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六章 刻在记忆中的遗产 “南有端北有易”之易水砚

更新时间:2020-01-09 09:56:43点击次数:144429次

在中国,笔、墨、纸、砚有“文房四宝”之称。书画界的人只要说起砚,都知道“南有端北有易”之说,就是南有端砚,北有易砚。易砚,也称易水砚。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易水砚传统制作技艺因其典型性、代表性和重大影响而入选。

易水砚因产于古易州,故名“易砚”“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2006年,在南水北调易县段文物保护发掘工程中,在古墓中出土了一组东汉时的石黛板,专家们经考证,认定为较早的易砚。

易水砚取材于易水河畔西峪山的紫灰色水成岩。石质细腻,色泽鲜明,石面光泽,细润如玉,质刚而柔,具备砚石所要求的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四大条件,是制砚的最佳石料。明弘治《易州志》载:砚石有紫、绿、白、褐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在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曾将易水砚作为珍宝分赐左右近臣。易水砚、柳叶烟和磨盘柿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

易水砚与端砚、歙砚齐名。不仅有悠久历史,而且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唐晚期,易州奚超和奚庭珪父子在易水河畔津水峪制佳墨与名砚,墨称“易水法”,砚为“易水砚”。五代时,战乱频起,奚超携子庭珪及全家南逃至歙州,见那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

易水砚的造型主要分鱼、龟、龙、蚕、蝉、琴、棋七大类,120多种雕图。雕花图案多以吉祥幸福、神话传说为题材,其中有二龙戏珠、松鹤望月、八仙下棋、桑蚕吞叶、龙凤朝阳、哪吒闹海、水漫金山、明月松间照、犀牛望月、喜鹊登梅、金龟献寿、百鸟朝凤、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具有民族色彩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随料定型,刀法精细,形态逼真。

易水砚以石质细腻、宜书宜画、造型典雅美观,受到书画家的珍爱。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销往国外,尤其深受日本、东南亚客商的欢迎。易水砚曾获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称号。重30吨的“中华九龙”砚陈列于北京中华世纪坛。为纪念香港回归制作的5吨巨砚“归砚”,作为国宝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