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人物志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现代当代人物·卫生体育界

更新时间:2020-01-01 10:52:30点击次数:231455次

马祥云(1830~1920)字龙图。高阳北归还村人。清同治七年(1868)其父有病,马祥云日侍于侧,遂研习医术,成效日著。是后,求诊者络绎不绝。就医者或家贫、或病剧,难以往返,即留养于家,饮食药饵均给之,至病愈才去,不取分文。一生宽厚待人,施不图报,只以医术闻名四乡。尤以外科手术最为精湛,特别对医治头背疽症,堪称一绝。当时,患此症能存活者仅十之二三。但马祥云在世80余年,救活许多邻里百姓,深受爱戴。

1920年病卒,百姓闻讯后,东至任丘、肃宁,南至蠡县,方圆百里的人,无不哀痛,赶来为其送葬者达数千人。全县百姓为纪念其一生“履正致和,勤施无私”,为他更名马庄惠。其长孙马鸿烈,毕业于北洋陆军炮兵学堂,历任北洋军第三镇管带、第十师师长、浙江省警备司令;仲孙马英烈,开明绅士,曾任高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李德冲(1839~1935)字济川。易县城内人。9岁拜武举龚锦芳为师,龚氏教徒甚严,他刻苦学习,3个月后即练出腿功,后又苦练轻功及各式器械,经8年磨练,练就一身超群六合门武功。

18岁出师时,龚赠其豹花马一匹。当年随布商去蔚州游历,一日路过东街德成当铺,见一当铺伙计嘻皮笑脸拉住一年轻女子,正在调戏,女子哭泣呼救,原来是这位女子的婆母刚死,其夫又远去他乡,她准备当银镯料理丧事。李德冲见状义愤填膺,一拳砸烂当铺招牌,一脚踹倒高大柜台。临走说,如告官府,我在东街客栈等候。掌柜果然告到州衙,幸师爷张镜秋秉公问案,责令当铺置办酒席当众陪情,并以50两银子归那女子办理丧事。宴席间,众人请他露艺,他两手抓住桌腿,举起一桌酒菜,飘然跃上房顶,正当众人惊看之际,转眼又轻轻落地,桌上酒不外溢,菜不出盘,众人无不称赞。

不久,蔚州韩氏镖局在飞狐峪失镖四驮,镖局慕名相求,他只身前往,将镖原封追回。镖局拟请李为镖头,李尊师训婉言谢绝,最后将豹花马送镖局作走镖骑头,江湖豪客见此马都远避不扰。191466日于蔚州游城墙时,曾在西北城墙表演壁虎爬墙。他从城上一步跃下,忽一转身,稳贴城壁,又缓缓向上移动,直移到半城墙,围观者赞不绝口。他先后在陕西、天津、广平府(治今河北永年)授徒多人,曾收爱国将领冯占海为徒。期间,曾有日本人企图以高薪聘为授艺,他说,中华国粹,授之倭寇,再蹂躏中国人,为虎作伥,吾誓不为也。193538日因脑溢血逝于天津。


孙禄堂(1863~1933)名福全,字禄堂,晚年号涵斋。望都东任疃村人。幼时家境贫寒,9岁丧父,13岁习少林拳,17岁时到保定笔店学徒,业余时间习武练书法,曾拜著名镖师李奎元习形意拳。后被推荐到河北形意拳大师郭云处深造,7年功夫成。又师从通州程廷华习八卦拳,苦练三年,深得形意、八卦两大流派精髓,因灵活敏捷,被誉为“赛活猴”。

后在南下游历期间,先后遇峨眉知真大师、武当静虚道长,学得气功和武当功夫。孙禄堂行侠仗义,以武会友,此时与人对阵,已无敌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受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所聘,任总督府武术教官,翌年力挫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扬我中华武术之威名,名振东北。后在京津两地开馆授徒。1914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到郝式太极拳创始人郝维真,尽得郝之真传。经潜心研究,将刚柔相济的形意拳、灵活多变的八卦拳、同以柔克刚的太极拳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独具一格的孙氏太极拳,自成一家。1919年孙禄堂被大总统徐世昌召进京,授予少校六等文虎章,任总统府承宣官兼武术教官。1921年应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之邀到南京,被授予武当门门长。孙禄堂武德高尚,服人以德,桃李遍天下。

孙禄堂晚年退隐故乡,一面授徒,一面著书立说,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5部武学著作,并被译成日、英等文字刊行海外,是我国近代武术史上拥有著作传世的第一人。孙禄堂亦精通书法,其字龙飞凤舞,潇洒淋漓,被称为书剑合璧的一代宗师。


赵羡朴(1870~1957)又名赵崇信。蠡县赵家庄(今赵河庄)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考入县学为生员(秀才)。后经县学保送去北京某学堂深造,在准备科举考试时,恰遇战乱,遂同朋友到山东省邱县教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邱县知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审理一刑事案件时,因秉公执法,拒绝上司舞弊,被借故革职回乡。从此他潜心钻研中医理论,义务为人治病,成为远近有名的中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利用行医之便,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行医以“有请必应、有请必到”著称,且只诊脉、开方,不卖药收费,更拒收礼,待人不分穷富,多次为穷苦病人出钱买药。他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乡亲,不少人送了感恩匾,本村赵文志父子还编写歌曲赞颂他:“赵庄中医赵羡朴,看病开方尽义务,穷人、富户一样待,对人和气热呼呼,医术何等高!药到即病除,老幼赞颂名千古!

1938年,八路军一二〇师驻防赵家庄。赵羡朴坚决拥护共产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主张,积极献粮5000斤,枪两支,子弹数百发,银元200块,并鼓励其他富裕大户献钱、粮和枪弹,支持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军。1939年,赵羡朴根据县妇救会的要求,在自己家里做了解放妇女生产力的典型示范。规定:一、全家妇女一律不缠足,已经缠足的要放足;二、不准打骂妇女,反对男尊女卑;三、女孩子一律上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四、不准限制妇女参加抗日活动;五、妇女婚姻自由,不准家长包办。赵家庄的妇女工作空前活跃,成为全县先进典型,受到县妇救会表彰。19408月,赵羡朴被推举为县议会副议长,直接参与抗日斗争。

19427月,伪保定道尹到赵家庄中心炮楼,日军小队长山根、新民会长张荣先、伪军班长董文彬几次邀请赵羡朴出面欢迎道尹,被他拒绝;道尹到他家“拜访”,提名要他充任县长,被他拒绝;山根用金钱引诱、威胁恫吓等手段让其到县城为日军当医生,他以耳聋、患病为由拒绝。而他通过在民间行医,做了大量有益抗日战争的工作。为此,蠡县抗日民主政府派杨杰三等人慰问赵羡朴,高度赞扬他的民族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赵羡朴被选为蠡县第一、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蠡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10月病逝。

李彩亭(1872~1930)字呈章。定兴张祖庄村人。出身武术世家。祖父李铁珊,为镖师,人称“花刀李”。父李梁栋,在河北颇有影响。他自幼随父习武,擅长地蹚拳、地蹚刀、朱砂刀、朱砂剑、翼德枪。30岁时与弟李文亭、李耀亭到郑州拜形意拳名师李存义为师,在祖传外家拳的基础上,又学内家拳,博采众家之长,技艺更加扎实全面。清光绪年间,曾受聘到某王爷府任武术教师,后远走江湖从事保镖业,足迹遍大江南北。民国年间,在定兴故里从事武术教学活动。不仅武功出众,还精通医理,能医数种疾病。


张长发(1875~1964)字祥斋。新城(今高碑店)巨水营村人。人称“铁罗汉”。原姓田,因家贫,3岁时其父将他送巨水营张瑞为嗣,改姓张。14岁到北京花市大街刻字店学刻字。刻字店离火神庙国术馆很近,他每天早起去国术馆偷看练武,后被国术馆八卦名师程廷华发现,收为门徒。他利用早、晚秘密练武。3年学徒期满,八卦拳也练好了,由程介绍去王府护院。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他愤然离京,回家务农。22岁又拜本县杨甲贞为师,专修武德,陶冶心性。继由杨介绍,到辛立庄教场子。由于武名日显,在师友帮助下,于本县开设“祥胜镖局”。几经与江湖好汉较量,名声远扬。北至琉璃河,东至天津,只要插上“张”字镖旗就无人阻挡。后又向黄玉珂学练轻功,艺成之后,身带百斤重物,上一般平房,如走平地。1920年到保定师范学校任国术教师,拜形意拳家刘奇兰三子刘文华为师,又得郭云深、李存义等指教,遂成形意拳家。先后任省国术比赛裁判、阎锡山部国术教官、清华大学国术导师、张作霖帅府国术教师、东北国术馆馆长。张作霖遇害后辞职回乡。

日本侵华时期在家隐居,捐助乡里。解放战争时期曾掩护革命干部。全国解放后,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张长发一生授徒很多,其入室弟子就有十几人。


李文亭(1876~1945)字星阶。定兴张祖庄村人。镖师李梁栋次子。自幼天资聪慧,刻苦好学,深受父亲喜爱。十二三岁便随父走镖,闯南走北,后在东北奉天(今辽宁沈阳)开设常胜镖局。文亭的形意内功尤以“五花炮”、“劈拳”、“扑掌”见长,他善用“虎扑子”击人前胸,出掌神速,力量凶猛,堪称一绝。袁世凯称帝后,文亭在北京结识蔡锷将军,毅然结束保镖生涯,随蔡回云南起兵讨袁,官至营长。

1917年李文亭解甲回到天津,辅佐师父李存义兴办天津中华武士会,致力于传授形意门拳术。1918年李存义回深州故里,天津中华武士会由李文亭执掌。1928年第一届全国国术比赛,被聘为裁判委员会委员。比赛结束,浙江省主席张静江赠龙泉剑一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文亭离开天津回到故里,先后在当地组织联庄会、自卫队,后投奔江东升领导的华北民众抗日自卫军,从事抗日活动。后回家隐居,重操旧业,先后奔走于北平(今北京)、保定等地教徒传艺,被后人誉为形意拳门一代宗师。


陈子正(1878~1933)又名陈纪平。雄县李林庄人。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擒拿法之精华。擅鹰爪拳,被誉为“鹰爪王”。1918年到上海表演鹰爪罗汉拳,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任上海精武体育会副会长。传授鹰爪拳,还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学授艺。1921年去香港精武会传艺,香港大学赠其“教懦夫立”水晶石匾。翌年赴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到新加坡不久,就在擂台上用半个回合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短剑一把,上刻“中国拳王”。1923年湖北武昌精武分会成立,赴该会任教。著有《鹰爪翻子拳》、《鹰爪拳艺书》、《鹰爪连拳五十路》、《鹰爪翻子拳摘要》等书。


罗成立(1879~1952)号熙绩。博野大齐村人。幼年体弱多病,15岁随父(罗老繁,清末武举)学习武术,身体逐渐强壮,遂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罗成立跟从山东来博野县陶墟定居的和尚“秃头华”学习六合大枪,每天五更,从大齐到陶墟12华里一步一枪,刺到陶墟天刚发亮,常年不辍。他使六合大枪出神入化,挥舞自如,在武术界有“大枪罗成立”之称。罗成立博采众长,剑、单刀、护手钩等器械一一精通。各种长拳、鸳鸯腿、内家的形意、八卦、太极样样演练研究。壮年后,发明了独具一格的北方绵拳。1904年至1930年,在长春、延吉、旅顺、大连等地授徒,教授大枪和北方绵拳。1933年受聘为南京国术馆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罗成立提出武术发展方向为“健身为主、武舞结合”,受到武术界的认同。武术家温敬铭、张文广都是其门徒。


袁鹤侪(1879~1958)名琴舫,字其铭。雄县龙湾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清太医院,任太医院御医、京都内城官医院内科医生。抗日战争时期隐居寓所,不予日本人就诊。1942年应医师施今墨之邀,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协和、北京两医院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理事。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致力于中医学研究,参与疑难杂症的会诊,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后编著了《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瘟病概要》、《中医诊疗原则》、《医术经谈》、《袁氏医案》等。


高振东(1879~1960)雄县高辛庄村人。少年时身体强壮,臂力过人,酷爱习武。晨起拾粪常以重10斤的砖石放粪叉上,手执叉柄端行数里不停。有时头顶200斤重的磨盘。后拜程子和、马玉堂为师,习练内家派形意拳法。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加入义和团,投入反帝斗争,因被敌人冲散,与同乡王德山到东北各地授艺教拳。1926年在上海教习武术。19286月赴南京,任中央国术馆一等教习。同年参加南京国术大考,获冠军,受银盾二尊,后又任国术馆代理武当掌门。1939年因家乡遭灾、父母病重回乡。


李耀亭(1883~1956)字子阳。定兴张祖庄村人。李梁栋第三子。早年随父习武,后在郑州拜李存义为师,精于形意拳,善三合剑、龙形剑、杂式锤、锁口枪,各种兵械无不通晓。身高7尺有余,体魄健壮。自1913年任北洋大学武术教员,历时30余年,弟子遍及海内外,当时的国民党显要陈立夫、陈果夫、曾养甫等都曾亲临其门。

1918年秋,北京开万国赛武会,其师李存义率弟子数人入京,拟与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角逐。未交手前邀他表演剑术,他舞三合剑,身势低、走剑缓、气贯穿,步兵统领李阶平看后说:“子阳的剑术太神妙了,这样高大的身躯,舞起剑来,身势低而灵活,少见、少见!”1928年在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国术比赛时,与其兄李文亭一起受聘担任裁判委员会委员。比赛结束,浙江省主席张静江赠其龙泉剑一口。

李玉琳(1888~1965)字润如。安新圈头村人。3岁丧父,随祖父李升堂度日。7岁学文习武。拜郝恩光为师,学形意、八卦、少林诸艺。习武严谨,性格开朗,待人和善。尊师如父的高尚品德,为武林界广为流传。经李存义引荐投师孙禄堂攻习太极拳术。1924年任教于天津中华武术会,后任教于上海中华武术会,兼任尚德国术会会长。深研杨氏太极拳技术理论并教授推广。与太极名家杨澄甫相友善。1930年任国术馆教务长。

1936年于哈尔滨设立太极拳研究社,任社长。长春、吉林、沈阳均有分社,习拳者数千人之多。在东北、华北培养了大批武术优秀裁判员和运动员。当时有“南陈北李”(南方陈微明,北方李玉琳)之称。


李树卿(1889~1955)易县西北奇村人。李氏家族为当地望族,上溯五代曾出过举人、贡生、秀才20多名。李树卿自幼勤勉好学。19岁开始潜心研学医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辩证施治理论。先后在易县城内的树德堂、万宁堂、广庆恒等药店主方,行医30年。李树卿临症细心大胆,不泥古方,无视俗流,长于达变,不迷信权威,好别出心裁;不喜用稀贵之药,善用土方、小方。结合临床实践,编著了《医方随笔录》6卷,记录了600余付土方、验方的临床效果。新中国成立后,李树卿同当地名医创办了一所民办中医学校,传道授医,是中医“易水学派”传承人之一。三子李炳辰继承家学,行医故里。五子李炽辰随冯玉祥任医官。


朱国福(1891~1968)字炳松。新城(今高碑店)北仁和庄村人。早年师从张长发,后受到孙禄堂等的指点,于形意、太极、八卦均有造诣。

19238月,俄国大力士裴益哈伯尔来到中国,参加英、德两国在上海法租界联合主办的国际拳击比赛。裴益哈伯尔身高体壮,武艺高超,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正值朱国福因事到上海,闻此消息,便于812日到擂台比武。只用4个回合,便将裴益哈伯尔击倒在地。第二天,上海《申报》、《新明报》等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这一新闻。这次比赛后,日本出重金聘请他去任教,被其拒绝。192810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一届国术国考比赛中获第一名。

20世纪30年代,朱国福与其弟国禄、国祯、国祥均以精湛武艺蜚声武坛,人称“朱氏四杰”。冯玉祥赠中山服、龙泉剑,并题词“爱人如己”,作为奖励,还请朱国福为部队训练大刀队。朱国福致力于武术发掘和教育工作,创办武学会、凤凰武术学校。南京武术馆成立后,应聘任教务处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南京转到上海,后去湖南,再至重庆,任重庆国术馆副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朱国福长期在重庆大学任教,兼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重庆武术协会主席,多次担任全国武术比赛裁判。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上,倡导带护具进行散打和兵器对抗赛,深得武术界赞同。整理编辑了《刺枪》、《满江红》、《短兵散打训练》、《五花枪对练》、《武当昆吾对剑》、《体育按摩》等资料,著有《形意洗髓保健气功》、《形意拳源流》、《国术归宗》、《国术与健康之关系》等。“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6月去世。


张崇一(1893~1988)定县(今定州)东内堡村人。自幼潜心攻读医书,又拜名医施今墨为师。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助理员、县卫生科员、专区卫生所长、地区卫生协会主任等职。1951年在《河北卫生》上发表《针灸管见》一文。1956年所著的《针灸易学新法》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2年又与其女张平合著《灵枢经类粹今识参西》,用现代医学理论,对中医经典作了阐述。其事迹曾在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上介绍,并获“敢想敢干,独树一帜”的镜匾奖励。


董守义(1895~1978)蠡县郑村人。1907年,考入保定同仁学堂。1912年至1916年在通州协和书院读书期间,为该校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队员,篮球队队长。19168月经天津青年会体育主任蔡乐尔(美国人)介绍,任天津青年会体育部练习干事。19175月参加东京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同年11月由天津青年会保送到上海青年会体育学校学习,后由麦克乐(美国人)介绍到上海东亚体专和爱国女校体育科任教。1919年任天津青年会体育干事,应校长张伯苓聘请,任南开学校体育教师兼篮球队教练。1923年任天津篮球队教练,代表中国参加日本大阪第六届远东运动会篮球赛。

1923年至1925年在美国麻省春田大学深造,回国后任天津南开学校体育教师和“南开五虎”篮球队教练。1927年被选为天津体育协进会理事、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中国篮球队教练。1930年任北平(今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兼民国大学体育主任,第九、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中国篮球队教练。1935年任全国体协理事、国民政府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委员。1936年任中国篮球队教练,参加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和国际篮球会议,被选为国际篮球裁判会会员。曾到苏联、波兰、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考察体育。1938年后,在西北联大体育系任教,并兼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副总干事、代总干事、总干事及国民政府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委员、专任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47年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同年6月到瑞典参加第四十届国际奥委会。1948年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任中国代表团总干事。同年,任浙江体专教授兼浙江大学篮球队教练。

1950年调兰州西北师院体育系任教。1951年调国家体委,任中国出席赫尔辛基第十五届奥运会代表团总教练,参加第四十七届国际奥委会会议。1954年起当选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届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选为全国体总副主席,赴巴黎参加国际奥委会会议。1956年被选为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到意大利参加第五十一届国际奥委会会议。19579月到保加利亚索非亚参加第五十三届国际奥委会会议。1959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筹备委员。1961年任国家体委运动司副司长、全国武术协会主席。1965年被选为第二届全运会筹备委员。1978613日逝世。

著有《国际奥林匹克》、《最新篮球术》、《田径赛术》、《足球术》、《欧洲考察日记》等。


吴彩臣(1896~1964)涿县(今涿州)城内人。10岁从名医祖父吴学深攻学医理,又拜针灸医师徐仰山为师,苦学6年,得其真传。不到20岁,已形成以内诊为主、针灸为辅的医疗特色。城乡求医者盈门。1929年赴北平(今北京)挂牌行医。1931年与施今墨等在北平创建华北国医学院,任针灸系教授。执教5年,编讲义多篇,对中医理论研究有所建树。

在教学中坚持医理为导、实际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医内科、针灸科人才。其针灸特点为取穴少,不留针。擅长“担”、“截”法,常用马丹阳天星12穴,强调针下得气,能左右针感的走向,应手奏效。对怕针者飞针疗法,谈笑间针已入穴,似知未知之际业已得气,获“飞针吴”美称。后半生又对张三丰气功疗法进行系统研究,以增加人体对疾病及外部风寒侵袭的抵抗力。并创炭功疗法,练功时,室内生炭,提高温度,引导患者在其中发功得气,至病人汗出如雨之际,病毒随汗而出,颇有疗效。

新中国成立后,国医学院组建为中医学院,他竭诚提供咨询,深受卫生主管部门好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举办义诊支援抗美援朝,并为烈军属免费诊治。

郑毓琳(1896~1967)字玉林,号怀璧。安国北娄村人。郑毓琳生于中医世家。清宣统二年(1910),继承家学,从父辈学医。1912年拜医师曹顺德为师。1916年又从霍洛顺(博野县南白沙村人)专习针灸。学成后先后在安国、博野、安平、保定、北京等地行医。郑毓琳治愈前清翰林学士蒋式芬之女痼疾,蒋以唐寅“竹林七贤图”真迹相赠,并赋诗“慈善高师法巨天,神术秘诀中指点,精微奥妙常来转,针灸取病似仙丹”书赠。郑毓琳为人治病,从不论贫富,不争报酬,颇受世人称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热情支持抗战,先后为吕正操部捐银元1000元,战马10匹。

1949年,郑毓琳赴北京,在长子郑魁山开办的诊所从医,同时加入北京中药学会和中华医学会。19543月被华北卫生局、华北中医试验所评为三级针灸专家,受聘于政务院医务室工作。因其医术精湛,常为中央首长针灸治病,政务院秘书长齐燕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著名画家何香凝曾分别赠送他“技术独特,妙手回春”、“梅花傲雪”书、画。曾治愈印度共产党总书记姜博文(译音)的类风湿关节炎,颇受外国友人赞誉。他熟读各家针灸专著,遵古而不泥古,在长期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中创出“针刺热凉补泻”、“导痰法”等针灸术和“二龙戏珠”、“喜鹊登梅”、“老驴拉磨”、“金钩钓鱼”、“金鸡啄米”、“白蛇吐信”、“怪蟒翻身”、“鼠爪刺”等针刺八法,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1954年,郑毓琳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第三研究室主任。他用烧山火、透天凉独特手法治疗半身不遂、痹症、胃病、眼病,取得良好效果。郑毓琳对技术从不保守,门人颇多,有不少弟子成为国内著名教授、专家。先后出版和发表《郑毓琳医案》、《临症经验》等论文、专著10余篇(部)。其中《针刺治疗视网膜出血的初步观察》一文获1958年卫生部科研成果奖。


刘宝华(1897~1949)完县(今顺平)唐行店村人。早年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因对医学有兴趣,又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医学院前身)。除刻苦学习医学专业课以外,兼学德、日、英等外语,1924年赴德国留学,曾先后从师于东欧许多眼科专家,达到很高的医术水平和造诣。1928年学成回国,在北平(今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1929年秋,自建启明医院,由于医术和设备堪称一流,成为当时一所有名的医院。曾使许多患严重眼病的人免于失明,并使众多多年失明的病人恢复了视力,受到患者赞扬。后接受北京大学医学院聘请,任该院眼科主任、教授,在教学上力图改进,设备上精心筹划制备,培养了许多人才,不少成为知名眼科专家,如曾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的张文琪、天津铁路医院院长陈清善等。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后,他辞去一切外聘,在启明医院从事医学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平津区铁路管理局铁路总医院院长。


郑怀贤(1897~1981)安新北辛村人。11岁开始习武,师事百家,擅长形意、八卦、太极拳术。同时学医治跌打损伤、接骨术。1928年任两江女子师范和交通大学体育教师。在上海精武馆举行的武术比赛中,多次夺魁。十八般兵器兼能,尤擅长飞叉,沪上武林界中人常称他为“飞叉阿贤”。1936年赴德国出席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体育馆参加明星表演赛。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连连受挫,独有国术表演队为国扬威。郑怀贤手持钢叉,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进入练功状态。霎时间,他挥舞钢叉,只见吞吐开合,闪展腾挪,动作凌厉如闪电,钢叉呼呼生风,上下左右犹如蛟龙盘身。他表演的飞叉绝技,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德国国家摄影团把中国国术队表演的飞叉镜头拍摄整理成纪录片。其表演震动了当时世界体坛。抗日战争时期,定居四川,从事武术和伤骨医疗活动。

1950年受聘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武术教师,并任运动员骨科医生。1953年作为西南代表队武术总教练率队参加全国运动会。1958年专门研究骨伤科,继承传统医学和民间医疗经验,整理出具有特色的正骨和按摩技术。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应国家体委之聘,任中国排球队保健医生,赴苏联莫斯科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务委员、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共成都体育学院委员会委员、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教授、附属体育医院院长。19811031日逝世。著有《正骨学》、《按摩术》、《伤科诊疗》等。


张明远(1898~1964)易县南城司村人。自幼投师学医,学成后开药铺当医生。1941年在龙华县创办了医疗合作社,并担任了中西医药研究会主任。当时由于农村缺医少药,造成严重病灾,仅长岭一带5个村流行病患者就有2500多人,占总人口的50%。为了解除病患,他吸收股金作资金,办起了医疗合作社,并将乡间中西医和有医疗基础的人发展为医药研究会会员。研究会会员分片下乡治病,哪里病情严重,他就带人到哪里去,遇到疑难大病,与大家会诊,共同切磋。张明远看病,不论病人穷富,一视同仁,遇到危重病人,不论白天、黑夜,不论路途远近,不论风天雨天,哪里捎信来请,就立即去医治。看病不吃请,不收礼,不敷衍了事。他和医药研究会的医生们不分昼夜地为群众治病,两周内治愈了1000多病人,很快控制了流行疾病的蔓延和发展。

194411月,张明远被边区人民誉为模范医务工作者,并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之后,他将医疗合作社扩大到全专区,在易县各区都建立了医疗分所。充分利用易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动群众上山采药。医疗所将药材收集晒干,加工泡制,他们卖药只赚一分利。荣军、抗属、贫困户和县、区干部吃药按原价。并经常深入各区调查药价,严禁卖假药骗人。因此,方圆百里远的村庄都到他的医疗所抓药。他每年都召开股东会,年终按股分红,一些商人和有资产的人都愿意到他的医疗合作社入股。1944年,张明远的医疗合作社盈利193800元(边币)。1945年除分红利外,拿出4000元救济冀中灾区,拿出36440元免费为群众接种疫苗,优惠抗属药费3067元,支援医药研究会46800元。在易县解放区,张明远带领医疗合作社的医生们先后治好病人29280人次,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1947年,张明远被晋察冀边区政府任命为民政处副处长。1950年易县成立卫生院,张明远是第一任院长。1953年调保定,1964年在保定逝世。


臧玉诠(1901~1964)字伯潭。完县(今顺平)东阳各庄村人。曾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曾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在清华大学心理系任教。1929年考上河北省公费留美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神经解剖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先后发表9篇论文。回国后,历任北平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科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教授,并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他精通英文,亦能阅读德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后又自学俄文、日文、世界语。曾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用西班牙语向世界广播新中国医学研究成就。毕生致力于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和翻译,是我国神经解剖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领导制作了脊椎动物各纲目动物脑的连续切片和大量成人及胎儿的连续脑切片,从发生发展的观点,以比较神经学为基础建立中国的神经解剖学,对脊髓和小脑的研究成绩卓著。发表《身体分节、牵涉痛觉和针灸穴位》、《针灸止痛神经理论》等60余篇论文,翻译著作《人类神经解剖学》、《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神经系统演化历程》等10余部,著书10多部,1964427日在北京逝世。

张岩(1901~1976)字冲霄。安国西伏落村人。1918年考入保定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22年毕业到北京德国医院任医员,1926年在北京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任解剖学讲师,1929年在北京陆军军医学校任解剖学讲师。1931年任保定河北省立医学院解剖学教授,开始编著《人体系统解剖学》一书(印刷四版),详细描述了人体结构,书中引用其对中国人头骨测量、脏器度量等科研资料,成为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学的重要教材和参考书之一。1934年张岩赴德国入柏林大学解剖学院为研究员,专门研究人体解剖标本模型的制造和人类胎盘的构造,专长制作各种人体解剖标本和模型,1936年回国任保定河北省立医学院解剖学教授,翌年任贵州安顺军医学校解剖学技正教官。1947年任国立沈阳医学院解剖学教授兼教务长,翌年任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医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岩任河北医学院解剖学教授、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担任九三学社保定分社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石家庄分社副主任委员,并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历任河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岩熟悉国际通用拉丁文解剖学名词,1955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发表《解剖学名词的分析和知识》、《评巴黎解剖学名词》等论文,受到国际解剖学名词委员会重视,该会聘张岩为会员。1963年主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科书《人体解剖学》,参与张鋆主编的全国通用大学教材《人体解剖学》一书中“脉管学”的编写工作,研制了“内耳铸型”使用的一种新合金,撰文发表在1963年《河北医学院学报》上。在河北医学院工作期间,制作了用于教学的比较胚胎学模型和人体各系统脏器发生的模型,并指导中青年教师制作了“鸡胚装片”、“鸡胚连续切片染色”、“内耳铸型”、“内耳雕制标本”、“大脑显微切片”、“人脑厚片染色”等标本和模型。20世纪70年代初,张岩指导青年教师编著并总审出版了《人体解剖学》(上、下册)。197611月在石家庄近世。


赵锡武(1902~1980)原名钟禄。安国人。1920年赴北京学习中医。1927年正式开业行医。19318月,应聘任北平(今北京)市国医公会调查股干事。1943年至1949年,任北平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461月,兼任该院院务会常务委员。1951年入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结业后在该校门诊部当医生,后任门诊部主任。1954年任中医研究院筹备处门诊部主任。同年12月,任中医研究院内科主任,后兼任该院附属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195511月,任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后任副主任。1956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5月,任中医研究院教授兼副院长,并一直兼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19794月,任《医学百科全书》“祖国医学”编委、古典医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赵锡武医疗经验》、《赵锡武医案》、《赵锡武医话》等。


金岩(1902~1986)字晓峰。安国北七公村人。自幼随本村少林会习武。后随父赴日本求学,回国后考入保定高等师范附属中学,曾以1.79米成绩获省男子跳高冠军。1925年,身高1.80米、体格健壮的金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同年参加篮球校队为主力队员,与一起入学的四位同学被称为“师大五虎”。是年冬季高校联赛,其队获冠军。1927年,金岩代表中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取得较好成绩,在田径界崭露头角。1928年冬又和队员一起获北平(今北京)大学组篮球冠军。是年在第十三届华北运动会上,金岩打破十项全能全国纪录,翌年在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获标枪冠军,打破4×100米接力全国记录,百米短跑成绩达10.9秒。被誉为田径界“金大王”。

金岩毕业后,分别在福建集美中学、河北北京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法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53年担任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体育系教授,使该校田径水平在北京高校中名列前茅。金岩为国家培养出荣高棠(曾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张连魁(曾任国家第一工业部部长)、薛济英(清华大学体育部教授)等大批优秀人才。

金岩为国家体委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田径裁判,多次担任全国、各部委、各省市运动会以及北京市春节环城越野赛、国际马拉松赛、各高等院校校际比赛等各级别有关田径赛事的裁判工作,历任发令员、单项裁判员、裁判长、副总裁判长、总裁判长,并多次协助国际著名裁判马约翰、夏翔在重大田径运动会上作裁判工作。退休后,仍关注体育事业发展,并参加中国书法协会。1986323日逝世。


刘华圃(1903~1968)又名刘春永。安国西王奇村人。15岁在药店学徒,17岁入天津隆顺榕药庄。他潜心钻研业务,虚心学习中药鉴别加工技术,几年后擢升为总经理。1939年被推举为天津市国药同业公会会长,多次冒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日志士。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加紧对天津商界掠夺,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刘华圃等人组织领导国药业进行抗税斗争,被日军宪兵司令部传讯扣押。解放战争期间,刘华圃利用自己的身份,多次掩护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协助向解放区转运药品。

1949年天津解放后,刘华圃任第一届天津市政协委员、市财经委员会委员、市投资公司董事、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1951年初,参加中央人民政府西南区土改工作团,到四川省大足县进行土改工作。同年7月,返津筹办华北城乡物资交流会。会间,刘华圃针对广大乡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提出“发展国药,研究提炼,改革剂型,进一步发展中成药”和“成药下乡”的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支持。翌年,刘华圃创建全国首家国药提炼厂——隆顺榕国药提炼厂,两年时间发掘研制出10个新剂型,300多个品种。社会主义改造时,隆顺榕药庄为天津市第一家实现公私合营的企业。

1956年后,刘华圃当选天津市和河北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第二、三届政协委员。1957年将自己20多间私宅全部交给国家。1959年又将多年收藏的古董、名人字画、珍贵皮毛大衣、楠木家具等物品献出,支援国家偿还外债。他还组织天津市中药界老人编写《中药发展史》、《抗牙税斗争》、《天津生药协会》等历史资料,总结整理中药材采集、鉴别,中药制作和临床应用经验等资料计700余万字。1966年邢台地震后,刘华圃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捐赠灾区。19681211日在天津逝世。


陈学穆(1905~1980)字育才。定县(今定州)城内新立街人。河北省正定县第九中学毕业后,曾当小学教员。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钻研眼科医术,成绩优异。毕业后,任北平(今北京)启明眼科医院医师,仍好学不辍。1933年后,历任河南省立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西北医学院教授。曾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到育人教养院医治眼疾,使大批盲人重见光明。

1943年后,历任西安军医学校眼科教授、上海国防医学院教授。上海解放前夕,他拒绝随国民党去台湾,坚决留在大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医学院眼科教授、第一军医大学眼科教研室副主任、福州军区总医院眼科主任等职。1961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不顾年老有病,自愿参加福建山区医疗队,不慎从高山跌落致残,从此离职休养。1980228日病逝。

陈学穆长期从事眼科医术的研究和实践,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擅治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著有《眼科学讲义》,与胡用霖合译《Giffod氏眼科学》及临床实验的学术论文多篇。

温敬铭(1905~1985)字勉之。蠡县城内西北街人。6岁开始跟邻居学习武术,读小学期间,拜博野县罗成立为师。1929年考入北平(今北京)宪兵司令部任武术教官。1930年调任山西太原军官教导团武术教练。1933年报考南京中央国术馆。为扩大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影响,1933年和1936年,温敬铭曾两次作为中央国术馆成员到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表演武术。19368月,温敬铭参加了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他与张文广、刘玉华表演的空手夺枪威震奥运会。表演共20多分钟,掌声和喝彩声经久不息,谢幕十几次才下了场。当时正在德国考察的郭沫若、冯玉祥、李烈钧等也前来观看,称赞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术,为中国人争了气、增了光,李烈钧还赋诗赞颂。当地报刊称:“中国国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之后,当地舆论又称:“中国国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中国《金陵晚报》以“柏林奥运会上中国参赛,国术队为祖国赢得声誉”为题目报道了这一盛况。

1942年,温敬铭与在奥运会同台表演的队友刘玉华结为夫妇。19433月,任教育部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辑,后又任国术体专副教授。1947年,任重庆青年会中学校长,1950年到武汉体育学院工作,1957年以后,开始一面工作一面著书立说。1978年晋升为教授,开始带研究生。1979年评为国家级裁判。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温敬铭夫人刘玉华、长子温力、次子温庄均为武术教授,国家曾为他们拍摄大型记录片《武术之家》。温敬铭1985年逝世,被中共湖北省委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被誉为“一代武宗”。

温敬铭一生从事武术事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著有《中国式摔跤》(与张文广合著)、《短兵术》、《初级长拳一二三路》、《初级刀枪剑棍》、《甲级套路六套》、《乙级套路五套》、《大枪》、《绵拳》、《三才剑》及《散手》等十几部专著,还受国家体委委托主持制定了《武术竞赛规则》、《中国式摔跤规则》,参与编写长拳套路及《女子拳》等。还负责编写武术教材200余万字,主编了《体育辞典》等书。


米景贤(1906~1974)定县(今定州)人。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旋即赴美国留学。1930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1934年获该校医学院毕业证书和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正医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六军医大学、第七军医大学教授、副校长。擅长血液病、内分泌病的诊治。1957年率医疗队赴西藏进行高山病流行病学调查,主持制定了高山病防治措施,为进藏部队防治高山病做出贡献。主编《高山病手册》一书。


曹清泰(1906~1987)完县(今顺平)北下叔村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0年考入里昂中法大学公费学习,1936年在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至1944年,在波尔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专攻耳鼻喉科。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法国回国,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医学临床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主动离开上海,到条件较差的安徽省开展医学教学和临床研究工作,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耳鼻喉科,并把从法国带回的器械无偿捐献给医院,精心培养了一批批耳鼻喉科专科医师。历任安徽医科大学教授、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是《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会委员。195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曹清泰从1963年起专攻变态反应学,用菌苗脱敏疗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对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等病均有良好疗效,小儿哮喘的治愈率达90%,对多种变态反应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1965年在南京全国耳鼻喉科大会上作报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他使用菌苗脱敏法治疗聋哑病,使上百患儿恢复或接近正常的听力,建立了治疗聋哑及其适应症的方法,提出了治疗聋哑的变态反应学说。1971年创立变态反应小组,研究治疗变态性疾病。著有《变态反应学》,发表专业论文多篇。1987312日逝世。


陈淇园(1908~1978)蠡县花园头村人。1929年到北平大学医学院学习,1935年毕业后到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攻读研究生,1937年学成回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淇园走上抗日救国道路,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从事抗日工作。19386月,受命组建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卫生部,任部长。193810月,调任冀中军区后方医院院长。19391月,出任冀中军区前方卫生部部长。同年2月,奉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命令接待白求恩率领的东征医疗队,接受指导和帮助救治伤病员。白求恩发现冀中军区有殷希彭、陈淇园等几位医术精湛的专家教授,称他们为“晋察冀军区最合格的医生,正是办卫生学校的急需人才”。19397月,调入筹建中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参与学校的筹建工作。在极其简陋和动荡的条件下,自己动手赶制各种教具、标本,编著有《诊断学》、《内科学》及《疟疾诊治心得》等讲义教材。1941年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委任为柯棣华的助手,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务主任。柯棣华病逝后,1943年接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66月开始,先后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副校长,白求恩医科大学、华北医科大学副教育长、教育长。新中国成立后,自19501月始,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吉林医科大学副校长。1955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128日在长春病逝。


穆成宽(1908~1987)回族。天津市北郊区人。1939年在天津举行的万国游泳比赛中获440码自由泳冠军,1941年打破40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1933年至1943年期间曾多次获得天津市游泳比赛男子成年组100米、200米、400米自由泳和100米、200米仰泳冠军。1952年任天津市游泳队教练,1956年在天津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游泳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穆成宽曾任河北省游泳协会副主席、中国游泳协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河北省体育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体育组副组长等职。是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民革河北省委委员、民革中央监委会委员。

1966年,穆成宽来到安新白洋淀,看到这里有良好的游泳条件和群众基础,便指导安新组建游泳队,并向河北省政府建议,拨款购置器材,派教练指导游泳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穆成宽遭到迫害,身心受到摧残,但他仍然热衷于祖国的游泳事业。1975年安新建立河北省重点游泳业余体校,穆成宽任名誉校长。1978年河北省体委党组为他平反,并任命他为省游泳馆副馆长兼教练员、省体育工作大队副大队长,1981年出任河北省体委副主任,兼河北省游泳队名誉总教练,到保定主管河北游泳队,使河北省的游泳成绩大幅度提高。河北游泳三杰钱红、王大力、夏福杰,都是经穆成宽亲自选定的,并为他们的训练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都取得不凡的成绩,特别是钱红在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取得百米蝶泳金牌,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泳坛“五朵金花”之一,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常年的劳累使穆成宽积劳成疾,1987年检查发现患有脑神经萎缩症及脑动脉硬化症。当领导及教练们要送他去医院治疗时,他执意不去。直到病情恶化时,才住进医院。198712月逝于保定。

郝家俊(1908~1988)安新圈头村人。7岁随父(形意拳家郝恩光)学习长拳、形意拳和八卦拳。后拜师李景林学习太极拳及推手和武当剑法。又从孙禄堂学习形意八卦。20岁到上海,学习杨式太极拳,并得到杨式创始人杨澄甫的亲自指点。20世纪30年代,郝家俊曾参加杭州全国博物展览会国术比赛,当时约有300名拳师参加,比赛采取对打的方式,郝家俊连克敌手,最后获得第14名,大会奖给他宝剑一口。还参加由上海主办的救济山西赈灾国术比赛大会,为灾民捐款。后又随李景林到山东创办山东国术馆,任太极拳及推手教练,并在上海大群体育社、尚德武术会和上海武学会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天津大学任太极拳教师。在历届全国运动会上任武术运动太极拳竞赛组副裁判长。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大会上,郝家俊表演的武当剑法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1957年郝家俊参加了国家体委组织的《太极拳运动》一书的编写工作,并主编后一部分太极拳推手。1980年参加全国武术工作者座谈会。19827月应邀参加由上海主办的全国太极拳及推手名家表演,同年出席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984年参加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观摩会,并作了讲演。1985年获天津市体委颁发的体育工作者证书和奖章。

为推广和普及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郝家俊就上书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大力推广太极拳以增强人民大众体质,并预见中国的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代表将率先进入国际体坛。曾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天津武术协会副主席,西安市形意拳研究会顾问。郝家俊为人耿直、谦虚,博采众家之长,在研究太极拳及太极推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融太极、形意和武当剑法于一体,以推手实用为基础,创编了八十一式推手太极拳,并进一步发展了太极拳理论,提出了太极十五势的论点。郝家俊经常到疗养院、工厂和学校进行义务教育。


张金钟(1910~1986)唐县花盆村人。自幼随伯父学医,18岁起独立行医,以土方验方治疗人、畜病症,以花钱少见效快著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被选为花盆村村长,仍为人、畜医病。是年10月,部分八路军伤员送来该村,他见伤员衣被单薄,不能御寒,把自家仅有的棉被给伤员盖上。1939年晋察冀军区进驻和家庄村,受部队之邀,三次为驻军医治战马,经他治愈的病伤战马30余匹。在任村长期间,两次护送由区组成的几百人和450头牲畜的支前大队,往山西繁峙运送公粮,他担任后勤组长兼医生,历时半月,完成任务后,人、畜无一伤亡安全返回。是年9月,白求恩大夫住花盆村40多天,两次和他交谈,称赞他是“用一根铁针、一把青草治病的良医,中国医学真是了不起”。19493月,唐县民主政府批准他为医师职务,并为他颁发行医许可证。当时兽医很少,很多医生不愿做兽医工作。他考虑到牲畜是山区老百姓的命根子,主动报名任专职兽医,先后在军城、川里等兽医站任负责人,1960年调回军城兽医站。

他在57年的行医生涯中,不收额外报酬,徒步出诊,从不骑驴坐车。北到涞源,南至安国、定州,西至曲阳,东至完县(今顺平)、望都的160余乡镇,千余村庄都留下他的足迹,徒步行程3万多华里。19869月张金钟病逝于花盆村。1988年唐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军城区公所、县畜牧水产局、羊角乡政府、军城兽医站、花盆村委会共同为张金钟立碑纪念。周围乡村,远至涞源县银坊等村群众上千人参加了立碑典礼。


徐萍(1911~1963)又名徐云章。博野解营村人。出身农民家庭,青年时期就对农作物的繁育、栽培感兴趣。1927年徐萍从河北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务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博野创办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场,任场长。19496月调安国任太平山(今东山)农场推广科科长,1951年任场长。到安国后,徐萍建议县政府应借助药材集散地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他除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外,开始在农场试种大黄、白芷、木香等10多个中草药品种,他坚持田间观察,探索研究中药材栽培管理技术,取得高产经验后,向农民推广。

19561月,农场改为安国县药材场。徐萍开始对药材引种、试种及栽培管理技术系统研究。经过两年多努力,研究总结出薏米黑穗病防治,天南星、白术摘穗,木香秧块切除顶芽和菊花打顶等增产技术,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取得较好经济效益。1958912日和14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视察安国时,先后在药材场接见徐萍。1959年,安国县成立药材种植研究指导组,徐萍出任组长,他带领全组人员进行野生和外地药材的驯化、移植试验,其中安徽白芍、浙江枸杞、江苏元胡、山东金银花等10多个品种引种成功,促进了安国药材种植业发展。1962年后,徐萍心脏病经常发作,仍然坚持观察记录,病重卧床后还每天询问药材生长情况,坚持记录。6年中,徐萍手记药材观察资料20余万字。1963411日病逝于东山药材场。


常东升(1911~1986)字曼天,绰号“花蝴蝶”。回族。保定市区人。自幼承袭祖传摔跤术。12岁拜摔跤名家张凤岩为师。此后,又从师刘伦山学习其取形意拳式编成的“形精拳”,师从杨茂堂学习“霸子拳”。他还研习过剑、棍等武术器械。16岁练就绝技“左右开弓麻花绊”。17岁闯荡江湖,在漕河庙会击败绰号“一通碑”的刘沟儿,成为保定摔跤高手。由于他小时候脸被烫过一次,鼻梁上的眉心部位留下一块疤痕,左右对称,形似蝴蝶,而且他摔跤前往往先左右来几个“刺空儿”姿式,如同蝴蝶飞舞,因此人送绰号“花蝴蝶”。青年时期,曾任天津警察局武术摔跤教官,以深厚的摔跤功底,摔倒天津青红帮头目、自取外号“盖河北”的邵井坤。

1932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1933年在第二届“国术国考”中,名列前茅。不久,被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授予少校教官衔,任中央国术馆摔跤教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一个日本柔道队访问南京,同中国摔跤队比赛,特派日本军队第一勇将、九段高手森田喜直专程从日本东京赶到南京。常东升用迅捷的招法轻而易举地摔败了森田喜置。1937年,他在广西桂林平乐县任国民党军队军官训练团摔跤教官。从1940年起,任国民党警官学校教官。1948年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获得中量乙级冠军。

1949年随校迁往台湾省,任教于“中央”警官学校,并在台湾文化大学、政治大学、建中等校教授摔跤。1976年退休后,曾到摩洛哥、新加坡等国表演。后传艺于美国芝加哥、纽约两地。1982年组织“世界摔跤协会”,任会长。摩洛哥国王赠送其宝剑,日本武术界尊其为“武术之神”。著有《摔跤术》、《世界摔跤协会手册》及《常门摔跤》录像带等。1986年逝于台湾省。

钱允中(1912~1988)雄县人。1933年就读于河北医学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贵阳医学院学习,1941年毕业。历任贵州省立医院住院处医师、贵阳医学院病理学助教、内科代理主任、副教授。1950年出任贵州卫校附属医院院长。1953年该院更名为贵州省干部医院,1957年再更名为贵州省人民医院。“文化大革命”时受迫害。1979年复任院长。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钱允中对病理学和内科学造诣颇深。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副会长、贵州省科协副主席、省第二、三、六、七届人大代表、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李鹤鸣(1912~1983)安国流霜村人。13岁时受塾馆先生影响,对治病产生兴趣,先生授之针经、脉诀、药性等医学常识。16岁到天津西门内泰和堂药店学徒,因他聪敏勤快,虚心好学,颇得坐堂中医孟宪章赏识,传其医道。四年学成。1934年在安国自设药铺行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返天津,在河北大街广安栈挂牌行医。除应诊外,其余时间多用于攻读医书,系统学习了《寒温条辩》、《景岳全书》等著述,常结合所见病症,对一些成处方加以改进,医术日臻成熟。

1949年回故里,加入安国县医学联合会,任秘书。1953年被选为安国县中医学研究指导委员会主任。1956年组织成立城镇中西医联合诊疗所(安国县中医院前身),任所长。1957年受聘为河北中医业余学校辅导员。授课之余,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整理编写了《祁州中医验方集锦》第一集。1958年自塑五彩针灸模型,精心研究针灸技术,撰写出《简易针灸选编》,与人合作研制出三用经络探测器。1962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冲击,被解除医生职务。被管制期间,他潜心总结自己的医术实践,编写出14万字的《中医针灸问答》。1977年重回医院工作。1979年编写出《祁州中医验方集锦》第二集,同年当选为安国中医学会理事长、保定地区中医学会理事。仍潜心医道,坚持应诊。晚年撰写出《治疗中风痛的点滴体会》、《关于痢疾的临床体验介绍》、《以针灸治疗为主的治疗子宫下垂》、《中医治疗脱疽的经验介绍》等数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省、地医学刊物上。198332日逝世。


哈荔田(1912~1989)回族。保定人。幼时随父学医、读医书,以古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语自励。后考入保定同仁中学。此时在医学上已颇有基础,邻里有病者,常请其治疗,人称小哈先生。1931年考入北平(今北京)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因学业颇佳,深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的器重,并经常得到他们的指教。1933年在校期间即考取行医执照,后随父在天津聚兴和药店执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与施今墨创办北平国医专科学校。后任教于天津国医训练班,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哈荔田于1954年率先在天津河北区小树林组建了“中西医联合诊所”。1955年担任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首倡成立正规中医医院。1957年领导创办了天津市中医学校及天津中医医院,并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开办天津市第一期全国西医学中医研究班。同时又主持开办中医训练班,对无照行医而确有一技之长的个体中医进行系统培训,并招收数百名初、高中毕业生为中医学徒,分配至各医疗机构,采用集中上课与分散带课相结合的方式,使很多著名中医均能学有传人。1957年至1962年,先后招收数批学员,学制五年,毕业后颁发大专毕业证书。

1958年,中医学校改为中医学院,哈荔田兼任院长。“文化大革命”中该院迁往石家庄,并入河北医学院,哈荔田也受到迫害。1971年后,哈荔田先在天津医院,继在中心妇产科医院当医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原职,即着手中医学院的重建工作,并于1978年开始招生。还组建了天津市中医研究所,使天津的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体系。著有《妇科医案话选》,主编《扶正固本与临床》,编审《中医学解难》等著作。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协天津市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8999日逝世。


刘震华(1912~2001)雄县人。1940年毕业于原国立贵阳医学院。1947年被浙江大学医学院聘为外科教授兼外科主任。1951年调入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曾任院长。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是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北省委员会主委、民进中央委员、河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57年成功进行了河北省第一例心脏闭式二尖瓣分离术。1958年逐渐开展了低温心内直视手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961年成功实施了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使河北省心脏外科步入全国先进行列。1979年又在省内外首次进行了心脏瓣膜替换术。创建了河北省心脑血管病研究所,任硕士生导师。著有《医疗专业外科学》、《胃外科学》等,发表论文《二尖瓣分离90例经治体会》等40多篇。200126日逝世。


范宗先(1913~1979)定兴人。194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师资训练所教师、武昌体育专科学校副教授、湖北教育学院体育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教授,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副主任,田径球类系主任、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编有《体育统计学》、《体育理论》、《篮球》等,均作为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材。


李天骥(1914~1995)字龙飞。安新圈头村人。近代武术家李玉琳次子。7岁从父习武,13岁随父去天津中华武士会深造,并承李耀亭、王俊臣、孙禄堂等名家指点,武功大进,15岁在山东国术馆常与一些武术高手切磋技艺并获李景林亲授。旋与郭岐凤充实完善武当剑法,积数十年苦练精研终成武当剑、太极拳名家。1950年任哈尔滨武术联合会主任。1952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讲师,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会上任武术裁判,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表演武当剑受到赞扬。1954年任国家体委中国武术队总教练。1955年在国家体委武术处和中国武术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武林杂志》顾问。著述颇丰,除为国家主编《太极拳》、《太极剑》、《推手》,并亲自示范写照外,还著有《形意拳》、《武当剑术》、《武当绝技》和英文版《中华武术瑰宝》,并为《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撰写条目,为武林报刊及诸多刊物撰稿等。


张若麟(1914~1999)女。清苑温仁村人。19349月考入河北医学院,后转贵阳医学院读书。1942年贵阳医学院毕业后,在贵州省医院任妇产科助理医师、医师、主治医师。1950年任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兼贵阳医学院妇产科副教授。1953年调河北医学院。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在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第四医院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1995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退休后,因工作需要被医院返聘为妇科教授,继续工作。先后当选政协河北省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若麟数十年致力于妇产医学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治愈和挽救了大批患者。1977年开始胎儿心电图描绘的研究。翌年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与石家庄无线电十四厂协作,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胎儿心电图机。1980年试制成第二代心电图机。1983年在石家庄举办胎儿心电图学习班,向各省、市推广经验和技术。先后获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50余篇。《胎儿心电图研制及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在全国医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邹子度(1916~1976)曾用名邹志。满族。完县(今顺平)东阳各庄村人。曾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后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1933年留校工作,1943年任贵阳医学院讲师、教授兼眼科主任。1946年到美国普鲁克特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专修眼科,获医学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任贵州省贵阳市省立医院院长,云南惠滇医院五官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云南军区陆军医院、第四十三医院、昆明军区总医院五官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对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角膜移植及沙眼的病源、诊断等有较深的研究。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上校军衔。兼任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秘书长,中华眼科学会云南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等职。并先后当选为政协云南省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撰有专业论文《视网膜的脱离》、《角膜移植术》、《沙眼的病源》等。


郑魁山(1918~2010)字福永,号韶元。安国北娄村人。郑毓琳长子。16岁随父系统学习《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经典著作。20岁后行医于安国、保定等地。19433月因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被日军逮捕,后经共产党地下组织保释迁居北平(今北京)行医。1947年考取中医师,独立开业。1951年在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与人创办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任医师和针灸顾问。195211月受国家卫生部派遣任赴山西医疗队队长,翌年1月返京,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研究班和针灸门诊部。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并受聘在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病。自1955年起,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从事传统针法研究。19574月与北京协和医院协作研究治疗“视神经萎缩和视网膜出血”,任副组长。19601月与协和等10所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并任组长。1956年至1966年分别在中医研究院高师班、国际针灸班和苏联、印度、朝鲜等外国专家班任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冲击,1970年调到甘肃省成县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在成县治愈大量危重疑难病人,深受百姓敬重。

19822月调入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1985年负责创建针灸系,任主任,被命名为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19896月任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后被选为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19906月受聘为日本东京后腾学园客座教授。1992年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中国针灸学会成员、《新编针灸大辞典》编委会顾问。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管理局遴选为有独到临床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为师带徒指导教师,在民间有“西北针王”之誉。200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其“甘肃省名中医”称号。

郑魁山在60余年的针灸、临床和科研、教学实践活动中,创立了针灸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针刺治病八法”,创制袖珍“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教学。擅长应用针法治疗急症、重症、难症,形成一套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针刺方法,如“穿胛热”、“温通法”、“过眼热”、“关闭法”等。其“热补法”、“凉泻法”针刺手法,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用“热补法”治疗视网膜出血的临床研究课题,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烧山火”针法对家兔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论文,199610月获美国国际传统医学学术会议杰出论文奖。先后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6篇,出版《针灸集锦》、《郑魁山针灸全集》(5册)、《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法》、《点校针灸大全》等专著。其“传统针灸取穴法”、“传统针刺手法”被录制成教学片,获甘肃省高校优秀成果奖、西北五省奖和北京中国中医药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其演示的《针刺手法一百种》教学幻灯片和《中国针灸精华》录像片分别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和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被尊称为“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讲学,先后有瑞士、瑞典、挪威、荷兰、英国、日本等国学者、留学生拜其为师,学习中医针灸。进入21世纪,耄耋之年的郑魁山仍不断行医治病,研究针法,带徒传艺,直至2010221日在兰州逝世。


米毅(1919~1974)定县(今定州)大西丈村人。1937年毕业于绥远公立医科学校。19388月参加抗日战争,历任晋冀军区四分区后方医院医务科长,司令部卫生所所长,第四纵队野战医院和华北军区第三后方医院总院医务主任、副院长等职。1950年转业到河北省第一人民医院(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任院长。在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除外科外,对妇产科、放射科也有较深造诣。写有读书笔记、医疗经验几十本,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时。

19683月,身处逆境的米毅应人民解放军驻保定某部卫生科的邀请,参与了对满城郎村巨大肿瘤患者张秋菊的救治。他忍着伤痛在家门口的救护车上跪着为张秋菊检查,并建议病人到他所领导的医院作了多项检查。在明确了“腹膜后巨大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后,与部队医生一起反复讨论制定了手术方案,又亲自检查准备工作。在历时7小时的手术中,一直带病坚持站在手术台旁具体指导,成功地为张切除了重45公斤的巨大肿瘤。术后又被部队挽留2天,再次会诊,指导术后治疗、护理。他虽未执刀,但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发挥了专家的保障作用。由于切除巨大肿瘤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罕见奇迹,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中央军委命令,授予驻军某部卫生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卫生科”荣誉称号。19708月,他又带领医务人员为博野县西许村王新爱成功地进行右肩区145公斤重的肩胛骨瘤根治术和断肩断臂合拢再接手术,手术组立集体三等功,《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人民中国》还以7种文字向全世界作了介绍。米毅一生清正廉明,19741118日因急性心肌梗塞不幸逝世后,留给亲人的遗产仅有两木箱医书。


娄文彬(1923~1984)定兴沿村人。14岁开始在河南新乡随父学徒,后去安阳拜许连元为师。出师后,到丰台涌泉阁澡堂当修脚工。一年后,到北平(今北京)隆福寺浴堂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潜心研究治疗脚病的方法,开始每天治三四人,后来每天增到三四十人。到1960年能治疗脚病40多种。1963年浴堂内设立了脚病治疗室,带一名徒弟,两个人每天接待脚病患者80余人。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不少人患有脉管炎。从1965年开始,他又对脉管炎进行研治。3年后取得了突破。此后名扬北京市,一些中央领导人请他治过脚病。国际友人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喀麦隆总统阿西乔、越南总理范文同等也曾请他治过脚病,受到外宾赞誉,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被誉为脚病治疗专家。娄文彬由于苦心钻研修脚技术,由一个普通的修脚工逐渐成为一级技师。从1968年开始,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被选为北京市东城区人民代表和北京市人民代表,应邀参加过党中央、国务院主办的春节茶话会。《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分别刊登过他的事迹,曾获得金质奖章。


臧旭(1923~1997)完县(今顺平)东阳各庄村人。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后考入北平(今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系。1983年至1984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考察、学习、进修、讲学。回国后,关于脑血管病研究获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其它医学科研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家正(1935~1980)河北抚宁人。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在张家口畜牧兽医学校毕业后,到贫困山区阜平县。他白天工作,晚上攻读业务书籍。1973年深秋,马驹石村一匹患直肠破裂症的马已濒临死亡,刘家正和同事们对病马大胆进行腹壁手术,结果失败了。他深感内疚,决心攻克直肠破裂关。他和兽医站的罗俊、蒋太等人一起查阅关于家畜生理解剖学书籍,大胆提出把直肠拉到肛外吻合的疗法,并用“百会”、“后海”两个穴位的针灸和药物的麻醉配合进行手术,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率在90%以上,创造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马属动物直肠破裂”手术治疗方法,同时还写出《关于家畜直肠脱出进行直肠吻合》等4篇论文。同年还用塑料薄膜建保温兔舍,解决了家兔冬繁难题。受到省、地、县级各科技部门的嘉奖,1978年出席全国科技大会。198037日在下乡工作途中,因车祸以身殉职。按照他生前意愿,中共阜平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耿士英(1937~1994)河北昌黎人。1964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参加工作。1970年由河北省卫生防疫站调入保定市第三医院外科工作,曾任保定市第三医院胸外科主任、外科副主任医师。1984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胸外科成立,耿士英担任主任至1994年,共完成大手术700余例,其中高难手术占20%以上,未出过一例事故。他结合临床经验撰写论文《纤维支气管镜临床217例小结》。在保定地区率先引进使用消化道吻合器做食道—胃吻合术,主持完成了“支气管袖状切除成形术治疗肺癌”,参与了“中药抗癌一号系列粉剂治疗肺癌的应用研究”和“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课题研究。

耿士英患有高血压病,长年依靠药物维持,经常出现“危象”,但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也没有向领导提出过任何照顾要求,而且节假日经常主动值班或加班,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1993年,他因剧烈腹痛、出血性休克进行第一次手术,经病理诊断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仅70多天就重返工作岗位。1994326日,因肿瘤复发进行第二次手术,术后仅休息50多天就又上班。这次手术切除了脾脏、左肾、大网膜和部分胰腺、结肠恶化,不得不被迫离开医疗岗位休息和住院治疗。1214日,抢救无效病逝。在他的追悼会上,1000多名各界人士自发前来悼念。1995年,耿士英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陈冠良(1951~2003)徐水广门村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后又拜徐水知名老中医姜子良为师,于20世纪70年代在本村开设诊所行医。在从医生涯中,刻苦钻研,广览医书,谦和为人,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人称誉。1998年被县卫生主管部门任命为广门卫生院副院长。2003年在防范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时,他承担起卫生院院长职务。在抗击“非典”过程中,陈冠良带领全院医务工作者战斗在预防“非典”最前沿,连续工作,随时为外出返乡和外来务工人员体检,实行医学隔离,走村串户,宣传防止“非典”知识,讲解消毒喷洒、通风等预防“非典”措施。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每天忙中抽闲只休息三四个小时,虽然离家只有几百米,但他半个多月没有回家一次,因过度劳累,55日在工作中突发脑溢血去世。58日,中共徐水县委、县政府决定追授陈冠良“人民的好医生”称号,513日,河北省卫生厅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学习陈冠良的先进事迹。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