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人物志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综述

更新时间:2019-12-31 22:30:24点击次数:220676次

保定市为河北省省辖市,辖定州、涿州、安国、高碑店4县级市,易县、涞水、涞源、定兴、顺平、唐县、望都、徐水、满城、清苑、安新、高阳、雄县、容城、曲阳、阜平、蠡县、博野18县,南市区、北市区、新市区3区。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1153万,是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市。

保定市西倚太行山,东为华北平原,在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连廊坊市和沧州市,南接石家庄市和衡水市,西与山西省山水相连。保定市区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南距石家庄125公里。辖区总面积22092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主要分山区和平原两类,以黄海高程100米等高线划分,山区面积10978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97%;平原1111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3%。在平原东部有白洋淀等部分洼淀区,约占平原面积的7%左右。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文明的开篇

涞水县北边桥遗址发掘出的人骨化石,是迄今保定境内发现的最早智人化石,距今约有28万年,被命名为“涞水智人”。此后在徐水南庄头发掘出古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植物种子和陶片的发现,证实在一万年前,先民们已经过上耕种、纺织、制陶的原始农业生活,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原始聚落。高阳籍考古学家苏秉琦据此得出“中国有上万年的文明起步”的结论。在易县北福地遗址发现的约8000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除发现大量房址、灰坑,还发现了祭祀场遗迹,出土了玉、石、陶器等遗物,还发掘出大量神秘的刻陶假面面具,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对了解原始人的宗教或祭祀活动提供了重要物证。从新石器时期到商周,保定地区已被先民广泛开发,从目前发掘的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可得到证实,此时不仅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区密布着聚落,而且大大地向东部延伸,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城邑,如涿、逆畤等。在容城县上坡遗址中,文化层堆积从新石器时期的磁山文化层直到商代,时间跨度6000余年。

五千年前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炎黄部落的战争与融合,及黄帝与蚩尤的那场战争,都发生在距保定不远的北部,涿州的平原上、涞水的山谷间应曾是古战场的一部分。战争使炎黄部族和蚩尤部落融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体系。唐尧是保定区域内出现的第一个确切的人名,是对保定史前文明影响最大的人物。传说他出生在伊祁山,被封于唐,成为唐侯国的首领,建立了自己的农耕文明体系,得到了众多部族首领们的认同,而成为天下的共主,人们称他为尧帝。先商时期,曾有一个古老部族有易氏,在易水流域耕种放牧,部落的首领叫绵臣。他们和商王朝的祖先来往密切,商先祖王恒、王亥曾到有易氏长期居住,但不幸双方发生矛盾,王恒之子上甲微兴师问罪,与有易氏在易水河畔大动干戈,从此有易氏消失了。不过这里的文脉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商燕部族在此扎下了根,成为商代北方重要的方国,而后才有了周王朝分封的燕国。西周时期,今辖区基本属燕国。

春秋战国是列国纷争的时代。春秋时,白狄族的一支在今保定南部的定州、唐县一带建立鲜虞国,后改名中山国,在燕、赵诸大国夹击下,几兴几灭,最后被赵和燕瓜分。中山国被灭后,保定一带分属燕、赵。春秋时期,燕国因形势所迫,曾几次迁都,其中两座都城建在易水河畔,一座在今容城县东部古贤村一带,名临易。另一座是位于今易县城东南的燕下都。燕下都是燕后期重要都城,见证了燕国的兴衰,燕昭王时筑黄金台招贤复国中兴,国势强盛,乐毅统兵伐齐,战胜了强大的齐国。燕王喜时,燕国衰弱,面对秦国的劲旅雄师,燕太子丹招揽侠士荆轲,谋刺秦王未遂,燕国迅速灭亡。燕文化“慷慨悲歌”的基本风格形成于此时,“慷慨悲歌”成为保定地域和保定人的文化符号。

区划的奠基

秦统一全国后,设置郡县。今保定辖区南部属恒山郡,郡治东垣(今石家庄东北固城),北部多属广阳郡,郡治蓟县(今北京市)。广昌县(今涞源县)属代郡。秦在今辖区所置县有曲阳、涿县、广昌、范阳(今定兴)、易县(今雄县)、曲逆(今顺平)、庆都(今望都)

西汉(含王莽新朝)时,全国分设十三刺史部,其下设郡(国)、县。今保定辖区分属涿郡、中山国(汉初为郡,景帝三年改国)。涿郡属幽州刺史部,中山国属冀州刺史部。涿郡治涿县(今涿州市),中山国治卢奴(今定州市)及代郡广昌,常山郡上曲阳等。涿郡辖涿县(莽新称垣翰)、西乡(今涿州境,莽新称移风)、范阳、逎(今涞水,莽新称逎屏)、故安(今易县)、蠡吾(今博野)、容城(莽新称深泽)、易(今雄县)、新昌、广望(侯国,今清苑境)、樊舆(今徐水、清苑间)。中山国辖卢奴、北新成(今徐水,莽新称朔平)、北平(今满城,莽新称善和)、陆成(今蠡县)、唐县(莽新称和亲)、曲逆(今顺平,莽新称顺平)、望都(莽新称顺调)、安险(今定州境,莽新称宁险)、陆地(侯国,今定州境)、苦陉(莽新称北陉,今定州境)、新处(今定州境,东汉初撤)、安国(莽新称兴睦)。上曲阳(秦曲阳县改,莽新称常山亭)属常山郡。广昌县(莽新称广屏)属代郡。

东汉行政区划基本沿袭西汉,今保定辖区分属涿郡、中山国、河间国,属涿郡的有涿县、逎县、故安、范阳、北新城(由西汉北新成改)、容城。属中山国的有广昌、上曲阳、唐县、北平、蒲阴(东汉元和三年改曲逆为蒲阴)、望都、阳城(今清苑西南,东汉置,东汉末省入蒲阴)、卢奴、安熹(由安险改)、汉昌(由苦陉改)、解渎亭(侯国,在今安国境)、安国。属河间国的有易县、依政(或依城,东汉末置,不久废,在今安新境)、高阳、博陵(东汉初,陆成县并入蠡吾县,质帝本初元年在故地改置博陵县)、蠡吾。东汉末高阳、博陵、蠡吾、安国改属博陵郡。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刘备、关羽、张飞在涿郡组织人马,在此起步南下,踏上三分天下的历程,而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却从关西来到北方,以河北、河南为基地,扫清了各路豪杰,统一了北方。今保定区域分属魏范阳郡、中山国、河间郡。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为范阳郡,仍治涿县。中山国治卢奴。属范阳郡的有涿县、故安、逎县、范阳、容城。属中山国的有广昌、唐县、望都、蒲阴、北平、卢奴、安熹、魏昌(由汉昌改)。属常山郡的有上曲阳。属博陵郡的有安国。属河间郡的有北新城、高阳、易城(由易县改)、博陆(咸熙元年由博陵县改)、蠡吾。

西晋代魏后,分属范阳国、中山国、高阳国,泰始元年(265),范阳改郡为国,治涿县。中山国治卢奴。高阳国由河间郡分置,治博陆。范阳国属幽州,中山国、高阳国属冀州。属范阳国的有涿县、固安(泰始元年由故安改)、逎县、范阳、容城。属中山国的有唐县、望都、蒲阴、北平、卢奴、安喜(由安熹改)、魏昌。属常山郡的有上曲阳。属博陵国(由郡改)的有安国。属高阳国的有北新城、樊舆(晋置,后省,改置乐乡,在今保定市区及清苑境)、博陆、蠡吾、高阳。属河间国的有易城。

民族融合与纷争

由于保定处于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地区,历次民族融合和战争几乎都对这里有影响。尤其是自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有多个游牧民族政权在这一区域建立,受战乱的影响,本区大量的名门望族南迁,如遒县祖氏、范阳卢氏等,带去了保定一带的文明。自刘渊建北汉,至北魏灭北燕,130多年几乎连年征战。民间豪侠大族往往筑坞堡聚族自保。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这里建立政权,也对保定的文化产生了影响,民风尚武而悍劲。这对本地原有的“慷慨悲歌”的文化风格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民风朴厚勇武、爽直劲键。

虽然自两晋以来世事纷乱,然而这一地区的文化还是有可称之处的。《隋书·地理志》载:“自古勇侠皆推幽并,然涿郡自前代以来多文雅之士。”出现了一批名家,他们崇尚经世致用之学,而且多能为当世所用。其中范阳遒(今涞水)祖逖与中山魏昌(今定州)刘琨结为好友,崇尚侠义,胸怀大志,二人为建功业,苦练本领,半夜“闻鸡起舞”。范阳遒祖冲之、祖暅之、祖皓祖孙三代都为科学家,精通算学。范阳(今涿州)郦道元为官“执法清刻”,博览群书,著《水经注》,既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理学巨著,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北平(今满城)杨衒之博学能文,精通佛教经典,著有《洛阳伽蓝记》,讲述了北魏时洛阳佛寺园林兴衰的故事。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在此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赵时,今辖区分属幽州和冀州的范阳、高阳、中山、河间、博陵、常山郡。前燕与后赵基本相同。前秦时,分属代郡、范阳、中山、博陵、常山郡。后燕建都中山(今定州),各县分属幽州、冀州的代郡、范阳、高阳、河间、常山、博陵。后燕末,分属北魏所辖的范阳、中山、高阳、常山、代郡。

南北朝时的北魏有一段稳定时期。北魏末年,镇守北方的六镇发生叛乱。叛乱被平定后,降卒20万人被迁到冀、定、瀛诸州就食,六镇降卒与当地流民、营户会在一起,兵乱再起,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六镇中的柔然镇一支以高欢为首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沃野镇一支以宇文泰为首取代西魏建立北周。今辖区先后为北魏、北齐、北周境域。北魏范阳改国为郡,治涿县。北魏孝昌年间分中山置北平郡,治北平。北魏道武帝置中山郡,治安喜。北周在中山置总管府,寻废。高阳由国改郡,治高阳。北魏皇始二年(397),道武帝克中山,平后燕,置安州。天兴二年(399),改安州为定州,治卢奴,领中山郡、钜鹿郡、博陵郡。永熙二年(533),南营州寄治英雄城(今徐水遂城)

今保定辖区北魏时属范阳郡的有涿县、遒县(由逎县改)、固安、范阳、容城。属北平郡的有蒲阴、北平、望都。属博陵郡的有安国。属高阳郡的有高阳、博野(景明元年由博陆县改)、蠡吾、易县(由易城改)、扶舆(北魏置,在今徐水境)、新城(北新城改,后并入新昌)、乐乡、清苑(与永宁县均为太和元年析新城县南部置,旋改永宁为乐乡)、永宁。属中山郡的有上曲阳、卢奴、魏昌、安喜、唐县。广昌省入灵丘。

北齐时属范阳郡的有遒县、范阳、容城(天保七年省入范阳)、涿县。属南营州昌黎郡的有固安(天保七年撤)、永乐(东魏兴和二年析北平县西北境置)、新昌(由新城县改)。属中山郡的有曲阳(由上曲阳改)、北平(天保七年废北平郡,北平县治移蒲阴,省蒲阴县入北平,原北平县地入永乐县)、望都(天保三年省入北平)、安喜(卢奴、魏昌、唐县省入)。属博陵郡的有安国(天保七年省)。属高阳郡的有高阳、乐乡(天保七年清苑省入)、博野(蠡吾省入)。省易县入鄚县。北周大象二年(580),在五龙城重置广昌县,属代郡,同年省遒县入涿县。

隋唐五代的治与乱

度过纷乱的南北朝,隋统一中国后,有一段短暂的稳定发展时期,尤其是水利灌溉和运输有较快发展,使得这一地区平原人口迅速增加。隋炀帝征调军民开凿永济渠,北达涿郡,并与通济渠、江南河等贯通,形成连通南北的水路大动脉。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到隋末,由于隋炀帝穷兵黩武,搞得民怨沸腾,反隋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有上谷(今易县一带)王须拔、魏刀儿、宋金刚等。

隋朝时期今保定辖区分属涿郡、上谷郡、高阳郡(开皇元年称鲜虞郡,三年改定州,大业三年改博陵郡,九年改高阳郡)。开皇初撤范阳郡,大业初置涿郡,治蓟(今北京市),上谷郡治易(开皇元年置易州,十六年置易县,为州治所,大业初改上谷郡),高阳郡治鲜虞(今定州)。属上谷郡的有易县(开皇十六年在旧固安地置)、飞狐(仁寿元年由广昌改)、涞水、遒(开皇元年由范阳改,大业十三年撤归易县)、遂城(开皇十八年由新昌改)、永乐。属涿郡的有涿县。属高阳郡的有恒阳(曲阳改,开皇六年改名石邑,七年改恒阳)、唐县、望都、北平、鲜虞(开皇三年由安喜县改)、安喜(在安险旧地设)、隋昌(开皇十六年在魏昌故地设)、义丰(开皇六年于旧安国地置)。属河间郡的有乐乡、博野、高阳。开皇十八年(598)改乐乡为清苑县。

唐统一全国后,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唐太宗多任用河北名士,对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平的环境和水利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大片土地得到开发,人口密度增加,郡县设置大为增加,据《新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河北道位于平原的州郡有幽州范阳郡、易州上谷郡、定州博陵郡等21个,属县148个,每县平均人口为64万人。河北道义仓储粮居全国第一,成为唐王朝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之一。依靠这一带的经济实力,唐玄宗时,安禄山坐镇范阳(今北京),扩充兵力,于天宝十四年(755)十月叛乱,起马步军15万,从范阳南下,这一带成为战场。八年战乱,使这里的经济社会遭到很大破坏,人口也多有流失。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唐王朝的政令基本上已达不到这一地区,当地士人多为藩镇所任用。这一局面演变成五代十国的纷争格局,朝代的更替和战乱对这一地区破坏极大,士人们抱着匡时济世的念头奔走于朝野。

隋唐时期著名人物有新城(今徐水)许善心,少有“神童”之誉,曾补撰《区宇图志》600卷。范阳涿(今涿州)卢贲为隋朝定礼仪。许善心之子许敬宗,唐初曾任著作郎、兼修国史,撰有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实录。范阳(今涿州)义净,唐高宗时至天竺(今印度)取佛经,历25年,经30余国,得梵本经律近400部。范阳高僧慧能,创禅宗南宗,其讲法集《坛经》是唯一一部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佛教经典。在盛唐诗坛有多位保定人光耀期间,如卢照邻、刘禹锡、贾岛、卢纶等。五代时归义(今雄县)刘昫历后唐、后晋两朝,奉命兼修国史,领衔上《唐书》200卷,即《旧唐书》。

在行政区划上,唐朝时期今保定辖区属河北道的涿州、易州、定州。涿州(大历四年析幽州置)治范阳(今涿州),易州(武德四年改上谷郡为易州,天宝元年复为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治易县,定州(武德四年由博陵郡改,天宝元年再改博陵郡,至德二年改为定州)治安喜(今定州)。属涿州的有范阳(武德七年由涿县改)、新城(大和六年析范阳县置)、新昌(大历四年析固安西境置)、归义(武德五年在故易县地置)。属易州的有易县、五回县(开元二十三年析北平县置)、楼亭(开元二十四年析五回县地置)、板城(开元二十四年置,今涞水境)、涞水、容城(武德五年置遒县,圣历二年改名全忠县,神龙二年复名遒县,天宝元年改容城)、遂城、满城(天宝元年由永乐改)。属定州的有曲阳(元和十五年由恒阳改)、安喜、唐县、望都(武德四年析安喜北部、北平南部置)、北平(万岁通天二年改名徇忠,神龙元年复故名)、陉邑(武德四年改隋昌为唐昌,天宝元年改唐昌为陉邑)、义丰(万岁通天二年改名立节,神龙元年复故名)。还有属莫州的清苑、武昌(如意元年置,治葛城,神龙元年改名唐兴)。属瀛州的高阳。属深州的博野。属蔚州的飞狐(今涞源)

五代十国初期,境内各县多属后梁、后晋。梁开平三年(909),改唐县为中山县。后唐对少数县名有更改,同光元年(923),改中山为唐县,同年改清苑县为奉化军,天成三年(928),改奉化军为泰州。长兴三年(932),改北平为燕平。后晋改唐县为博陵。这期间、先后将新昌县并入新城县,改唐兴为宜川。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境内范阳、新城、归义、飞狐、高阳、唐兴入契丹。开运二年(945),辽军南侵,易县、涞水、容城、遂城、泰州(由清苑移治满城)相继陷于辽。后汉初改博陵为唐县,乾祐二年(949)收复泰州、遂城及易县南部。后周显德六年(959),收复易州、涞水、高阳、唐兴和容城、归义南部,今保定辖区东北部仍属辽。后周在归义的瓦桥关置雄州。

宋、辽、金的分治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后周称帝,建立北宋王朝,扫平各割据政权,结束了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但居于北方的辽(契丹)时时威胁北宋,宋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且主战场多是在今保定一带,著名的有杨家将抗辽、满城之战、岐沟关之战、瓦桥关之战等,这些战役多以北宋失败而告终。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以今保定北部的中易水、白沟河为界,狼牙山、固城以北,容城、雄县北部属辽,以南属宋。

北宋为防御辽兵南侵,在边境建关隘驻守大量军队,宋朝不少名将都在此驻守或与辽兵作战,如杨延昭、李允则、尹继伦、李继宣、何承矩、焦赞等。并在边境地区建起相当于州县的军,是行政和军事合一的行政区。保州城即建于此时,为宋朝北部防御要地。定州是宋朝北方重镇,所以在此任职的多是北宋名臣,如韩琦、苏轼等。为防止辽兵南下,宋朝在边境地带掘堤挖塘,使“缘边广信、安肃、顺安、雄、霸之间,尽为塘水,民不得耕者十八九”。百姓无地可耕,难以生存,也就经常起而造反,或啸聚山林,或自发组织起来抗辽。辽军南下,基本上是掠夺性的,使这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受到很大破坏,原有的世家大族或南渡、或衰微,文化上的传承处于颓势,学术上可称道之人也不是太多,知名的有南渡的范阳(今涿州)邵雍,祖籍为博野的程颢、程颐兄弟等。本土知名人物不少是赵宋皇族和杜氏后族。并有一批本土汉族士人被辽、金任用。

宋辽时,今保定辖区北部属辽西京道,南部属北宋河北西路、河北东路。金统一北方后分属金中都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西京路。属辽的有涿州(宣和四年宋收复,七年入金)的范阳、新城(宣和四年宋收复,赐名威城,七年入金)、归义北部、容城北部,易州的涞水、易县,蔚州的飞狐。

属宋的有中山府(原定州,政和三年升府)的安喜、曲阳、唐县、望都、北平和军城、北平军,真定府的北寨(今阜平南部),雄州的归信(太平兴国元年由归义改)、容城(归、容二县白沟河以南部分),祁州(端拱元年置,治无极县,景德元年移治蒲阴)的蒲阴(太平兴国元年改义丰为蒲阴),保州(建隆元年于清苑县设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升保塞军为保州,治保塞县)的保塞(太平兴国六年由清苑县改)。顺安军(淳化三年建于唐兴寨,至道三年治所迁高阳),尚有宁边军(雍熙四年建,景德元年改名永宁军,辖博野),静戎军(景德元年改安肃军)、威虏军(景德元年改广信军)

金统一北方后,今保定辖区属涿州的有范阳、定兴(大定六年割易县、涞水、容城三县地置)、新城(宋威城改),易州的易县、涞水,雄州的归信、容城(泰和八年属安州,贞祐三年属安肃州),保州的清苑、满城,遂州(天会七年由广信军改,泰和四年废,贞祐二年复置)的遂城,安肃州(天会七年,安肃县升徐州军,天德三年改安肃州),安州的渥城(泰和四年置)、葛城(大定二十八年置)、高阳,蠡州(天会七年名宁州,天德三年改蠡州)的博野,真定府的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镇并析曲阳县西北境置阜平县),蔚州的飞狐,中山府的曲阳、唐县、永平(由北平改,贞祐二年升为完州)、望都、安喜,祁州的蒲阴。

大一统的元、明、清

这一时期,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封建集权进一步加强。在元朝南下灭金、灭南宋的战争中,保定一带的世族大姓立下汗马功劳,如定兴张柔家族,张柔带元兵灭金,张柔之子张弘范则带元兵灭南宋,围绕张氏形成一个颇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张柔重建因战火而荒废的保州城,并在保州城建万卷楼,将南下所掠的图书档案收藏其中,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名士,如元好问、王鹗等。元朝定鼎中原后,即在金中都(即燕京)基础上建大都城(今北京),于河北东西路设行尚书省,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地位低下,大批读书人聚集京城,混迹于社会底层,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而在元杂剧中称翘楚的关汉卿、王实甫、李好古都是保定人。其中关汉卿是元杂剧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剧本63个,他创作的悲剧《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在元朝诗坛,刘因知名于其间,他的诗地域特色浓厚,多借古咏今的抒怀之作。

元朝在行政区划上实行行省制,保州一带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太宗八年(1236),改涿州为涿州路(中统四年复为涿州),十一年(1239),改保州为顺天路,仍设中山府。至元十二年(1275),改顺天路为保定路,辖易州的易县、涞水、定兴,雄州的归信、容城、新城,祁州的蒲阴、深泽、束鹿(今石家庄辛集市),安州的葛城(至元二年废安州,并省葛城、渥城二县,安州及葛城并入高阳,渥城并入归信为新安镇,至元九年复置安州及葛城、渥城县,渥城改名新安),并辖完州(初复永平县,旋又复完州)、遂州、安肃州和清苑、满城、庆都、新安、唐县、曲阳、行唐、博野(至元三年,博野县东境入蠡州,西境入蒲阴县,三十一年,析蒲阴县东境复置博野县)。所辖州除深泽、束鹿、行唐外,均属今保定市。属今保定市辖的还有大都路的涿州,中山府的安喜,真定路的阜平、蠡州(至元年间属保定路),上都路的飞狐。

因元末战乱,河北一带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朝廷即组织由山西及塞外向河北移民,同时为加强北部边防,朱元璋令他几个有才干的儿子镇守北方诸塞。朱元璋之子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夺取皇权后,将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又一次大规模从山西和塞外向河北移民,人口变动较大。保定一带被称为畿辅之地,成为政治中心的周边,无论是朝代的更替,还是政治上的变动,只要有局势的动荡,这里便首当其冲。这里的士人也更增加了几分忧虑感,不尚玄学,以经世致用为根本,保持了传统地域文化中崇尚实学的特质,无论是在朝在野,都表现出切实凌厉、侠肝义胆的骨梗之气。如被称为“明朝第一谏臣”的杨继盛,明末重臣孙承宗等。

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属北平行省,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直隶于京师,即北直隶。保定府辖易州的易县、涞水,安州的新安、高阳,祁州的安国、深泽、束鹿,直辖新城、雄县(洪武二年撤归信县入雄州,七年四月降州为县)、容城、定兴、安肃(洪武元年遂州降为县,次年安肃州降为县,八年二月,遂城县并入安肃县)、清苑县、满城、完县(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唐县、庆都、博野、蠡县(洪武八年正月降州为县)。属今辖区的还有属大同府蔚州的广昌(洪武初年改飞狐为广昌),属顺天府的涿州,属真定府的阜平,属定州(洪武二年正月,改中山为定州)的安喜(洪武三年省入定州)、曲阳。

清朝建立后,仍建都北京,以保定等八府为直隶省。保定区域人口又有所变动,一是受明末清初战乱的影响,百姓或遭兵燹而亡,或流徙他乡,如容城孙奇逢率族人先迁易州,再迁河南辉县夏峰;二是满族人口的南迁。清初于顺治元年(1644)颁布“圈地令”,主要在近京直隶八府和长城附近圈地,作为“旗地”,除一部分分给八旗官兵外,其余划为满洲贵族的庄田。部分旗人在这一带落了户。有的县被圈占土地达到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八九十,无地可耕的农民有的逃往南方,有的流亡口外,也有的沦为满洲贵族或八旗旗丁的庄客,部分农民则被强迫“投充”到旗庄下成为庄丁。

保定的政治地位从清初进一步提升,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由真定(今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成为直隶省政治、文化中心。雍正二年(1724)改巡抚为总督,在保定建直隶总督署。终清之世,在保定任过直隶巡抚、总督的有80余人,100余任。

保定府清初辖317县,雍正十一年(1733)所属易州升直隶州,领涞水、广昌县,深泽县属定州,道光十二年(1832)新安并入安州。光绪年间,保定府辖2州:祁州、安州,14县:清苑、满城、安肃、定兴、新城、唐县、博野、望都、容城、完县、蠡县、雄县、高阳、束鹿,曲阳县属定州,阜平县属正定府,涿州属顺天府。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侵入中国,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列强的侵略。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兴起,保定民众反帝爱国热情高涨,几乎是村村学拳,迎师立场。保定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王德成、周洛昆等还率团民参加了抵抗八国联军侵略、保卫天津和北京的战斗。北京失陷后,保定义和团仍然在保定及西部山区抗击外国侵略军和清军的围剿。

新思潮的涌动

由于清王朝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已经丧失人心。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保定是新旧思想交锋、激荡的地方,北方的次政治中心,成为北方辛亥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革命思潮首先在学校间传播,直隶高等学堂学生吴越等创办《直隶白话报》,宣传新思想。陈幼云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在保定发展同盟会员。胡鄂公等人在保定组织成立“共和会”。一时间进步团体如云而生,成为北方反帝反清的重要革命力量,他们策划了多起革命行动,尽管最终都遭镇压而失败,但也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革命斗争。同时,保定新学兴起,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建立了众多军事教育、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的学堂、学校,保定遂有“学生城”之誉。其中保定军事教育开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先河,在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培养出一批高级军事指挥人才。保定还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发源地,一批革命志士由此踏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

北洋政府时期,保定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左右着大半个中国的局势,控制着北洋政府,涉及全国的军政要事均听命于直系军阀曹锟,直皖战争、第一、二次直奉战争、晋奉战争都与保定有关,或主战场在保定。

随着邓中夏等人在保定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共保定地方组织建立,保定又成为冀中地区革命运动的中心,保定党组织领导各界的革命斗争,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领导和发动了女二师学潮、完县五里岗暴动、保定师范学潮、高蠡暴动等革命斗争,在北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建立后,保定仍属直隶省。19132月,直隶省会由保定迁天津,撤保定府,随即在保定设范阳观察使(俗称道),辖原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定、深三州的共40个县。涿州1913年改涿县,属顺天府,191410月,顺天府改称京兆特别行政区,涿县仍属之。1914年改范阳观察使为保定道,辖区未变。1913年安肃县改徐水县,安州改安县,与新安县合并称安新县,祁州改祁县,定州改定县。1914年祁县改安国县,广昌县改涞源县。

1928628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废道及京兆区,保定道撤销,各县直隶于省。19356月,河北省会迁至保定。19373月,全省设立17个行政督察区,今辖区分属第一、二、五、六、十、十二督察区,第一督察区驻保定,辖清苑、安新、徐水、满城、唐县、完县、望都7县。二区有定兴、新城、容城、易县、涞水、涞源、涿县,五区有雄县,六区有高阳,十区有安国、博野、蠡县,十一区有定县、曲阳、阜平。

民族解放的曙光

19377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在阜平创建了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阜平成为晋察冀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彭真、聂荣臻、贺龙、杨成武、吕正操、刘澜涛、程子华、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一大批文化名人也从延安、从大后方、从敌占城市,甚至从海外来到这里,开展抗战文化活动。一批外国友人也通过不同渠道来到边区,和中国人民一道,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在艰苦的抗战岁月,根据地的各项建设都开展得轰轰烈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保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掀起全民抗战,燃起抗日战争的烽火,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先后进行了莲子口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神仙山保卫战和无数次反“扫荡”战斗,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粉碎了日军的“三光”政策、“囚笼”政策和多次疯狂“扫荡”及“治安强化”运动,创造了游击战、地道战、挑帘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院落伏击等多种战法,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八年抗战中,保定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烈,有爆炸英雄李勇、李殿冰,有气壮山河的狼牙山五壮士,有女英雄刘耀梅、小英雄王璞,有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武工队、铁路工人游击队、雁翎队等。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占领保定,并将保定作为华北的军事要地,修筑城防,驻有重兵。保定军民在中共保定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城市敌工工作,进行情报、策反工作,发动群众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进行坚决斗争,配合外线作战。在战场上,保定人民奋勇支前,配合解放军成功进行了保南、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平汉线破袭战、保北攻城战、大清河北战役等。

1948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带领中共中央机关来到阜平县城南庄。在这里,任弼时主持召开了曲阳、阜平、定县三个县县委书记和部分区委书记会议,向他们了解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的情况。毛泽东主持召开军事汇报会、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听取了粟裕的汇报,作出“城南庄决策。”根据城南庄决策,陈毅赴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和代政治委员。55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毛泽东还在城南庄亲自起草《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在《晋察冀日报》发表,同时,新华广播电台进行了广播。《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来信来电,拥护共产党这一决定。《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被认为是成立新中国的动员令。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因受战争的影响。保定的行政区划多变。19379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保定,19387月设伪保定道,辖38县和石门市筹备处。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迁保定。19404月,重划保定道,辖23县。194210月设置伪保定市。19458月,日本投降,伪省、道、市建置废除。19459月中旬,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进驻保定,并建立保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清苑、满城、徐水、高阳、安新、完县、阜平、涞源等县。1946614日,河北省政府由北平(今北京)迁保定。19471110日,河北省政府又由保定迁往北平。

在解放区,1938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在阜平成立后,相继建立冀西和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平汉铁路以西各县先后属冀西区、北岳区、冀察区、冀晋区、察哈尔省。解放战争时期,平汉铁路以西各县先后属冀晋区、察哈尔省和北岳区,铁路以东属冀中区。边区政府经常根据战争的需要设立临时县和联合县。在抗日战争时期设置的县有白洋县(在安新县白洋淀地区)、龙华县(在易县境内)、之光县(为纪念冀中区党委常委、社会部长李之光而设,分安新、清苑部分地区而置)、定南县(定县南部)、定北县(定县北部)、定唐县(以定北县部分和望都县部分置)、望定县(以望都县铁路以东和原定北县部分置)、晓峰县(为纪念晋察冀边区三地委组织部长郗晓峰而置,望都县境)、云彪县(改晓峰县置,为纪念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团长刘云彪而设)、第一联合县(新城、容城、固安、涿县各一部分)、第二联合县(雄县、霸县、新城各一部分)、定易涞(定兴、易县、涞水各一部分)、涞涿(涞水、涿县各一部分)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临时所置县陆续撤销,恢复原县建制。1946年行政区划为:冀中行署辖县在今保定区域的有定县、安国、博野、蠡县、高阳、清苑、安新、容城、新城、雄县及涿县、定兴一部分。19485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的政府合并,9月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辖区各县分属北岳、冀中行政公署。

194811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19497月底,华北行政区划调整。8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为省会,保定市为省辖市。89日,保定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涞源、涞水、易县、涿县、新城、定兴、雄县、容城、固安、徐水、满城、清苑、安新、高阳、完县、唐县、望都共17县。同时成立定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定县、阜平、曲阳、行唐、新乐、安国、安平、饶阳、无极、深泽、蠡县、博野等县。

历史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保定仍为河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项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国家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落户保定,奠定了保定的工业基础,也大大增强了保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保定的发展也有过曲折和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使保定各项事业的发展真正步入快车道。保定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兴的现代经济产业再次受到世人关注。

保定的行政区划几经变迁。19546月,定县专区撤销,原由其所辖的定县、曲阳、阜平、博野、蠡县、安国6县划归保定专区,行唐、新乐、无极、深泽、安平、饶阳划归石家庄专区。原属保定专区的固安县划归通县专区。保定专区辖22县。

19584月,保定市划归保定专区,为县级市。5月,省会由保定迁天津。1129日,保定专区所辖221市分别合并为保定市(完县、满城及清苑县部分并入)、定县(曲阳并入)、阜平、涞源、涿县(新城、雄县及涞水县大部分并入)、易县(定兴县大部分及涞水县部分并入)、高阳(蠡县并入)、徐水(容城、安新及定兴部分并入)、安国(博野并入)、唐县(望都及清苑部分并入)19602月,撤销专区建制,专、市合并称保定市。同年,撤销原市辖的满城、清苑、完县三个区建制,建清苑县(含原满城、完县、清苑)。保定市共辖101市区。1961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合并的大县陆续分置,1962年恢复221市。保定市区1953年建郊区,1957年撤销,19635月复建,19617月建新市区,19629月建北市区和南市区。19661月,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19682月,省会迁至石家庄。同年818日建保定地、市革命委员会,保定专区改地区,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

198311月,保定市改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保定市。19865月,清苑县划归保定市。保定市辖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郊区、满城县、清苑县。198711月撤销郊区。19863月,撤定县建定州市,辖属不变。同年9月,撤涿县,建涿州市,辖属不变。19916月,撤安国县,建安国市,辖属不变。19939月,撤新城县,建高碑店市,辖属不变。19935月,完县更名为顺平县,建制不变。19941223日,撤销保定地区、保定市,合并建立新的保定市。

保定人秉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不畏艰难险阻,以自强不息、务实创新的精神,崇文重教、重视人才的观念,励志成才、勤劳善良的本色,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全国各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乃至在海外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而不懈的努力。同时,保定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一些领导人多次到保定视察,并做出重要指示。保定的发展也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不少外地人来到保定,参加保定的建设,落籍于保定,这对于保定始终充满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