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界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现代、当代人物 > 科技教育界 > 正文

王国光

更新时间:2013-01-30 10:48:00点击次数:7034次

王国光(1883~1971)原名王喜曾,字国光。高阳留祥佐村人。幼读私塾,后考入直隶高等学堂(即保定高等师范学堂),肄业于北京大学。清宣统元年(1909)参加中国同盟会。抗日战争前,曾任保定私立育德中学教员、校长,河北省立第七中学校长,河北省教育厅督学,河北省易县省立第八中学校长。是保定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创办人之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在育德中学办了4班,共120人,学员中有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王国光后来回忆说:“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之所以在育德中学办成,是因为当时的育德中学极富爱国性、创造性、积极性和挽救整个中华民族国弱民贫的坚定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河南省淅川县(后迁至陕西城固)国立第一中学分校校长,国立第一中学总务主任兼代理校长。在抗战岁月,除坚持正常课堂教学外,还积极开展各种救国宣传活动,在学校成立起平(京)剧团、话剧团、豫剧团等,演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剧目。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国光回到保定,任河北省保定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北京解放后,曾任北京西郊公园总务主任,当选为河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和政协河北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3年3月,曾在育德中学任教的刘仙洲写下一篇《王国光老师八十整寿祝词》,其中写到:“根据我们亲身体验,国光老师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从几十年以前起,他的教育主张和办学精神,就是先进的,并且和现在的国家教育方针相符合。”认为王国光主张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始终并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1971年3月6日,王国光逝于北京,安葬于原籍高阳。

(编辑:admin)
  • 上一篇:李煜瀛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