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信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市内信息 > 正文

保定地方志网站建设暨地方文化学术交流会综述

更新时间:2014-09-29 17:08:00点击次数:2739次

保定地方志网站建设暨地方文化学术
交流会综述

2014年9月23日,保定市举办地方志网站建设暨地方文化学术交流会。邀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田嘉、《求实》杂志社原副总编刘润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继民、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杨洪进、河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田建民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就地方志网站建设,以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发挥保定地域文化优势,让文化成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动力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涛主持。市政协原主席贾瑞增,市政协学宣委原主任、地方文化学者田福生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马誉峰与应邀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见了面。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颖在会上致辞。他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及领导表示欢迎,并对其长期以来对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保定素来被称为“畿辅重地、首善之区”,保定修志源远流长,保存至今的旧志有130多部。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定市第一轮修志于2001年完成,出版市、县(市、区)志25部,基层志、专业志等300余部,积累了大量珍贵史料,对于了解和认识地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地方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地方志记载当代、传承历史的功能和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保定地方志网站初步建成,形成了网上地情资料库,保定市方志馆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以便更好地发挥地方志服务现实的作用。通过对保定地域文化探讨和研究,必将能够找出保定和京津的文化契合点,促进认同感,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汇报了网站建设情况,保定地方志网站始建于2012年6月,在试运行期间,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上传大量地情资料,加快现有方志资料的电子化,分批在网站上公开发布,开拓社会读志、用志、了解地情的途径。把网站办成及时反映地方志工作动态,容纳各类志书、年鉴、地情资料及史志类著述的网上平台。定位为网上地方志资料库,通过区域索引和类目索引两个方面导出各类保定地情资料,让外界全面了解保定,成为展示保定丰富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的窗口。会上对网站页面进行了现场演示。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田嘉在讲话中对保定市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保定地方志网站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对宣传保定地方志、宣传地方文化有重要作用。今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同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同志到保定调研,对保定地方志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几个月以来,保定市出台了《保定市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方志馆已经正式完成审批,工作整体又上新台阶。对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以地方文化建设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他十分赞同。他指出,保定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把地方志工作和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十分必要。保定的地方志工作要为地方志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保定地方文化建设必须把地方志作为基础文化工程来抓。地方志工作以资料见长,要加强资料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志的优长,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要把资料收集工作常态化,建立各单位逐年向地方志工作机构报送资料的长效机制,为修出高质量志书打下基础。在抓好资料收集的同时,要搞好方志馆建设,把方志馆建设成为地方文献资料、地方文化的收集、收藏、展示、开发利用基地,既要搞好对外展览、宣传,还要以此聚集一批文化人,把关心保定文化发展的人士团结起来。他强调,在抓好编修综合志书、年鉴主业的同时,要逐步建立地方志成果体系,引导和指导部门志、行业志、乡镇村志、专业年鉴的编修。他要求,保定市地方志工作要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的有利契机,发挥领导到位优势,多业并举、齐头并进,促使“修志、传志、读志、用志”协调发展,为保定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润为以广阔的视野论述了保定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他说,虽然对地方志了解的不多,但在有限的视野内,认为保定的地方志工作是有成绩的,这一个是市委、市政府重视,一个是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不为名、不为利,耐得住寂寞,没有这种坐冷板凳的劲头是做不好地方志工作的,因为这项工作最清苦、最辛苦。再一个,保定的地方志工作做得好,是因为有雄厚的社会基础,有全社会的参与。保定人有文化,有许多人支持文化建设。听说保定正在搞通史,这是很有影响的事,但如果没有方志的基础,是写不好的。

谈到文化,或者说文化软实力。美国一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在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后,在整个世界格局中,谁的文化在全世界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谁就能主宰世界。后来他这个观点也在延伸,比如软实力这个概念,我们加以利用,称文化软实力。应该清楚,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省市的发展中是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什么是软实力?软实力不等于文化,但是有联系。文化软实力是把文化价值观通过行动、通过实践,而且在实践中结出成果、产生影响。这些成果和影响又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认同,愿意分享、愿意效仿,产生正面影响力,这样才能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保定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通过地方志多年的工作,进行成功整理和发掘。关键是要让这些资源活起来。历史只存在于历史当中,文化只存在于传统当中,如果不在今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那么这种文化、这种历史就没有多大价值。我们要通过行为文化,把保定的文化资源,在保定的各级领导、市民、中小学生中表现出来,为外界所认可,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比如保定是尧的故乡,尧有崇高品质,一心为民,生活俭朴,善于纳谏,不谋私利。他的这种精神,如果不通过保定市的官员体现出来,这个资源就是死的。如果在领导干部中体现出尧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变活了,这就是历史文化资源对外界产生影响,就形成文化软实力。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保定的文化资源用好,保定地方志应将保定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功整理、发掘,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除了领导带头外,还需要不断宣传和普及,让它入耳、入脑、入心,变成每位保定市民主动采取的精神形式,渗透到每个市民的血液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要通过讲堂、学校等场所和形式宣传保定历史文化,把保定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出去。应围绕保定“崇信、重义、尚和、争先”的精神,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为世界广泛认知。地方经济建设不能丢失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应以此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发掘自身的地域文化优势,发挥文化软实力,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经济资源,这对保定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保定文化软实力最强的时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国人民一提起冀中就肃然起敬。那时保定的文化精神就是敢于担当,视死如归,在对敌斗争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历史文化资源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当然这个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的转化快,有的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短视。相信通过保定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对保定文化资源的发掘、继承、弘扬、创造,一定会使保定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新的复兴,再造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首善之区的辉煌。

孙继民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保定文化的发展。他说,首先对保定地方志网站开通表示真诚祝贺!看过保定地方志网站,第一感觉是网站建的很有文化内涵,确实做得不错,印象比较深刻,就如同在石家庄市看保定会馆一样,有自己的特色;第二、感谢邀请来参加保定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交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地方文化发展,作为从事史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讲,应该从什么角度讲。经过再三考虑,我觉得地方文化离不开历史,就要从历史角度来谈。历史文化必然要涉及到现实,所以说要讲历史文化特点,它与我们现实社会有什么密切相关。而且又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来讲,实际上有一个保定市地方文化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定位的问题。所以说,历史、现实、未来都要涉及到。作为历史文化特点讲,保定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说保定的文化定位,跟直隶省建制密不可分,过去叫畿辅文化。所以说,直隶省作为京畿,或者畿辅地区来讲,可以作为畿辅文化的代表。我感觉从畿辅文化这个角度来讲,保定作为直隶省会200多年,应该是畿辅文化的代表者。从现实来讲保定文化是个什么样的特色和地位呢?因为直隶地区或者说是畿辅地区,在清代以后发生了变化,清代以前,畿辅是一体的,那就是直隶省。直隶省在清代就是一个大的行政区,进入民国后,先分出了北京,省会搬到天津,这时候一分为二,到了30年代中期后,原来的直隶省又开始向一分为三转化,河北省会搬回到保定,实际上天津从畿辅中分出去了,到60年代就成为天津市,所以这个地方就一分为三。畿辅文化就失去了一个担当者,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传承人。基于一分为三这样一个局面,保定作为过去畿辅文化担当者,就成了现在畿辅文化的传承者,或者是一个担当者角色。为什么这样说呢,北京定位的是世界城市,天津面向的是北方经济中心,所以说,对于过去的畿辅文化,京津不可能来承担或传承。

过去河北又称为燕赵,燕指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地区,南边主要是赵文化。所以说,畿辅文化是河北省后期发展的特点,到了元明清,河北省的文化就是畿辅文化,就是在京城周边。畿辅文化可以作为保定文化的特点,也可以作为保定文化的一个定位。就现在来讲,过去一分为三,现在又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叫京津冀一体化,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如同《三国演义》里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过去的一分为三,现在又在向三位一体转化,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保定是联系和纽带。保定有地理位置优势,历史上是畿辅文化代表者,是没问题的,现实中,又是畿辅文化的传承者,将来又是从一分为三到三位一体转化的纽带。那么依据是什么呢?其原因是和全国政治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是和河北省的前身直接相关。在历史上,中国政治中心在转移。早期中国的政治中心转移是从西到东转移,到元朝后是从南向北转移。元代北京成为政治中心,明清延续。保定围绕京城就是战略要地,是北京南大门。元明时,保定虽然不是省城,但却是战略要地,这就是保定是畿辅文化代表者的历史原因,也是一个基础原因。另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直隶省的建制,保定在清代成为直隶省城,也确立了保定是畿辅文化代表者的地位。

所以,保定的地方历史文化,从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当中就可以这样概括。当然不纯粹是一个保定地方问题,实际上是全国的大格局,跟河北历史文化区域发展格局及演变密切相关。

田建民从文学和教育的角度阐述了保定地方文化的优势和特点。他说,很多地方的介绍,大多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基本上都是这些套语,套语完了之后是有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湖泊,然后出过什么样的人物,保定也不例外,要数这些人物也能数出好多,历史名人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底蕴,但是各地都这样就成了套路。所以我说保定的文化特色到底在什么地方、什么方面,我想文化特色在哪儿、强势就在哪儿,在哪一方面产生了强势影响力就是它的特色,联系我的工作特点讲讲,我一是在高校教书,二是教现当代文学,这样我就想到了保定文化两个有强势影响力的方面,这就是特点,一是保定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尤其是红色经典文学方面,尤其是建国17年文学当中,红色文学经典全国看河北,河北看保定,梁斌的《红旗谱》,孙犁的《荷花淀》《风云初记》,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可以说家喻户晓,《新儿女英雄传》是解放区文学当中写新英雄文学的开山之作,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好多人了解保定都是因为读文学作品,在我接触的朋友中,有许多高校的朋友,像华南师大的校长,他来了之后就说想看一眼白洋淀,说从小就看《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里面有一章写白洋淀,写的诗情画意,在50岁以上的人对保定的了解是源自这些文学作品,这是这些红色文化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再有红色遗址,像白洋淀、冉庄、城南庄、狼牙山,保定市区的红二师、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等,都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影响,我觉得应该和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和开发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再就是对这种红色文化做整合的、深入的研究。一个是文化宣传上的,怎么把保定的红色文化做成名片宣传出去,在蠡县搞了梁斌和黄胄两个人的纪念馆,规模很大,而且搞得很好,保定能不能拿出一个场所来,就是红色文化的园地,进去你可以看到这些书,看到这些作者的塑像,看到书里那些重要人物,还可以随时给他放电影,像《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一部接一部,给他播放,要让这种红色文化发挥它的潜力。

保定另一个有强势影响力的文化,就是学院文化,学院文化从莲池书院说起,莲池书院当时是在全国有影响的,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到莲池书院,当时的莲池书院可以说引领了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锋。它最早招收留学生,最早开设外文,有英文、日文。这是保定莲池书院开始的学院文化,到了1898年保定又创办了畿辅大学堂,大家可以想,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也是1898年,当时创办的畿辅大学堂是引领全国潮流的,首开理工科,就是说这是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后来叫直隶高等学堂,到20世纪初,保定成为近代军事教育基地。到了清末,直隶总督在保定、天津两地办公,一段时间在保定,一段时间在天津,但是袁世凯的基地还是在保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其实是一大批军事院校中的一所,保定实际在那个时候真正是全国的教育城。以至于1921年又创办了河北大学,当然这个历史需要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很好地宣传。学院文化延续到现在,保定仍然有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等这些学校,这是保定的特色。学院文化对保定有很大的影响力,首先可以做学院文化研究,从莲池书院、从保定曾经办的很多大学,研究教育体制、课程体制,还有师资、传承等等,从这些学校毕业出来的有哪些著名校友,有哪些是通过保定教育然后走向全国的,这也是软实力、潜实力的开发。再就是发挥现有高校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影响与支撑作用。如最近在香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搞毕业典礼,搞得非常隆重,几个月之前学生就给寄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要求,给学生的家长发邀请函,寄校服、纪念册,毕业典礼有全程录像,有照片,都跟你联系,网上跟你联系,你要不要,要当然是收钱的。一个学院搞一天,一个学校甚至搞一个月,这种毕业典礼搞得非常隆重,有一顿免费的午餐,还派校车去接,所以我去参加了一次,学生把毕业典礼看成是一生当中很神圣的事。保定这几所大学,保定市的领导能不能和学校领导去沟通,河北大学搞一个月的毕业典礼,华北电力大学搞一个月的毕业典礼,河北农业大学搞一个月的毕业典礼,我们保定市天天都是节日,这会带动保定市的交通、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等。很明显河北大学举行一次全省性的考试,保定市的宾馆马上就订不上了,饭店也订不上了,如果一个学校搞他一个月的毕业典礼,可以直接促进保定的经济发展,当然这需要沟通做工作。

我想保定最突出的文化是红色文化和学院文化,所以保定怎么把这两种文化利用来发挥它的潜能,打造成品牌,提高它的竞争力,增强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保定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

田福生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保定文化的开发。他说,保定历史资源丰厚形成共识,从历史上讲,出现了三组义文化,第一组是荆轲、田光、高渐离,燕赵文化以他们为主,荆轲为悲剧英雄,历代文人都有对荆轲的诗作。我们组织人考察了京南保北文化长廊,保定文化资源要整合、挖掘、系统梳理、提炼;第二组是刘备、关羽、张飞,他们在中华民族史上、世界上人格都是突出的。第三组是狼牙山五壮士,产生一系列这样的人物与保定文化资源有很大关系。建议要注意保定当代人人格的塑造。这三组人物的提出和研究不仅仅属于保定,应该属于河北省、属于中华民族,狼牙山五壮士可归入红色文化、或者义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优秀传统思想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可打造几个文化高地,从北边说,有刘关张忠义文化高地。我参加了一些这方面的会议,我对地方文化比较爱好,在写《关羽传》过程中看过不少志书;第二是京南保北古文化长廊,有田光故里,秦时的范阳县,西有南庄头万年人类遗址,小赤鲁荆轲故里,再向西有釜山文化,再有刺秦告别地,要围绕这个古文化长廊做工作;第三个就是尧文化,可以和中山国文化整合到一起;第四个是红色文化,以上专家有所论述,不再重复,很精彩;第五个就是以保定市东西大街为主轴的衙署和老字号文化,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很关注,以此为主轴向其他地方延伸,在主轴上适当恢复,不能只有门面,要有可看的、可回味的、可赏的、可玩的,在全国独树一帜,既要有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好了可申请国家物质文化遗产。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赵其国对会议做了简要的总结。他说,今天的会虽然短,信息量大。地方志工作很重要。过去说,欲兴其国,必兴其教;欲亡其国,必灭其史。谈三点认识:重视,方志是历史的记录,保定市一直很重视方志工作,近几年成果累累,如《保定读本》每个出租车上都有,有《保定人物志》,还有《孙承宗》等文学著作,社科成果也很丰富。伟光院长提出的修志、读志、传志、用志在保定有充分的体现。任何地方官到地方上任前先看志书。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站查阅志书,上网很方便,这种现代手段很好。第二是合力,各有关单位,包括宣传部、党史、档案、方志办、社科联、高校等单位,要形成合力,做好文化工作,服务现实发展;第三是借鉴,保定重视方志工作,修志、传志、读志、用志,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是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写《保定通史》,让世人都明白,让决策层明白,京津冀政治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发展,要从历史上找、文化上找。秦汉时保定是边城,到金元明清是首都旁边的城市,从边城到卫城,不变的是忠诚。在当代出现了西部学子、支教群体,体现的是担当、爱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郭娜陆地航空班,体现了敬业;油条哥刘洪安体现的是诚信;农大9301班,体现的是友爱,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四个典型故事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在保定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具体典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典型,说明当代保定人传承着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王涛最后说: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有话可说,是因为有学问,更是源于对保定的热爱,听后感到非常有收获。对于保定地方志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政府来说,要研究、采纳、借鉴吸收各位专家的观点、意见、建议,把我们的方志工作搞好,找准几个突破口,作点具体事。政府工作要一件件的去落实,比如我们的方志馆,在文化载体上要根据专家提示梳理出几个平台或突破口,我想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保定文化一定会大有可为。有一大批关心支持保定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有切实关心指导保定文化建设的老领导,保定文化包括地方志工作一定会有更大作为。

(编辑:admin)
联系我们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保定市竞秀区东风西路1号
电话:0312-3088159
E-mail:bddfz0312@163.com
传真:0312-3088159
邮编: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