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史志动态 > 正文

传承历史文明 服务社会发展—保定市地方志事业剪影

更新时间:2010-11-01 10:43:00点击次数:266418次

地方志发展历程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与中华文明相伴生的文化事业。过去,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构成从宏观到微观的中华文明谱系,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古老的华夏文明几千年来传承不息,应得益于此。他历尽沧桑而不衰,一路走来,丈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记录下时代文明的成就。历史的积淀孕育了他丰厚的底蕴,时代的前行为他增添无穷的动力。他是传承文明的使者,是富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独特文化事业。地方志书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走出书斋,成为了解地情、认识历史的普及读本。其权威来自于他的真实和全面。人说地方志有三大功能:资政、教化、存史,这是在千百年来修志和用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为没有哪一类书籍对一个地方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记述的如此全面、真实和权威。他的资政功能从何而来,就在于志书当中记载的地情信息,为政者要了解自己所任职地方的地情,以便更好地因地制宜做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对社会公众,志书的教化功能也得到充分体现,志书中所载的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会激发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至于存史,志书中大量的地方史料更是其他任何书籍所不能比拟的。

地方志的编纂历程已有两千多年,在最早的古籍中就有地方志的雏形出现,如《尚书?禹贡》、《山海经》等,使我们对上古华夏文明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后产生的各类地记、地方史志等,都对认识地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产生了大量优秀地方志书。如《四库全书》这部清代编修的我国古今重要图书总汇,著录和存目的经史子集图书共17.8万卷,其中地方志是史部的4.41倍。据1985年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我国现存的旧地方志共有8264种,12.32万卷。收藏地方志的有全国各省市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保定市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都收藏有不少地方志。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也收藏了部分旧志。

在当代,编修地方志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是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重要阶段。1956年,在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十二年规划中就提出编修地方志的任务。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都要编修地方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迎来了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春天。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编修地方志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订了《县志编纂体例》,又一次掀起了我国修志史上的高潮。本届修志,不是历代修志的简单继续,而是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体例编修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

第一轮修志工作完成后,21世纪初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能体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推进地方志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以来,国务院、河北省政府相继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河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地方各级政府在地方志工作中的领导职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地方志工作已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开始编修,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08年11月,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暂未统计)第一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出版5800余部,编纂部门志、专业志、行业志、山水名胜古迹志16000余部,乡镇村志2000余部,地情书6000余部,年鉴2000余种,整理旧志2000余部。出版第二轮三级志书370余部。

保定修志的历史脚步

保定自古处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流的交通孔道,是多元文化融合、激荡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编史修志也是渊源有自。据史载,战国时的燕国就有《燕史》,东汉末,被称为一代儒宗的卢植撰有《冀州风土记》,晋张曜纂有《中山记》,北魏时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隋唐有《上谷郡图经》、《故安图经》、《定州图经》、《涿州图经》,这都是志书的雏形。

保定市有记载成规模的志书编纂始于元代,现存最早的志书是明代的,保存最多的是清代志书,民国时期有一部分,加在一起存目的有200余种,保存至今的有130多部,这些志书对于认识保定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定地、市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部署第一轮修志,于2001年全部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共出版《保定市志》一部,县(市、区)志25部,《白洋淀志》一部,并出版基层志、专业志、部门志等300余部,积累了大量珍贵史料,对于了解和认识地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从1999年开始,逐年编纂《保定年鉴》,到目前已连续出版至第10卷。同时这些年地方志部门配合相关单位,围绕弘扬保定的地方文化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或编写图书,或拍摄电视节目。

保定市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式启动于2004年,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河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要求,及省政府的部署,保定市第二轮修志主要工作是编修出版《保定市志》(1979—2010),25部县(市、区)志,逐年编纂出版《保定年鉴》和25个县(市、区)综合年鉴。动员和指导有条件的部门单位、乡镇村出版专业志、行业志和基层志,整理旧志。加强地方志办公室自身建设,开展地情研究,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全市修志事业蓬勃发展,修志编鉴工作全面展开。

多年来,修志人以辛勤的劳动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由地方志机构主持或配合其他部门编纂的大量地情史料图书,成为宣传保定、了解保定、推介保定的重要阵地,向各级领导、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赠书有几万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地方志这项事业赢得广泛的肯定和赞誉。使这项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关怀和重视。

为了保证第二轮修志沿着健康的道路又好又快地发展,市委、市政府聘请10位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市级老领导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指导修志工作。他们认真负责地对待修志工作,认为修志工作是一项千秋万代的大业,不辞辛劳地指导修志工作,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修志工作,研讨、审阅地方志稿。市领导对地方志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可以说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承载着领导的关怀,在各个阶段,各级领导在各方面都提供必要的条件,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地方志工作。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誉峰亲自出面协调解决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办公用房、办公用车,有效地改善了办公环境和条件,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在硬件设施上专门批拨经费,更换电脑等现代办公设施,满足了工作需要。马誉峰市长还对地方志工作做出肯定性的批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积极主动,创新意识强,成绩显著。望继续努力,多出精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河北省志》总纂龚焕文为市地方志办公室题词:“秉笔直书”,市政协原主席、市第二轮修志顾问委员会主任贾瑞增题词:“历史使然”。在市政协文史委组织的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对市地方志工作的调研、视察活动中,在听取地方志工作汇报、看过地方志系列成果后,认为,第一轮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地方志系统在艰苦的条件下编纂出版了大量志书、年鉴和其他地情资料,对于全面了解和认识保定的优秀历史文化、保存历史资料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地方志系统开展的名人故居调查、编写《保定人物志》,都会对提高保定市文化品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修志人的奉献

领导的肯定、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全市修志人是巨大的鼓舞,他们牢记历史的责任,在修志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新的境界。为了搞好第二轮志书的编纂,借鉴历史经验、参考外地做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拟定编纂细则,广泛征求、虚心听取领导、专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使其能够更科学地体现保定的实际和风格。为了提高志书的撰写质量,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会。并走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在秦皇岛组织召开大型学习培训会,请专家讲课,请秦皇岛市介绍先进经验。有效地提高了修志人员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为做好地方志业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志书横陈百科,纵述历史,包罗万象,称得上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这就决定了不是个人著作,而是集众人智慧的集成之作,是众手成书。一部《保定市志》涉及的单位就有近200个,这就需要动员全市的力量,得到各部门的配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大量的协调工作,除了由市委、市政府发文、开会推动,具体的工作要由修志人去跑、去落实,要对修志人员进行培训,解决有关的业务问题。在一个个寒暑交替中,究竟跑了多少个单位,哪个单位跑了多少遍,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碰了多少次钉子,谁还能算得过来呢?只有一点深有体会,就是通过努力换来了成果,多数单位领导对地方志有了认识,从人、财、物上大力支持地方志工作,抽调专人,成立修志组织,配备设施,开展培训,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逐步建立起来。其中市法院、市统计局、市文化局、市林业局都建立了专门的修志班子,文化局和林业局都召开了大型培训会,并随时请市地方志办公室业务人员到单位进行辅导,

志书的生命力在于他的实,需要修志者有良好的史德,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以“秉笔直书”的勇气书写历史,不因爱而饰其美,也不因憎而增其恶。在历史上,每一部良史都饱含着编纂者的汗水和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第一轮新地方志编修以来,保定地方志成果丰硕,留下大量翔实、珍贵的地理历史资料,单就文字量来讲就有上亿字,而过手、过眼的资料则要有几亿字,为了搜集资料,很多时候,埋在故纸里,一坐就是一天,每个人都有“万卷纵横眼欲枯”的感觉。档案馆里的资料,大多采取了防蛀、防腐措施,有一股刺鼻、呛人的味道,翻上半天眼酸流泪,连续多天下来,其感觉可想而知。对于查到的资料要认真整理,详细分析,科学地运用,编纂成书稿,如抽丝剥蚕,从中理出事物发展的主线来,需要人绞尽脑汁认真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修志人没有严格的休息时间,修志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编成每一本地方志书,不但加班是常事,平时脑子里装的也是这本书,没有放下的时候。第一部《保定市志》500万字,历经十几年的工夫修成,从组织初稿到最后成书,审稿不下10遍。成书的过程也是对修志人修炼的过程,古人说“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其中的苦与乐,唯有亲历者才有切身的感悟。也有人说,修志是坐冷板凳的事,修志人就是抱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以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认真锤炼每一个字句,不放过每一处疑点,使编修出的地方志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成为传世之作。修炼的过程是艰辛的,而一旦志书问世,贡献给社会,得到社会认可的时候,每一位修志人都会有苦尽甘来的感觉。

修志人需要奉献,静下心来对待纷纷扰扰的世界,不产生急功近利的欲念,不产生浮躁情绪,用冷静的头脑对待事物、分析问题。20多年的里程,修志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当年满头青丝的青年已经变成了两鬓染霜的中年人,也有的同志已经退在这个岗位上,职务上收获不大,收入上增加不多,一如既往地过着清贫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很充实,因为经修志人的手把一本本地方志书奉献给社会,带着问题前来查寻资料的人,能够查到需要的资料,前来咨询保定历史的人,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这自身就说明了修志人的价值。这么多年究竟给多少人解答了有关问题,已经难以计数了,有一位黑龙江某县的干部,千里迢迢到保定来寻根,说是先辈原为保定人,因生活所迫而闯关东,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在黑龙江北大荒一带落了户,到了他的父辈已经是第三代了,他的父亲临终前仍念念不忘保定这个根,一定要让他找到祖上生活过的那个村庄,因时代变迁,原来的村名已经有了变化,他想找的那个村庄,已经淹没在城市的街道中,经过查找晚清和民国年间的地方志书,终于找到他所要找的那个村庄,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他非常感谢,说保定修志人牵起了他的故乡情。

在市地方志办公室这个团结的集体中,绝大多数都是20多年或是十几年的老地方志了,多年来,形成一个习惯,就是有工作大家抢着干,没有人去计较或者推诿,而且都尽自己所能,勇挑急难险重的担子。每一部志书和年鉴成书的最后关键时刻,为了抢时间统一审改和校对书稿,总有一些要加班加点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不管自己有什么事情,也要先放一放,服从工作的需要,到单位来加班,有的同志孩子小,正在上小学,没空接送孩子,就把老人接到保定来,帮着照看孩子,没有人为此讲价钱。大家把这项工作作为历史使命来完成,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文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尽其所能不留下一点疑问和遗憾。要使出版的每本书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把信史留给后人。多年来,大家也达成一种共识,即要作好地方志工作,就要不断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水平。为建立研究型机关,不仅提倡大家自己学,利用业余时间学,还坚持集体学习研讨,共同剖析志稿,互相启发。经常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使每个人坐下来能审看书稿,走出去到各单位能协调工作,指导各单位的志书和年鉴编纂,走上讲台能在不同形式的培训班上讲课。成为一支有理论水平、有实践经验、能攻坚克难的队伍。

更高的目标追求

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地方志系统以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的工作理念。特别是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后,全市地方志系统进行学习贯彻,吃透精神,重点研究如何发挥地方志的自身优势,为提高城市品位多做贡献。围绕这个中心来部署全市地方志工作。以出成果为抓手,积累地情资料,争取用三年时间完成第二轮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市本级和各县(市、区)都要逐年出版综合年鉴,形成不间断的资料群。

着力抓好第二轮《保定市志》的编纂。这部市志上限1979年,下限是2010年,预计全书500万字,并载入大量反映历史情况的图片,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保定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记述保定市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经济利益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环境面貌的深刻变迁;全面、客观地记述全市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进行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以及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所以这部市志的编纂是全市第二轮修志的重点工作。

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河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和国务院,省、市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要求,地方志工作不仅要编好志书、年鉴,还要在旧志整理、地方志资料和地情资料的开发利用上下工夫,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地方各项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不仅要掌握历史情况,更要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关心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地方志书“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把地方志办公室建设成“领导的参谋部,地情的资料库,地域的百事通,百姓的问事处”。

市委、市政府出台《大力提升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后,市地方志系统启动了两项文化工程,一是开展名人故居调查,保定历史上名人众多,每一处名人的故居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文化符号,是承载名人信息的载体,失去了就是我们的损失,这项工程2010年年初布置以来有所收获。开展此项工作,除了想摸清名人故居的基本状况,还想通过这项活动,唤起人们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二是编纂《保定人物志》。一切文明成果的创造和积累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在保定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出现了众多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深有影响的人物,因为他们的活动,使保定地域文明更加有特色和有品位。近些年,有关保定人物的书籍也不断出现,这次组织编写是在吸收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地方志书的基本要求,严格标准、严格体例,编写出一部系统记载保定从古至今有影响的名人的专门著作,这是保定市第一部人物专志,要力争使其成为集成之作。经过广泛的社会发动和全市地方志系统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大规模搜集资料阶段已经完成,进入人物的梳理和资料的整理阶段,全书100余万字,2010年年底前完成编辑工作。

加强地情馆网建设,提高地方志服务社会的功能。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清理登记,理清地情资料的数量和种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现有地情资料的查阅,待时机成熟后,即建立地方志馆。尽快建成保定地情网,分批对志书和年鉴进行扫描或录入,搞成电子版,在地情网上公开发布,办成社会各界查阅保定地情资料的平台,展示保定丰富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的窗口,外界走近保定和了解保定的桥梁。

20多年的风雨里程铸就了保定地方志事业的辉煌,如今,全市修志人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坚定的步伐走在发展之路上,为全市人民奉献更多的历史精品,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刊载于《保定晚报》2010年10月30日)

(编辑:admin)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保定市竞秀区东风西路1号
电话:0312-3088159
E-mail:bddfz0312@163.com
传真:0312-3088159
邮编: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