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蠡县—文物遗存

更新时间:2012-09-12 14:47:00点击次数:11721次

蠡县文物古迹遍布全县。自上古至清末,在各个历史阶段均有遗存,迄今为止,发现古文化遗迹共计60处。其中古人类聚落遗址10处,古墓葬18处,古建筑2处,古碑刻29通,古经幢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一般不可移动的文物38处。古陶井、古树木、古生物化石和仿古建筑均不在其列。馆藏文物205件,其中珍贵文物20件。

古文化遗址:

截至2006年底,蠡县共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10处,其中仰韶文化遗址1处,商周时期4处,战国时期2处,汉代2处,唐代1处。

大百尺遗址:位于大百尺村东北100米处,为一不规则圆形高台,高2.5米不等,上面野草杂树丛生,当地村民称为“峰台子”,周围耕地散落着大量的碎陶片和砖瓦,台子西边曾是百尺村采土坑,在坑的断面上发现了文化层,其深度3~4米,遗址面积2.34万平方米。出土器物残片有石器、骨器、蚌器、角器和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的陶片48件,通过对该遗址300多平方米两个探方进行试掘,出土大量器物残片、陶井及人骨架,鉴定为仰韶文化遗址。遗址还发掘出龙山文化的磨光黑陶,战国、秦汉时期的陶井及铜箭头。199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陈遗址:位于小陈村东北50米处,当地村民称为“小石桥”。遗址总面积2.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米,1986年采集典型器物残片标本有红陶、夹砂红陶,黑褐陶和石器工具残片32件。根据器物残片标本断定,为商周时期文化遗址。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大留遗址:位于北大留村东北400米处,蠡温公路东侧,保存良好。遗址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采集标本有陶罐、陶豆等器物残片及石铲、铁铲各一个,根据残片标本断定,为商周时期文化遗址。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葬

迄今为止,境内共发现古墓葬18处,有古墓50座。其中汉代墓群8处,墓30座;唐代墓群3处,墓11座。宋代墓群1处,墓6座;明代墓2处,墓2座;清代墓1处,墓1座。

齐盖墓:位于蠡县南庄镇屯里村东南500米处,为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3)墓,封土高约3米,方型,长40米,宽40米。距墓东南200米处有一小土台,其上原有祭祀齐盖祠宇,现已不存。齐盖(生卒不详),字副世,汉平帝时,因安边立功,拜为北平大将军,先后封为险渎侯、关内侯兼河北道事。据清《蠡县志》卷九艺文篇载,有齐盖庙碑文,唐韩凝撰文。2001年2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影三郎:位于蠡县郑村村北约1000米处。1976年勘察确定为东汉时期古墓群。占地面积为7077平方米。共有墓4座,平均高度为5米,其中3座呈等边三角形,1座位于中间,被3座包围,从远处观看墓群,只能看见3座,故称“影三郎”。据清《蠡县志》古迹篇记载:“近看四陵相依,远观惟见其三”。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影三郎”四周距主墓群约80米分别有四座小墓群,北、南、西已没有痕迹,只有东侧还留有长方形高台,高约22米不等,长约25米,宽约13米。这座小墓群和主墓有关联。

大宋台:位于蠡县大宋村东南100米处,1976年经勘察确定为东汉时期单体墓。墓封土高11米,圆型,占地面积3782平方米。元至元年间,在台顶建清凉寺,明万历、正德年间对清凉寺均有修缮。今存青石质残石碑一通。相传此墓为汉代公主“丹珠”之墓。古人王荔有诗云:“碧天凉雨小春时,残菊疏篱压故枝。雁抵衡阳随暖翼,水凝河北赵寒澌。忆谁同上清凉寺,老我重游大宋陂。回首含情增感慨,百年健兴独心知。”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恕谷墓:位于蠡县留史镇西曹佐村北500米处。墓封土高1.6米,圆型,东西长3.5米,南北宽3.5米,墓南侧建砖砌碑楼一座,顶为歇山式瓦顶,内竖白石碑一通,碑阳刻“皇清大儒李恕谷先生之墓”“咸丰十年岁次庚申仲夏”。墓两侧放置“李恕谷先生故里”、“恕谷先生后裔”两通白色石碑。整座墓地被树木环抱。2001年2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李恕谷,名塨,字恕谷,号刚主。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李恕谷与其师颜元合创“颜李学派”。在西曹佐村中,原建有李氏祠堂,1963年被洪水冲毁。以李恕谷为准,其后代已传十一代,第八代孙李鸿宾存《李氏家谱》(清咸丰二年重修),《李恕谷先生年谱》上下卷。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