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劳模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现代、当代人物 > 英烈劳模 > 正文

苏路,路玲

更新时间:2013-02-16 16:02:00点击次数:5007次

苏路(1915~1946)路玲(1916~1942)苏路,原名王芹。原籍浙江,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电影公司当勤杂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到上海抗敌演剧第五队,开展抗日文艺演出,很快成为骨干。路玲,女。出生于湖南,自幼失去父母,随继母在上海长大。抗战初期,她也来到上海抗敌演剧第五队,成为一名演员。由此苏路和路玲相识,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情投意合,建立起友谊。

1937年末,经组织介绍一起奔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学习。1938年8月,在西安参加东北救亡总会战地服务团(简称“东战团”)。1938年11月,东战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们二人在途中结为伉俪。1939年3月至4月,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东战团改编为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二社,苏路先后任副社长、社长。路玲任导演。苏路任社长后,执导过《大丹河》、《一心堂》、《慰劳》、《游击队长》等多个剧目,创作了《秋天的阳光》、《告老乡》等一批歌曲,他带领剧社紧密配合冀中抗日部队的训练和建设,到冀中各地巡回演出,并几次抽调剧社人员组成文艺小分队,到游击区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他和同志们一起拿起文艺斗争的武器打击日伪军。路玲任导演后,导演了大型歌剧《大丹河》,并在剧中扮演一位青年农妇,她充满激情的表演富有感染力。在她导演并主演的一部表现日本人反战的话剧《还我孩子》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丈夫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良家妇女的形象,演出在日本反战同盟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位日本反战士兵看过演出后,高喊:“放下武器,停止战争回东京去……”路玲还执导和主演过《一心堂》、《打虎沟》、《军火船》、《拴不住》等。对火线剧社在戏剧表演、艺术实践和提高演员的表演技巧上,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1939年9月,火线剧社从冀西学习回到冀中,与二社合并,苏路先后任副社长、社长。1942年5月,日军对冀中进行残酷“扫荡”,冀中军区主力部队转移到冀西山区。剧社人员分散活动,7月中旬集中向冀西转移。在转移到白洋淀边的大树刘庄时,被日伪军包围,路玲在突围中壮烈牺牲。苏路带领部分人员突围后,转移到冀西山区。火线剧社与新世纪剧社合并,苏路任社长。1942年底,崔嵬调火线剧社任社长,苏路任副社长,组织创作和演出活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苏路调入冀中区党委城工部。抗战胜利后由组织派到天津从事地下工作,由于叛徒告密,于1945年冬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残酷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在牢房墙壁上刻下“共产党员苏路之位”八个大字。国民党特务无计可施,最后将苏路用木棒击昏,装入麻袋系上石头沉入海河。苏路和路玲有两个孩子,为了抗战,孩子生下后就托付给当地老乡抚养,在残酷的游击战争环境下,无法和孩子保持联系。他们牺牲后,组织上曾设法寻找孩子的下落,但未能找到。

(编辑:admin)
  • 上一篇:李敬之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