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界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现代、当代人物 > 文化艺术界 > 正文

王震之

更新时间:2013-02-01 09:41:00点击次数:5779次

王震之(1916~1957)祖籍定县(今定州),生于湖南长沙,后迁居北京。1927年考入北京第四中学读书。在校期间,喜爱文艺,曾创办儿童刊物《校友》两期、文艺刊物《野篱》和《长矛》各一期。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升入中学后,适逢“九一八”事变,王震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领导了该校的学生救国会。在古北口战役中,他又参加了北平抗日后援会领导的救护队。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马列主义的书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高中毕业后,他读了大量文艺书藉,对戏剧发生浓厚兴趣。1935年考入同济大学。不久,秘密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并在学校领导戏剧、音乐研究会,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在校庆纪念会上,演出了他写的以抗日为主题的独幕话剧《骨肉》,收到很好的效果。

1937年参加上海学生组织的晓光剧社,并为剧社写了一个揭露日本浪人走私活动的三幕话剧《关员》。他的活动受到学校当局警告,剧目被下令禁演。他愤然离开学校,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戏剧宣传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与马彦祥、凌鹤共同创作了话剧《保卫卢沟桥》。接着,他又连续发表了两个抗日题材的独幕剧,并加入中国剧作者协会。同年8月,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一队,从上海经南京、武汉、郑州到西安,沿途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4月,经八路军临汾办事处介绍,他和崔嵬、丁里、欧阳山、贺绿汀等一起到了延安,被分配到鲁迅艺术学校任戏剧系教员。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延安,先后担任过鲁艺实验剧团主任、鲁艺戏剧系副主任、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文工团团长等职务。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话剧、京剧、活报剧剧本,有《咆哮的河北》、《八百壮士》(与崔嵬合写)、《流寇队长》、《一心堂》、《打虎沟》、《冀东起义》、《平江惨案》、《佃户》、《保护边区》等。这些剧目从不同侧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反映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和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吕梁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编译组组长、剧团团长,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在这期间创作了表现野战医院医务人员忘我工作的《白衣战士》、反映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翻身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的《卫国保家》和《内蒙古人民的胜利》等电影剧本。《内蒙古人民的胜利》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刻影响和重大胜利,影片以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于1952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编剧奖。

(编辑:admin)
  • 上一篇:邵子南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