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卷保定年鉴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年鉴 > 2014卷保定年鉴 > 正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保定

更新时间:2015-04-24 17:21:00点击次数:217913次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保定

区域位置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地处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大清河流经于此。东接廊坊市霸州市,东南邻廊坊市文安县及沧州市任丘市、河间市、肃宁县,南界衡水市安平县,西南连定州市及石家庄市深泽县、无极县、新乐市、行唐县、平山县,西连山西省五台县、繁峙县,西北与山西省灵丘县及张家口市蔚县交界,北依北京市房山区,东北与廊坊市固安县、永清县毗邻。全市土地总面积209万公顷,其中耕地总资源72万公顷。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京广铁路、京广高铁、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神黄铁路,112国道,张石、廊涿高速公路,保沧、保阜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自然环境全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山区和平原两大类。山区按高程及地貌划分,为中山区、低山区及丘陵三类。西部为中山区,海拔高程一般在1000米以上。北起涞水县宋各庄、易县紫荆关、涞源县走马驿,南到阜平县岔河以西。包括涞源县全部,涞水、易县、满城、顺平、唐县、阜平的西部深山区,总面积6790.5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为阜平县歪头山,海拔2286米。中山区山体切割强烈,河谷深切,支脉发育,并嵌有小型盆地和断裂谷地。涞源、阜平、东团堡、走马驿等盆地均位于该区。中山区东南部是低山区和丘陵区,呈条带形。北起涞水,南至阜平,包括涞水、易县、徐水、满城、顺平、唐县、曲阳、阜平的一部或大部地区,总面积4197.6平方公里。低山区坡缓谷宽,陆地发育,有黄土覆盖。海拔高程除狼牙山为1105米外,一般在500米~1000米之间。丘陵区海拔一般在100米~500米之间,地形低缓起伏,向东南渐坡展为平原,并有孤山圆丘突出地面。

平原区系由大小不等的冲积扇构成,自北、西、南三个方向,向东部白洋淀倾斜,按成因分山前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洼淀区三部分。京广铁路两侧为山前洪积平原。主要由拒马河、易水、漕河、龙泉河、唐河、沙河出山口后洪积物堆积而成,水力切割,冲沟发育。一般在海拔30米~100米之间,地面坡降为1‰~4‰。冲积平原系河流冲积扇前部相连接而成,河流交叉处多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洼地。地势平坦,海拔在10米~30米之间,地面坡降小于1‰。该区含市区全部,雄县、高阳、清苑大部,容城、徐水、定兴、高碑店、博野、蠡县的一部分。洼淀区位于平原东部,为白洋淀和周边低洼易涝区,海拔7米~10米。含安新全部,高阳、清苑部分地区。境内河流主要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流经东北部边界。大清河主要分为南北2支,长10公里以上的山区河道众多,呈扇形分布。南支主要由潴龙河、孟良河、孝义河、唐河、清水河、金线河、界河、府河、漕河、萍河、瀑河等汇入白洋淀。北支拒马河从铁锁崖分为南、北拒马河。北拒马河至涿州市东茨村入白沟河。南拒马河,在白沟镇与白沟河相会,以下称大清河。大清河经白沟引河与白洋淀连通。

白洋淀在市辖区东部,东西长39.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总面积362.8平方公里,为天然积水区。

建置沿革保定于战国时期始建城池。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升为保州,建州城,为当时北宋北部边境军事重镇。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为顺天路治所,后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15州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永乐元年(1403年)定都北京后,保定直属京师。清仍设保定府,辖2州15县,属直隶省。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保定,始为省会。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保定改府为道,辖40县。1928年国民政府废直隶省改建河北省,辖区各县直属省。1935年省会迁保定。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立保定市,为冀中区直辖市。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为省会,同年8月9日建立保定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8年4月省会迁天津,11月29日,保定专区所属22县1市合并为10县(市)。1960年2月,撤销专区建制,将属保定专区各县划归保定市。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市属各县由专区所辖,合并的大县陆续撤销。恢复22县1市建制。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石家庄。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复为省辖市。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2013年6月,定州市析出。

行政区划保定市辖3市(涿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18县(易县、徐水县、涞源县、定兴县、顺平县、唐县、望都县、涞水县、清苑县、满城县、高阳县、安新县、雄县、容城县、曲阳县、阜平县、博野县、蠡县),3区(南市区、北市区、新市区),计24个县(市、区)。另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沟新城。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022.9万人,比上年增加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9.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2.9%,比上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出生率13.46‰,死亡率6.87‰,自然增长率6.59‰。

气候概况保定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干旱多风;夏季炎热潮湿、雨量集中;秋季风和日丽、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保定境内日照充足、热量充分、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降水分布不均、气象灾害多发。气温日较差夏季较小,冬季较大,日照时数山区多于平原,年均气温平原高于山区。

全年平均气温为12.3℃,与常年平均气温持平。各县市平均气温在8.8~13.5℃之间,保定(清苑观测站)、易县、雄县、徐水偏低0.7~1.1℃,涞源、安国、唐县偏高0.4~0.6℃,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年内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06.5毫米,较常年偏多107.4毫米(约为常年均值的22%),为1996年以来降水第三多年份。与常年同期相比,除阜平降水偏少1成外,其余地区偏多1~3成,最大日降水量为118.2毫米(唐县,7月9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47小时,较常年偏少470小时,各地年日照时数在1714.3~2736.8小时之间,西部山区日照时数较多,中部平原日照时数较少。季节内日照时数偏少时段主要集中于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偏少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大雾天气和汛期降水日数偏多的影响。

6月7~9日,除阜平、涞源的部分地区为小雨外,其它大部分地区为大雨,其中中南部地区和北部的部分地区达到暴雨(大于50毫米),最大为定州86.5毫米,全市平均雨量43.7毫米。7月8日全市雨量分布不均,大雨(大于25毫米)以上降水主要出现在保定的中南部和涞源北部,其中阜平、清苑、唐县、望都、满城、顺平、曲阳、定州出现暴雨(大于50毫米),最大为清苑阳城118.8毫米,达到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33.5毫米。7月25~26日全市各县平均雨量47.8毫米,除涞源小雨外,其它地区普遍在中雨以上(大于10毫米),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达到暴雨(大于50毫米),其中市区、雄县、安新、清苑、望都的部分地区达到大暴雨(大于100毫米),最大为清苑石桥138.8毫米。8月11日全市出现降水,雨量分布不均,大雨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南部,其他为中雨。50毫米以上的有69个站,100毫米以上的有1个站,最大为蠡县108.2毫米,全市平均雨量39.6毫米。

全年保定高温日数(≥35℃)共计17天,极端最高气温为7月3日安国的39.3℃。

2013年保定冰雹出现日数少,仅出现4站日,但集中在6月25~26日,且影响范围较大。6月25日,保定西部山区大部分地区出现冰雹,其中涞源、阜平、曲阳观测站观测到冰雹,冰雹直径分别为9毫米、15毫米、7毫米,对当地农业造成不良影响。

2013年的降雪过程少,并且末雪和初雪出现都较晚。其中末雪出现在4月19日,全市出现降水,西南部山区以雪为主,南部平原以雨为主,其他地区以雨夹雪为主,西南部山区的降雪时间为有记录以来的最晚降雪日,且当时部分果林正值花期,对当地林业造成较重影响。

2013年保定出现大雾482站日,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而出现能见度小于5公里以下的中度霾和重度霾共计119站日,并且几乎每月都有出现,其中12月最多,达到59站日。

2013年,保定气温变化频繁,数次出现降温天气,主要出现两次较强的寒潮天气过程。3月9~10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全区均出现5~6级的偏北风,8站出现风速超过17.3米/秒的大风,对农业设施和露天公共设施造成严重损害。10月13~15日,寒潮天气过程伴有降水,风力相对较弱,但是北部地区的初霜冻较往年提早7天,对部分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环境质量

一、市区环境空气质量

2013年,保定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城市之一,正式开始提前执行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6项指标。全年监测结果统计,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Ⅱ级标准的天数为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20.3%。其中一级天数1天。6项基本评价项目的年评价指标均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超标污染物及超标倍数依次为:细颗粒物(PM2.5)超标2.86倍;可吸入颗粒物(PM10)超标2.14倍;二氧化氮(NO2)超标0.4倍;臭氧(O3)超标0.29倍;一氧化碳(CO)超标0.24倍;二氧化硫(SO2)超标0.15倍。

全年市区共获得降水样品65个,PH范围在4.44~8.07之间,酸雨频率为6.2%,与上年持平。

二、水环境质量

1、饮用水源地水质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西大洋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应标准要求,水质优。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一亩泉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水质优良。与上年相比,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

2、河流水质

常规监测的4条河流为拒马河、唐河、潴龙河(大沙河)和府河。16个监测断面中,拒马河落宝滩断面全年断流,其余15个有水断面中水质为优(Ⅰ~Ⅱ类水质)的占66.7%,水质轻度污染(Ⅳ类水质)的占6.7%,重度污染(劣Ⅴ类水质)的占26.7%。监测断面达标率为66.7%。从监测断面位置看,水库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水库以下断流,府河和拒马河收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后,水质不能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表水水质标准。

①府河。府河焦庄、望亭和安州断面水质劣于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②拒马河。拒马河源头涞源断面水质为Ⅰ类,上游山区紫荆关断面水质为Ⅱ类,大沙地断面水质为Ⅰ类,北河店断面水质为Ⅱ类,达到功能区划要求。落宝滩断面全年断流。新盖房断面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支流琉璃河北京入境码头断面水质劣于Ⅴ类,主要超标指标有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

③唐河。唐河总体水质优。水堡和倒马关为Ⅱ类水质,白合断面为Ⅰ类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西大洋水库以下断流。

④潴龙河。潴龙河(大沙河)总体水质优。阜平断面为Ⅰ类水质,砂窝和王林口断面为Ⅱ类水质,均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王快水库下游断流。

3、湖、库水质

①白洋淀。白洋淀平均水位为8.44米,较上年升高0.86米,水质较上年有所好转。9个常规监测点位中,枣林庄点位水质为Ⅲ类,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烧车淀、王家寨、采蒲台、光淀张庄和圈头5个点位水质为Ⅳ类,端村点位水质为Ⅴ类,南刘庄点位水质劣于Ⅴ类,未达到功能区划要求;鸪丁淀处于干淀状态,未能监测。全淀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浓度较上年分别降低了0.3%、7.51%和5.71%。富营养化程度与上年相同,仍为轻度富营养。

②水库。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和安格庄水库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优。龙门水库为Ⅲ类水质,水质良好,未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三、声环境

1、区域环境噪声

监测保定市区域环境噪声点位209个。全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监测平均等效声级为55.4分贝,达到2类区昼间标准,点位达标率为65.1%。全市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5.8分贝,达到2类区夜间标准,点位达标率为66.0%。总体评价为一般,与上年相同。

2、道路交通噪声

监测道路交通噪声点位159个,监测路段总长度202.4公里。全年市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监测平均等效声级为67.8分贝,达到4a类区昼间标准。超标路段长度为60.8公里,路段超标率为30%。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5分贝,达到4a类区夜间标准。超标路段长度为89公里,路段超标率为44%。昼间、夜间道路交通噪声总体评价均为好。

与上年相比,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全市年均值与上年持平,路段超标率上升7.4个百分点。昼间平均车流量为1839辆/小时,比上年增加47辆/小时;夜间平均车流量为372辆/小时。

3、功能区噪声

功能区噪声监测结果显示:1、2、3、4类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气候资料由臧新伟、郭志强提供,环境质量资料由孟月华提供)

 

 

 

 

(编辑:admin)
  • 上一篇:特载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