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博野县—乡土文化

更新时间:2012-09-12 16:30:00点击次数:5589次

乡土文化

戏剧曲艺

在博野境内流传的戏剧主要有丝弦、拉拉调、评剧、河北梆子、歌剧等。曲艺主要有西河大鼓、拉洋篇、布袋戏、博野落子等。一般都是村民筹款,冬闲排练,逢年过节或庙会时演出。

丝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丝弦传入博野后,解村、解营、西杜村、大西章等很快组织起戏班,排演传统节目《调寇》、《杨二舍化缘》、《张九成私访》等。尤其解村、解营办的最好,除在本县演唱外,还到蠡县、安平、清苑等县演唱。到新中国成立后,白庄的丝弦剧团,在白更团长的带领下,曾在石家庄登台上演,受到热烈欢迎。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观看演出后题词“推陈出新,继承祖国优秀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西河大鼓:清光绪三年(1877),由龙堂村刘豪、东墟营姚老谨二人在清苑学艺后回县演唱,西河大鼓始传于本县。主要演唱者姚老谨、杨峰、马炳春、白建章、李卓珍等人。主要曲目有《杨家将》、《胡家将》、《薛刚反唐》、《隋唐演义》等。艺人姚庆合(姚老谨之孙)在1980年3月参加保定地区会演,获群艺馆奖镜一面,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北省分会吸收为会员。

博野落子:民国时期,北辛庄王老仙在本村花会演唱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曲调,名博野落子。表演时腰挎花鼓,左手拿锣,右手拿双锤,双锤可同时打锣鼓,亦可分别打锣鼓,边唱边舞,有时把小铜锣抛上半空,接回继续演唱。因歌调婉转,舞姿优美,很受群众欢迎。1954年河北广播电台曾播放王老仙的录音。博野落子有影响的曲目有《小看戏》、《绣八仙》、《画扇面》、《李芳巧得妻》、《一百单八忍》等,这些曲目现仍在传唱。

民间花会:博野花会历史悠久,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且内容丰富多彩,多在节日、庙会演出,充实了农村文化生活。现在活动的有唢呐吹歌、狮子舞、跑旱船、跑驴、架子鼓等。

唢呐吹歌:在全县较为普遍,逢年过节或送新兵时,常集中在一起比赛吹歌,同时农村红、白事也请吹奏班。里村、西许村等村的唢呐班技高一筹,既能吹歌,又能吹戏,不仅能用嘴吹而且还能用鼻子吹。

跑旱船、跑驴:跑旱船和跑驴都是演员通过化妆后使用船和驴的道具来进行划船和骑驴表演。跑旱船兴于清末,表演一般一船三人,一人坐五彩缤纷的花船扮船客,二人浓妆艳抹,扮持桨划船的水手。跑法有跑圆场、串“8”字、二龙出水等。主要舞蹈动作,有拨衫子、理袖、整髯、划船、拉纤、拔锚起舟等。同时贯穿简单的情节。如遇浪搁浅、经拼博扬帆前进等动作。跑驴一般为一驴二人,一人骑驴,一人牵驴,跑法也是跑圆场、串“8”字,主要舞蹈动作是模仿驴的前进和后退。尤以西许村、西街等村的跑驴和王庄的跑旱船形象逼真,惹人喜爱。

狮子舞:狮子舞是俩人披挂一个狮子行头,一人持头、一人做尾。大都是两个狮子一起表演,由一个人来逗,旁边锣鼓伴奏。主要动作有狮子滚绣球,跳桌子、板凳,滚圆球等。二人配合默契。迁庄村的狮子舞在县内最出名,逢年过节在村内和县城表演。

架子鼓:一般是鼓和钹相伴一起表演。大鼓直径约1米,由七八个人在一起来打。铜钹直径约30多厘米,每人一对,十几个人排成两行,或围成圈来敲。表演时,乔装打扮,鼓钹呼应,边打边舞,边敲边舞,场面十分壮观,王庄、大苑、西街的架子鼓在县内享有盛名。

扭秧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在欢庆节日或大型宣传时,扭起了冀中秧歌。扭法是双臂奓开,边走边摆,走三步,身体往后扭动一下,大都唱着歌边唱边扭。解放战争时期,陕北秧歌传入本县。表演时腰系花绸,双手提花绸扭动,并伴有锣鼓,欢快活泼。步伐可原地走十字步,也可行进中三步一跳,或几个人扭秧歌加歌曲表演,也可百十来人集体扭“8”字、五角星等。

(编辑:admin)
联系我们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地址:保定市竞秀区东风西路1号
电话:0312-3088159
E-mail:bddfz0312@163.com
传真:0312-3088159
邮编: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