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七章 悠远的探寻之路 郦道元苦心注《水经》

更新时间:2020-01-13 16:07:26点击次数:264943次

“乡驿刚违一日程,楼桑村近指郦亭。故居尚可稽遒县,绝业偏能重《水经》。状景妙于谢客蛤,搜奇博比窦攸鼮。卧游几卷珍行箧,过此逾知地气灵。”写的是诗人途经郦亭时的感怀,赞美《水经注》在描写景物上,和东晋诗人谢灵运一样美妙,在搜奇广闻上,与汉代的窦攸一样渊博。并感叹是郦亭的灵秀地气,养育出注释《水经》的杰出人物——郦道元。

郦道元(472527),字善长,涿州郦亭(今涿州市道元村)人。他的父亲郦范作过北魏青州刺史,去世后,郦道元继承爵位,被封为永宁伯,先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为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因此遭到豪强和皇族的忌恨。北魏孝昌三年(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将他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杀害。

郦道元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兴趣浓厚。十几岁时跟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去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壮美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做官以后,他充分利用到各地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的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及河流的源头所在、流经地区等情况,以及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他发现其中很多地理状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不及时记录下来,后人就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环境变化的真实情况。郦道元感到,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他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地理学著作。

《水经》写于三国时期,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河流的书籍,记述全国主要河流137条,原文仅一万多字。郦道元感到,这本《水经》文字过于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河流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也不够详细、具体。他认为,应该在现有地理情况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位于涿州道元村的郦道元纪念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了准确注释《水经》,他阅读有关书籍多达480种,其中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他反对“虚构地理学”,重视野外考察,在实地调查原地形的同时,广泛搜求南方的地理著作,进行对比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郦道元从512年开始,到527年完成了40卷,30多万字的《水经注》。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河流1252条,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文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20多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河流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综合地理著作的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的视野远远超出了北魏政权统治的范围,没有受到地域的限制,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反映了他盼望国家早日实现统一的心情。不仅如此,书中还记述了国外的一些地理情况,涉及地域东北至朝鲜的坝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头河(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苏联咸海),北到流沙(今蒙古沙漠)。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学的总结。从内容上看,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遗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描述,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观念。因此,《水经注》是6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被称为“圣经贤传”“宇宙未有之奇书”,也使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郦学”。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