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经济 > 正文

蠡县—传统经济

更新时间:2012-09-12 14:07:00点击次数:14091次

蠡县传统经济主要以农业、畜牧业、林业、工业和个体手工业为主。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甘薯、谷子、高粱、豆类和其它杂粮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花生、芝麻)、瓜菜、烟草、柳条为主,畜牧业以牛、驴、骡、马、猪、羊、鸡、鸭、鹅、兔为主。林产品主要有桃、杏、梨、苹果、葡萄等。盐碱低洼的土地,较适宜种植棉花,历史上素有“银蠡县”之称。

工业是在私营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汉时民间已有制陶、熬盐业,唐代又有了土纺车、土织布机和裁缝、刺绣、打铁、木器、制陶、荆编、淋硝等。明代,手工业发展较快,以熬硝盐、制干香、织布、皮毛加工为多。明末清初,随着大百尺、留史等村皮毛制革业兴起,不少农民将土制盐硝用于制革、制裘工业,留史周边农民用当地盐碱土熬硝卖给土法制革户,还有的常年推着独轮车到外地采购皮革,或利用潴龙河水运至天津,同时也吸引来外地皮货商,留史村皮毛形成市场,周边大户建起皮店。此外,米面加工、轧花、油坊、酿酒、豆制品、粉坊、柳编、苇编、缝纫、制鞋、土布、木器、砖瓦窑等逐渐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手工业者专门为市场交换而生产,产生了商品经济,特别是旧时寺庙较多,据县志记载有70多处)。但规模小,技术落后,加之战乱,产值低、利润不大。历史上流传的“要想发,种棉花”、“富不富,看织布”和“白楼的皮袄,朱佐的胶,李佐的皮条、王村的硝”以及“皮不经留史不知其价”的说法,也印证了传统产业与当代蠡县纺织大县、皮毛皮革两大产业的渊源。据1949年统计,全县有国营工业6家,私营加工业和手工业2114家,工人1700名,产品270种,年总产值113万元(现价)。全县粮食产量3.75万吨,亩产68公斤,社会产值3669万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3369万元(现价),国民收入2466万元(现价)。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