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同盟会元老陈兆雯受中国同盟会本部之命,从日本归国组织河北同盟分会,苦于没有活动场所,遂与靳溪梅、贾汝珍商议,将光绪三十一年建立的直隶高等小学堂改为中学堂,也可作为同盟会集会之地。于
郝濯(1879—1955),字仲青,河北霸州人。1907年毕业于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堂,任育德中学监督时被推为河北同盟分会主盟人。那时,保定是北方革命总机关所在地,郝仲青“居中策划,昼夜不息”,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奔走呼号。辛亥革命后,郝仲青任参议院议员,曾提案质问袁世凯,遭到袁世凯极端仇视,愤而辞职,追随孙中山到南方参加护法斗争。1921年返回保定重任育德中学校长,为育德中学制定了“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严谨治校,潜心兴革,很快使学校遐迩闻名,抗战爆发前达到鼎盛期。
1934年省督学鞠赢视察该校评语为:“该校迄今已28年矣。其中毕业生68班,人数达2374人,在校生16班,820人,可谓盛矣。致此之道为主其事者牺牲与努力,且教学管训各方面均精细研究,严格齐一,故蒸蒸日上擅有盛名。”
1937年七七事变后,保定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
卢沟月冷,大河无声,千里逐飘蓬。
家仇国仇,遥指东瀛,悲愤总填膺!
练尔体魄,砺尔学行,有志事竟成。
郝仲青不愿让育德中学中断历史,又在西峡口恢复私立育德中学,他兼任国立一中一分校和育德中学两校校长。在西峡口生活艰苦,但师生精神旺盛,学生话剧团经常演出抗日剧目,并排演曹禺的话剧《日出》《北京人》,还曾演出《大地回春》《风雪夜归人》等名作以及《黄河大合唱》等等。
育德中学严于择师,所聘者都有真才实学。数学教师郭棠芳专业造诣很深,当时保定各校数学教师遇疑难算题,多往就教,无不满意而归。体育教师马祥坡曾在远东运动会创造撑杆跳高好成绩,周佩青是足坛宿将,绰号“周半天”。剧作家曹禺、诗人卞之琳、左翼作家潘梓年、作家孙犁等都曾在学校任教,蔡元培、朱自清、俞平伯等名流学者也曾来校讲演。学校不仅文理科成绩名闻华北,体育方面也人才辈出,曾两次获华北运动会总分第一名。
育德中学曾经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1917年,李石曾、蔡元培到育德中学参观,并发表演说,建议在育德中学设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当时育德中学校长王国光和李石曾是高阳县同乡、挚友,育德中学又曾多次得到李石曾的帮助。王国光马上答应,当即筹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预备班以“养成专门技艺,实行制造之人才”为宗旨,以初中生和相当学力、身体健康者为资格,修业一年,以法文和铁工为主科,机器原理、工艺图画、土木工程等科为副科。预备班法文教员由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李广安等担任。从1918年招收第二期始,机械教员由育德中学已毕业的学生、香港大学毕业生刘仙洲担任。刘仙洲正应聘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月薪150元,王国光要他来母校任教,月薪50元,他慨然应允,并数年不曾离职。
学校建立实习工厂,设有锻、钳、翻砂、机加工等,柴油发动机、车床、虎钳、风箱、火炉、铁砧设备齐全,还设有木工。1920年,北方大旱,机械教员刘仙洲设计研制出新式水车,救济灾民抗旱,深受欢迎。教育家吴玉章慕育德之名,将儿子吴震寰从四川送来参加留法预备班。曹锟对预备班表示支持,捐款2万元,机器3台。
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还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法国工厂普遍认为中国勤工俭学留学生中保定育德中学和北京高工学校成绩最佳。法国驻中国公使赫尔利参观育德中学,大加赞赏,回去立即拨一笔经费以示支持。保定二师的美国教员福斯特,说自己敬佩育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捐给实习工厂数台机械,实习工厂曾一度以福斯特工厂命名。此事还引起一场风波,两国都争育德中学留学生,这也说明学校影响之大。
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从1917年8月到1921年,先后招生4班,毕业学生213人。其中第一班育德中学本校学生多;第二班湖南籍学生最多,后来成为领导干部的李维汉、李富春以及张昆弟、贺果等是此班学生。刘少奇是第三班学生。第四班1921年毕业,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法受挫,未能赴法。四个班中河北籍91人,湖南籍84人,其他省市38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共115人。
李石曾在故乡高阳的布里村也开设了留法预备班,办的是初级班。早期共产党人蔡和森在这里学习,并兼任国文教员。学校共毕业200人。
育德中学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之一,使许多青年学生踏上寻求真理、探求科学知识和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保定教育史上的创举,写下中国教育的辉煌篇章。由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匾额的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坐落在保定金台驿街原育德中学实习工厂院内,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