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经济 > 正文

蠡县—当代经济

更新时间:2012-09-12 14:08:00点击次数:23379次

新中国成立后,蠡县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渐变小农经济为集体经济,经济得到发展。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经济发展出现曲折。蠡县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1973年粮食丰产,实现有史以来第一次自足,在全县范围内兴办县、社、队“五小”工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蠡县各项建设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化纤纺织业和皮毛皮革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得到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蠡县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使全县农村逐步实现了由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1984年,蠡县跨入全国富县的行列。1985年社会总产值4.73亿元,国民收入2.32亿元,分别比1975年增长198.1%和230.1%,人均收入560元。

1990年,全县叫响“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口号,县财政直接向农业投入161.9万元,银行发放农业贷款71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旱御灾能力。县办工业、乡镇企业继续坚持“搞活开放”的方针,大力扶持化纤毛纺织、皮毛皮革等特色工业和区域经济。为完成“八五”计划制定了一系列措施。1993年,全县9个乡镇被河北省命名为亿元乡镇,1995年,全县137个村达到小康水平,全县社会总产值达81.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66元。

“九五”、“十五”期间,蠡县实施科教兴县、市场兴县、外向带动三大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抓好农业、乡镇企业和城镇建设三大重点,狠抓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出现了以麻山药饮料为龙头的大曲堤乡麻山药种植基地,以南庄镇果品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的蔬菜、瓜果产销基地,以鲍墟乡、北郭丹镇为中心的奶牛、肉鸡养殖、獭兔和珍稀动物养殖等6个基地。创国优名牌1个,省优名牌2个,在产业布局上形成“南菜北药、东果西粮”的种植格局。狠抓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转机制、调结构、建市场、创新业,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力度,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施了启发科技园区、朱佐村制革工业园区、兑坎庄橡胶工业园区、魏佐村羊绒园区建设。除毛纺织和皮毛皮革两个特色产业外,橡胶、毛毯、毛巾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的拓宽改造工程。并以“洁齐亮美”为目标,以一城(县城)三镇(留史镇、辛兴镇、百尺镇)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整治城镇容貌。进入21世纪后,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一、二、三产并重,协调发展的格局,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狠抓节能减排,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到2006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1.7亿元,财政收入25655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974元,农民人均收入4792元。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