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清苑区—文物遗存

更新时间:2012-09-14 15:47:00点击次数:11323次

文化遗址

清苑县旧为畿辅首县,故城保定曾。省(路)、府(道)、州、县同城为治,文物古迹甚多。如古莲花池、总督署、保定军校、淮军公所、大慈阁等。虽然由于市县分治,这些文物古迹均已归属保定市区,但现境内散存的文物遗迹仍不在少数。知名的有东臧村、大望亭仰韶文化遗址、乐乡故城、清凉城、壁阳城、阳城文化遗址、彭越墓、宋三陵、冉庄地道战遗址等。

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东臧村、大望亭仰韶文化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经当时保定地区文物专家考证,均系仰韶文化遗址,同属中原文化的后岗类型,是保定市境内现存早期的古文化遗址。1987年一起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清苑县城东偏北19.6公里处,西南距东臧村1000米,南距府河4000米。遗址长约280米,宽240米,高于周围1~1.9米,遗址文化层厚1~1.5米,地面散存遗物有大量陶片及磨光石器、骨器少量。陶器多手制磨光,以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红陶多施彩绘于口沿及壁部,纹饰主要有三角形、几何形、草叶纹、带纹、网纹等。

大望亭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清苑县城东偏北16.3公里处,东南距大望亭500米,南距府河1.5公里。遗址长250米,宽200米,地势平坦。遗址地面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灰土坑。从灰土坑中出土了磨光石斧、陶环、蚌壳、兽骨、鱼骨和彩陶片等,遗址文化层厚1~1.3米,埋有大量的陶片,以彩陶片为主,其次是泥质红陶、夹砂灰黑陶。纹饰主要有三角形、草叶纹、带纹、网纹等。陶片器形有壶、盆、瓮、钵等。

乐乡故城遗址:位于清苑县城东偏北18.6公里处,南与御城村相连。遗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300米,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1986年,农民在此取土,发现汉井7眼,采用陶井瓦和汉字砖砌成。遗址文化层1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高腿实足鼎和刻有龙虎纹的陶壶等。据《史书》记载,汉高帝十年(前197),封乐毅之孙乐叔为华城君居于乐乡。建东城,曾于此建乐乡县,后演变为御城。

清凉城遗址:位于清苑县城东南14公里处,西南和清凉城村相连。遗址长、宽各约400米。地面散存大量陶片,器形有壶、罐、盆、瓮等。汉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刘朝平为将梁侯,置将梁侯国,建将梁城,后又传汉将王梁驻军于此避暑,故称清凉城。

壁阳城遗址:位于清苑县城西偏南4.8公里处,西与东壁阳城村相连。城址长宽均约400米,北面部分城墙尚存,夯土层次分明。遗址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和瓷片,1959年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有铜箭头、筒瓦、鬲足、汉代单模铁齿轮、汉代五铢钱等。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壁阳城应建于汉代以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地为屯兵营垒,名壁阳城,后晋开运二年(945),晋将符彦卿败契丹于此。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遗址:位于清苑县城西南20公里处,地处九龙河北岸阳城村。遗址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800米。遗址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出土文物有石臼鼎、陶井瓦等。在附近发现小型汉墓多个,出土的随葬品有陶马、陶碗、盘、壶等。据传,唐尧在庆都称帝,其母在此养老,称“养老城”。春秋时期,因地处九龙河北岸向阳处,改称阳城。东汉时曾为阳城县治。解放初期,城墙尚存,船只可以从阳城河南门码头直通白洋淀和天津。

彭越墓:位于清苑县城西南21公里北王力村北1.5公里处。原有高2~3米的封土,占地数亩,墓前有南北向神道,神道两旁有石像生,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碑坊。20世纪60年代末平毁。据传,此为汉代梁王彭越墓地。据《汉书》载,彭越,字仲,昌邑(今山东钜野)人,秦末聚兵起义,初随项羽,后率兵归刘邦,成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刘邦称帝后,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处以醢刑,并灭三族。也有传说,吕后指使人告彭越谋反,彭越闻听后逃跑,逃至清苑,被追兵赶上杀害,遂葬于此地,后刘邦为其建墓。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祖陵遗址:2003年8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专家就史载宋祖陵在清苑问题,到东安村调研时发现村民取土挖出的石虎,随后河北大学教授金家广等专家到出土文物现场(俗称“御坟”)进行考察,又发现石象、石人等石像生。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及有关专家到现场对出土石像生进行考察论证,专家们认为,出土的石像生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石象的发现,证明这一区域是一处王陵埋葬区,也印证了宋祖陵在清苑的历史记载和宋朝历代皇帝关于祖籍和祖陵在保州(今清苑)的诏书,清苑县东安村曾是赵匡胤先祖们居住的故乡。针对这一重大发现和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县委县政府将宋祖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5月,省市文物部门组织考古专家对坐落于保定府河之畔,清苑、安新两县交界处的4座古墓进行了考证挖掘,这些古墓有的曾遭两次盗扰,损毁严重。从古墓中出土了白瓷碗、泥质黑陶碗、带盖陶罐、铜带扣、漆碗、开元通宝铜钱等。此外,通过对建筑基址的发掘,出土大量古代建筑材料,另外还有部分垂脊、脊兽和鸱尾块。由建筑基址向南,共发掘出土石像生9件,有文臣、石羊、石象、控马官、仗马、望柱等,加上以前出土的石像生,共有12件。据考察队负责人介绍,遗址出土的控马官、石象、石羊、望柱等石刻文物与河南巩义县宋永安陵同类文物接近,具有北宋早期的风格特征。出土的龙纹瓦当、绿琉璃脊饰等建筑构件,亦具有宋代特征。因此可以推断,该遗址是一处与北宋皇室有关系的墓地。但令人遗憾是由于墓葬未见墓志铭,目前仍难以确定墓主人。据考古专家介绍,历史上有关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籍说法不一。其中《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苑县志》和《保定府志》等文献中,均有赵匡胤祖籍在保州(今清苑县)的记载。据《大明一统志》卷二记载:“宋三陵,在府城保定东,宋僖祖曰钦陵,顺祖陵曰庆陵,翼祖曰安陵。”同治《清苑县志》载:“黄狗洼在御城西隅,乃一亩泉、古桥河为淀流入安州,俗传为宋太祖故里。此外,《保定府志》等志书中,也有赵匡胤祖籍在御城西北的记载。

东安村出土的一件石兽,由整块汉白玉石雕成。从基座底到石兽头部髙为1.4米,从头到尾约为1.7米,基座长1.6米,宽0.6米,高0.35米。在御城村东北野地里一片低洼之处,散落着残破的石像生残骸。其中与石兽同时出土的人形石柱损坏严重,但躯干上人工雕刻的圆形服饰花纹仍依稀可见。石像生雕刻手法粗犷圆润,有关专家认为是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之作。西侧不远,有一破损的巨大石座竖在黄土瓦砾中,周围散落着一些大石块,有些石块上留有雕琢过的痕迹。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些石像生可能是宋太祖赵匡胤祖陵之物。

宋神宗时,对东安宋祖陵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同时下诏在宋祖陵内修建了资果禅院。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神宗熙宁四年(1071)正月“保州奏:‘内殿崇班赵永图言,上皇坟园,比奉敕建资果禅院。乞拨田十顷,以赡僧徒。’从之”。熙宁八年(1075)二月“奉诏许以翼祖保州旧居地建资果院,守护祖坟,岁度僧一人,乞遇同天节于内东门进功德疏,别度一人”。资果禅院是用于守护祖坟,专供上皇坟园祭祀和安奉上皇神御的重要建制,是宋祖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果”者,培育善果之意,这大概是为了纪念先祖的肇造之功。资果禅院在经历了金、元两代战火之后,有幸得以保存下来。从元朝曾在资果禅院任主持的显公禅师、迁公禅师的碑记中可以看到,到了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禅院的香火还十分旺盛。《显公大禅师德行碑》记载:“癸丑(1253)之春,本路权府苑公贤哲,慕师之德,谓太山北斗之不及也,遂命居东安资果之古刹,诱进黔黎,息恶善积。”《迁公大禅师德公碑》记载:元至元“十二年(1275)东安□□虚席敬请住持,重修罗汉洞,创塑五百……十七年(1280)复住抱阳之定慧。”现在,这两座石碑存于满城县抱阳山碑廊。2008年10月,宋祖陵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斗墓:位于魏村东250米处,原有高岗,封土占地约6000多平方米,现已成为平地,仅存碑刻。刘斗,字耀薇。清苑白团村人,清顺治初年,因教习王世子有功,授兵部启心郎,顺治十八年(1661)授甘肃巡抚,康熙九年(1670)升任福建总督,抗倭有名,闽人刻碑颂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保定市区西南30公里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和地道。最后挖成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战斗工事多处,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歼敌数以百计,曾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及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1959年8月,修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牌匾;1961年3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26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江泽民总书记为基地题写了牌匾;1997年6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这里很早就是保定市、清苑县的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中心。从1950年以来,冉庄每年都要接待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参观者。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张爱萍、孙毅、刘秉彦、魏巍等革命前辈及党政领导人先后为冉庄地道战遗址和纪念馆题词。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等都曾在此拍摄。冉庄地道战展厅内展出大批珍贵的地道战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等用具,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土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地雷、手榴弹、子弹及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和支前使用过的纺车、织布机及抗日支前的运输工具、救护伤员的担架等。

地下兵工厂、保定市工作委员会、抗日武装委员会等多处旧址的复原陈列。展厅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

冉庄十字街:冉庄十字街是地道战的中心地带之一,是地道的交通枢纽,通往四面八方。地下设有指挥部、休息室等,十字街四壁墙根设暗枪眼若干。古槐北侧为地道战地面指挥中心。西南隅房顶为高房指挥中心,并有高房工事通夹壁墙至地道,地道口为墙根壁地道口。在1950年,冉庄民兵曾以实战的形式迎接来自36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团,外国青年代表参观团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地道口。下面的地道附近有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叫做“卡口”,因为比较矮小,在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将地道隔离。此外敌人进入地道,一个人在此把守,敌人过来就得爬,就很容易被消灭。

关帝庙:位于冉庄十字街西,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曾在此办公,是冉庄决策和指挥武装斗争、地道斗争的主要指挥所,又是为我主力部队组织和输送兵员的地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冉庄共有20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正规军。在关公神台一侧有一处极为隐蔽的地道口——地平面地道口。电影《地道战》中的假武工队来冉庄刺探地道斗争情报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地道口下面的地道通往战斗地道的四面八方。

地下兵工厂: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厂。梁连恒在抗日战争前是做鞭炮的,对炸药比较了解,由梁连恒负责,另有7名技术人员。开始,地下兵工厂设在梁连恒家的红薯窖内,但是在1943年被敌人发现,遭到破坏。后来设计建造成地道口通梁连恒家炕上,从屋内炕上的地道口进入地下兵工厂。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大量土武器。地下兵工厂分工比较细。锻轧组锻造打制大刀、长矛、撅枪及各种武器配件,炭窑制造火药原料,铸造组铸造地雷、手榴弹。民兵用土木旋床加工地雷、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用镗床加工撅枪、火枪筒等零部件。他们制造好了各种零件,再组装撅枪、火枪筒、地雷、手榴弹、翻火子弹。地下兵工厂里制造的一些土武器有拉火地雷,将地雷伪装在要道处,将拉线通入有枪眼的工事内,等敌人走近后拉响。趟火雷,将地雷埋在街道两侧,用铁线拉紧拉火,距地面约15~20厘米,敌人一过便趟响。瓶子雷,酒瓶内加炸药,装上拉火,一动即响。茶壶雷,利用水壶制成地雷,内装炸药和碎石铁片等,一动即响。踏火雷,地雷不装拉火线,而是用一个小药瓶,内装硫酸插入一个大铁钉埋好后,在钉上加上一块木板,扩大接触面,脚一踏上,钉子将药瓶弄碎,里面的硫酸引燃炸药引响地雷。

冉庄战绩:1945年4月,保定和白团炮楼的日伪军500余人扑向冉庄,妄图一举消灭该村的抗日游击队。冉庄民兵迅速进入地道,通过各种工事在地道内灵活转移,向闯进村的敌人隐蔽射击,敌人只听见四处枪声,却看不到一个人影,顿时晕头转向,仓皇逃窜。6月20日,日伪军再度进攻又被挫败。两天后,敌人两个团第三次进犯,冉庄民兵在区小队和各村民兵的支援下,利用地道与敌斗争,击毙敌团长以下33人,民兵仅轻伤1人。抗战期间,冉庄民兵先后与日伪军作战157次,其中地道战17次,配合地方武装出村作战85次,杀伤日伪军2100余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石碑刻:清苑县自建县以来,历代重大活动,基本都有碑石记载。由于历代久远、自然侵蚀、战争和人为的破坏,绝大多数都以淹没,保存至今已是凤毛麟角。近年来,清苑县对碑石遗物进行调查、登记和保管收藏。通过调查发现,古碑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建立和重修寺、庙、观、祠、塔、修桥、修路、修井、修河、修建学校碑记,主要记述创建年代、地理位置、重建、重修过程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施工和生产活动,先后发现几通珍贵石碑:一是2006年北大冉村出土咸丰二年(1852)重修“铜帮铁底”金线河石碑,青花岗岩质,40厘米见方,铭文18行,每行18字,共340字;二是清苑县档案局在清苑县东闾乡南蛮营村发现一民间收藏的清代光绪年间赐翰林院检讨衔翰元张府君墓碑,碑高200厘米;三是发现李药师上西岳文碑。刻石横长100厘米,高33厘米,厚20厘米,汉白玉石质,碑面字幅长86厘米,宽23厘米;其文字36行(正文33行),共325字(正文310)字;四是在白团村发现的隋开皇刘众的墓志刻石。这些发现为研究清苑历史提供了依据。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