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曲阳县—文物遗存

更新时间:2012-09-18 16:12:00点击次数:31197次

曲阳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各个时期都有遗存,迄今为止,发现古文化遗址多处。自周汉以来,全县城乡共修建大小寺院、庙宇千余座,有名称记载的83座,以北岳庙最为雄伟壮观,保存完好。王子山院、兴圣寺尚存部分殿屋。修德寺尚存塔1座。黄山八会寺尚存石佛龛。文昌阁尚存塔1座。革命建筑文物有烈士陵园等。

古遗址

钓鱼台遗址:位于晓林乡店头村西1.5公里处,地处沙河东岸。有一高土丘俗称“钓鱼台”,故称钓鱼台遗址。土丘中间高4.8米,东西长380米,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一般为0.4~1.8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西南由于河水冲刷形成断崖。遗址中心有灰坑和草拌泥红烧土层。暴露器物有石器、骨角器和大量红陶、彩陶片。器物有钵、盆、碗、大口罐、小口壶等。彩绘以黑色居多,兼用棕、红色。纹饰以植物叶纹变体组织为主,弧形、三角、圆点、半月形、弧线等多种,其次还有少量的方格纹、带纹等。其中彩绘的胎是红色和灰色,陶质坚硬细腻,红胎的涂黑色彩绘,灰褐胎的涂棕色。发现的彩陶罐口的花纹形制是小口大腹罐,口沿成宽平面,带斜条形彩纹,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文化相同。1950年由当地群众发现,经考古部门考证,为较大氏族部落遗址,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多年。1997年省、市文物研究部门,由县文保所配合,在钓鱼台遗址沙河岸断崖进行试掘200平方米。2006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良河遗址:位于曲阳县城西北1公里处,分为白家湾和孟良河南岸两部分。遗址南区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50米;北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米。断崖上暴露有烧土层、夯土层和灰坑等遗迹。钻探考察结果显示,文化层均厚约2米,有烧土层、灰土层。土坡中暴露及出土器物有陶鬲、陶盆、陶壶等残片,且甚多,也有少许盆片,还含有兽骨和红烧土块。陶鬲有商、周两种文化风格。据出土文物分析,此遗址为商晚期至春秋时期遗址,对研究我国商周文化和当时居民生活生产有重要历史科学价值。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定窑遗址:位于灵山镇涧磁、野北、北镇、燕川一带,分布在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的范围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曲阳因宋代归定州所辖,故名“定窑”,与汝、官、哥、钧并称宋代五大制瓷名窑。定窑以装饰见长,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以剔、堆、贴各得其趣。定瓷窑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年废弃的残器、瓷片、窑具、瓷土、匣钵、炉渣等13堆,最大堆直径31米,高15米。定窑创烧于隋、唐,鼎盛于宋,时有“大窑三千六,小窑如牛毛”之说。曾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到金、元时逐渐衰落,制瓷历史达六七百年。从唐、五代以至北宋,朝廷都曾在这里设置瓷窑税使。

定窑在唐代后期受邢窑影响烧制白瓷。五代,定瓷处于上承晚唐、下启北宋的过渡阶段,产品粗细参半,青白兼有。北宋早期,白瓷的烧制技术日益成熟,并加以创新,采用了复烧方法,逐步成为白瓷窑之首,形成了以定窑为主的定窑瓷系。北宋政和、宣和年间,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辽宁上京、北京龙泉务等地诸窑皆蜂起仿效,邻国也仿造。《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高丽碗、碟、花瓶、汤盏,皆窃仿定器制度。白瓷用优良瓷泥制胎,成品以细瓷为主。从遗址中北宋地层出土的白瓷龙凤盘,底有“尚食局”字样分析,可推知北宋初期定窑已有部分御用窑为宫廷烧制瓷器。宋中叶的碗、盘等口沿一般有釉,釉色微泛黄,说明当时复烧技术尚未普及。晚期的碗盘之类圆形器物基本上都用支圈迭装复烧,器物口沿无釉有芒,釉色一般白中闪黄,有的略呈灰黄。定瓷的优质白瓷以“尚药局”、“尚食局”、“龙”、“花”等款器物为代表,品种甚多,题材丰富,纹饰多样,瓷质洁白,胎质细腻,坚硬、较薄,花纹清晰,刚柔相济。新器形有孩儿枕、美女枕、龙凤盘等等。苏东坡赞“定州花瓷琢红玉”。《归潜志》记载“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以其奔逸典雅的纹饰及“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闻名世界。

中晚期创烧成功的新品种有“紫定”、“黑定”和“绿定”,产量较少。“靖康之变”后,随着北宋的覆亡,定窑大批窑工南迁,多数迁至景德镇,促进了南方制瓷的发展。至今景德镇一些居民还称原籍是曲阳县,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定南迁”。金代,定窑曾有所恢复。至元代,定窑逐渐衰败,以至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定瓷工艺得以开发恢复,采用古代原料,仿照定瓷的工艺技法和艺术风格,已生产出部分仿定瓷制品,使定瓷得到新生。

定窑遗址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新建有遗址博物馆、展厅等。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店头古城址:位于晓林乡店头村,东西长172米,南北长200米。残存城墙3段。其中西南角西城墙一段长20米,宽2米,残高1米;北城墙一段长20米,宽2米,高0.8米。城址东北角有灰土层一片,暴露遗物多为陶片,可辨器形为尊、盆、罐、鬲、豆及筒、板瓦残片。从遗物、遗迹推断,古城址的时代上可至战国,下限可至汉代。俗称“城西岸”。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党城汉代城址:位于党城乡党城、河东两村之间。现存城墙可分三段,第一段位于河东村村南,残长164米,南北走向;第二段位于城南村村东,残长75米,东西走向;第三段位于城南村村北,残长200米,南北走向,呈弧形。城墙周长约870米,夯筑,夯层厚16厘米。城址内散存板瓦、筒瓦及盆、罐残片。在城址发现过箭头、残陶器、铜镜、铜洗等,曾挖出一坑,内埋有很多头骨,有的头骨上插有箭头。从文化层、陶片、出土器物等综合判断,应为汉代城址。因城址呈蕉叶形,俗称“月牙城”。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葬

全县有战国至明代重要墓葬30余处。较有名的有蔺相如墓、李左车墓、邸珍墓、邸伯墓、王处直墓、杨琼墓等。

蔺相如墓:位于曲阳城西10公里处的相如村村南,坐落在一条土脉和一条石脉的交会处,土、石两脉(俗称一条土龙和一条石龙)各约3公里长,成八字形,蜿蜒在墓地交会。据出土墓志载:墓“上至青天,下至黄泉,方圆80余亩”。墓地有蔺相如庙和墓碑。墓前现是一沙沟,沙沟原系一条小河。隔沟相望有一大土丘,似宝珠(当地人称平罗山),“高10仞,形山状”,依丘建庙宇3间,内画有神像。整个墓区形成“二龙戏珠”之势,二龙近则河中饮水,远则嬉戏宝珠。距墓北偏西约110米处,有房3间,水井1眼,原有人居住守护坟墓,抗日战争初期房毁井废。早年墓地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现墓地四周数百亩果树成林。墓区内,风雨后遍地皆是绿豆大小的红土块(个别大的似花生豆)覆盖地面,呈现一片红色。蔺相如墓东南偏东约500米处有一大土丘,高约5米,围约60米,相传为赵国将士坟。距蔺相如墓东北4公里的段砂侯村南有战国大将廉颇衣冠冢,墓前有石像生。

1966年,相如村村民挖掘了蔺相如墓部分(挖掘中被制止),挖出了墓志,但多数文字已无法辨认,墓志现存曲阳县文物保管所。挖掘中发现了墓碹口、墓道,墓室有前室、左右耳室、中室、主室。墓碹口两侧各有半仰人骨架。出土了鸽、猫、狗、鸡、盆、碗、罐、俑等数十种上百件的陶器制品,但大部散落民间。墓室也已被破坏。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处直墓:位于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墓室坐北朝南,青石砌筑,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后室、东西耳室组成。墓内壁面及顶部均抹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白灰,墓门、甬道、前后室及耳室均有壁画,壁画面积约100平方米。墓道及前室有壁龛16个,龛内嵌有汉白玉浮雕像,后室、东西壁各嵌有一块彩绘浮雕。壁画和彩绘浮雕相结合装饰墓葬方法,在河北壁画墓中还是首次发现。该墓出土的十二生肖羊、蛇、龙、鸡等浮雕,秦琼石雕彩绘像和美国纽约收藏家安思远捐回的王处直墓出土尉迟敬德石雕彩绘像,均出自曲阳艺人之手,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即使是在世界上也堪称极品,现均已作为国宝收藏。墓中还出土了瓷器、铜器、铁器、金饰件、银饰件、骨饰、玛瑙饰、石器、钱币等。

据墓志及文献记载,王处直为唐末易、定、祁等州节度使、太原王,后梁北齐王、检校太尉、义武军节度使。后梁龙德元年(921),王处直养子王都发动兵变,软禁王处直,斩杀处直子孙及心腹,夺取了义武军节度使一职。后唐同光元年(923)王处直忧愤而死,同光二年(924)葬于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为研究唐末五代时期的墓葬形制以及墓内壁画的源流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研究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情况提供了可靠资料。2008年10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水窦涧古墓:位于恒州镇北水窦涧村西南。有古墓两座,1984年北水窦涧村村民取土时发现,1985年对其中一座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仿木结构砖壁画墓。墓室已残毁。清理时出土定瓷小碗、陶砚各一个。两墓均为单室墓,根据砖室墓结构、壁画风格、人物发式和出土文物判断,为宋代砖室壁画墓。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平乐古墓:位于燕赵镇南平乐村内,1982年南平乐村村民挖地窖时发现,为宋政和七年(1117)四月元日纪年墓葬,为夫妻合葬砖室墓。1982年进行了清理,墓室结构完好,墓壁四周绘有彩画,镶有砖刻用具造型,墓室顶部为天象图,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有铜钱及黑罐、白灯碗等瓷器。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北岳庙:即北岳恒山山神庙,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位于曲阳县城西南隅,为历代帝王祭祀北岳山神的场所,是古北岳文化的发祥地。北岳的祭祀由来已久,相传唐尧时期即尊恒山为北岳,西周辨九州为九镇,其中正北称并州,其山镇名恒山。到秦汉时期,对岳镇更加尊崇,西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确封五岳,即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至此,五岳始成定制,每年十一月朔日(初一日)为统一祭日。

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即立北岳祠于上曲阳县,祠址在县境北部恒山(今大茂山)北谷,称上庙,在此进行祭祀活动。又在山南侧台峪建下庙,称北岳观。魏晋时期在今曲阳县城西北建神殿,称东庙,庙前有碑阙坛场相列。北岳观称西庙(唐代改称安天王庙)。东庙由于遭到严重水患,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500~512),移于今址新建北岳庙。隋仁寿元年(601),在庙内建舍利塔、绘制帝像、设立坛场。唐开元三年(714)扩大规模。北宋初,契丹入侵纵火焚庙,宋太祖诏旨重修,淳化二年(991)重修。元世祖时肇新祠宇,至元七年(1270)春节题“德宁之殿”匾额。明嘉靖十五年(1536)增建御香亭。清末,飞石殿焚毁。1942年立“飞石殿遗址”碑1通。宋、元、明、清各代均进行维修和扩建。清顺治十七年(1664)北岳山神宫廷祭祀活动由曲阳北岳庙改至浑源玄岳山。曲阳北岳庙逐渐荒废,但北岳庙内仍有民间祭祀活动。

北岳庙规模宏大,南北长542米,东西宽321米,总面积17.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803平方米。主要建筑平面布局呈“田”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登岳桥、神门(俗称午门,仅留石狮一对)、牌坊(仅存座基)、朝岳门、御香亭(又名天一亭、更衣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遗址)、德宁之殿、后宅门(已无)、望岳桥(已无)。德宁之殿西有西昭福门、西进禄门(已无);东有东昭福门、东进禄门(已无),碑楼、碑亭数处散建在中轴线两侧。清时东北角有便门。现登岳桥基本完好,朝岳门改为铁栅栏门,加彩绘门楼,上书“北岳庙”。

“德宁之殿”重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位于中轴线北端,是北岳庙主体建筑。殿高30米,面阔9间,进深6间,占地面积2009.8平方米。为宫殿式建筑,重檐九脊庑殿式结构,琉璃瓦脊,青色瓦顶,双檐高啄,铁马悬空,鸱吻高大,约3米有余。梁架为中柱式,斗拱为一垛、二垛式。殿前有2米多高的方形月台,台基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和望柱,望柱顶端雕有石狮子,大小共99只,刻工精湛,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月台四角砌有螭首。是我国现存的元代最大木结构建筑。

殿内原有泥塑神像15尊,其中3尊为坐像,12尊为陪侍立像,塑像高大,形态各异。殿中间一尊坐像最大,几乎头顶天花板。均已无存。现在的7尊塑像是1992年由保定美校师生重塑。

大殿内东西两壁有巨幅彩色壁画《天宫图》,北山墙绘有《北岳恒山神出巡图》。东西两壁壁画各高8米,长18米,北山墙壁画高8米,长27米,壁画总面积为504平方米。东墙为“云行雨施”,画的是天宫中众天神正在兴师动众,兴云布雨,普降甘霖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西壁为“万国咸宁”,画面是众天神为民降福后,偃旗息鼓,鸣金收军,得胜回宫的热烈情景。两壁均为人物山水画,前面为人物,后面为山水,两者约各居画面之半。画中最大人物形象高达6米。壁画构图严谨,疏密得体;着笔工整,线条流畅;所着色彩,浓淡适度;旗幡衣带,飘飘欲举,颇有“吴带当风”之感。画中人物虽然众多,但人各一面,神态各异,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东壁所画之苍莽巨龙,体态蜿蜒,两目晶莹,须发柔媚,四爪苍劲有力,腾云驾雾,形若浮动,颇具运动感,极惹人注目。西壁“飞天神”,为全幅壁画之精华,它相貌狰狞,肌肉粗健,手舞足蹈,横枪倒戈,腾空飞奔,气势逼人,这就是有名的“曲阳鬼”,有的也叫其钟馗。北山墙壁画原被紫红色涂料所覆盖,1984年维修中被清理出来。壁画画有帝王模样的人物,头顶王冠,身着衮服,上张华盖,下乘车辇,金童玉女,随从左右,前呼后拥,煞是威严。画中主要人物画像高达6米,其身躯各部比例长短适度。殿内壁画画幅大、人物画像大、气派大是全国之最,是艺术瑰宝。

御香亭坐落在高1.5米的台基上,亭平面八角三滴水攒尖顶,布瓦花脊,内外檐各用柱8根,顶中心悬垂柱一根,4正面设门。为明代修建。凌霄殿是面阔3间的硬山布瓦顶小式建筑,两侧有八字照壁。三门殿面阔五间,悬山布瓦顶小式建筑。

北岳庙内还存有历代碑碣、经幢、石灯等160余件文物。其中碑刻字体行、楷、隶、篆等诸体俱全,书体各异,内容多样,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北岳庙融古建、壁画、碑刻、经幢为一体,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1982年2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修德寺塔:位于北岳庙南200米处,原在修德寺内。修德寺又名镇岳修德寺,宋元祐年间(1086~1094)重建,金、明各代屡修,今寺已不存。根据塔内地宫石函铭文,可知此塔为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从塔身碑刻上“大宋天禧三年(1019)四月,共修舍利塔一级”题刻和塔的造型特征看,现存部分塔体为宋代重修。塔建在一方形台基上,平面成八角形,共7层,通高34米,各层南面均辟有拱券门,塔基为双瓣仰莲承托塔身,门内置佛龛,无其它装饰。第二层相当全塔5层的高度,各面砌出小塔一圈共5圈。第三层至第六层檐之间,又做成楼阁专用的式样,饰有券门及假窗。其一层、二层檐做成莲瓣状,余用普通叠涩方法托檐。塔顶为砖制受花塔刹。整座塔为花塔形状,上半部用砖或泥塑出各种动物形象,看上去如一个巨大的花朵,所以称之为“花塔”,这种塔为数不多,目前全国发现的只有10来处,出现的时间也较短暂,都是宋、辽、金时期的。2006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子山院:俗称王子寺,又名王子洞(因山上有洞)。位于灵山镇东庞家洼北部,马头山东南麓王子山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原分上、下两院,上院附近山中有“锯界石”一块,高百米左右,石中间有一缝,宽数尺,形若锯开,上院已废,仅存楷书唐碑一通。下院尚存正殿3间,面阔5米,进深6米,单檐歇山式,檩、椽上有彩绘,殿脊琉璃瓦。寺内有石碑一通,经幢两座。据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奉象国令公修王子山院之记》碑载:“听于乡人,洎乎汤君诸王内唯箕子避纣残虐来此潜居,遂以王子为名置院久矣。”因这一传说而称王子山院。2008年10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霄圣母殿:位于羊平镇东羊平村,原为兴圣寺内一殿,现寺已废,只有此殿尚存。始建于金代,建筑面积161平方米,元、明时期均有重修。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高10米,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式。殿前原有抱厦,现已塌毁。原为琉璃瓦脊布瓦顶。殿前墙为方格木隔扇,殿内有明柱、垂柱各4根,元代建筑风格。殿内东、西、北3面墙上绘有壁画,内容大致为《三霄圣母出游图》和《三国演义》故事等。壁画除局部毁坏、模糊不清外,大部分保存尚好,约为元、明作品。1993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行善寺佛殿及鬷假楼:位于曲阳县城北30公里的野北村。行善寺始建于唐,佛殿元代大修,以后历代修缮。佛殿为单檐悬山琉璃瓦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l50平方米,用七架梁对双步梁,五彩双下昂斗拱,前檐格扇装修。1999年,地方集资对佛殿进行了重修。鬷假楼始建于明代,实为佛殿戏楼,位于佛殿南侧,建于1.8米高台上,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后部为单檐硬山布瓦卷棚顶,前部卷棚歇山顶建筑,面阔均3间10.2米,进深9.45米。前部建筑用石柱4根,刻有楹联。2003年4月,对鬷假楼进行了维修。2001年2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石造像:1953年11月和1954年3月,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两次派员到修德寺遗址进行发掘,得北魏至唐残石造像及石刻乐人2200余件,其中有年款的247件,清理后大部分运往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多年来北岳庙内收藏汉至民国石雕文物160余件,作品主要有虎、羊、狮、象、人、佛、灯、经幢、牌坊、棺椁等。全县现存民国前重要碑刻约200余通,其中100余通存于北岳庙内。

八会寺石佛龛:位于黄山顶上。八会寺始建于北朝齐周年间,寺有八院,故名八会寺。宋景德初,遭契丹之乱,焚毁殆尽,只有隋开皇十三年(593)开凿的石经龛独存。宋天圣、明道年间,有僧人在兴修旧殿堂之同时,为大佛架石龛以覆之。龛内石经为佛经。此龛亦称“开皇石经”,有一石室,俗称千佛堂。室内正中有和山岩连在一起的巨石一块,高宽各丈余,石四面皆为佛龛,内外共刻小佛像78尊。佛像下刻佛经,正面刻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经》,题曰“行唐邑龛,大隋开皇十三年二月八日刊”。其他几面有的刻有经文,有的刻有佛名,共刻佛名近千数,故有千佛堂之俗称。所刻经中有唐武后所造“⊙”字(即“日”字),得知此石经非一代刻成,而是经历了隋、唐两代所刻。石经字体为隶书,有的略带楷书意味,这说明当时的书法正由隶到楷的演变时期,因此这部石经对书法、历史、宗教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化寺石佛:位于羊平镇西郭村北。石佛现已残破,断为三截,但均无移位。清化寺建于唐代,元、明两代都曾重修,后被毁,现仅剩唐代石佛一尊,为唐开元八年(720)所刻。石佛系立像,高7米,宽2米,厚1米;莲座直径2米,厚0.94米;莲座下有方座,长、宽各2.5米。质地为汉白玉。佛像面部被整个凿去。从整体形象上来看,应是释迦牟尼佛立像,站立于莲台上,上身内穿僧祗支,下穿裙衣,外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说法印,表示释迦游行说法、济度众生的情况。石佛雕刻艺术精巧,刀法细腻,为唐代流行的圆刀法。石佛旁还有明正德十一年《重修清化寺记》石碑一通,保存基本完好。1993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笑和尚石像:俗称布袋僧,原在清化寺遗址,1964年移至北岳庙德宁之殿前右侧,现存石雕博物馆后排。像高1.9米,座宽1.1米。唐开元年间所刻。袈裟披于肩头,宽大轻薄,肘下打麻花同心结带,额前有圆点,光头大耳,眼眯口笑,袒胸露肚。左手紧握布口袋,右手抓捏串珠,呈舒坐状。

祥定寺石佛:原在东诸侯村祥定寺(已废),1964年移存北岳庙西北角。佛像高5米,宽1.5米,厚0.7米。质地为汉白玉。唐开元八年(720)所刻。除右手指有残缺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雕刻风格为唐代流行圆刀法。被定为一级文物。

园府寺石佛:位于李家弓园府寺遗址。佛像高1.17米,宽0.7米,厚0.5米。头部被破坏。右侧底盘刻:曲阳县大川社口头村信善人、宫女才同宝人杨氏,正德四年(1509)正月初三日立。

罗桑确吉坚赞石像:西沿里大佛殿遗址出土。1990年移至北岳庙石雕博物馆。像高0.96米,底宽0.75米。造像为殿主,在五世达赖喇嘛幼年时主持教务。造像为写实风格。

邸府君之碑:北魏和平三年(462)刻,通高1.4米,宽0.76厘米,下大上小,下宽上窄,下厚上薄,造型古朴,与后代碑刻迥然不同。就形制、内容、书法、造型等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是一通十分珍贵的碑刻。

大魏故中山太守王府君之碑: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淋,此碑风化严重,大部字迹已模糊不清,只有碑下部可辨清几十个字。但此碑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书中被评为“神品”,是一块名碑,拓本甚多。

魏故侍中散骑常侍定州刺史司空邸公之碑:俗称“北齐邸珍碑”,据县志载,碑原立于曲阳城东二里许的王子坟内,后移入北岳庙内,刻于北齐武平五年(574)。碑文刻于阳面和左(西)侧,碑阴和东面漫漶不清。隶篆相兼,清秀涓丽,是研究由篆入隶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和史料价值。邸珍,字安宝,中山上曲阳人。此碑系邸珍后代为了给其先祖歌功颂德而立,主要叙述邸珍一生参加杜洛周、葛荣起义,后又追随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驰骋沙场,扬鞭逐鹿的经历和功业,歌颂他“霜戈曜日,鼓噪动山”的轰轰烈烈的生活和“德闻遐迩,经论创业”的赫赫战功。

大唐北岳祠碑:此碑张嘉贞撰文并书。张嘉贞官高位显,曾任户部、工部尚书,官至宰相,政绩卓著,名垂史册。此碑系其任定州刺史时所作。主要是阐明北岳之神的威力,他能主风雨定吉凶,告诫人们要虔诚地敬祀山神才能使国家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也就可以得到幸福。此碑字体为楷书,峭拔严整。据传,此碑书法甚为民众欢迎,唯利是图的旧商人,为了独获其利,拓碑后,将碑文逐字凿坏,字迹已不能辨识。

大宋重修北岳庙之记:俗称“韩琦碑”。楷书,韩琦撰文并书丹。韩琦是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臣,曾当过枢密使、宰相等职务,封魏国公。他崇尚“颜体”,此碑字体既是颜字的基调,而又有“柳体”之笔风,颜柳合体,独具风格。此碑系韩琦任定州安抚使时,为了纪念重修北岳庙而撰文所立的碑。主要历述了北岳庙的封迁情况,以及由于官史的疏忽,年长时久,致使北岳庙在风侵雨蚀中圮坏日甚,韩琦领定州知州后倡议集资重修北岳庙。

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神道碑铭:俗称“杨琼神道碑”,元朝史学家姚燧撰文,书画家赵孟頫书丹。此碑文记述了杨琼生平及功德。此碑字体为楷书,书法圆劲秀丽,飘然自得,圆转流美,系赵孟頫晚年作品,为书法中的佳作。

大明诏旨:系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统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称号特下的文告,并命勒石于庙内以告世人。因为是皇帝所颁布的通告,所以不署书丹者和篆额者姓名。碑文中朱元璋标榜自己反对给五岳、四渎等神以“帝”或“王”的封号,而封为超越人间的神,最高至尊。把皇帝的布告用碑的形式铭刻于石,这也是第一次。此碑碑体巨大,碑额双龙盘绕,宏伟气派。

北岳庙图记碑:北岳和北岳庙及其祀典改去山西浑源州,仅留下原北岳庙一座,不再列为国家祀典了。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当时知县周寅曾立石、绘图,并为文《北岳庙图记》,用以保护北岳庙之旧有规制,实际上对北岳庙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确定曲阳县境内的大茂山(俗称神尖山或神仙山)为北岳。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始建今北岳庙,一千多年来,按照古代帝王留下来的传统,五岳是天子巡狩和祭祀必到的地方,历代帝王都祭北岳恒山于此。曲阳有北岳庙,所以历代祀事为多。明弘治十五年(1502),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请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礼部尚书倪岳议复,曲阳庙祀已久,当从其旧,诏从之。继马文升之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户科河南陈公罢曲阳庙祀,改去山西浑源州,皇帝从之。从此北岳由曲阳改去山西浑源,但祭祀北岳仍在曲阳。清顺治十七年(1660),始罢曲阳庙祀,改祭北岳于山西浑源。

北岳辨碑: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非常关切北岳由曲阳改去山西浑源一事,他先至曲阳,后登浑源,长途跋涉,亲临其境,四处查访,最后将其耳闻目睹,写成《北岳辨》一文,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北岳及北岳庙祀应在曲阳,不应改去山西浑源。谢鉴礼任曲阳知县时,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将顾炎武的《北岳辨》书丹于石,并附上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令人镌刻成碑立于北岳庙内。此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北岳庙和古代山川祭祀的重要文献资料。碑文主要是理正前代对曲阳北岳庙的错误论证和错误认识。顾炎武旁证博引,利用大量历史文献和史书如《风俗通》、《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魏书》、《唐书》等,有关曲阳和北岳庙的记载,又利用现存碑刻的真实记载,有力地推论出,曲阳北岳庙为祭祀北岳之祠,是“自古然矣”,驳斥了明代马文升等人的“飞石”之说。最后刊载了立碑的经过和当时曲阳知县对顾炎武的崇敬心情。

“燕南民众学校”石刻校匾:燕南民众学校始建于1926年,为了与当时曲阳国民党所建的“平民学校”区别,取名“民众学校”。为了使该校成为全县文化教育和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心,刻制一幅大理石校匾,中共党组织通过高子珍,请钱玄同和黎锦熙二先生,1932年7月15日分别为“燕南民众学校”题字和注音。字体为隶书,苍劲有力,瘦硬挺拔,别具风格。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是辞书专家,二先生都是社会名流。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