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古代、近代人物 > 历史人物 > 正文

颜元

更新时间:2013-01-22 11:47:00点击次数:7040次

颜元(1635~1704)字易直、浑然,号习斋。博野北杨村人。颜元在动荡不安的家庭生活中长大,他父亲曾被蠡县一位朱姓小官吏收为养子,他生在朱家,因而姓朱。母亲在他12岁时改嫁。

颜元19岁入乡学,厌倦八股,学习史鉴。21岁读《资治通鉴》,22岁时学医,23岁时学兵法,24岁时开私塾授徒,并开始为人治病。这一年他自名其斋为思古斋,自号思古人,他写了《正道论》,后改名为《存治编》。24岁时读陆九渊、王阳明语录,这是他学术事业的真正开始,26岁时,得《性理大全》,见周、程、张、朱语录,畅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为纯粹切实,认为这是孔孟真传。此后,进退起居,吉凶宾嘉,必奉文公家礼为法则,奉《小学》、《近思录》等书如孔子经文。30岁时开始与王法乾讨论学术,勤学改过。35岁时他认为程朱的“静坐读书”的方法和“气质之性非性善”的道理不合乎孔孟的宗旨,于是背弃陆、王、程、朱之学。次年一月,他著《存性编》,改思古斋为习斋,十一月著《存学编》,提倡恢复“周孔正学”,认为“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

朱翁死后,颜元返回博野,恢复原姓。45岁时,蠡县李塨来向他问学,李塨是颜元的得意门生,他们二人创立了清初的颜李学派。康熙三十年(1691)三月,57岁的颜元南游中州,沿途不懈地宣扬他的“四存”(存性、存学、存治、存人)主张,十月初返回博野。

颜元62岁时,应肥乡郝文灿之请,主讲漳南书院,后因漳水大涨,书院被淹没,不得不返回家乡。其著作和年谱主要有《四存编》、《习斋纪余》、《异录》、《颜习斋言行录》、《颜习斋年谱》等。

颜李学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提倡“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被称为“颜李之学数十年,海内之士靡然成风”。颜李学派的主张曾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一是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崇尚实学。颜元早年学过神仙导引,信奉过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34岁时,他的养祖母病故,按朱熹《家礼》服丧,疏食少饮,几乎病饿致死,这使他对理学产生了怀疑。从此,他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学术宗旨,力斥宋儒静坐读书、存心养性之学。他提出,程朱是与孔孟对立的,所以“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申明尧、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道,大旨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在其如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懈者”。特别强调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生产、军事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表明了他的实学是以实用为宗旨。李塨继承了颜元的这一思想,批评宋明儒者专为“无用”之学,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有益于世道,倡导亲身践履。

二是反对宋明理学所说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盛赞孟子的“性善论”。颜元认为,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他认为只有气质之性,才是人性。他赞同孟子确定人性本善,是有功于万事,强调理、气、性、形不二,指出人的恶行是由后天的“引蔽习染”而导致的结果,并提出性、情、才三者相统一的人性论。颜元主张恢复井田、封建学校的“王道”政治,又提出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以“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

(编辑:admin)
  • 上一篇:韩荩光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