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唐县—乡土文化

更新时间:2012-09-20 16:59:00点击次数:174524次

民间花会

古来为农民自演自乐的娱乐形式。主要有高跷、地平跷、跑驴、跑旱船、扭秧歌、武术、舞蹈等。

高跷:高跷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中即有记载。

高跷的角色一般为12个,但也有双扮、多扮的。有些高跷队伍还增加了渔、樵、耕、读,以及傻柱子、小媳妇、丑公子、小寡妇、丑婆及《白蛇传》、《西游记》中人物。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有一些简单的技艺表演,但着重于身段扭逗、队形和歌唱,每个角色均有各自固定的步法、造型和唱段。武高跷除身段、歌唱外,主要着重跳跃、翻腾及在方桌、“独木桥”上做技巧动作。高跷舞步分慢步:三进一退、拉腿划圈、双膝随步微颤。中速步、套环步:高抬、抄脚、别腿、左右交错。剪子:身体形成三道弯,双膝微颤颤。快步走:碎步、抖肩、跳跃,欢快活泼,又称跑跷或逗跷。技巧有单腿跳、双腿跳、蹲裆、背腿(亦称苏秦背剑)、蝎子爬、下腰、走天桥、金鸡独立、跳高台、跑坡、蹲黄瓜架、铁板桥、老鹰展翅、老汉推车、纺车轮、叠罗汉、骑象及翻跟头等。

太平车:太平车用竹板或木条扎成车骨架,车中央留一圆孔,小车四周用布围上,遮盖演员的双脚,布围两边画车轮,小车上边的四角各竖一木支撑布棚,四周配挂绣球和流苏。一般演出由推车老汉、拉车老妇和妇女郎组成。表演时,推车老汉扮彩旦,坐车女郎扮花旦,女郎在小车的圆孔中,肩挎小车,假腿盘坐在小车上,真腿在下面走动。三人随鼓乐声边舞边唱。通过上山、赶路的场面,显现出老汉老妇卖大力气的紧张表情,音乐也随之紧张起来。在平坦路上则表现出轻松的神态,演员和乐队配合默契,舞姿优美,曲调动人。演唱腔以河北梆子或其他戏剧音乐及民间小曲为主。伴奏乐器有锣、鼓、镲、板胡、四弦、二胡等。

地平跷:地平跷的前身是寸跷,因舞者踩四五寸矮跷而得名。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后经艺人改造,放弃寸跷,双脚踏地的动作仍如踩跷,故名地平跷。表演者多由9~11人组成,手持佛尘或团扇、彩巾等。音乐分器乐演奏和歌唱两部分。器乐以海笛、笙、曲笛、龙头胡和云锣为文场,以镗鼓、大锣、手锣、铙钹、小镲为武场。演唱为演员齐唱,另有以数板加音乐伴奏演唱的《落子头》,每唱一遍数念四五句,句中加间奏,最后齐唱重复末句。表演时,似百花争艳,象彩蝶纷飞。热情欢快、泼辣奔放的舞姿,加上颠颠颤颤的步伐,以及上下翻飞的扇子(或彩绸巾),使人感到火爆热闹,欢欣激奋。演唱曲调等。有《斗蟋蟀》、《摘印》、《粉红莲》、《撒金翅》。

跑旱船:跑旱船只有两个演员,一人坐船,一人划船,多系女角或男扮女装。在悠扬的鼓乐声中,如在水中行驶,紧则顺流而下,慢则为逆水行舟。主要步法有圆场、串八字、二龙出水等。舞蹈动作有拨衫子、理袖、整鬃、束腰、拔锚、起舟、撑篙、划桨、拉纤等。伴奏乐器多为民间吹打乐器,主要吹奏板式有散板、慢攒子、二板、杂伴、小磨碗、五桂合等。唱曲时原地摇摆,唱词多为青年追求爱情自由、夫妻忠贞不渝等内容,如《王二姐选婿》、《薛平贵招亲》等;还有的即景唱庆丰收、祝吉祥的唱词。

霸王鞭舞:霸王鞭,又名“打莲厢”、“金钱棍”、“打花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电影艺术家田华、歌唱家王昆等人就是打着霸王鞭从唐县农村走向革命文艺队伍的。但是作为民间的舞蹈艺术,曾失传多年,近几年又重新走上唐县街头和社区。霸王鞭是用长1米左右的竹杆或中间圆两头方的木棍,两端挖成小孔,挂上一串铜钱。表演时,右手抓住棍的中间,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敲击自己的肩、腰、背或四肢,或与其他舞者对打。这时铜钱的响声代替锣声,杆打代替鼓声,节奏分明。舞姿有跑马射箭、双人对打、仙女斗天、雪花盖顶、雄鹰展翅。伴唱的歌曲有《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大生产》和表现现代生活的歌曲《走向新时代》等。

师婆舞:是唐县道教祭神活动的一种舞蹈,当地称为“师婆舞”。多由道教女信徒组成,每队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稍加打扮,唱着通俗自编舞词,跑着8字形线路,踏着拍节,敲着带铜铁环的师婆鼓,或拜神求仙,或祈求丰收,或为人消灾灭难求平安。这种巫舞多在农村庙会表演,尤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青虚山、大茂山和磨岩山等庙会上,每天都有十几支巫舞队在山上表演,成为唐县庙会奇特的一大景观。所唱歌词都是自编自唱,或见景生情,随编随唱。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