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雄县—文物遗存

更新时间:2012-09-24 09:00:00点击次数:243801次

瓦桥关

坐落在瓦桥街上(今南关大街中段),门洞跨越街心,南北嵌有“雄关”二字。唐代置,明朝光禄寺卿郭存谦重修,1946年拆除。唐与五代时期,在瓦桥关一带发生过多次战事,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唐广德元年(763),唐将仆固瑒、侯希逸、薛兼训在归义大战史朝义,史朝义败北,想入范阳城,守将拒绝,遂自缢于林中,安史之乱结束。唐大历十年(775),卢龙节度留后朱滔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等共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暗通李宝臣,劝他袭朱滔,拥兵自立,于是李宝臣选精锐骑兵,一夜奔驰300里,突袭驻扎在瓦桥关的朱滔,朱滔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大败,朱滔换上别人的衣服才得以逃脱。唐光化三年(900),幽州刘仁恭率军5万救沧州,后梁将领葛从周大败刘仁恭,刘退守瓦桥关。后周显德六年(959),置雄州。仍于瓦桥戌重兵,与霸州益津关、瀛州高阳关相犄角,以控扼幽蓟(今北京)。太平兴国五年(980),契丹主耶律贤御驾亲征南伐,包围瓦桥关,宋守将张师突围出战,被契丹将耶律休哥斩杀。《元史》中载:“焦赞从宋丞相富弼守瓦桥关”,明《嘉靖雄乘》有“翼翼雄关,世守北陲。扼津负险,举莫与京”。明孙承宗《雄县王令公遗爱碑》中记:“雄古易阳地也,周宋曾以瓦桥、益津、淤口并称雄关。”

宋辽边关地道

雄县瓦桥关在宋辽时期处于北宋抗辽的前沿阵地,与益津关、高阳关并称北极三关,北宋诸多名将,如何承矩、李允则、杨延昭等都曾在这里戍守。在与辽军周旋中,修筑了一条工程浩大的地道。地道以雄县城内铃铛阁的八角琉璃井为进口,经邢村杨六郎点将台向东北与孤庄头、祁岗村地道相通,并与霸州相连接长达70余华里,堪称“地下长城”。《雄县新志》、《霸州志》中记载:“引马洞(指地道)是杨延昭主持修建,从州城(霸州)中一直通到雄州。”杨六郎点将台遗址位于县城将台路,东西长90米,南北73米。地上为杨六郎点将台,地道内有洞室6间:位于西侧两间为“迷魂洞”,设有翻板等军事设施;向西有通向城内的狭窄通道;第三室为“兵器室”,面积10平方米;第四室为议事厅,面积12平方米;再往东五、六室,为面积较大的藏兵洞;东边向北通向祁岗方向。祁岗遗址位于雄县县城东北15公里的双堂乡祁岗村,现存地道长30米,顶部距地面4米,洞内高低宽窄不等;地道为青砖砌碹,内有翻板、放灯处、存物处和通气孔。为连接雄州与霸州的地道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93年7月,宋辽边关地道遗址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雄县古城墙

据《宋史》李允则传载:雄州城北有瓮城,允则想与大城合二为一,当时宋辽刚刚修好,约定互不设城防。他先建了一座东岳祠,出100两黄金制作供器,并引导人们大肆宣扬,居民们争献金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偷偷将祭器撤去,放风说是被北面的盗贼偷走了,立刻下令捕盗,并开始动工兴建城墙,说是为了护祠。建成后又围着关城挖了护城河,起了月堤,从此瓮城的人全被围入城中。该城墙原是围绕全城的高大砖墙,城南北各有雄伟的砖砌门楼。现仅存温泉宾馆院内东西长83米,南北宽14米,面积1082平方米的残墙。《雄县志》又载:宋景德初年(约1004)雄州知州李允则,展筑雄州北城,设东关,由此可知宋代以前已有了城墙。

忠义冢

在县城西门外500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明建文初,雄县有东门之变,也叫永定门之变。明9000名先锋军被燕王朱棣军全部杀死在雄县城内。义士胡斌收敛国殇于此。嘉靖末,知县马绍英在冢西买地10亩,扩建该冢,植树木,修墙垣。

西槐清真寺

位于雄州镇西槐村内,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1986年重修。系西槐及附近村穆斯林经常聚集的地方,该寺是一个面积不大、坐南朝北的四合院,大门上高悬黑底金字匾额“清真寺”。门楼两旁用回文加以装饰。门两边各有北房三间,是教长居住与工作的地方,南房四间是净身的地方。西面是大殿,占整个院的三分之二。大殿内原有石碑和匾额,年久遗失。大殿两边进深两间,中间进深3间,面阔3间,是作礼拜的地方,大殿后阔一间,两房是教长讲经、主祈的地方。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雄县南界碑

清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立于南十里铺村南与安新县赵北口村交界处,以示雄县之南界。原无碑首,只有碑座碑身,并有木制小亭笼罩。碑身现存南十里铺村村委会。青石质,上宽71厘米,下宽66.6厘米,全长153厘米,厚12.5厘米。碑无其他纹饰,只三行字,中间为“雄县南界”4个大字,右边小字“光绪十四年六月榖旦”,左边“知府用钜鹿知县署雄县事凌燮应石”。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子正故居

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位于昝岗镇李林庄村,四合院及外跨小院占地约860多平方米,房屋共计11间,当时的练功、生活用品保存完好。包括练功时用的石杠铃、缸、坛子,印度尼西亚授予的刻有“中国拳王”字样的短剑一把,上海精武会赠授的刻有“德艺双优”银牌一面,友人赠的铜质纪念杯一座,张云江(原南京国术馆馆长)、王寅卿(原中央精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典章、刘凤池等题赠的条幅,香港大学赠送的镌有“教懦夫立”水晶石镜一面,史书33册,石砚一方,铜制煤油灯一盏,以及座钟、铁皮箱、家具、酒具等。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陈子正故居不仅见证了鹰爪翻子拳的发展,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08年10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雄县烈士陵园

原名雄县烈士祠,建于1946年,原址在县城南关大街中段路东娘娘庙旧址,正殿坐东朝西,内立烈士英名碑一座,烈士名字324位,院内六角碑亭,碑正面刻有“雄县死难烈士纪念碑”,背面有碑记。大门上方嵌有汉白玉匾一块,上刻“烈士祠”,院有围墙。1947年8月6日被国民党军队及地主还乡团所破坏。1948年全县解放后,县政府拨款旧址重修。1974年雄县革命委员会将此祠及遗物迁至县城五铺村北大清河东畔,改称雄县烈士陵园。新址占地约4000平方米,朝阳建纪念堂,内陈烈士遗像和烈士英名录1385名,7通烈士英名碑和原迎门纪念碑在纪念堂东西各4通,院中央新建水泥纪念碑一座,正面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环境庄严肃穆。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米家务烈士陵园

1985年9月4日落成,建在米家务乡米北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米家务一带是平(北京)津(天津)保(保定)抗日根据地三角中心地区,是冀中十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旷伏兆、刘秉彦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个地区领导抗日战争,和这个地区的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雄县团员青年、人民群众和华北油田职工自愿捐款建起了米家务烈士纪念碑亭。刘秉彦为纪念碑题写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003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