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涿州市—历代名人

更新时间:2017-05-22 13:41:09点击次数:33774次

涿州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易学大师邵雍、儒学宗师卢植、“中国地理学之父”郦道元、“世界三大思想家”之一慧能四个世界级名人的祖地,是汉昭烈帝刘备的故里,从而成为易学文化、郦学文化、卢氏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源根。

卢植(约140~192)

东汉末政治家、经学家和教育家。字子干。东汉涿郡涿县(今涿州市卢家场村)人。少时拜经学家、文学家马融为师,被朝廷誉为“才兼文武”。灵帝时任博士,后任九江、庐江太守。黄巾起义时为中郎将,曾率军镇压张角之黄巾军。后任尚书,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与他人共校《五经》、续补《汉书》。东汉末期,因与乱政的董卓抗争被罢官。死后葬于涿州城外的东河村。卢植是我国儒学一代宗师,为范阳卢氏始祖,开创了卢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仅三国与唐代正史所载的卢氏族人就多达800余人,其中重臣、学士百人。卢氏宗亲遍及海内外,但都把自家堂号奉为“范阳堂”。卢氏宗亲衍化形成的“卢氏文化”使涿州名扬海内外。今范阳卢氏宗祠成为“世界卢氏祖先的基地”。

刘备(161~223)

三国蜀汉昭烈皇帝,亦称先主。字玄德。221~223年在位。涿郡涿县(今涿州市大树楼桑)人,东汉远支皇族,西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贫,与母织席贩履为业。刘备少有大志,宅旁生有一棵五丈余的大桑树,枝叶繁茂,远远望去如车盖,他曾指着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15岁奉母命拜卢植求学。但他不甚喜读书,而喜爱狗马、音乐和衣着。平日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谦恭和蔼,善结交。与关羽、张飞意气相投,在涿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宦官当权,朝政腐败,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得到中山(今定州)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的资助,与关羽、张飞组织起一支乡勇参加了镇压起义军的行列。他随校尉邹靖作战有功,先后任安喜县(今定州东)尉、高唐令等职。

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刘备为了保存自己,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带有千余人的队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从多次失败中认识到,创立大业除须有雄兵勇将、稳固的地盘外,尤其要有智谋之士和高明的斗争策略。建安十二年(207),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诸葛亮为其提出了“夺荆州、取益州,作为立足之地,对外联合孙权,共拒曹操;对内搞好政治,发展生产,认真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完成霸业,统一全国”的良策。刘备根据诸葛亮提出的策略,联合东吴,共破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夺取了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又攻取了汉中,自立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221),正式称帝,都成都,年号彰武。次年,率军进攻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彰武三年(223),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谥昭烈皇帝。

张飞(?~221)

三国蜀汉名将。字益德,又称翼德。东汉涿郡涿县桃庄(今涿州市忠义店)人。早年与刘备、关羽意气相投,在涿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张飞、关羽和刘备聚集乡勇起兵涿县,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曹操发兵取荆州,刘备败走夏口,至当阳长坂坡,曹兵把刘备等人打散,张飞领20人断后,张见曹兵迫近,据水断桥,横刀立马,拒退曹兵,使刘备得以脱身。后在进川路上,生获巴郡太守严颜。刘备占领益州后,封张飞为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曹操派大将张郃取巴西,相持50余日,大破张郃。张飞与关羽颇具声威,同称“万人敌”。刘备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彰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飞任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东吴袭取荆州,关羽被害。张飞随刘备攻吴,行前因打骂部下,为部将张达、范疆杀害。追谥桓侯。

卢谌(284~350)

西晋学者。字子谅。卢植五世孙。州举秀才。永嘉之乱后,为刘琨主簿,随琨依鲜卑段部。琨死,被留不得南渡。仕后赵,官至侍中,中书监。后随冉闵军,败死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好老庄,有声誉。撰《祭法》,注《庄子》,有文集,已佚。

卢循(?~411)

东晋农民起义首领。字于先,小名元龙。卢谌之曾孙。范阳涿县人。东晋末,东晋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当政,横征暴敛,激起民众反抗。隆安三年(399),琅琊人孙恩借机起事,并以江南沿海岛屿为根据地,多次向江南八郡(今浙江、江苏一带)进攻。卢循为孙恩妹夫,参加了这场起义。元兴元年(402),孙恩率军进攻临海失败投水自杀后,卢循被推为义军领袖。元兴三年(404),卢循率军到达广州一带沿海,占番禺,派徐道覆乘胜攻占始兴(今韶关),自此岭南均为卢循所有,卢自称平南将军。义熙元年(405)自任广州刺史。义熙六年(410),取江陵(今湖北荆州)。义熙七年(411)于交州兵败中箭,投水自杀。

郦道元(约466~527)

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字善长,郦范子。范阳郡涿县人,故里在涿州市东道园村。郦道元于太和十八年(494)步入仕途,不久承袭父爵位,为永宁伯。后任太傅掾、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太守、河南尹、御史中尉。其间曾两次持节进行行政区划建置更改和追讨叛军,最后死在关右大使任上。郦道元从政为官期间,在所在地区极力推行汉文化,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的发展。他为官正直严猛,刚正不阿,执著认真,上下一视同仁,不因权豪犯法而有所宽容。

孝昌三年(527),北魏王朝已由盛入衰,昏庸的胡太后当政,朝政腐败,政局动荡。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时思自立。元悦等人想借刀杀人,便怂恿朝廷派遣道元作关右大使巡视雍州。萧宝夤害怕被道元执法治罪,将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断绝饮水。道元虽力竭,却正气凛然,厉声怒斥反贼,被害,时年59岁,其一弟二子同时被害。葬于长安城东,后迁葬故里。

郦道元一生好学不倦,从政之暇,著述不止,著成《水经注》40卷,为地理名著。文笔深峭,简洁生动,隽永传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古今中外对《水经注》的研究有许多著述,被称为“郦学”。郦道元被中外学者誉为“世界地理学的先导”、“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之父”。而涿州则成为中国郦学文化的发端地。

卢思道(约531~586)

南北朝至隋代诗人。字子行。范阳(今涿州市)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一生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卢思道诗可分为古诗、乐府两类,风格也迥然不同。乐府诗大多模仿南朝艳情诗,明显受到南朝诗华艳软媚的影响;但《从军行》变传统的五言短诗为七言长篇,把征人思妇的乡思离愁与常年不断的征战生活结合在一起,融柔婉轻倩的情调于刚健俊逸的气势之中,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文风。开初唐七言歌行之先声。古诗多为赠别、应酬、咏物,内容无甚新意,但善于从苍秀清远的景色中寻味一种凄迷的情调;《听咏蝉篇》以蝉声的哀嘶对应游子的悲鸣,用蝉的高洁反衬尘世的鄙俗,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今存《卢武阳集》。

卢照邻(约637~约680)

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忧幽子。幽州范阳(今涿州市)人。10余岁从曹宪习文字训诂学与经史,博学善文。初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后调任新都县尉,因染风疾去官,居太白山中。曾拜名医孙思邈为师,求治病之法,因服丹中毒,病势加重,手脚残废。后徙居阳翟具茨山,著《释疾文》、《五悲》以自述其苦,又预为坟墓,偃卧其中。终因病痛不堪,自沉颍水而死。卢照邻擅长诗歌与骈文,尤以七言歌行最佳,对推动七言诗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幽忧子集》七卷,附录一卷,是比较完备的辑本。今存诗90多首。

慧能(638~713)

亦作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本姓卢。范阳(今涿州市人)。10岁丧父。慧能与寡母“移来南海”,因家境贫寒,稍长以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他虽不识字,却悟性极强,一次听人诵《金刚般若经》便心有所感,发愿学佛。24岁时,他辞家往蕲州黄梅(今属湖北省),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作“行者”。慧能初到蕲州,弘忍令慧能在寺内做劈柴舂米等劳役,在僧众中地位很低,大约过了8个月,弘忍为考察弟子们对佛教义理的理解程度,命寺僧们作偈语。作为教授师的在弟子神秀在廊壁上写下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没有得到弘忍的认可。慧能也作了一偈,因不识字,请人代书于壁上,其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了弘忍的赏识,让慧能三更登堂入室,授以法衣。这就是“继承衣钵”的出典。慧能得到法衣即刻南下,途中摆脱了众多僧人的追夺,回到岭南,在岭南隐居了15年。一日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心动。印宗法师觉得慧能“定非常人”,于是执弟子之礼,求教佛法真谛,并为他剃发,慧能正式受戒为僧。仪凤二年(677)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宝林寺,开讲佛法30余年,弘扬禅学,宣传“见性成佛”,成为禅宗的正系,名声远播。因在南方倡导顿悟法门,成为南宗。其说教在死后由弟子汇编成书,称为《六祖坛经》。慧能创立的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为深远。近代学者钱穆指出:“唐代之禅宗,从上是佛学之革新,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而慧能则为此一大转捩中之关键人物。”

卢鸿(生卒年不详)

唐代画家。又名卢鸿一,字浩然。原籍范阳(今涿州市),徙家洛阳,隐居嵩山。玄宗备礼召至东都,拜为谏议大夫,固辞还山。聚徒500人。工诗善书并擅画山水树石,曾作《草堂十志图》,写其居处景物。有摹本流传。

贾岛(779~843)

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自称碣石山人。涿州范阳(今涿州市)人。贾岛家境贫寒,少时曾在瀛州(今河间)法普寺为僧,法名无本。后至东都洛阳,洛阳令禁止僧午后出寺,岛为此作诗自伤。韩愈见其诗,甚表同情,教岛弃僧读书经科举进入仕途。岛遂还俗,但屡试不中。后曾任长江(今四川遂宁西北)主簿,人称贾长江,后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司仓参军。后卒于普州任上,终年44岁。贾岛诗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苍凉凄苦,语言清淡朴素。以五言律诗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意求工,当其苦吟时,虽逢公卿贵人,皆不觉。有“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之句。相传他骑驴赋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觉“推”字不如“敲”字妥,苦思时以手作推敲之势,闯入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为之商酌,决用“敲”字。“推敲”一词及典故,即由此而得。有《贾长江集》。

卢仝(约796~835)

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士进。后居洛阳,破屋数间而已。韩愈为河南尹时,颇加礼待。曾作《月蚀诗》讥刺当时宦官专权。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其诗刻意求险,语言晦涩,颇受韩愈、孟郊的赞许。有《玉川子集》。

赵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皇帝。《宋史·本纪》载:“姓赵氏,涿郡人也。”960~976年在位。其父赵弘殷,仕后周,任检校司徒,受爵天水县男。赵匡胤容貌雄伟,有器度,处事必出人上。后汉乾GB576元年(948),应募隶郭威。后周显德三年(956),积战功为殿前都指挥使,拜定国军节度使。后升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恭帝即位改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显德七年(960)初,率大军前去御敌,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在属将赵普、石守信和其弟赵光义的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创建宋朝,改元建隆。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于乾德元年(963)平荆湖(荆南、湖南),三年(965)平后蜀,开宝四年(971)平南汉,八年(975),平南唐。开宝间,又亲征北汉,不克。选将戍边,加强对契丹防御。在进行统一战争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财政,以分宰相之权。加强禁军,消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命文臣、京朝官出知州、县,并于各州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设监司掌管地方财权与司法。注意奖励农桑,蠲免五代以来部分杂税;整治汴京(今河南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专制中央集权,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割据混乱的局面,对宋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邵雍(1011~1077)

北宋哲学家。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涿州市大邵村)。随父迁居衡漳(今河南林州),不久又迁徙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定居洛阳。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30岁后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人称康节先生。初从李之才研习《易》学。居洛阳时,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守旧派交好。嘉祐时,屡授官职,均称疾不就。哲学上坚持唯心主义观点,以神秘的创世说——“先天学”,认为宇宙本源是“太极”,“太极”即“心”、“道”,“万化万事皆生乎心”,“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依据“周易”六十四卦制成《先天图》,说“天地万物尽在其中”。其历史观则主张人类社会是由盛而衰的退化论。他的学说经后人发展为算命学。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

张世杰(?~1279)

南宋将领。范阳县(今涿州市)人,行伍出身。因战功升都统制。少时从张柔驻守河南杞县,投宋,宋将吕文德任张为小校。有功,升都统制,知高邮军。南宋咸淳五年(1269),元军围樊城,奉命抗战,九年(1273),入守鄂州(今湖北武汉)。失守后,入卫勤王,至国都临安。德祐元年(1275)加保康承宣使,总督都府兵,遣将四出浙西,收复平江(今江苏吴县)、安吉(今浙江安吉北)、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既而元兵大至,南宋帝以其为保康军节度使,同文天祥一同保卫国都。元兵至皋亭山,世杰提兵入定海。元将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劝说投降,世杰将卞割舌裂肢处死,以示决心抗战。未几,元兵迫临安,国都危急,世杰建议帝、后入海,由他与文天祥背城决战,宰相陈宜中不从。临安失陷,从广、益二王入福州,奉益王赵昰为帝,拜签书枢密院事。景炎三年(1278)赵昰死,又立卫王赵昺为帝,拜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世杰徙幼帝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次年,元将张弘范率军攻崖山,世杰连接千余艘大船死守,兵败,丞相陆秀夫负少帝赵昺投海,世杰拥杨后突围,仰天叹祷:“我对宋帝也算尽忠,如上天不令我保存赵氏,当使大风将船沉没。”四日后,遇飓风,全船沉没,悲壮殉国。今苏州沧浪亭“五百贤人祠”为张世杰立像题词:宋保康节度使张公世杰。天不祚宋,海风覆舟。崖山大忠,庙食千秋。

卢挚(约1243~1315后)

元代文学家。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涿州)人。至元五年(1268)进士,累迁少中大夫、河南府路总管。大德年间授集贤学士,迁江东道廉访使。后为翰林学士,迁承旨。散曲与姚燧齐名。今传小令120多首(《全元散曲》)。他常与散曲作家马致远、女艺人珠簾秀唱和,作品多以怀古为题,写兴亡感慨,文辞典雅华美,如《折桂令》等。一些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之作,如《蟾宫曲·折桂令》等,生动清新,久受称誉。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作品之多仅次于马致远。前人称其散曲风格妩媚,“天然丽语”,“自然笑傲”。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以“刘卢”、“姚卢”并称。著有《疏斋集》,已佚。清人文廷式曾据《永乐大典》辑得诗文数十篇,也失传。

史道(?~1553)

明代大臣。字克弘。涿州人。正德八年(1513)解元,第二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后任兵科给事中。史道性格刚毅,遇事敢言,上疏论朝臣谷大用、汪彬误国,劾罢顺天巡抚刘逵以及兵部尚书王宪。嘉靖元年(1522),世宗朱厚熜继位后,以迎立之功,把在东宫时的内宫及司礼太监子弟均荫锦衣卫世职,史道上疏请止。吏部尚书王琼因事论罪,史道上疏营救,请恕其死,使王琼得免死罪。当时大学士杨廷和当权,先后封还皇帝的御批4件,执奏章近30疏,史道上疏弹劾杨廷和,结果,史道被诏下狱,随后贬为金县丞。后任山西佥事,备兵副使,以佥都御史衔巡抚大同,在此期间史道主持建五堡城,拓地数百里,军民耕戍其间,粮食得以自足,省却边军粮草运输之费。明嘉靖年间,蒙古俺答汗部数犯边境,明政府抵抗不利,鉴于这种形势,嘉靖三十年(1551)三月,明政府听从史道的建议,决定在大同开马市,以粮食向境外换马匹,借以维持边境的安宁,并命史道以兵部侍郎衔领其事。但马市的开设并未阻止境外俺答汗部的侵扰,遭众言官弹劾,当年以兵部尚书衔退职。后加太子少保。

冯铨(1595~1672)

明末清初大臣。字振鹭,顺天涿州(今涿州市)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选庶吉士,改翰林院检讨。天启五年(1625),与宦官魏忠贤勾结,参与杀害杨涟、熊廷弼等人。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不久即晋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即被罢官,以阉逆案论罪,赎为民。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摄政王多尔衮以书征召,恢复大学士职衔,入内院佐理机务,顺治二年至七年(1645~1650),他先后“总裁明史”,两任会试正考官,出任《清太宗实录》总裁官。顺治六年(1649),被加授太傅兼太子太保。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冯铨被赶出朝廷。两年后又被顺治皇帝以“国家用人,使功不如使过”为由而起用,并深受倚重。顺治十二年(1655),又被授予少师兼太子太师衔,并担任《太师圣训》等总裁官。卒谥“文敏”。冯铨藏有誉为稀世之宝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墨本,并将此帖连同其他名人字帖刻为《快雪堂法帖》。康熙十八年(1679),其子冯源济将《快雪时晴帖》呈献康熙皇帝。乾隆时,此贴成为宫内《三希堂》第一珍品。冯铨著有《瀛洲赋》和《独鹿山房诗集》。

卢坤(1772~1835)

清代大臣。字静之,号厚山。顺天府涿州(今涿州市)人。嘉庆进士。历任兵部主事、湖北按察使、陕西巡抚等职。道光十年(1830)授湖广总督,督师镇压湖南江华瑶民赵金龙起义及广东各地瑶民起义,调两广总督。十四年(1834)英国侵略者律劳卑率舰入侵虎门,进迫黄埔,蛮横要求通商,他照例封舱停市,加强防范,又加固海防,调集水陆军坚拒。道光十五年(1835)病死在任所,谥“敏肃”。

刘尚伦(1850~1933)

晚清地方官员。字佩五。涿州北芦村人。20岁举茂才。光绪八年(1882)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在兵部任主事,递升员外郎,充车驾司总办。光绪二十四年(1898)简放广东省,随即任琼州府知府,兼雷、琼兵备道,任职五载,屡有政绩。恶人畏威,百姓怀德,得到清帝传旨嘉奖,为全省郡守模范。由于为官清廉,在当地获得“刘青天”称誉。光绪三十年(1904)调署惠州知府。次年送部引见,仍以知府记名。三十四年(1908),绥远将军信勤奏调帮办西蒙垦务。宣统三年(1911)改任安徽池州府知府。旋因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未就职而归返故里乡居。刘乡居吟诗唱和,载《涿县志》多首。

胡佩衡(1892~1962)

画家。原名锡铨,号冷庵。涿州刁窝村人。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即临摹、研究历代名家画作;青年时潜心总结祖国传统画法,同时对西方油画、水彩画进行学习和探索,并致力于研究中外美术史,为其后对国画的创新、改革和研究美术理论奠定了基础。1918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山水画导师,兼《绘学杂志》主编。与齐白石、徐悲鸿齐名画坛。五四运动时,与蔡元培一起提倡对公民进行美育,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进行整理,择优继承。为此,他在北京各艺术院校担任中国画教授,并创办山水画函授学校,编著《山水画入门》、《中国山水画布置法》、《中国山水画点苔法》等教材,全身心投入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教育普及工作。其作品继承与发扬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又吸收了西洋画的营养。踏遍祖国名山大川,饱受神州灵气熏陶,遂成一代名画家。晚年画作更入佳境,雍容大度,笔酣意足,神韵洞达,灵动明朗。代表作有《漓江春雨》、《漓江秋云》。前者居高取景,目穷千里,烟雨空濛中突兀而出的三座碧峰,几叶扁舟明灭江心,意境十分优美。后者水平取景,由近及远,浓艳如火的沿江红叶,使人在热烈的情绪中领略如镜漓江和秋云缭绕的群峰秀色,给人以大好河山景物辉煌之感。曾任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委,先后兼北京师大、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华北大学教授。有《桂林写生集》、《胡佩衡画存》(五集)问世。

冯文潜(1896~1963)

哲学家。原名冯维潜,号柳漪。涿州人。1911年入天津南开学校,与周恩来同学,交谊深厚。1917年自费留学美国,先后在葛林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历史等,192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深造。1928年回国后,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30年后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哲学教育学系教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学系教授、代主任,师范学院教育学系教授。1942年主持创办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组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编印学术刊物,推动科学研究工作。1946年任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教育学系主任、历史学系代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兼天津历史博物馆馆长。精通英语、德语,对西方哲学、美学有很深造诣,主张对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批判地学习、研究,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有《中西建筑漫谈》等著述。

张廷瑞(1901~1940)

革命英烈。化名张乃东、张之达,号云阶。涿州永乐村人。1920年夏考入保定育德中学,次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2月被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成员,同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并任育德中学党支部书记。1925年春任首届中共保定市委委员并任代理书记。同年6月赴保定铁路总工会从事工运工作。1926年农历八月在天津开会时被捕,翌年被营救出狱。1928年春,受组织派遣回涿,以教书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在涿县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并创建了涿县第一个党组织——涿县特支。他英勇机智,曾多次发动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向反动势力开展一系列斗争。1930年10月调任石家庄中心市委副书记。不久被捕。5年后出狱回到涿县永乐村,边养病边办民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奉上级指示,组织领导涿县抗日救国联合会,参加抗日救国同盟军。县城沦陷后,任周文龙部政训处主任,争取周文龙率部抗日。同年末他又被派于杂牌军之间做宣传抗日工作。1939年任冀中十分区三十二团民运科长。1940年7月任涿固新县县长,到涿固新一带开辟工作,当年9月26日,在涿县东代屯村被伪军包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周启源(1903~1986)

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涿州人。192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留校任助教、讲师。1933年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初为研究生,后任讲师。1939年去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任客籍研究员。1941年回国,在协和医学院任副教授,并在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到北平中央卫生试验院北平分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系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学系研究员。他是我国营养研究工作开创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持对我国293种食物中6种维生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填补了我国食品营养成分研究的一项空白。1952年、1955年先后出版我国《食物成分表》一、二版,晚年又对此书作了增订,1981年出版,对我国的膳食调查、调配以及病人营养治疗等工作均作出了贡献。他研制出大豆粉、稻米粉和少量蛋黄粉为基本原料的“5410”代乳配方,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他是中国化学学会、中国生理科学学会会员,并任两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营养学报》编委、顾问等职。

冯至(1905~1993)

诗人、翻译家、学者。原名冯承植。涿州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5年获德国海岱山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研究院外籍院士。1981年当选为联邦德国麦因茨科学与文学研究院通讯院士。1983年获联邦德国歌德学院歌德奖章。1985年获民主德国格林兄弟文学奖金。1986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著有《昨日之歌》、《十年诗抄》、《论歌德》,译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王恨庚(1913~1995)

画家。原名王树堂,笔名获子。涿州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萧谦中、胡佩衡、金北楼等学画山水,曾受到齐白石老人的赞赏。王恨庚精于画道。他画技精湛,风格苍劲古朴。所画金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所画山水峥嵘险峻,清秀磅礴;所画怪石玲珑剔透,凹凸嶙峋。作品多次获书画大奖,在北京、南京、保定等地展出,深受书画界及广大群众喜爱。他向国家及地方公益事业捐赠画作先后达500余幅,其精品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王恨庚文学修养深厚,17岁时即出版长篇小说《痴人梦》,中年又撰写一部《三国演义拾遗》。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定兴县、河北涿州师范任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兼创作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河北分会会员,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

薛恩厚(1915~1981)

剧作家。原名薛永禄。涿州城内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调一二○师战斗平剧社任政治指导员兼演员。次年调延安平剧院任剧务主任兼演员。1949年调中央文化部中国京剧院任秘书长,后任中国戏剧研究院京剧二团团长。1953年任中国评剧团团长。1955年起任中国评剧院副院长、院长。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团长。他一生创作改编了20多个剧本,大部分已出版和演出。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现代京剧《四劝》,使观众耳目一新,被誉为“解放戏”,曾为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演出。1964年与汪曾祺合作把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同名京剧,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1980年与刘敏庚合作创作评剧《野马》,参加同年北京市优秀剧评奖,获二等创作奖。曾任中国剧协理事、北京市文联委员、北京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李学曾(1932~1989)

经济学家。涿州大邵村人。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到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教授,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经济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研究》副主编、《经济学术动态》主编。他在社会主义再生产、宏观经济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收入分配等研究领域,辛勤耕耘30年,撰写、翻译了数百万字的论著,提出不少新见解。所写《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一文,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所写《关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的若干分析和初步预测》一文,获中科院“优秀报告”证书和奖金。参与编写《当代中国经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再生产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理论问题》专著,是他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张天民(1933~2002)

文学家,影视剧作家。涿州人。青年时代在北京第四中学读书。1956年始,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先后担任中国电影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电视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著有短篇小说《小五更》、《路考》等,电影剧本《鸿雁》、《创业》、《但愿人长久》、《春泥》、《开国大典》等,电视连续剧本《武则天》、《潘汉年》、《中国命运的决战》、《秦始皇》、《青年毛泽东》等。有的被收入教科书,有的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而更多的作品拍摄成影视片,多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曾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等,他本人也获得最佳编剧奖。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