收回去。”宋朝君臣大为惊恐,于是答应与西夏讲和。牛温舒回朝后,加中书令。


陈遘(?~1126)字亨伯。永州(治今湖南零陵)人。宋徽宗时,官至广西转运判官,入朝擢为给事中。复以直秘阁出任河北转运使,再迁河北都转运使。历知中山(治今定州)、真定(治今河北正定)、河间府(治今河北河间)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宋钦宗即位,陈遘再知中山。恰值金兵南下,于是冒围入城,组织军民坚壁拒守,抗御金兵,被围半年而外无援兵。次年二月,金军进围汴京(今河南开封),宋朝廷答应割让两河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以求和,遭到爱国军民的强烈反对,而朝廷派陈遘弟、光禄卿陈适前来谕旨罢战,交割中山府,陈遘岿然屹立于城上对其弟说:“主辱臣死乃是不易之理,吾兄弟二人日常坚持以节义自处,如今岂可甘心充当卖国求活的阶下囚!”其弟感泣,答应道:“吾兄只管尽力守城,勿以小弟身家性命为念!”言罢离去。陈遘命总管率领城中全部士卒向金兵出击,总管畏懦不肯,乃斩之以示众。又命步将沙振率军出击,沙振也拒命不前。陈遘坚持派其出击,沙振畏惧,乃私携刀刃闯入知府衙门,杀陈遘爱妾定奴,又杀陈遘及其儿子陈锡,以及仆妾17人。军民大为愤怒,抓获沙振,捶裂其身首。

金兵入城,见陈遘尸体,感佩地说:“真南朝忠臣也!”敛棺而掩埋于铁柱寺中。陈遘为人宽厚,有长者之风,担任地方大员20余年,毫无贪浊污行,政绩卓著,为世人所称颂。


邵伯温(1057~1134)字子文。涿州范阳(今涿州)人,迁居洛阳,郎邵雍之子。少年时受教于司马光、吕公著等,并与之为再世交。见闻广博,熟谙世务。北宋元祐二年(1087),由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尹推荐,授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助教,调潞州(治今山西长治)长子县尉。又为西京(今河南洛阳)教授。绍圣初年(1094),移监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铸钱监。

宰相章惇大兴党狱,伯温劝其勿结仇怨,不听,遂至环庆路帅幕任职,以躲避祸患。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即位,上书数千言,请恢复旧制、为宣仁高太后辨诬、解除元祐党锢、勿劳民用兵,所请均与时论相违悖。崇宁、大观年间,以元符上书人划分邪正,伯温被列入邪等之中。出监华州(治今陕西华县)西岳庙,知灵宝、芮城县,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集公事。又知果州(治今四川南充),擢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镇压史斌起义。迁利州路(治今陕西汉中)转运副使、提举太平观。逝后,赠秘阁修撰。著有《河南集》、《闻见录》等近百卷。


张叔夜(1065~1127)字稽仲。永丰(今江西广丰)人。以门荫调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二县,易礼宾副使、通事舍人、知安肃军(治今徐水),后知舒(治今安徽潜山)、海(治今江苏连云港)、泰(今属江苏)三州。大观年间,召对,授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迁右司员外郎。大观四年(1110),赐进士出身。其从弟为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重掌朝纲后,找了个借口把他贬去监西安州仓草场。后来又被召为秘书少监,擢中书舍人、给事中。进迁吏部侍郎,为蔡京所疑忌,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海州,历知宣州、济南府、青州。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徙知邓州(今属河南),兼邓州南道都总管。率兵入援京师,拜签书枢密院事。

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北上,张叔夜一同被俘,一路上他不再吃食物,只是喝一些汤水。到了白沟河(今保定境内,曾为宋、辽界河),赶车的人说:“过界河了。”张叔夜奋力坐起,仰天大呼,然后不再说话,第二天就绝食而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文”。


王安中(1075~1134)字履道。曲阳人。少年中举,誉为神童。进士及第后,初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秘书省著作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天下争言吉兆,廷臣亦上疏庆贺,徽宗观王安中之作,称为“奇才”,遂自制诏立题,王安中当即作答。徽宗御批其为中书舍人,即而转为御史中丞。期间,开封巡逻军卒晚上抓捕逃贼,错认一受惊吓的平民为盗贼,将其捆绑,屈打成招。王安中明察案情,放良民,惩污吏。权臣蔡京欺上压下,王安中上书劾其欺君、蛀国、害民数事之罪,使徽宗将其罢免。宣和元年(1119),拜为尚书右丞,三年(1121)转左丞。

宋、金灭辽后,被任庆远军(治今广西宜山)节度使和河北、河南、燕山府路宣抚使,兼燕山知府,后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复贬单州(治今山东单县)团练副使。南宋绍兴初年(1131),授左中大夫。后卒于泉州(今属福建)。王安中精通诗文,才华横溢,擅长诗和骈文,在当时很受推重。今存作品以词为主,著《初寮集》77卷。纪昀等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其“亦南北宋间佳手”。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祖籍保州清苑。宋神宗之子。哲宗时封为端王。在位期间,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贪污横暴,滥增捐税,并穷奢极欲,兴建华阳宫等宫殿,崇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搜集江南的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园,名“艮岳”。河北、山东、两浙等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即宋江、方腊起义。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在位时广收文物、书画,网罗书画家,扩充翰林书画院,使臣编辑《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等。善书法,真书学当朝黄庭坚,后又上溯薛稷、薛曜,再追源于褚遂良体,自称“瘦金书”,也写狂草,传有真书及草书《千字文卷》等。工花鸟,存世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工诗,尤工长短句,曾写《探春令》、《词苑丛谈》,哀情哽咽,不减南唐的李后主。著有《崇观宸奎集》、《御制集》等。

张世杰(?~1279)涿州范阳(今涿州)人。行伍出身。少年时从张柔驻守河南杞县,投南宋,被宋将吕文德任为小校。有功,升都统制,知高邮军。南宋咸淳五年(1269),元军围樊城,奉命抗战,九年(1273),入守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失守后,入卫勤王,至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元年(1275)加保康承宣使,总督都府兵,遣将四出浙西,收复平江(今江苏吴县)、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既而元兵大至,南宋皇帝以其为保康军节度使,同文天祥一同保卫国都。

元兵至皋亭山(在今浙江杭州城北),世杰提兵入定海。元将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劝说投降,世杰将卞割舌裂肢处死,以示决心抗战。不久,元兵进攻临安,国都危急,世杰建议帝、后入海,由他与文天祥背城决战,宰相陈宜中不从。临安失陷,从广、益二王入福州,奉益王赵昰为帝,拜签书枢密院事。景炎三年(1278)赵昰死,又立卫王赵昺为帝,拜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世杰徙幼帝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次年,元将张弘范率军攻厓山,世杰连接千余艘大船死守。兵败,丞相陆秀夫负少帝赵昺投海,世杰保护杨后突围,仰天叹祷:“我对宋帝也算尽忠,如上天不令我保存赵氏,当使大风将船沉没。”4日后,遇飓风,全船沉没,悲壮殉国。

今苏州沧浪亭“五百贤人祠”为张世杰立像题词:“宋保康节度使张公世杰。天不祚宋,海风覆舟。厓山大忠,庙食千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瑞州、赣州。德祐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他只身逃脱,退至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被俘。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元将张弘范押往厓山,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

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将自己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末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他。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4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从容就义。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有百余首。有遗著《文山先生全集》。在被押解北上途中,当来到曾是宋辽界河的白沟河时,他想起一百多年前在此绝食殉国的北宋名臣张叔夜,便写下一首长诗《白沟河》,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昔时张叔夜,统兵赴勤王。东都一不守,羸马迁龙荒。

适过白沟河,裂眦须欲张。绝粒不遄死,仰天扼其吭。

群臣总奄奄,一士垂天光。读史识其地,抚卷为凄凉。

我生何不辰,异世忽相望。皇图遘阳九,天堑满飞堭。

引兵诣阙下,捧土障澜狂。出使义不屈,持节还中郎。

六飞独南海,金钺将煌煌。武侯空威心,出狩惊四方。

吾属竟为虏,世事吁彼苍。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

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沧浪却不受,中原行路长。

初登项籍宫,次览刘季邦。涉足河与济,回首嵩与恒。

下车抚梁门,上马指楼桑。戴星渡一水,惨淡天微茫。

行人为我言,宋辽此分疆。悬知公死处,为公出涕滂。

恨不持束刍,徘徊官道傍。我死还在燕,烈烈同肝肠。

今我为公哀,后来谁我伤。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云亡。

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