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唐县—历史名人

更新时间:2012-09-20 16:58:00点击次数:266922次

石琚(1111~1182)

金代大臣。字子美。唐县中长店村人。金天眷二年(1139)状元。博通经史,善作词章。天眷二年(1139)殿试状元。曾出任弘政(今辽宁义县)县令、邢台县令。在任邢台县令时,邢台郡守贪暴,各属县令均搜刮民财,行贿郡守,唯石琚一物不送。继而郡守贿事败露,其他县令皆因此案被涉,唯石琚以为官清正著称。遂调任秀容(今山西忻县西北)县令。不久迁任邢台郡礼部主事。后又奉召擢任左都司事。升任吏部郎中。贞元三年(1155),父丧,去官守制。起复为吏部侍郎。大定三年(1162)升任左谏议大夫,奉命厘定金朝典制。石琚上疏“正纲纪,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的六议案,深得世宗嘉奖并采纳。任吏部尚书,不久拜参政知事。母丧去官守制,起复拜尚书右丞。时天长观火灾,主管官员欲毁房扩建观场,费钱30万贯。蔚州知州采地蕈,使役数千人,石琚奏曰:皆不急之务,当停办,世宗采纳。是时金廷禁捕狐、兔等野兽,违者入狱者甚多。石琚上疏曰:“百姓违者,皆为生计,不可系狱,应释之。”世宗采纳,上千人出狱。不久复拜左丞兼太学太师。世宗问石琚:古有居下位能忧国为民,直言无忌者,今何以无之?石琚答:是岂无之?后石琚为世宗寻访荐举忠良干臣数人进朝任职。原参知政事唐括安礼因顶撞世宗,被贬边关任职,多年不复召还。石琚奏:唐括安礼性忠耿,忠贞不二,久任外官不妥。世宗从之,召回安礼复拜尚书右丞。大定十七年(1177)拜参知政事,封莘国公。世宗议事避记注官,不能记录。石琚奏曰:古来史官,天子言行必书,以敬戒人君,庶几有畏也。若恐泄露机密,择慎密者任之。世宗纳之。朝奏议事,记注官不避自此始。

石琚以年老体弱请求致仕,世宗屡屡不准,并对宰臣说:“朕为天子,未敢独断专行。每事必问石琚等卿。可行则行之,不可行则止也,天下幸甚”。逝后谥“文宪”。

王恂(1235~1281)

元代天文学家。字敬甫。唐县人。父王良曾任中山(定州)府掾。后弃官回家,潜心研究伊、洛之学和天文历律之学。王恂自幼受家庭熏陶,13岁学九数(即鸡兔同笼、盈不足等九章算术),14岁赴磁州紫金山(今邢台)从学于太保刘秉忠。18岁被秉忠推荐于元世祖任太子伴读。后升任太子赞善。翌年太子被封燕王、中书令,兼领枢密院事。对王恂极为器重,敕令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问王恂得知。恂还兼管裕宗起居,常为裕宗讲解尧舜善政等安邦治国之道。并将辽金兴亡事,编成故事讲给裕宗听。

王恂精通算术,对裕宗说:算术,六艺之一,兴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深得裕宗赞赏。说王恂学识渊博,是良师益友,召令大臣子弟随王恂学习。后拜为国子祭酒。元世祖所用历法,为前朝历法,年代久远,常出现时差,意欲修历。已知王恂精通算术,遂令王恂组班修历。王恂荐举已告老还乡的许衡、郭守敬、杨恭懿等人,通考前代历法40余部。从西汉的《三统历》、唐代的《大衍历》到宋代的《大明历》研究总结了1182年、70多次改历经验,考察了13家历律计算方法。前后3年派专人赴各地定点实测日晷,精心计算。大胆创新,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一月为295305913天。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个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至元十八年(1218)历成,以敬授人时之意,赐名《授时历》。明代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部历法看成一种,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历时长达364年。

王恂在历法计算过程中,运用“求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用“招差法”(三次内插公式)来推算太阳、月亮和行星运行的度数。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所定数据全凭实测,打破古来制历习惯。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历法改革。

至元十八年(1281)王恂父丧,回乡守孝。期间悲伤过度染病。王恂病间,皇帝几次派人探望。至元十六年(1279)授予王恂太史令、嘉议大夫。王恂死后,他创造的历算法,由郭守敬整理成《推步》7卷、《立成》2卷、《历议拟稿》3卷、《转神选择》2卷、《上中下注式》12卷流传后世。王恂家无积蓄,死后朝廷拨钞2000贯办丧事。又因其改历有功,拨钞5000贯赐其家。延祐二年(1315)赐王恂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从一品)、司徒、上柱国,谥“文肃公”。

杨一桂(生卒年不详)

明代唐县知县。字寒质。山西安邑人(今山西夏县西北)。明万历年间进士。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1597~1605)任唐县知县。为官清正,善理民情。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夏旱,杨一桂率下素、温家庄等沿唐河村庄村民,沿河滩开渠一道,引唐河水浇灌三庄农田千亩,获得丰收。激发了百姓开渠引水浇地的热情。翌年又旱,杨一桂复率唐县、完县(今顺平)百姓万余人开挖自西雹水引唐河水,到完县常丰村70多里的广利渠,一年渠成。该渠经唐县、完县38个村庄,分设25闸,沿渠植柳12900株,惠及唐完二县农民。在开渠过程中,杨一桂亲沿唐河勘察200多里,反复设计,绘制广利渠图说,整条渠道的勘测和几十座、闸门、涵洞的设计,用工用料的筹算,均亲自操作。物料的购置、施工指挥,民工征调安排、支取物料、粮米等手续,无一不经他一人批拨调用。他采用借粮米供民工以食,购物料按受益村均摊的办法,经保定府批准,万历三十年(1602)二月一日动工。于西雹水村唐河东岸筑堤取水,投石筑坝。因水流湍急,安堤不牢,又改用插木打桩法。中流插木为栏,编柳为墙,再填大石,筑成90丈石堤。堤内建闸取水。在建南雹水过山沟水涧时,他设计出先架木为桥,再在木桥上架渡水槽的方法,使山水行其下、渠水行其上的渡槽引水法。西城子村北开卡1000余步,用人工数万个,开渠78里,达完县常丰村,是年四月渠成通水,赐名广利渠。是年秋河水瀑涨,堤坝、渡槽全部冲毁。九月又于渠首建1丈7尺石闸,加固17丈石堤至中流,又被冲毁。他再度设计,改用冬季在冰上围土筑堤法。是年冬,冰封河后,堆土冰上10余丈高,围成大土圈,来年春天冰消土落,再撤尽土圈内积水,昼夜在圈内施工不止。先铺设基石15丈,石闸台9座,分设9闸,建成后启闭自如。并重修南雹水桥,加宽1丈5尺,延长15丈。秋水暴涨时亦无损害。修成后共用食米500石,物料用资72000文,可浇唐县、完县(今顺平)二县农田190顷。

修渠期间,杨一桂日夜不离工地,奔驰星月之下,食宿道路之旁,工程竣工,累的他吐血六日一病不起。病愈后他还想到了工程的维修和管理。提出:河身渐下陷不治则渠废,渠口淤高不疏则渠废,腾桥冲断不修则渠废,城子梁塌不挑则渠废,山水冲决不补则渠废,乱规窃水不治则渠废的管理议案,并为渠道用水各村制定了用水时间和管理方法。勒石立于渠首,以警后人。

广利渠成,当地百姓得益匪浅,为感谢杨一桂修渠之恩,百姓自动出资,在县城为其建生祠。这条广利渠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经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到西大洋水库建成,1960年唐河灌渠竣工后,广利渠主渠道才废弃,一直使用了330多年。

王尊三(1892~1968)

曲艺家。幼名九如,艺名金才。唐县东岳口村人。幼年拜西河大鼓名家房英魁为师学说西河大鼓。学成后曾到天津、济南、黄河以北及大西北闯荡江湖,以说《杨家将》、《岳飞传》等传统鼓词驰名。1937年秋他正在大同市说书时,听说八路军已开到唐县抗日的消息。步行500多里回到家乡,并被家乡的抗日气氛所感染,毅然参加了革命队伍。用抗日英模事迹编成鼓词为抗日军民义务演唱,还经常到日伪炮台据点附近演出。后调到晋察冀军区专职编写抗日鼓词。他编写的《大战平型关》、《保卫大武汉》、《论持久战》等演出后深受军民欢迎。尤其他编的《保卫大武汉》,经他表演神情并茂,气壮山河,非常鼓舞人心,边区军民送他“大武汉”的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代表华北地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委员。后又任中国曲艺改进委员会主席,中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由他负责编写、改编的曲艺作品有200多万字。

贾庭三(1912~1984)

领导干部。唐县北店头村人。18岁毕业于河北省立保定第二职业学校。青年时曾任教。1937年10月参加唐县抗日救国委员会,以北店头小学为基地负责接待各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干部。1938年去延安军政大学学习,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唐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定唐县县长。专署秘书,晋冀商业总经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张家口市建设局长、冀热察行署财政局长。北平解放后,任北平市公用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千方百计的解决了北京市已经瘫痪的公交和市民吃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对北京市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工业管理干部。曾出任公用局长、财政科长、工业局长、副市长、市委常委。1964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65年调国务院工作。1971年调贵州省任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后任省委第二书记。1978年任北京第三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当选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2年任北京市顾问委员会主任。

马卫华(1919~1985)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名荣昌。唐县南上素村人。1932年由保定省立六中转入博野四存中学,毕业后考入太原军官教导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唐县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唐县游击大队长,在唐县、曲阳县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0年4月任唐县武委会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之后参加八路军,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1943年任四十二团参谋长时,参加了神仙山保卫战,与数千名日军作战,3个月时间,大小战斗46次,歼灭日军800多名。1944年在保卫麦收战斗中,遭日军包围,经浴血奋战,在万分危急时刻,他毅然骑马跳下悬崖脱险。1944年12月7日,日军一个大队带50多匹驮子,由两架飞机掩护,撤退至草庄台夜宿。8日凌晨,马卫华带两个连和机枪排设伏,正遇日军在沙滩集合,他果断指挥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当场打死日军70多人,日军仓皇败退。他又带部队追击,又毙伤日军100多人,四十二团无一伤亡。1947年1月,他任解放军四纵三十二团团长时,率部强攻国民党军盘踞的王京村,以60发炮弹催毁敌所有碉堡、工事,作战一昼夜,歼敌400多人,攻克王京。此后他历任旅参谋长、副旅长、师长等职,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保南、正大、青仓、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1948年12月在阻击国民党三十五军的新、保、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兵团党委表彰。抗美援朝期间,任军参谋长,第一副军长,参加了五次战役和坚守防御战,屡建战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78年被选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并任北京军区党委副书记。

王昆(1925~〓)

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唐县南关人。唐县女子高小毕业后,1937年11月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参加晋察冀抗日救国会,经常为抗日军民演唱《松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五月的鲜花》等抗日救亡歌曲。1939年10月,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歌唱演员。除演出外,经常在军民中作辅导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随团去延安,进鲁艺音乐系学习。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他饰演喜儿获中央领导及军民好评。还经常演出《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南泥湾》、《大生产》等歌剧。抗战胜利后,随华北联大文工团转战华北战场为解放区军民演出,以演《白毛女》饰喜儿出名。新中国成立后,先在中央实验歌剧院当演员。1962年东方歌舞团成立后,任艺委会主任。1965年在大型革命历史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中,演唱《农友歌》,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表扬。20世纪80年代任中国东方歌舞团团长、党委书记。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

王昆是中国歌剧院第一代演员,她有得天独厚的歌喉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演唱音色明亮、清脆,有银铃般光彩,在延安时她努力学习,吸收民族艺术营养,掌握民族演唱风格,吸收西洋发音艺术,广采博取,创造了她特有的热情、朴实的演唱风格。特别擅长演唱乡土气息浓厚的陕北民歌。除《白毛女》外,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秋收》、《南泥湾》、《解放了的时代》、《翻身道情》、《农友歌》、《革命将士出征歌》,印度歌曲《划船调》、《神啊,吹你的笛子吧》,孟加拉歌曲《求雨》,苏联歌曲《田野静悄悄》等。她为电影《白毛女》配音,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质奖章”。为《凤凰之歌》、《聂耳》等电影配音。在国内经常到农村、工厂、部队演出,曾率团访问过30多个国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她除担任东方歌舞团领导和繁忙的社会活动外,还不遗余力的培养青年歌手,积极为探索传统民歌开拓新道路。

田华(1928~〓)

女。表演艺术家。原名刘天华。唐县南放水村人。儿时读过3年小学。1940年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舞蹈队当演员。1941年到华北联大九队学习。1945年演出舞蹈《霸王鞭》、儿童舞剧《乐园的故事》、《子弟兵和老百姓》、《戎冠秀》、《兄妹开荒》、《小放牛》、《问路》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随部队进入抗敌剧社进驻张家口。长时间为部队演出。曾与江华合编《霸王鞭基础》一书。解放战争时期演出河北梆子《王洛拴报仇》、《血泪仇》、《大清河》、《战斗里成长》。1950年参加电影《白毛女》拍摄,扮演喜儿成功,开始了电影生涯。1951年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第一特别荣誉奖。1957年《白毛女》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她本人也获得金质奖章。1952年她随团在捷克举办电影节。1953年随中国妇女代表团参加在丹麦举行的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55年在中央戏校训练班上演出《暴风骤雨》、《小市民》、《罗密欧与朱丽叶》。1959年后一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1960年赴缅甸参加中国电影节活动。1964年随团赴雅加达参加亚非拉电影节。1979~1989年先后随团赴日本、意大利、朝鲜参加电影节。先后参加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风暴》、《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法庭内外》、《通天塔》、《同甘共苦》等几十部电影的拍摄,塑造了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的各类人物。演出感情真挚,质朴自然。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剧协理事,中国电影演员协会副主席。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