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容城县—历史名人

更新时间:2012-09-19 16:28:00点击次数:62019次

刘因(1249~1293)

元代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容城沟市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出生前夜,其父刘述梦神人用马载一儿至其家,并嘱“善养之”。幼年取名骃,字梦骥。后改名因,字梦吉。刘因6岁能诗,10岁能文,且落笔警人。后拜学者砚弥坚为师,深得教益,学业大进。初习经学,感叹“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潜心研究理学,并设学塾,边研读著述,边教授生徒,名声渐振。因倾慕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说,而名其读书授业之所为“静修书院”,世人因此称他为“静修先生”。他游历燕蓟,冀中平原、白沟河畔、太行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曾游易州之雷溪,自号“雷溪真隐”,并以燕国名人、古迹为题,写了大量诗文。因青年时历经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赵宋王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变故。“静以修身”的刘因受到极大震动,但他不得不肯定君臣大义。至元十九年(1282)就任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元世祖诏授右赞善大夫,他以母亲有病为由辞官回乡。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又召他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他以病坚辞不就,认为“不如此则道不尊”。此后刘因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依靠菲薄的贽礼,孝顺地赡养继母。逝后葬于沟市村南拒马河之侧。元世祖钦佩他的骨气,称他为“不召之臣”。元成祖谕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建刘公祠。刘因虽为理学家,但不受其束缚,风格和观点清新、活泼,别有特点,他的诗文风格高迈,比兴深微,往往有感而发,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刘因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四书精要》30卷,《易系辞说》、《丁亥诗集》5卷等,被收入《四库全书》。广泛行世的《静修集》是诗文选集,共30卷。诗文名冠元初诗坛。《元史》有传。

杨继盛(1516~1555)

明代大臣。字仲芳,号椒山。出生于容城北河照村一个耕读之家。7岁丧母,自幼饱尝生活之艰辛。11岁开始半读半牧,18岁府考未中,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32岁考中进士,任为留都(南京)吏部主事。表现干练有为,35岁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时正值严嵩当道,他广收义子,结党营私。仇鸾因投靠贿赂严嵩而升为大将军,统领宣化和蒙古一带边境军队。蒙古鞑靼部首领俺达汗,经常带兵侵扰北部边境。守将仇鸾不与俺达交战,反与其勾搭,卑躬屈膝的给俺达送钱送物。更有甚者仇鸾和严嵩同俺达搞所谓的“马市”,其实是与敌妥协媾和的遮羞布。继盛入兵部后,给皇帝上了《请罢马市疏》,揭露仇鸾有损国格的行为。嘉靖皇帝本是一个刚愎自用昏庸多变之人,初见奏疏印象还好,后因“八臣会议”上严嵩、仇鸾竭力诋毁继盛,闹得嘉靖帝出尔反尔,将继盛治罪,被严刑拷打,敲断小腿胫骨,夹断手指,贬官至远离京师的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为典史。在狄道,他兴办教育事业,拿自己的俸禄,卖掉自己的马和妻子的首饰,兴办了一座东山书院。他还疏浚河道引水灌田、开发煤山,还让妻子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戴,百姓称其为“杨父”,读书人尊他为“杨父”。

嘉靖三十一年(1552),俺达再次侵犯大同、辽阳、宁夏,仇鸾私通俺达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开棺戮尸。嘉靖皇帝想起继盛当年所言,将其重新任用,先做诸城县令,半年时间四迁其官,调回兵部,任兵部武选员外郎。尽管严嵩对其威胁利诱,但继盛早已看透严嵩专权窃国、贪婪残暴的本性,决心上疏弹劾严嵩。由于严嵩势力太大,根基太深,要弹劾严嵩要冒极大危险。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但继盛决心仿效比干,不惜一死,以求得君之一悟、政之一改。遂上《请诛贼臣疏》,洋洋数千言,历数严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称为“明史上的一篇大奏牍”。严嵩得知后,假传圣旨将继盛投入死牢。初入狱时,好友托人密送来蚺蛇胆以御杖止痛,继盛说:“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在牢内,他两股棒疮溃烂,他以瓷片当刀,自割腐肉断筋,腐肉盈斗,脓血遍地。狱卒被惊得浑身颤抖不止。虽然嘉靖帝对继盛曾有好感,朝野对他也是一片解救的呼声,但最终没有逃出严嵩处心积虑的牢笼。以类似“矫诏”的手段,将继盛的名字附在死刑犯之后,于嘉靖帝三十四年(1555)被杀于京城西市。临刑前,北京“满城争暏员外郎”。继盛面对人群,吟出了正气弥天、万人传诵的诗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杨继盛多才多艺,在他的文集中,书信、疏奏及诗歌占的比例较大,此处还有论及农业、水利、开煤矿、赈灾等方面的文字。在音乐理论、乐器制造方面,也有成就。他被害后12年,隆庆皇帝昭雪前代冤案,他被列为遭严嵩所害的8位直谏诸臣之首,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建旌忠祠于保定。清顺治皇帝极力褒扬继盛,御制《褒忠录序》、《褒忠录论》,“名噪一时”。清乾隆皇帝曾为继盛题诗画像。《明史》有传。

孙奇逢(1584~1675)

清初理学家,教育家。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贾家庄(今容城贾光村)。少年有志,以先贤刘因、杨继盛为榜样,嗜学成癖。14岁入县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他广交朋友,与明兵部尚书孙承宗等为友,与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则以“国士”相知。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把持朝政,迫害东林党人,左、魏、周等先后被捕入狱。孙奇逢冒着极大危险挺身营救,他致书给在榆林的好友孙承宗,让他利用“枢辅”的身份,设法搭救左光斗等人。为营救东林党人,他不顾盛夏酷暑,到处酬资募捐奔走呼号。虽未救出左、魏、周等人,但他的高尚行为使他被誉为“范阳三烈士”之一。明末,清军大兵逼近,孙奇逢率领亲族乡人抗击清兵。附近的县城都先后被清兵攻陷,独容城未被攻下。但终因明朝大势已去,他移居易州,隐居于五公山教书。60岁后,为避清廷征召,再徙苏门夏峰(今河南辉县夏峰村),兴办百泉书院,广收生徒以教之,从学者数百人,被称为“夏峰先生”。以91岁高龄终老于教授著述生涯。

从明至清,孙奇逢前后11次被皇帝征召做官,均坚辞不就,所以被称为“孙征君”。他一生专心教授著述,理学上成就很突出。治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他主张“人无贤愚”,只要肯学,“必开以性之相近,使自力于庸纾”。这种不论身份地位,一律以诚相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孙奇逢初宗陆九渊、王守仁,其学得力于王守仁为多,晚年倾慕朱熹理学。其学问主张自得,不立门户,以继往开来为已任,终于成为两大理学派别的调合者,从理论上回答自然与社会现象统一性的问题,达到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体的境界。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著作有《书经近旨》、《读易大旨》5卷、《理学宗传》26卷等,被收入《四库全书》。另有诗文集《夏峰先生集》14卷及专著《畿辅人物考》8卷、《中州人物考》、《岁寒居问答》2卷、《游谱》1卷、《两大难录》等行世。另有《语录》2卷、《百泉纪游》、《续容城县志》、《新安县志》等。孙奇逢不仅为人诚挚,平易近人,而且学识渊博,一生孜孜治学,笔耕不辍。晚年,他总结自己几十年治学的体会,曾写道:“七十岁工夫,较六十密;八十岁工夫,较七十密;九十岁工夫,较八十密。学无止境。”这种学而不已、勤奋著述、虚怀若谷的风范,赢得了当世和后代学者的敬仰和尊崇。近人梁启超曾给予高度评价。

蔡体仁(1870~1931)

教育活动家。字平甫,号弘毅。容城白龙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府试中取得第一名,成为秀才。戊戌变法后,曾被选为县议会议长。辛亥革命后,专心于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于1916年在白龙村筹办敬业高等小学堂,其办学方针崇尚俭朴、破旧立新。五四运动后,即采用白话文课本授课。1923年,开始向学生们介绍《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等书,宣传进步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向县署建议成立了女子高级小学。1925年,敬业小学改为初等、高等兼有的两级小学,与保定育德中学并称,名声极佳,影响很大。被直隶省教育厅长颁“情殷乐育”匾额一方。1929年,敬业学校曾聘蠡县刘通庸为语文教员。刘通庸宣传马列主义,提倡阅读社会科学和左翼小说,政治上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联络了几位教员和一些学生,印发了《告穷朋友书》的小册子,署名“共产主义小组”。参加革命活动的有阴一刚、李昭、白云等,后来都成为容城县共产党组织的骨干力量。

肖淑桂(1895~1980)

女。抗日英模。容城东河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家庭的阻力,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的潮流。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妇救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区妇救会主任等职。1941年,冀中十分区环境非常残酷,肖淑桂家成了共产党和抗日军政人员的堡垒。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她动员全家,在屋里屋外挖地洞,掩藏保护了大批革命干部。同时隐藏油印机等器材,成为地下印刷所,印刷了大量党的文件和宣传品。日伪军曾两次火烧她家,将她家夷为平地。1943年12月25日,肖淑桂参加了在阜平召开的晋察冀边区第二次英模大会,被授予“拥军模范”称号。新中国成立后,肖淑桂仍然参加村党支部工作,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杨杰(1896~1937)

国民党抗日将领。原名济动,字子英,容城大八于村人。1925年由国民党县党部推荐,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10月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历任排、连、营、副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少将旅长兼第二团团长。1937年淞沪抗战中,率部防守西塘桥阵地。10月6日,日本侵略军强渡蕴藻浜,他率部顽强抗击。11日夜,在指挥部队反击时,不幸被敌炮火击中,壮烈牺牲。

文光斗(1905~1934)

革命英烈。容城南文营村人。县立高小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数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容城县委领导的驱逐教育局长、捣毁官产局、砸白沟盐店等斗争的骨干。1933年,容城县共产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当局破坏,文被通缉。受党的派遣,只身到大清河以东改造地方武装,不到半年,收编了霍三等地方武装,队伍发展到400人。1934年秋,在收缴新城县小营孙姓地主枪支时,遭保安队合击,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事后,反动地方武装将文光斗的遗体掘出,枭首于新城南门示众。

胡福才(1913~1941)胡德林(1917~1941)

革命烈士。胡福才原名胡小秃,胡德林原名胡小尚。容城郭村人。1938年7月26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攻克容城县城后,二人同时参军,分配到七连六班当战士,先后参加过保卫阜平、激战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歼灭战、百团大战等有名的战斗战役。在历次战斗中他们都非常勇敢。1941年秋,日军集中大批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9月24日,2000多名日军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根据地扑来。当时一团主力已撤离去保卫晋察冀机关,留下七连和民兵坚守在狼牙山地区。为掩护政府机关和群众的安全转移,七连与敌人展开了激战。胡福才、胡德林所在的六班把守的为狼牙山主峰,地势非常险要。9月25日清晨,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六班战士凭险扼守,连续打退了敌军多次冲锋,毙敌50余名。中午时分,按上级指示,他们已完成了阻击任务,开始后撤。为了战友和群众的安全,他们毅然将敌人引向绝路。在打光全部子弹后,他们搬起石头砸向敌人。最后只有胡福才剩下一颗手榴弹,班长马宝玉接过手榴弹,几位壮士围拢过来,大声说:“班长,拉吧,咱们死也不当俘虏!”崖上传来了日军的嚎叫,五位忠诚的战士,像五棵青松屹立在顶上。他们面对凶狠敌人,面对深不见底的峡谷,毫不畏惧,从容自若,高呼:“八路军誓死不当俘虏!”向敌人甩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跳下悬崖。宋学义、葛振林幸免于难,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

张金凤(1922~1941)

女。抗日英烈。容城东牛村人。从小受苦受难,曾给人当童养媳。1939年开始从事抗日工作。1940年参加容城农会组织的民运干部训练班,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她工作热情高涨,始任容城四区妇女部长。1941年9月,在发动群众工作中,被日军包围,由于叛徒告密,金凤被捕。在审训过程中她乘敌不备,咬掉日本兵一只耳朵,抠瞎日本兵一只眼睛。英勇就义。

筱桂花(1903~1988)

女。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丽云,小名大俊。容城东河村人。由于家贫,从小学戏。14岁拜评剧艺人孙凤鸣为师,她聪颖好学,20岁成名。长期在哈尔滨、沈阳等地演出,享有盛名。代表剧目有《孟姜女》、《昭君出塞》、《贫女泪》等,20世纪30年代,与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被誉为评剧界“四大名旦”,成为评剧界“奉天落子”时期的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她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评剧事业的发展,扮演了大量角色,先后到北京、天津、沈阳、济南等10多个城市演出,受到评剧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成为蜚声国内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被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

高镜明(1912~1989)

书画家。原名孙志先,曾用名孙亮。容城北关村人。1928年入河北省立天津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后入艺术科专攻花鸟画,毕业后任教师。1935年回容城任督学。1938年任区长、县文教部长、冀中十分区文建会委员,十分区《黎明报》记者、平西《挺进报》记者,1945年任新华社十支社副社长。1948年任《冀中导报》、《河北日报》采访科长兼通讯科长。1950~1958年任河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文教处长、高教处长,1958年调任天津河北美术学校、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书记兼院长、顾问。是中国书法协会天津分会名誉理事。早年从师于画家靳石庵,对花鸟画和行书有较深的造诣。曾在京、津、沪、冀、鲁等省市举办个人画展。著有《高镜明书画集》。其传略被收入《当代书画家辞典》。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