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界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现代、当代人物 > 科技教育界 > 正文

高去寻

更新时间:2013-01-31 13:37:00点击次数:35808次

高去寻(1910~1991)字晓梅。安新南冯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北冯村两级小学和保定第六中学读书时,颇受老师器重。1929年考取北京大学文预科,得到北大文学系教授魏建功的关注与指导。从此在课余时间开始阅读有关甲骨文、金文及铜器的专著或论文。同时,日本考古学家原田淑人教授在发掘朝鲜乐浪郡时代的墓葬之后,应邀到北大、清华进行了两个月的演讲,并放映照片说明,更引起他对考古学的兴趣。

高去寻进入正科后,读历史学系,选修过五种专讲上古史、两种上古历史地理的课程,及与考古学有关的课程如人类学、西北史地、中亚民族史、金石学、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等。此外,课余涉猎铜器、玉器、砖瓦、封泥、简牍、漆器等著作。1933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殷商铜器之探讨》。1935年撰写的毕业论文《关于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古墓出土文物考证》,得到指导老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大教授傅孟真及北大校长胡适之的赏识。毕业后,经傅孟真推荐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35年9月2日,赴河南安阳梁思永领导的殷墟发掘团工作,先后参加了侯家庄西北冈的最后一次发掘、三次小屯村北地的发掘,均取得丰硕成果。自参加殷墟发掘团后一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发掘、研究及组织领导工作。历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第三组练习助理员、助理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后去台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国立台湾大学教授。晚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毕生从事考古发掘及史前文化研究工作,撰写了众多中国考古报告集及考古学术论文。1991年10月16日逝世于台北。

(编辑:admin)
  • 上一篇:冯秉铨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