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清苑区—历史名人

更新时间:2012-09-14 15:48:00点击次数:91329次

清苑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秀的历史文化,哺育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

孙方谏(893~954)

五代时武将。清苑人,初名方简,后唐应顺初年因犯庙讳改名方谏。方谏利用佛教组织群众,筑寨狼山(今易县境内),拥众千余家,抵御契丹兵。开运三年(946)率部归附后晋,任东北面招收指挥使,统兵抵御契丹,连败契丹兵,入岐沟关,破飞狐塞,令契丹军望而生畏。后汉初年,契丹焚烧定州城,掳民北去,孙方谏率部在狼山抵抗。并遣使归后汉,汉高祖嘉之,授义武节度使,累官至使相。后周时,改华州节度使。世宗嗣位后,被授为同州节度使兼中书令,卒后诏赠太师。

赵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皇帝。祖籍清苑。出身于将门之家。后唐天成二年(927),生于河南洛阳夹马营军营中。显德七年(960),发动“陈桥兵变”,回师汴梁(今河南开封)称帝,改国号宋,史称宋太祖。同年,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次年,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的兵权,改革禁军管理体制,清除了兵变的隐患。继而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后平定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并亲征北汉,初步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同时,改革政体,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财政,以削宰相之权。收回藩镇的人事、财政、司法权,削除了藩镇拥兵自乱的隐患,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又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选用名将驻守北方边塞要地,以抵御契丹军南侵,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郭贯(1249~1331)

元代大臣,书法家。字安道,清苑人。至元二十七年(1290)任监察御史,先后调任湖北道、江西道,升御史台都事,大德六年(1302)授翰林院直学士,奉旨与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别速合彻里铁木尔镇守高丽。大德九年(1305)召回,授河东廉访副使。至大二年(1309),武宗巡视五台山,郭贯等官员晋见,武宗问廉访使灭里吉歹何以有善政,左右答:“皆副使郭贯之教也。”武宗赐郭贯玛瑙数珠及金织文币,拜吏部考功郎,授治书侍御史。至大四年(1311)拜礼部尚书。皇庆元年(1312)调淮西廉访使,不久改侍御史,授翰林院讲学士。皇庆二年(1313)出任淮西廉访使,建议置常平仓,考察各路农事。升任左丞相,加集贤大学士。病逝后追赠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蔡国公。郭贯善书法,元代著名篆额多出其手。

郭棻(生卒年不详)

清代大臣,书法家。字芝仙,号快庵。清苑县人。自幼才思敏捷,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改庶吉士。御试时,其词名列第一,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十一年(1672)任河南典试官,以才德选人,深得民心。后授经筵讲官,侍值南苑。康熙命其书写唐人早朝诗,置于殿侧屏风之上,时时御览,并赞“郭棻办事老成,优于学,实为北方才子”。拜郭棻为正詹,与睢州汤斌同任东门讲官,且免拜赐座,赏貂裘珊瑚、捻珠等珍贵物品,荣冠一时。郭棻讲求经世之务,凡礼乐刑赏、用人理财等大政方针,无不探索原委。考几千年之变故,著十策上书,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时,每当讨论民生大计,不畏权贵,据理力争。故遭权贵嫉恨,被迫辞归故里。在家乡,留心考察当地经济资源,提出先治水、后治田的经济开发方案;关心教育,亲自督学,捐款贴补教育费用;时郡中科举中第者多出其门下,被尊为“清苑夫子”。他工诗文、善书法,时宏篇巨著多出其手,文笔与华亭沈荃齐名,有“南沈北郭”之誉。

王锡三(1831~1897)

清代社会活动家。字云阁,清苑南王庄人。幼酷好诗书,可端坐终日,被塾师视为奇人。清咸丰八年(1858)乡试中举,以知县职分广东,因侍奉双亲未上任,在家设馆教学。他察政务,考历史,上书治国安民十项大政方针,均被采纳。光绪二年(1876)直隶大旱,他出资召集乡人兴修水利,截唐河水浇地数千顷,大旱之年获得丰收。为备荒于民,捐出全年收入,建仓购粮,帮乡民渡荒。王锡三尊老爱幼,本族有一孤苦老人,衣食无着,王锡三不仅为之奔走解决衣食,而且视为自己的老人,在其病后,不离左右,悉心照料。王锡三还善于教学,主张学生要重实践,不尚空谈,所教学生近千人,有数人官至朝廷重臣,人称“王半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督学使徐汇沣重其品学,申奏朝廷加封五品衔。

李致光(1903~1940)

抗战时期冀中区领导干部。曾化名“之光”、李衡等,安新县李家村人。1924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考入北平区长训练所。次年毕业后任安新县第五区区长,以此为掩护,建立和发展党组织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1934年,因受国民党通缉,被迫转入地下进行革命斗争。在清苑县臧庄、木杴庄一带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引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1935年,调天津中共河北省委机关工作。1936年,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先后以特派专员、特委书记、省委书记等身份到石家庄、绥远等地恢复和建立党组织。1937年到延安参加省委书记汇报会,受到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表扬与高度评价。同年10月,奉命到绥远国民党军队中做工作。1939年,到延安党校学习。同年夏,奔赴晋察冀抗战前线,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总支书记,后改任冀中区党委常委、社会部长。1940年,因病逝世。1941年清苑县分为两县后,为纪念和表彰他的工作,以其化名之光命名路东为之光县。

赵鸣岐(1908~〓)

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清苑温仁村人。12岁入奉天庆明科班学艺,先后拜马吉堂、张风仪等人为师。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任河北梆子剧团副团长。同年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回国后,任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团长。1965年调河北梆子艺术学校任教,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河北分会理事,河北梆子剧院艺术顾问。赵鸣岐对河北梆子老生行当表演程式和方法大胆创新,形成高亢激昂、刚柔相济、圆润委婉、韵味醇厚的赵派唱腔,被广大观众赞誉为“一口红’、“河北梆子马连良”。

张森林(1909~1943)

抗日英烈,冉庄地道战主要创始人之一。出生于冉庄一户富裕农家。1938年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写下一首《从戎赋》:“东来魑魅践山河,神州烽烟血泪多。且将毫墨抛书案,怒持剑戟战群倭。”1938年,区委吸收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任村支部书记。1940年,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县大队政委。当时张森林及干部们白天常藏在地道内看指示,写报告,分析情况,计划工作,夜晚出来进行抗日活动。任职期间,组织领导农、青、妇、工会及人民武装,展开了顽强的抗日斗争。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张森林与县委宣传部朱信等人在耿庄南一老乡家组织秘密会议,会后朱信连夜转移到李庄。由于汉奸告密,耿庄、义和庄、段庄3个炮楼的敌人把张森林和区委宣传委员黄岳及保定两名青年爱国学生包围。张森林紧急掩护保定学生安全脱险。经过长时间枪战,子弹几乎用尽,黄岳身负重伤,经请示区委书记张森林同意后,自杀殉国。当张森林突围近李庄时,脚部负重伤,把枪支拆毁扔掉,带伤奔走,血染荒郊。被捕后,敌人把他押到耿庄炮楼,后连夜转押到段庄炮楼,日伪军对他软硬兼施,逼他投降。酷刑之下,限期让他写下降书。张森林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不可辱的民族气节。张森林在段庄炮楼中队部受尽酷刑摧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洒尽了一腔热血。1943年农历三月初八,张森林慷慨就义,遗体由高老白、高年、高志等村民连夜从段庄偷运回村,用清水洗净周身的血痕。从他的内衣袋发现了诗稿《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他的两首遗诗,1997年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于振善(1909~1971)

“尺算法”等多种算法的创造者。清苑武安村人。因家贫少年辍学,1927年到黑龙江省黑河县拖拉机厂做工,画下许多机械构造图。九一八事变后回家,继续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1947年创造了“尺算法”,并先后制成方形、圆形和长形计算器,计算十分快捷,冀中行政公署向他颁发了奖状、奖金,并将“尺算法”命名为“于振善尺算法”。1948年晋察冀新华书店第一次出版《于振善尺算法》。1950年、1963年再版,并作为教材编入中学的辅助课本,还被收录在上海大公报出版的《中国的世界第一》第四册。1949年入天津北洋大学学习。1950年9月25日出席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大会。1959年创造了“数块计算法”,接着又发明了“划线计算法”。1962年把“划线计算法”和算盘结合起来,发明了“杆珠计算法”、“复式珠算法”和“快准计算法”,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鉴定后,编辑在《新计算法》一书中。他的事迹及算法,先后刊登在《科学杂志》、《科学通讯》、《人民画报》等刊物上,并先后用英、法、西班牙和世界语将其算法介绍到世界各地。

李英儒(1914~1989)

作家。清苑李胡桥人。16岁考入保定志存中学,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并开始文学创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故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后,先后当过学校教员、宣传队长,主编过游击军政治部主办的《火星报》。同年8月改做军事工作,任步兵团长。戎马生活之余,将战斗经历写成文章。从1940年开始,先后写出短篇小说《夜摸城》、《新队长》、《苏金钟》,报告文学《夜袭安平城》,散文《儿童节的欢愉》、《子弟兵打进文安城》,歌词《孩儿离不开娘》、《抗日阵营如铁似钢》等作品,分别刊登在《文艺习作》、《冀中导报》和《歌与剧》上。1941年负责《冀中一日》的初审并主编第四卷《战斗的人民》。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奉上级指示,深入古城保定,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在敌伪军中进行分化瓦解工作,并组织工人、市民和学生与日伪军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为后来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46年调华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任科长。翌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联络部第一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某陆军医院政委兼党委书记,解放军总后勤部文化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

1953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被评论界誉为优秀长篇小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放。1958年,创作出第二部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被誉为当代文坛名著,先后被译成日、英、朝、保、俄等多种文字发行国外,还先后被改编为话剧、地方戏和电影。1961年开始第三部长篇小说《还我河山》的创作。同时,发表了《政治委员》、《九孔桥边》、《万人敌》、《三进五窑村》、《敢叫敌血染刀红》等短篇小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在狱中,他用牙膏皮的一角作笔尖,以《资本论》文字夹缝作稿纸,创作出《女游击队长》和《上一代人》两部长篇小说,达100多万字。1979年,出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兼《八一电影》杂志主编,并先后整理和出版了《女游击队长》和《上一代人》两部长篇小说。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还我河山》,同年出版了《李英儒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中篇小说14篇。1983年离休后,又先后写出长篇小说《燕赵群雄》、《女儿家》、《虎穴伉俪》、《魂断秦城》等作品。

韩启民(1917~1992)

女。领导干部。清苑顾家营村人。1938年春,在清苑县开辟抗日工作。1948年6月,赴匈牙利参加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西柏坡集中时,分别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刘少奇、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49年回国后,先后任冀中妇委书记、妇联会主任,石家庄专署专员、地委常委、地委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河北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河北省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83年4月,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启民曾是第一、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

孟庆彪(1925~1985)

摄影家。清苑南孟庄人。1939年5月参加八路军,任随军记者,拍摄了大量反映八路军和抗日群众与日伪军作斗争的照片。1947年拍摄的《解放石家庄》等许多优秀作品获奖。1958年后,常驻中南海,历任中央新闻摄影记者、副组长和中南海摄影组组长,拍摄了大量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照片。1959年,他拍摄的刘少奇主席像和与侯波拍摄的毛泽东主席像,被中央批准为标准像。

苑祥(1926~〓)

全国民兵战斗英雄。清苑南大冉村人。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他带领民兵连活跃在樊庄、林水、小福村一带,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成绩显著。1946年,在冀中武装部英雄模范大会上,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冀中导报》曾多次报道他的英雄事迹。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会议,被授予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称号。

申跃中(1932~〓)

作家。清苑郎庄村人。1952年秋考入县立第一中学,后因家境贫困退学。第二年在保定做学徒工,因难以忍受师傅的辱骂,几个月后返回老家。1954年春,受姑父刘佩武的影响,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57年,其相声剧《大年初二》发表在《蜜蜂》第三期,热情讴歌了农家子女的幸福生活,成为他的处女作。此后,相继创作出《清晨》、《夜话龙王庙》、《社长的头发》、《一盏抗旱灯下》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学界的关注。茅盾称他“写出了农村生活忙中的快乐”。《清晨》被《中国少年报》转载,《社长的头发》被《中国文学》译成英文向国外发表。1959年3月,参加河北文化学院文学讲习班,1963年因学院撤销而回乡务农。业余时间,创作并发表了《父子之间》、《饲养员的婚事》、《纠纷》等短篇小说。1971年调保定地区创作组,参加《雁翎队的故事》的集体创作,业余时间写出了《全面委员》、《花提篓》等作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创作热情高涨,相继写出了短篇小说《月亮圆了》和长篇小说《挂红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挂红灯》生动地再现了保定地区的“文化大革命”生活,表现了动荡年代仍坚持革命传统的英雄人物,成为他的代表作。之后,又相继写出《怕与盼》、《脊骨》、《打赌》、《清水河畔一盏灯》、《宴席上下》等中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宴席上下》1989年获河北文艺振兴奖。继而创作出第二部长篇小说《蓝火头》,1997年获河北文艺振兴奖。

霍春阳(1946~〓)

画家。清苑李庄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留校任教,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天津分会常务理事,山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书画院特聘画师,天津画院院外画师,天津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文艺新星”评委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曾任中国画展评委四次。作品《山花烂漫》、《林间》、《浩然田地秋》参加第四、六、八届全国美展,并被评为优秀作品在北京展出。《秀色秋来重》获首届中国画艺委会中国画展佳作奖,1978年~1980年几次应邀至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作画,1985年去香港举办《当代中国画展》。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传统的兰、竹、梅、荷等题材。在创作实践中,以“以淡寓浓,以简寓繁,以疏寓茂,以轻寓重”的创作理念,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参悟,逐渐形成了独特画风。其作品不求繁芜,不重尺幅,寥寥数笔,一杆劲竹、几株兰草便跃然纸上,给人幽远沉静、古雅端庄之美。美术评论家梅墨生在评价他的画时说:“相对于如今那些满纸莫名其妙的满塞的‘黑画’,张扬的纵横涂抹的‘大作’,我品尝到了一种平淡幽远的意境寄托。”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