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八章 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 文学燕赵称翘楚

更新时间:2020-02-03 09:40:41点击次数:231157次

熠熠生辉的古代文学

文学从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无论是哪种形式,保定古代的文学创作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光照华夏文坛。出现过众多有影响的文学家和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不少都标领过一代风尚。

《战国策·燕策》中《燕昭王求贤》、《荆轲刺秦王》这些名篇讲述的故事,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汉武帝时的中山(今定州)李延年不仅是音乐家,也是一位能歌善舞的诗人,要不然他的一首《北方有佳人》也不会使汉武帝动心,他的这首诗还被视为文人创作五言诗的雏形。

西晋中山魏昌(今定州邢邑)刘琨,字越石,年轻时就有“隽朗”之誉。据《世说新语》载: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常共被而眠,夜半闻鸡起舞,互相激励。刘琨既是一位将军,又是一位诗人,其诗风苍凉雄浑,寄托高远,有清拔之气。《文心雕龙》评刘琨诗“雅壮而多风”。诗中洋溢着忧国伤时的感情,抒发了效忠国家、抗敌御侮的豪迈气概和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杰出的地理典籍,而且文词清丽,出色地描绘了壮丽河山,开山水游记先河。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写实景,摹风情,文笔秾丽,骈中有散,颇具特色,被称为风土杂记的典范。

隋唐时期保定的诗人群体亦可称之为作家群,隋代卢思道的《从军行》即变传统的五言短诗为七言长篇,开了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被认为是唐诗歌行体的开山之作。被白居易誉为“诗豪”的刘禹锡,其诗作语言通俗晓畅,含蓄凝练,而格调高昂,洒脱不羁。他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又是向民歌学习的典范,既保留了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响亮和谐的节奏与比兴谐音等手法,又凝练婉转、词藻华美。《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脍炙人口。“苦吟派”领袖贾岛,其诗以清奇凄苦著名,是“推敲”典故的创造者。

宋朝皇室出了不少以文学见长的人物。如赵匡胤之孙赵惟和,文雅好学,真宗曾说:“惟和好文力学,加之谨愿,皇族之秀也。”采其稿22轴,亲自作序,藏于秘阁。宗室赵令畤以元稹《会真记》为蓝本,创作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12首,将小说变成曲艺形式,为元杂剧《西厢记》打下基础。

在元代文坛中,最能体现燕赵文化风格的当数刘因,他的诗往往用燕赵时事借古咏今以抒怀。诗、文、词均为当时人所仰慕。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保定出现众多元曲作家和传之不朽的作品。如关汉卿、王实甫等元杂剧名家都是写曲高手。卢挚的诗文与同代刘因齐名,世称“刘卢”。其小令存有120余首,多寓有叹兴衰、思故国之情,对后来散曲发展有较大影响。吴弘道的散曲风格质朴,有小令34首,4种套曲流传于世。

明清之际,保定文学家著名的有薛论道,曾从戚继光屯蓟,从军30年,对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感受颇深。其慷慨情怀都写入散曲中,有集《林石逸兴》,共10卷,收小令1000首,作品表达了将士们怀念家乡的情绪和捍卫祖国的壮志。杨继盛的《疏仇鸾十不可五谬》《疏严嵩十罪五奸》,文笔犀利、说理透辟,可称议论文典范,其《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充溢着燕赵男儿的英雄本色。

从新文化运动到抗战文学

民国以来,保定作为直隶省会,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众多具有新思想的文学家,如定县王森然,成立进步组织,创办进步刊物,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呼号。他深入研究文学,成果汇集为《文学新论》,还写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涿县冯至,1923年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23年参加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和杨晦等组织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他最初出版的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多为抒情短诗。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30年代加入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有张秀中、张寒晖、梁斌、谷万川、方殷等。谷万川整理出35篇童话,编辑成《大黑狼的故事》一书,1929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成为一时名作。

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一批批文化青年从各地奔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许多全国闻名的文学艺术界人士在这里生活、战斗、创作,也带动了当地人才的迅速成长,为保定作家群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诗歌创作是晋察冀文艺百花园里较早开放的一束鲜花。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产生的诗歌体裁多样,有街头诗、岩壁诗、枪杆诗、诗墙报、诗传单、诗与画等短诗,也有长卷诗,还有格律诗、歌谣体诗等。

在诗人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擂鼓诗人”田间,他1938年底从延安来到阜平后,将街头诗带到边区,推动了边区诗歌运动的开展,他独具特色的鼓点式短行诗,音节铿锵有力,善于表现战斗的情绪和气势,富有鼓动性。

在边区出现了以田间、邵子南、钱丹辉、魏巍、方冰等为代表的诗人群体。他们的诗作充分体现了大众性和战斗性,在这些诗人中有不少还是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家。发表的街头诗、叙事诗和抒情诗,都饱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战斗色彩,饱满的革命激情。

晋察冀边区的小说创作也很有特色,不乏名家名作。边区的长篇小说创作不多,因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战斗随时都可能在身边发生,所以作家们不大可能有稳定的时间来写作长篇小说。但是边区的短篇、中篇和微型墙头小说创作相当繁荣。尤其是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边区的小说创作进入勃发时期,孙犁的《荷花淀》、邵子南的《地雷阵》等佳作相继问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荷花淀》《地雷阵》等,被誉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

孙犁(19132002),安平人,抗日战争前曾在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熟悉了白洋淀一代人民的生活,抗战时期又主要在冀中从事抗战文化工作,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很多作品题材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即抗战题材,最具代表性的是《荷花淀》,这篇小说描写了白洋淀人民不屈的品格,男人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女人在家里搞生产,支援前线,没有人甘心落后。这篇小说的影响已经超越那个时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荷花淀派的源头。孙犁的小说从多方面描写出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卷,人物形象鲜明,风格秀雅隽永,笔调清新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语言优美清新,情节生动有趣,心理刻画细腻,富有诗情画意和浪漫气息。

保定作家群与红色经典

抗战时期,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生活、战斗和创作在以阜平为中心的冀西和以白洋淀周围为核心的冀中地区,在这一地域自然、人文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人数众多,有着相近或相似的创作倾向、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的作家群体。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转战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陆续进入京、津、保、石等城市工作,他们继续把亲身经历的中国革命和那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进行艺术再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保定及周边地区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以反映大革命和抗战题材为主流,其中以梁斌为代表。

梁斌(19141996),本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村人。他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动荡的生活和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成功地塑造了各阶层、各个领域人物的典型形象。梁斌正式创作《红旗谱》,是在1953年,1956年正式出版,到1979年《播火记》出版,1983年《烽烟图》出版,才真正完成了《红旗谱》三部曲的创作。《红旗谱》三部曲的内容,跨越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几个历史时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北方农村苦难、动荡、斗争的历史风貌,塑造了男男女女、各个阶层、种种性格人物典型,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历史画卷。

潴龙河畔红旗飘。《红旗谱》写了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人民的斗争,揭示了人民必胜的真理,它的深远影响和审美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历史所认同。

同时,保定籍和长期在保定生活的作家,写了大量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作品,长篇小说有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的《风云初记》,刘流的《烈火金钢》,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李克等的《地道战》,邢野的电影文学剧本《平原游击队》以及与人合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和同名电影文学剧本等等。作品以恢弘的气势,展示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中的斗争画卷和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这些作品与其他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一同被称为“红色经典”。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家喻户晓,教育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国文坛占有重要位置。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