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社会 > 正文

易县地名命名特征

更新时间:2012-09-05 17:25:00点击次数:136647次

易县现有469个行政村,根据考证统计,建于汉代以前的75个,晋4个,隋5个,唐32个,宋58个,元16个,明129个,清135个,民国10个,新中国成立后6个,千年以上的古村占37%。通过地名调查,这些地名的命名类型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易县古老的历史渊源。

围绕古燕都命名

共有25个,如在故都中心,曾是“辎軿柴彀,填街衔陌”,一派繁荣景象,燕下都毁后,此处形成一村落,即名“高陌”(“陌”,当地读“卖”);东、西斗城因燕城环绕村落西、北、东三面,村庄被围在中间,呈一斗状,故名东西斗城;城角,原名小脚村,因其位于古燕城的西南角,故名为城角村;北东,此处为燕都城东北,原住一军吏姓董,故名北董村,后因“东”字较“董”字易写故改为北东村;练台,村南有二台,一曰练台,一曰观音庙台,为燕国练兵之台,故而得名,后渐演变为练台;大、小北城,此地旧为古燕都北城东门北边,与大北城相对,故名大、小北城村;郎井,据古文意解为秩序良好。此处旧为燕下都古城池,建有大面积的宫殿群,为表示城风有条不紊,故名郎井;方城,该村位于燕城西门外,旧为屯兵拱卫禁旅之兵营,呈方形之城,故名为方城村;东城阳因坐落于燕长城朝阳处,故名东城阳;荆轲山,该村始建于辽代,此处原有荆轲馆,现存有砖结构塔一座,传言此山即荆轲衣冠冢,故名为荆轲山村;东市,西市、北市始建于战国时期,是燕国市场,故名东、西、北市;东扬威城、西扬威城、中扬威城,系燕国检阅军卒、跃马扬威之所,故名扬威城;武阳台,一曰台为燕将秦武阳练兵点将之处,一曰中易水古称武水,燕下都又称武阳城,即武水之阳,武阳台属于武阳城的中心建筑,后此形成聚落,即名武阳台;军营,始建于战国时期,此地旧为古燕国屯兵戍卒的营地,故名军营;燕子,据考证,此地旧为燕下都监押犯人之所,相传燕王王后犯罪被拘于此,于狱中生一子,故名燕子。南白虹、北白虹,相传燕荆轲刺秦王,燕子丹送行至此,荆轲高歌气贯长虹,有白虹贯日,为后人所敬。既以此命名村名。

以地形、地貌命名

因易县地形、地貌复杂,在地名命名构成中,以这类地名最多,有246个。如:孔山,因村西有座山峰,山上有大小不同的三个孔,故名孔山;三尖峪、蔡家峪、七峪,都是因位于山谷间故名;良岗、桑岗、富岗,都是因位于山冈或坡岗上而得名。

以初始定居者姓氏命名

这类地名富有人文色彩,反映了居住者姓氏的特点。如刘家庄、冯家庄、李家台。

以文物古迹或历史事件命名


上隘刹,下隘刹,因两村中间有一座古刹位于两隘口之间,故名隘刹;盘神庙、真武庙、老君堂、朝阳庵,都是因聚落中建有庙庵而相应命名;紫荆关,是因为位于内长城重要关口紫荆关上而得名;忠义村曾是清西陵中泰妃陵内务府所在地,府内有一座关帝庙,民国改元后,取关羽忠义之意,将内务府改称忠义村;后部,原来驻有直隶各地为泰陵做供品的夫役,称泰陵礼部,后改名后部营房,民国改元后,改称后部;位于狼牙山西北麓的五勇村,原名甘河北沟。为永远铭记狼牙山五勇士的英名,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将甘河北沟更名为五勇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