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六章 刻在记忆中的遗产 红火热烈的子位吹歌

更新时间:2020-01-13 15:15:21点击次数:69535次

子位吹歌发祥于定州市子位镇。相传,在清乾隆年间,为了给节日烘托气氛,子位镇王家大户自发成立吹歌班,当时称吹打班。乡亲们谁家有红白事,他们就到谁家演奏,节日期间在本村的戏楼演奏,不计报酬。

子位吹歌的乐器以管子为主,管子起领奏或独奏作用,讲究音色韵味之美。配以唢呐、海锥、笙、横笛、板胡、梆子等。曲调旋律多表现冀中平原的风土人情。打击乐器有锣、鼓、镲等。演奏时乐器可增可减。由于子位吹歌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地方戏曲、杂耍等民间艺术的营养,奏风格高亢明亮、旋律多变、红火热烈、轻快活泼,表演生动感人。子位吹歌演奏曲目广泛,既有传统民歌曲牌,又有地方戏曲唱腔和民间器乐曲牌等,其中有反映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放驴》《打枣》《豆叶黄》《打秋千》《梳妆台》《红绣鞋》,也有根据民歌和地方曲艺演变而来的《快乐的春天》《拆破街》《茉莉花》,还有《金字经》《五圣佛》《上桥祭》等反映宗教仪式和僧侣生活的乐章。子位吹歌在演奏中也经常咔戏,它不是硬咔,而是运用唢呐和小海笛、小海锥吹奏一段乐曲之后,放下乐器,看不见演奏者运用什么乐器,却能模仿许多地方戏曲唱腔,还能奏鸣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

子位吹歌的演奏形式有两种:一是坐摊,即撂场演奏,演奏时围桌或横排而坐,多为两笙、两管、两唢呐,加以锣、镲、鼓;二是行进,即踩街演奏,其队形为云锣在前,笛、笙、唢呐、鼓、镲、铛、钹依次在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收录作品34首,为子位吹歌的传承提供了文字资料。子位吹歌艺人进入国家一级院团的多达30余人,其中有笛子演奏家王铁锤、双簧管演奏家王小寿、管子演奏家刘泉水等,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在河北省吹歌汇演中,子位吹歌获合奏一等奖。子位吹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吹歌之乡”。为更好地保护子位吹歌,定州市成立了定州子位吹歌艺术学校、定州吹歌文化研究会。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