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十章 “学生城”的由来 前承“北洋”后启“黄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更新时间:2020-02-03 11:03:28点击次数:290693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源头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立的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历经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堂、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几个阶段。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更名陆军大学迁往北京,同年袁世凯在原址成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晚清直隶总督夏驻天津,冬驻保定。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正值八国联军驻扎在天津,而《辛丑条约》又规定天津周围20里不允许中国军队驻守,袁世凯只好把直隶总督衙门常设在保定。袁世凯到直隶后急切地要编练北洋军,而编练新式军队又需要新式军事人才。这样,他就以保定为基地发展军事教育,近代军事教育开始在保定崛起。

清末保定的军事教育分为短训、速成和正规三类,分别以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和保定军官学堂为代表。

短训期开办的军事学堂主要有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练官营、参谋学堂、测绘学堂、陆军师范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军械学堂、经理学堂、宪兵学堂、信号学堂等。其中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又称保定行营将弁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堂址设于保定城内,隶属北洋军政司教练处。将弁学堂的办学目的在于培训旧军中的将弁,以才识明敏、粗知大意、年富力强、并无嗜好,曾经带兵者为合格。以8个月为一期,共办4期,毕业学员545人,学员毕业成绩优异者立即擢用。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学堂停办,并入北洋速成武备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开办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是一所大型军事学堂,其规模相当于当时日本的士官学校,开始隶属北洋军政司教练处,教练处总办冯国璋兼学堂总办。初设时堂址在城内,为解决校舍问题,袁世凯动用各项公款,于光绪三十年在保定东关外建造了一所新校舍,当年十一月竣工。共计建造大小房屋537间,费银220304两。新校舍除占用一座关帝庙庙址外,还圈占了部分民田。

速成武备学堂学制两年,共办3期。除设步、马、炮、工、辎重各科外,还设有师范、经理、军械、日文、德文、英文、法文各班。学堂共培养各种军事人才1412人,其中很多人受到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的重用,成为北洋军阀的骨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清廷改兵部为陆军部,速成武备学堂划归陆军部管辖,更名为陆军速成学堂,段祺瑞任学堂督办,郑汝成任总办,监督曲同丰,提调张鸿绪,聘有日本教习。学堂设有留学生预备班,学生在此学习后,经考察合格,才能派遣出国。蒋介石(原名蒋志清)便是读预备班后留学日本的。陆军速成学堂共办两期,第一期招生1000余名,第二期招生400多名。宣统元年(1909年),陆军速成学堂与保定军官学堂合并成为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成为该堂的速成科。

袁世凯不仅开办陆军小学堂和中学堂及各种速成学堂,而且开办陆军大学堂。陆军大学堂为全国最高军事学府,相当于日本的陆军大学。当时,清廷多次申明,陆军大学堂必须在京师开办,而袁世凯为同清廷争夺办学权,为自己的北洋军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千方百计要将陆军大学设于保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在保定设立陆军大学的计划变为事实。对此,清廷被迫做出让步。保定军官学堂初借原将弁学堂房屋开办,同年六月迁往东关速成武备学堂址,两堂分别办学。军官学堂以段祺瑞为督办,赵理泰为监督,设速成、深造两科。速成科一年半毕业,深造科学制3年。速成科学额4060人,学员主要从各武备学堂毕业生中考选;深造科学额5080人,学员从具有武备学堂毕业学历,又当过两年军官的军人中考选。军官学堂按大学堂的标准招生,教育制度、教材,均仿效日本陆军大学。军官学堂共办三期,培养了300余名高级军事人才。第一期招生120人,主要为北洋各镇选送。第二期120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学,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第三期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入学。宣统三年(1911年)军官学堂改称陆军预备大学堂,总办改称堂长,由张鸿逵充任。1912年,陆军预备大学堂改名陆军大学,迁往北京。

19122月,清帝下诏退位,清王朝宣告结束。213,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陆军大学迁京后,陆军部决定在保定军官学堂原址开办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19121020正式开学。

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东郊,原址为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经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堂和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的不断扩建,规模宏壮,设备完善。学校由本部、分校、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组成。本部占地190亩,分校占地100亩,大操场约850亩,靶场约350亩,合计约1500亩。本部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砖瓦结构建筑群,围墙高大,林木环绕,外有沟壕环绕,气象森严。正门建筑高大,面阔三间,门楣悬挂一幅黑漆巨匾,上书“陆军军官学校”六个金色大字,有石狮一对雄踞大门两侧。

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为生活区,建筑设施应有尽有。南院是学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尚武堂位于中院中央,是全校最高建筑,也是学校中枢所在。门厅两侧有一副楹联:

 

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

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

 

尚武堂北有古柏两株,横木上悬一口大铜钟,全校活动以钟声为号。教室、学员宿舍分设在东、西两院。大操场位于学校西部和南部。中间靠北有演练庭一座,是进行检阅的场所。东院是分校,位于学校东侧,金庄村南,初为学生入伍期训练场所,后为马厩和库房。靶场位于本部的东北侧,与校本部隔金庄相望,为学员练习实弹射击的场所(当地人称“老炮档”)。

学校设校长1人,教育长1人,校副官数人。下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5个专科。各专科以下设学生连,每连设连长1人。连以下设排,每排设排长1人。

校长直属陆军部,总理全校一切事宜,由陆军少将以上军职人员充任。首任校长赵理泰,字康侯,安徽合肥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二任校长蒋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后又留学于德国陆军大学;三任校长曲同丰,字伟卿,山东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四任校长王汝贤,北京密云人,原系袁世凯马弁,后升任第八师师长,北洋武备学堂毕业;五任校长杨祖德,山东临清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六任校长贾德耀,安徽合肥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七任校长张鸿绪,天津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八任校长孙树林,河北大城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保定军校学制三年。课程设置与教授方法参照日本和德国教育,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课程主要有三大类,即学科、术科和外文,此外还有汉文、算学、卫生等普通课。军事教材主要采用日本教材翻译加工制定。学科分四大类,即战术、兵器、地形及筑垒、交通。术科包括器械体操、刺枪、劈剑、马术等。各类军事教育课程由本校教官担任,普通课程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

19238月,由于军阀混战、经费无着等原因,随着第九期学生的毕业,保定军校宣告停办。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办学期间,有几件事影响甚大。其中一件是校长蒋方震自戕事件。蒋方震执掌学校期间,要求严格,办事认真,做事率先躬行,受到师生拥戴。蒋曾向陆军部提出炮科增炮,骑科增马,步、工、辎重兵科补充设备及改进教学内容的申请,他也曾向师生承诺改善办学条件,但由于政界、军界和学校派系斗争严重,他的请求不能实现,他自责,觉得对不起国家和学生。一天早晨在操场集合学生,他发表讲话,说校长对不起你们,没有尽到责任。说了声:立正不要动!便返回办公室。随即校长办公室传出一声枪响。蒋方震自戕时被一位工役看到,慌忙中挪动了他的右手,子弹斜穿肺叶没击中心脏,没能致命。为此学校闹了一场风潮。

军校自开办至结束,历时11年,共办9期,培养各类军事人才6553人。

对保定军校,孙毅将军题词:“中国近代军事将领的摇篮。”杨成武将军曾说它“上承天津北洋,下开广州黄埔,是对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影响深远的一所值得纪念的学校”。1924年开办的黄埔军校,从校长蒋介石,到教育长邓演达,教练部主任李济深,教官钱大钧、顾祝同、刘峙、陈诚、张治中、季方等,都是保定军校(堂)走出的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纵横驰骋的军界风云人物蒋方震、吴佩孚、蒋介石、叶挺、李济深、张治中、陈诚、傅作义、邓演达、白崇禧、赵博生、董振堂、陶峙岳、王以哲、蒋光鼐、唐生智、刘文岛、张克侠、何基沣、刘文辉、邓锡侯、杨杰、郝梦龄、吴克仁、孙传芳、张群、顾祝同等,都曾是保定军校的教师或学生。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