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涞水县—文物遗存

更新时间:2012-09-10 17:37:00点击次数:24823次

涞水文物古迹遍布全境,自上古至清末,各个时期都有遗存。迄今为止,发现古文化遗址64处,古窑遗址4处,古墓葬17处,古城址4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16处(其中古长城22.5公里),古寺庙观5处,古树1984棵,古碑62通,摩崖石刻20余处,馆藏文物1107件。

古文化遗址

截至2006年年底,涞水共发现古文化遗址64处,其中旧石器时代1处,新石器时期5处,龙山文化时期4处,先商至战国54处。

旧石器时期:智人化石遗址位于九龙镇北边桥村,文化层距地表3.3米左右,马兰黄土中下层,形成年代为晚更新世末期,出土多块人骨化石,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距今约27500年,比山顶洞人早10000年,被命名为“涞水智人”。现化石保存在北京大学考古系。1993年7月,北边桥遗址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九龙镇北庄,石亭镇石亭,东文山乡十里铺、东长堤,明义乡司徒,胡家庄乡富位等村。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铲等生产工具,陶器以红陶为最多,其次为灰、褐陶,主要器物有盆、釜、壶、红顶钵、红顶碗等,按文化类型属磁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但有地域特色。其年代距今约5000~7000多年,为母系氏族社会遗存。

新石器晚期遗址主要分布在永阳镇从溪、周家庄,明义乡北封村、西明义,胡家庄乡姜各庄等村,出土主要器物有泥条盘筑三足鬲、磨光黑色蛋壳陶杯豆、灰褐陶篮纹或方格纹罐和大量的燧石细石器。以上遗址属龙山文化,但具有草原细石器文化特征。距今约4000~5000年,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先商时期(公元前21~16世纪):在秦家岗、渐村、西义安出土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主要器物有彩绘折腹盆、罐、鬲、金臂钏、铜耳环、贝币、陶纺轮等,经北京大学碳14测定为公元前1789年±100年,距今约3800年,这些器物造型和河南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有渊源关系,但也有地域差异,尤其是铜耳环、金臂钏,其形制未见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主要遗址有富位、檀山、周家庄、东赤土、墩台、张家洼、中水东等,出土物有乳袋状尖足鬲、甗、假腹豆、陶纺轮、盆、罐、石斧、石镰、卜骨、骨镞等典型器物,从纹饰和造型看,具有商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混合的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涞水位于燕下都东北约15公里,为燕都近郊,因而此时期的文化遗址遍布全县。具有代表性的有永乐、富位、司徒、北义安、庄疃、从溪、计鹿、娄村、木井、庄里等20多处。出土文物有鼎、豆、壶、盘、匜,以及高足筒形鬲,为燕国典型代表器物。

古城遗址

逎城遗址:在涞水镇北关村北300米处。现西城墙残址依稀可辨。另有一些窑址,墓葬和古文化遗址,出土过盆、甑、罐、瓮、铁剪、铁刀、臼等器物,南侧断崖处2米以下发现有排水管道。据考证为汉高祖时所建的逎城旧址。

板城遗址:在石亭镇板城村北1公里处。东西长327米,南北宽220米,面积达65000平方米。现存三面残墙,底部高1.5米~3米,宽5米~7米。曾采集到板瓦、筒瓦、豆、鬲、盘、罐、瓮口沿、甑底及打制石器等,多为夹砂灰陶和泥制灰陶,外饰绳纹,均为战国时期器物。

山后板城遗址:在赵各庄镇赵各庄村西南3.75公里处,拒马河南岸。《涞水县志》载:板城为汉高祖征匈奴时所筑。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板城县,治此。天宝年间废。据传,当初城墙和城门系用木板夹土夯筑而成,故称板城。

北燕侯国都城遗址:在明义乡张家洼村北。据《畿辅通志》和《太平寰宇记》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为侯国,初建都于涞水,后迁于蓟(今北京)。文物部门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张家洼遗址为商周遗址,曾出土10余件邶伯青铜器。

古墓葬

迄今为止,境内共发现古墓群13处,古墓25处。其中商墓群1处;战国墓群3处;汉代墓群5处;隋唐至金墓群3处,墓1处;元代墓群1处,墓4处;明代1处;清代18处。出土大量文物,现保存于县文物管理所。

韩世琦墓:位于宋各庄乡沈家庵村西偏北约750米的坡地上,墓区地势平坦,陵墓坐西向东,墓室西侧有山丘映照,向东依次列有墓碑、牌坊、望柱等石刻建筑。据墓碑记载,韩世琦在清顺治、康熙年间,曾任顺天、江宁、四川巡抚、工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提督、工部尚书等官职,康熙六年(1667)升光禄大夫,晋正一品加二级。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墓碑有赑屃座、螭首,碑额篆书“奉天诏命”,碑高3.65米,宽1.08米。石牌坊(火焰坊)为四柱三门,中门牌坊中间楷书“大中丞韩公之墓”字样,额坊之上雕有火焰宝珠三颗,望柱已倒。据了解,原有韩世琦墓志一盒,已散失民间。

清代皇室陵寝:自雍正八年(1730)以后的200年间,清王朝先后在娄村满族乡东营房村西北、福山营村南、村北。永阳镇西洛平村北,先后埋葬了允祥、弘晓、绵标、载坊、载垣等5位怡亲王和慎郡王允禧、质亲王永瑢、质郡王绵庆、贝勒奕绮、镇国公毓亨5位王公,是仅次于清皇陵的一处清代皇室陵寝区。在10处皇室陵墓中,怡贤亲王允祥陵寝规模标准最高,其次是怡僖亲王弘晓陵墓,分别称十三王爷坟和东宫。永阳镇西洛平一带村北的西福地为慎郡王府墓地,葬有慎郡王允禧、质郡王绵庆、贝勒奕绮和镇国公毓亨5位王公,称西宫。

怡贤亲王允祥园寝:位于石亭镇东营房村西南,为清代最大王爷墓之一。怡贤亲王爱新觉罗·允祥,康熙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于雍正八年(1730)。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雍正即位后,封怡亲王,管理宗人府事务,总理户部,总管圆明园八旗兵丁,管理四译馆和汉军侍卫。雍正三年(1725),擢任议政,总理京畿水利,办理西北两路军机。雍正八年(1730),任统领军机大臣。允祥精于骑射,擅长诗文。其园寝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依山近水,地称云溪水峪,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园寝坐西面东,周长20公里,自东向西建有神道碑、火焰牌坊、五孔石桥、四柱七楼石牌坊、石平桥、华表、罗佝桥、三孔石桥、神厨库、功德碑楼、朝房、仪门、焚帛炉、太庙、明楼、宝顶等,这些建筑由一条宽10米、长1.5公里的神道贯穿起来。形成一组气势恢弘的建筑群。西、南、北三面复墙一圈,外围墙与大门外月台相连。围墙内国槐成林。墓址均用方砖墁地。围墙内除卡墙、中门之外各有一门,供查讯人员往来。围墙外有宽近两米的讯道,由城砖砌成。原神道碑两侧植有松柏,古木森森,庄严肃穆。雍正八年(1730)建成后,为守卫此陵,清朝廷在此设水东营,驻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并置园寝护卫军,设东、西二营房,东营房驻步马兵,西营房为护灵旗人所居。清朝盛期,园寝范围皆为禁地,护卫森严。辛亥革命后,园寝护卫撤走,只剩旗民守护。约在1934~1936年间,园寝被当地旧军阀和地方官吏破坏,墓葬全部被挖,葬品及珍贵文物全部被盗。日军侵占时期,园寝地面建筑大部被毁。现仅存神道碑、火焰牌坊、五孔石拱桥、石牌坊、石平桥、华表、罗佝桥、三孔石桥等单体建筑。神道碑正面阴刻满汉文“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边刻龙须一周;火焰牌坊通高9.3米,四柱三门,双梁上托三个火焰宝珠,柱下端施石鼓抱柱,上端设三幅云朵和立体蹲兽一尊;石牌坊通高11.4米,四柱三间七楼,全部用青白石料雕成,升降龙一对;矗立神道两边的一对华表,下部是由一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上承柱体为八棱形,每面凸雕降龙和浮云水浪,再上为云板,上有望天犼一尊,通高11米;上述石刻雕工精湛、造型优美,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6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怡僖亲王弘晓墓:位于娄村满族乡福山营村南侧,称东宫。弘晓,允祥第七子,第二代怡亲王,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谥为“僖”,曾管理理藩院事务,任正白旗汉军都统。号冰玉主人、道人,善诗文,尤喜通俗小说,弘晓曾与家人抄录过曹雪芹《石头记》。其陵墓坐西朝东。由东向西,依次为月河、神桥、碑楼、宫门、朝房、守护班房,红墙内为五间享殿,享殿后边为琉璃门和紫墙,里边是红宝顶。清朝时设护卫章京、副章京和守陵户守护,朝房住护卫人员看守。地表建筑现已平毁。

怡亲王载垣墓:位于福山营村南,称南宫。载垣,怡亲王奕勋次子,载坊异母弟。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道光五年(1825),袭怡亲王爵。历任正蓝旗汉军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管理过镶蓝旗觉罗学、太庙祫祭和近支结婚、銮仪卫、崇文门正监督。咸丰十年(1860)七月,任钦差大臣,与英法联军谈判。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咸丰皇帝逃到承德。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皇帝驾崩,载垣、肃顺、端华等八人再受顾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由于阻止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慈禧和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中,载垣和肃顺、端华一起被革职、夺爵,赐自尽而死。葬于怡亲王府祖茔——涞水福山营村之东福地。地表建筑已经平毁。

慎靖郡王允禧园寝:位于永阳镇幸福庄西福地,称西宫。允禧,康熙第二十一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谥曰“靖”。雍正八年(1730),先后封贝子、贝勒。乾隆即位后,封慎郡王。历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宗人府左宗正,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三年(1738),擢任议政,授正白旗满洲都统,充玉牒馆总裁。允禧能歌善赋,自署“春浮居士”、“紫琼道人”,多与文人诗酒往还,所交文人有塞尔赫、李锴、郑板桥等。允禧园寝北靠龙宫山,山清水秀,联峰似障,岭抱如城。坐北朝南,东西两侧为大道,南端是月牙河和神桥,过桥百米为碑楼一座,内为6米高的驮龙碑。向北依次为东西朝房,东门三间,宫门以里环以红墙,红墙以内占地五亩,中为月台,月台之上享殿五间,后为宝顶,高6米,地宫为砖券,青石门,地宫内停灵三口,中为允禧灵柩。两侧为嫡福晋祖氏和一位侧福晋灵柩。清廷在此设护卫等官员管理园寝事务。地表建筑现已平毁。

质庄亲王永瑢墓:位于永阳镇北洛平村北,称北宫。俗称六王坟。永瑢,乾隆第六子。生于乾隆八年(1743),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谥曰“庄”,乾隆二十三年(1758),慎郡王允禧卒后,永瑢奉旨嗣允禧为孙,袭贝勒。三十七年(1772),封质郡王,五十四年(1789),晋封质亲王。曾管理内务府事务,充任四库全书总裁,和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曾兼管钦天监事务。永瑢善诗书画,号西园主人。其陵墓位于柏坡山之龙王坡,占地300亩,建有碑楼、宫门、宫墙、朝房、月台、享殿、宝顶。陵区东临溪水,绿瓦红墙,古柏参天。陵墓由守陵户守护。地表建筑现已平毁。

曹氏茔地:位于宋各庄乡沈家庵村北,铁固山(即纱帽山)阳,玉蟒河(即拒马河)西。据守坟人言风林老人讲:五庆堂曹氏茔地葬有7人,即曹德先、曹仁先、曹义先、曹耀祖、曹封祖、曹应祖、曹兴祖。据红学家冯其庸对《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和《曹雪芹家世新考》考证,五庆堂始祖为曹良臣,二世曹俊。曹德先、曹仁先、曹义先为五庆堂曹氏十一世孙,曹耀祖、曹封祖、曹应祖为五庆堂曹氏十二世孙。曹德先、曹仁先、曹义先是曹雪芹远房曾祖。该茔地原占地10亩,四周有界桩,界桩上书“曹宅茔地”、“五庆堂”字样。陵墓占地4亩,有坟7座,在曹德先墓前有两根望拄,高3米左右,石质,另有一块墓碑。其余6亩地建房6间,为守墓人和后人祭祀时用,周围土地为守墓人耕种。“文化大革命”期间,墓被平毁。“曹宅茔地”、“五庆堂”界桩,现由北京“红学会”收藏。

古长城及城堡

涞水县境内长城,自1962年马水口村划入涿鹿县后分为两段,大龙门长城和金水口长城。大龙门长城西连马水口,东连北京市的小龙门,途经大龙门、蔡树庵、柏林城、岭南台等地;金水口长城,自城堡西门沿山谷蜿蜒而上,至马水口界。据《畿辅通志》记载,原境内长城北至大龙门,南至金水口南之石塘口,长80公里。多以山峰为城墙,关口处建城堡。建城堡3处,即金水口、马水口、大龙门,三城堡一线构成涞水县界之西北屏障,中原、塞外之分界。

大龙门长城:位于金华山北侧,西连马水口,东接小龙门。该段长城共有敌楼7座,战台5座,烽火台4座,城堡1座,经大龙门、蔡树庵、柏林城、岭南台等地,统称大龙门长城。分东、中、西三段。东西两段峰峦叠嶂,峭壁悬崖,形成天然屏障。故多以山代墙,只在少数山凹或易行人马处筑墙。中段地处金华山脚下,山势较平缓,故多以筑墙为主,形成一道人工修筑的防御屏障。城墙依山而筑,高低不一,均以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内填石砟和黄土。墙顶用片石铺砌,墙壁内外齐整。墙高一般为5米~10米,墙脚宽4.5米,顶宽4米。城上靠外侧置1.6米高的垛口。每个垛口设有一个瞭望孔和射击孔,内侧筑有高1.1米、厚0.4米的女儿墙。敌楼一般高12米~13米,长宽各11米~12米。多为一楼二门,箭窗12个,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有守望用的垛口,中层有砖砌券室,是供戍卒住宿和储存兵器的地方,下层为实体台基,多为条石铺就。楼门沿城墙走向开设,分砖券和石拱券两种,有砖木结构的楼梯通向楼顶。大龙门段长城共有敌楼7座,与战台、烽火台构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体系。除个别地方有严重的损坏外,大部分保存完好。

大龙门城堡:位于九龙镇大龙门村北,是内长城重要城堡之一。城堡南面以山为屏障,东、西、北三面紧靠拒马河支流小西河,是涞水通往塞外的军事要冲。明清两代,该城堡均设钦依大龙门守备、把总驻守。城墙周长约2公里,有东、西两城门,东城门尚保存完好,门额有“屏翰都寿”四字,西城门原有“镇宣威武”四字匾额,已损坏。城内原有衙门一座,教场、军库各一处,现仍存有明隆庆二年(1568)重修城堡时所立汉白玉碑一通,刻有大字草书:“石壁葱茏万壑幽,鲸波愁见接天流。敦勤三老空相问,圭璧谁从巫史谋。”

金水口城堡:位于其中口乡金水口村,城墙以条石垒砌,垛口以砖砌,周长800米,边城5处,共长300余米。设金水口把总戍守。辖赭罗沟口、北齐仲口、新龙潭口。管带边城8处,共长350多米,敌台一座。据传金水口城堡始建于战国,北齐天保六年(555)、明万历年间重修。背山面谷,三面为城,周长1公里,有东、西、南3门。东西城门尚在,城内有衙门一座,城西南有校场一处。城东北有10公里峡谷一条,直通涞源箭杆河。峡谷两侧,陡壁险峻,林木茂密。金水口长城自西门沿山谷蜿蜒而上。

马水口城堡:位于大龙门、金水口两城之间,西距金水口40公里,东距大龙门30公里。明景泰二年(1451)建北门正城,后又建圈城,周长2000余米,垛口840个,边城6处(长1200米,敌台20座),辖定乐安口、道水口、柏莲涧口,带管边城11处,共长1500多米,敌台5座。明、清设马水营都司廨、千总廨、把总廨。先后设参将、守备、都司、千总、把总。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