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定兴县文物遗存

更新时间:2013-02-20 16:46:00点击次数:13728次

定兴县南肖庄遗址  位于定兴县城关镇南肖庄村北。为一高土台,高度2~5米不等,遗址北面有灰坑一处,采集标本有夹砂红陶瓮棺碎片,大部分为手制,出土黑陶器壁薄。遗址南侧有灰坑二处,初步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兼有雪山一期文化的遗存。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大沟遗址  位于定兴县定兴镇大沟村南。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深1米左右,土质为褐土,1987年防洪清障工程中发现,初步鉴定为商代中晚期遗址。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石柱村建筑遗址  位于定兴县高里乡石柱村,为战国时期遗址,东侧700米是北易水河,西南8公里是燕下都。建筑台基高约7~8米。长30米,宽30米,面积900平方米,为土台,北面基部断层有零星战国残瓦,有夯层10厘米,传说为虚粮冢,与燕下都等地的建筑有一定联系。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北章建筑台基遗址  位于定兴县高里乡,西距燕下都10公里,西北1.5公里为金台陈村。建筑台基高15米,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面积3500平方米,现存约三分之一,破坏较严重。相传为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在此点将时筑,与黄金台并称姐妹台。昔日台上曾建有城隍庙,设有前殿、正殿和配殿,周围有围墙,规模可观,清末毁于火,台基部断层中曾发现少量战国瓦片,因此定为战国时代遗址。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黄金台故址  位于定兴县高里乡金台陈村。黄金台又名金台、燕台,相传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募人才而建。此台原为一方形土台,高10米,面积约6600多平方米。上有寺庙建筑,名为隆兴寺。现存台基已成为村中宅基地,其原土台夯土遗迹皆无。其他建筑已被毁。在未扰动的填土中曾发现绳纹陶片,陶质为灰陶、红陶和夹砂陶。现存明代《重修隆兴寺碑》一通。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巽阁遗址  位于定兴县城东南500米处,东西长240米,宽61米,占地14640平方米。巽阁又称文昌阁,据《定兴县志》记载:“巽阁在城东南,奉文昌神,明崇祯年间范文源倡建,邑文士多集其上,会课赋诗。”因其风景秀丽,当时被列为定兴八景之一,后也曾做过定兴县文化活动场所。现仅存高台部分及清代碑刻一通。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姚村汉墓  位于定兴县姚村乡姚村村西。面积约500平方米。1984年4月,村民使土时发现墓区,发掘出土陶片,经修复后有灯、盏、盆、豆、漏、碗、仓、酒壶、牌楼、瓶、灶、男俑等10余件。1997年村民挖土时又暴露墓区,经市文保所清理发掘汉墓5座,清理部分车马饰件和画像石门一对、铜镜一面、陶仓一个。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长安城墓群  位于定兴县高里乡长安城村东北,面积约2100平方米。群众用土时发现,台地东部断面残存汉墓5座及大量被挖出的墓砖,采集出土陶罐、陶托盘、五铢铜钱等器物。北京大学考古学家徐天进1987年4月对墓地进行过勘查。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石桥  位于定兴县城东南西石桥村。始建于隋代。据《定兴县志》记载:“石桥村旧有石桥,日久而毁,明时张景芳易木,其孙从古复建以后,康熙五年重修为记。”桥面用8块长方形条石相接平铺而成,桥柱系以圆形柱石并排而立,坚固壮观。2000年10月,西石桥村投资1.5万元重修该桥,在建筑形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桥面用水泥铺就,并做栏杆。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广明石塔  位于定兴县北南蔡乡大留村,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现塔高2.7米,基石上为八角形实柱体,下方正南面刻有拱形佛龛,龛内刻有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为十三层八角形石塔,每层相接部位都用莲花石座相隔,给人以高大壮观之感。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释迦牟尼塔  位于定兴县杨村乡房家庄村,又称释迦牟尼塔,为永泰寺僧人所立。建于金崇庆元年(1212年)。原通高3米。《定兴县志·金石》记载:“舍利塔在房家庄永泰寺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永泰寺早期毁于战乱,塔亦倒塌。现存部分是石塔底座,为八棱形柱体,各面刻有吹、拉、弹、奏各种人物造型,汉白玉石质,已倒塌,埋于地下。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文庙  位于定兴县城四街实验小学院内。创建于金大定年间,后毁于战火。明洪武四年(1371年)知县卞礼加以修葺。清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都有重修的记载。原文庙建筑有大成殿、东西神厨、神库,左右各十七楹,门三楹。现仅存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殿坐北朝南,台基高1.22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月台前正中石阶九步,两旁各有古槐两株,生长茂盛。另有几通石碑埋于地下。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永盛戏楼  位于定兴县张家庄乡张家庄村,建于明朝。整体建筑为砖石木制结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0平方米,楼座由砖石砌成,楼身为起脊硬山顶,筒瓦垄重檐,内分前后台,正面四根明柱,柱梁及椽头尚有彩画痕迹,前后台中间有隔墙。因年久失修,坍塌倾斜,楼顶残损。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清真寺  位于定兴县城三街,坐西朝东。建于清道光年间,名为清真义学,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前后是三个花瓣型高耸拱门,门顶上镶嵌有精美的宗教装饰。1914年,清真寺由路东迁建至现址。大殿建于高80厘米的台基上,前有抱厦,后有瑶殿,殿门上方悬有“遗训无差”四字匾额,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所书,殿内宽敞高大。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张爷庙  位于定兴县张家庄乡西落堡村东北,始建于清末,1923年重修,建筑面积35.78平方米。建筑形式为硬山顶布瓦花脊,吻兽皆全。庙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另存石碑一通,青石质料,碑阳为《新建龙王庙碑记》。1993年曾维修。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鹿氏祠堂  位于定兴县张家庄乡西落堡村东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原占地面积9339平方米。为定兴江村鹿氏家族所建,供奉该家族在明、清两代在朝廷供职的显赫官员。清至民国年间,每年有祭祀活动,均由当地知县和县长等主祭。有官祭祝文和题诗作赋等。现存鹿氏家庙,北房五间,东西夹间各三间,南为三门及檐门,成一小四合院格局,占地约200余平方米。东西夹间为双坡屋正脊,硬山式建筑,南面为檐房卷棚顶,回廊式建筑,为清代建筑风格。2002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杨继盛草简碑 位于定兴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东落堡乡东引村。碑刻存6通,均为汉白玉石质,年代为明代。根据碑刻记载,杨继盛列举严嵩罪恶事实,向皇帝呈递奏折,共分十项,恳请皇上对内明察除奸,对外抵御胡虏,以兴帝业,草稿字迹大体尚能辨识。后人惟恐遗损,故铭刻于石,以传后世。草简碑刻现存于东引村杨德财(族人)家保存。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杨继盛祠碑 位于定兴县城南7公里处的北河乡北河村,原杨继盛祠堂处。为汉白玉石质,赑屃座。碑首为蛟龙纹,碑额为万古流芳,高3.8米,宽1.06米,厚0.37米,清嘉庆年间,直隶总督熊枚重立石,定兴知县赵锡蒲监立。碑文阳面刻“明太常寺少卿谥忠愍杨椒山先生墓道”。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铁瓦寺重修碑  位于定兴县城南16公里处的固城镇。铁瓦寺原名永安寺,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原山门和正殿屋顶皆为铁瓦覆盖,故有铁瓦寺之称。19世纪末毁于战争,所有建筑无存。碑刻现存于固城原铁瓦寺遗址西北侧,碑首蛟龙纹,碑名重修永安禅寺记,青石质,明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立。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辛保庄华表碑  位于定兴县天宫寺乡辛保庄村。该碑刻共两个,均为汉白玉石质,雕刻精致,造型美观,建于清乾隆年间。华表碑刻全高4.8米,由四部分组成,底座和主体均呈八角形,周围遍刻图像,中部有各种姿势的仙鹤56只,下部为八仙,各部位图像空白处俱有题词,整个图文皆为阳文,盖帽呈球形,衔接于下边的横石(云翅)。顶部为一蹲式的望天犼。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重修石桥碑  位于定兴县城关镇西石桥村。立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汉白玉石质,此碑记载该村东有石桥,明天启六年(1626年)复建石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再遭水患,雍正八年(1730年)又倾,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又被水冲刷,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共重修七次,碑刻简略记述了历次重修的史实。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巽阁(文昌阁)碑  位于定兴县城关镇南关村,立于清代,清石质,方座,长2.75米,宽0.76米,厚0.22米,方首抹角,立碑人赵锡蒲,书丹蔡绂,碑阳书“巽阁笼烟”,并记有巽阁(文昌阁)位置面积“围台四十三亩,南北二至道,东至潘、雷二姓,西至刘姓”。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西辛告后土皇帝庙碑  位于定兴县城东北4公里的西辛告村。该处现存清代碑刻三通,碑(一)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撰,字迹已不清;碑(二)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方首二龙戏珠浮雕,题额“与人为善”,正文为重修后土庙碑记;碑(三)为道光年间碑刻,记载了西辛告后土皇帝庙的修建时间和经过及各捐资人员和商号,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宗教信仰。2002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周家庄烈士陵园  位于定兴县周家庄乡周家庄村北。建于1956年,为纪念因公殉职及空军训练时牺牲的烈士而建。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南店烈士陵园  位于定兴县闫台乡南店村西,建于1947年。陵园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陵园内安葬着1946年解放固城时牺牲的解放军官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拨款对陵园进行修建。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兴县平罡烈士陵园  位于定兴县城西15公里的高里乡平罡村西,建于1947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陵园内安葬着在1947年11月平罡村阻击战中牺牲的解放军官兵30名。1978年,该村军人李保东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也葬于此地。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乡土文化

旧时定兴县有句俗语:“修澡堂子带搓澡,摇煤球的跟着跑”。县境西部从事浴池业人员居多,东部摇煤球人数居其他行业首位。清代中叶定兴县人就已从事浴池业,分布在天津、北京、西安、郑州、南京、广州、兰州、济南、沈阳、哈尔滨以及吉林等各个城市,特别是火炉、备水池、洗澡池坑和烟囱的建筑堪称一绝,形成“定兴特色”,现主要从事于北京、天津等地。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贤寓调、小朱庄珐琅制作、南大牛刺绣、石象盔头制作、陈村九曲黄河灯阵、黄金台传说、金台南乐、小牛村音乐会、韦家营南乐会、书画毡制作、昌利农业园、黄金薄饼、孙氏太极、张祖庄少林、玉石雕刻。其中贤寓调、陈村九曲黄河灯阵、黄金台传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象盔头制作、小牛村音乐会、珐琅制作技艺、陈村南乐、活盘旱船、韦家营南乐会、书画毡制作、墨液制作、手工刺绣技艺等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贤寓调 因产生于定兴县贤寓村而得名,属于评剧剧种的分支,既有评剧韵味,又有其独特风格。代表剧目有《法门寺》、《借女吊孝》、《珍珠衫》等。该剧种最早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1927年春节,定兴县南旺村同一天邀请三道花会在该村演出,其中贤寓村的一道为了赢得观众,登上了南旺戏楼,唱起一种自由小调,边唱边舞,很受群众欢迎。花会回村后,管事人赵兴福、赵文斌很受鼓舞,受村东头小车会启发,遂联系赵洛巨、郭洪勋等人商议组建起了业余戏班。唱腔是在蹦蹦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小调,由戏班人员互相拼凑而成的,后来不断改革发展自开一派,被人们称为“贤寓调”。它不同于评剧,又和梆子有很大差别,风味别具一格。该戏班初学《借女吊孝》,继学《马红眼上当》、《李桂香打柴》、《花为媒》、《夜审周子琴》、《因果美报》、《还阳自说》、《三世休》、《恶婿遭遣》、《继母打孩子》、《打狗劝夫》等20余出戏,在本村及附近村演出,人员增至五六十人。当时表演水平较高的有郭洪均(大青衣)、郭俊(青菊花)、郭振芳(一洼水)。先后到本县20余村及保定、易县、徐水、高阳等地演出,广受欢迎。解放战争时期,贤寓调积极配合宣传工作演出,1948年在高里举行的全县文艺会演中,被授予“大众文艺冠军”红旗一面。同年,该村东、北两头戏班合并为业余京剧团。1980年,原贤寓调爱好者王世中等人,倡议恢复贤寓调,积极组织排练,并发展了几名女演员,排练出《借女吊孝》、《告扇子》、《法门寺》等原有传统剧目,春节在本村露天剧场演出,此后还断续有过演出。1984年春节后,贤寓调停止活动,只是在贤寓村老年活动中心还有老年人自娱自乐地演唱。现已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兴县金台陈村九曲黄河阵灯会  金台陈村是春秋时期燕国的一个古村落,西距燕下都遗址5公里。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此命军士用土筑高台,置黄金于台上,以招天下人才,又于此陈兵布阵,考试前来应聘的各国名将,故得名金台陈村。金台陈村以黄金台遗址和九曲黄河阵灯会闻名于当地。据传说,商朝末年,财神爷赵公明应闻太师之邀携带胞妹的“金蛟剪”助纣,大败武王兵将。后来矮脚道人用“扎草人”的法术将赵公明杀害。赵公明的胞妹发誓要为其兄报仇,后摆下九曲黄河阵,打败武王。此阵按阴阳五行布局,分金木水火土,依八卦方位,中间设一指挥塔为八卦九莲之形。灯阵分四组组成,若是兵阵便是四营人马,进阵必须按“进六转六,六尽记五,过五望四,见三便走,一字拐弯,回头顿首”的秘诀循行,不然,只进不退,一个营也杀不出去。金台陈村正是由此阵而得名,陈与阵原为同一字,金台陈村即为金台阵村。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成为今天的金台陈村九曲黄河阵灯会。灯会占地10亩,阵门坐北朝南,以中间木制牌为主,高粱秸秆为辅,用松柏枝进行装饰。阵内每1.7米一灯。全阵共439盏灯,每6根2米长的高粱秸秆扎成一个靶子,共扎244个靶子,靶子之间用秸秆连接组成甬道,交织成迷魂阵,进退循行,错综迷幻,因此又名八卦迷魂阵。每个靶子顶端顶一盏油灯。油灯用泥土手工制作而成,首先用和好的泥土捏成直径约3厘米的圆形,类似碗状,然后放在火炉边上烘干,再放入火炉里烧,最后放入锅里用面汤煮半个小时左右,取出晾干。用圆木板做底座,圆木板用五色彩纸粘成高约15厘米的桶状,置于靶子顶部。中间置灯碗,灯碗内倒入香油,用棉纸捻制灯芯。阵中间立一个15米的高竿,张起一个大宫灯,灯下悬起八卦九莲灯,共9层,每层8盏灯,俗称塔灯。每年元宵节办灯会,都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观灯赏月。灯会正式开始要首先举行隆重的开阵仪式,燃放鞭炮、礼花,燃香,申表祭天,以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南乐会奏起古乐步入灯阵,仪式结束。观众在鼓乐之后观灯转阵。观灯转阵俗称转灯,据民间传说,人们在灯场转一圈,可以驱灾祛病、健康长寿。转完全程约1个小时。整个灯场游人如织,天上明月,地下灯火,鼓乐笛声,欢歌笑语,一幅太平盛世景象。1991年2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加林观灯并题词“华夏之宝”。

(编辑:admin)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保定市竞秀区东风西路1号
电话:0312-3088159
E-mail:bddfz0312@163.com
传真:0312-3088159
邮编: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