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三章 战火硝烟 抗日烽火

更新时间:2020-01-08 14:47:07点击次数:20410次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后,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主要力量。抗日军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以运动战、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打击日伪军和伪政权,谱写了一曲曲抗战壮歌。19382月,晋察冀军区部队为了配合中国正面抗日战场,对平汉路等交通干线实施破袭战,同年秋粉碎了日军5万人的25路大“扫荡”。193911月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1940年,聂荣臻指挥晋察冀军区46个团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到1942年,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五一大扫荡”和大规模“肃正作战”,修筑大量道路、封锁沟、据点。晋察冀军区则派出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作战。1943年粉碎了日军最后一次对冀西抗日根据地的“扫荡”。1945年大反攻作战中,晋察冀军区部队包围北平、天津,占领张家口、承德、山海关等70多座城市,正规军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0余万人。815,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八年抗战中,边区军民和日伪军作战32000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黄土岭战斗

19391030,坐镇张家口的日军蒙疆驻屯军司令、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派辻村宪吉大佐率日军一大队和伪军1000多人进驻涞源城,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113,晋察冀军区部队在雁宿崖歼灭日军辻村宪吉大队500余人。阿部规秀闻知辻村宪吉大队被歼,十分恼火,亲率1500余日军出张家口到涞源县城,企图寻找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决战。这一情报很快送到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手中。杨成武即刻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聂荣臻司令员,并建议再在黄土岭一带伏击敌人。

黄土岭村位于涞源县东南,与易县教场村交界。聂荣臻与彭真、贺龙、关向应商量后,决定让一二○师特务团从满城县神南北上,天黑前赶到黄土岭。此外,让二十团、二十六团、三十四团牵制易县、满城、徐水的日军,不让其进行增援。同时,八路军三五九旅的七一五团一部分从灵丘县上寨向涞源县城活动,从侧面牵制敌军。115,日军从西龙虎据点向白石山前进。

我军先以小股部队与敌人接火,然后向鼻子岭方向后退。116,敌人寻不见我主力部队,急不可耐,离开银坊,倾师东奔黄土岭。117,敌人先由小部队开路,占据有利地形,然后大部队才跟进。下午3点,当敌人后续部队刚离开黄土岭,全部进入黄土岭以东峡谷后,我军从四面杀出,将敌人团团围住,压缩在一条长约二三里、宽约100多米的山沟里。

日军将指挥部设在黄土岭东侧的教场村山坡上一个农家小院里。战斗进行的当口,一群穿黄呢大衣的日军军官,站在院里用望远镜向山头瞭望。这情景正好被一团长陈正湘用望远镜发现,急忙将目标指给一团的炮兵连连长杨九秤,杨九秤指挥迫击炮连发数弹,其中几发炮弹落在敌军官群中,敌军官即刻倒下一片,阿部规秀在炮弹下毙命。

黄土岭战役击毙的阿部规秀是日军侵华以来丧失的第一个高级将领。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发贺电祝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也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拍电报祝贺。

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动10万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923,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攻,妄图包围晋察冀军区一分区。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狼牙山地区,将一分区的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为使干部群众安全转移,决定留下一团七连第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5人,在狼牙山牵制日军。26日早晨,五六百名日军向狼牙山扑来,五位八路军战士一面向日军打枪,一边向高处攀登。日军以为八路军主力就在狼牙山上,一次次地向山上进攻,我五位战士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消灭日军100多人,胜利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保证了主力安全转移。可是当他们退到狼牙山牛角壶顶峰时,已弹尽粮绝,日军又紧逼上来。在这紧急关头,他们宁死不当俘虏,毅然纵身跳下悬崖。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负伤得救。

5位战士的壮举,在边区军民中广泛传颂。反“扫荡”结束后,一分区召开庆祝反“扫荡”胜利大会,表彰了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杨成武代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宣布了给烈士的嘉奖令,亲手把军区和分区的奖章、奖品发给葛振林和宋学义。边区党和政府为纪念三烈士的英雄业绩,建造了一座“狼牙山三烈士塔”。1958年,为永远纪念五勇士的英雄业绩,在狼牙山棋盘坨重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题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2009914,“狼牙山五壮士”被选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列。

神出鬼没的地道战

侵华日军占领冀中以后,到处“扫荡”,制造惨案。为了避免大量伤亡,蠡县干部、群众就在村外挖地洞藏身,后来被日军发现,就用“车子队”在田野里进行搜捕、掏窝,人们就转到村中挖藏身洞。在实际斗争中发现这种单口藏身洞常被日伪军发现,无法撤离,于是开始挖多口地洞,有的院院相通,洞洞相连,基本保证了抗日工作人员坚持正常工作,保护了群众,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冀中平原这种初级地道很快发展起来。

194251,侵华日军对冀中进行残酷“扫荡”。地道战在反“扫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冀中地道战得到大发展,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带队对地道战进行全面考察,总结经验,对地道的构筑、战术、组织与领导作了统一规定,使战斗地道趋于完善,做到了“四好”,即好打、好钻、好藏、好跑;“五防”,即防水、防毒、防掘、防钻、防火,使地道变成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三通”,即天通、地通、村落通,使日军进村后处处挨打,无躲藏之地;“三道”,即村落地道、联村地道、野外地道连成一处,形成地道网;“三交叉”,即“天、地、院”组成纵横3层火力网,纵的是高房、院内、地道火力网,横的是村边、街道、院内及地道火力网。村内村外配合,对进犯之敌进行夹击。地道达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作用。

冀中平原的地道以清苑冉庄最为突出。冉庄地道经过几次改造,形成较完整的作战体系,以村中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敌人很难发现。地道一般距地面2,洞内高约115,宽约08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为有效杀伤敌人,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全村主要街道和路口,构筑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194541,冉庄20多名民兵,利用村落地道战击退600多名进犯的日伪军,毙伤日伪军13人。514500多名日伪军又进犯冉庄,冉庄民兵利用地道毙敌6名,伤13名。517,日伪军又集结1700人,实行报复性进攻,冉庄民兵利用交叉火力网同日伪军激战,毙敌15人,其中有伪团长、营长各一名,伤敌18人。冉庄民兵三战三捷,显示了地道战的威力。

新中国成立后在冉庄建立了地道战纪念馆,主要内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敌后武工队

 敌后武工队全称敌后武装工作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领导下,深入敌后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一种精干的武装组织,最早产生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清剿”“扫荡”“蚕食”政策。我抗日党政军组织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创造出这种新的组织和斗争形式,武工队集党政军民于一体,在敌后地区,广泛发动、组织和依靠人民群众,运用各种方式打击瓦解敌军,逐渐变敌人的“治安区”为游击区,再把游击区变为根据地,有力地配合我主力部队挫败日军的“封锁”“清剿”“扫荡”“蚕食”战略。

第一个武工队是在冀中七分区定县西城村建立的。此后,各分区武工队纷纷建立,到1942年秋,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主力部队派出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组成大批武工队,向“敌后之敌后”推进。千百支武工队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刺向敌人的心脏。他们奋勇袭击日伪军,在保定周围捣毁车站、警察所、维持会及日伪军据点,打入日伪军内部,开展政治攻势,策动伪军反正,瓦解日伪军斗志,使日伪统治的许多组织陷于瘫痪。迫使日伪军不得不调动大量兵力来维持其后方的“治安”,有效地牵制了日伪军向边区根据地的进攻。使日伪军的“清剿”“扫荡”“蚕食”计划彻底破产。武工队利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打了不少胜仗,在抗日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过敌后武工队的作家冯志,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武工队战斗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和中篇小说《保定外围神八路》。《敌后武工队》先后三次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和电影。

淀上飞兵——雁翎队

1938年,日军侵占新安县城后,进行肆意践踏和掠夺。中共新安(后称安新)县委首先在大张庄和郭里口组织起一支水上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军。这支游击队40多人,主要以大抬杆(水上打猎的火枪)为武器作战。为了防止浪花打湿枪膛内的火药,人们在信口(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因此,县委书记侯卓夫就给这支游击队命名为“雁翎队”。雁翎队充分利用淀中茂密的芦苇和特殊的地形,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开展水上游击战,痛击日伪军。

19388月的一天,雁翎队得到情报:安新县城的20多个日本兵和30多个伪军,乘坐两艘巡逻艇到赵北口去运东西,预计下午返回。雁翎队决定中途打掉这艘巡逻艇,把设伏地点选在李庄子村东。李庄子是敌汽艇和大型船只的必经之路。旁边芦苇茂密,便于隐蔽,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太阳偏西,敌人的汽艇进入设伏地点。雁翎队的大抬杆向敌船开火,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一束束铁砂准确地射向前面汽艇上的敌人。艇上的敌人还没明白是出没于荷花淀的雁翎队怎么回事,就被消灭了一多半。后面的敌船发现情况后,机枪步枪一起开火。雁翎队则在芦苇丛中安全撤离了。

1943年秋天,日军由保定通往北平的铁路线被抗日军民切断,保定南边的敌人只好把运输物资的希望,寄托在大清河这条水上运输线上。从天津到保定的水路,必须经过白洋淀。敌人不敢小规模活动,而是采取几十条船、上百人护送的方式,企图保障水上运输安全。为了切断敌人水上运输线,雁翎队决定寻机打掉敌人的水上运输队。9月的一天,雁翎队获得情报,敌船已从赵北口出发。雁翎队的战士们从不同方向悄悄进入设伏地点。中午1点左右,远处传来马达声,敌船很快进入伏击圈,有8只大对艚,两只日军汽艇。队长郑少臣打响第一枪,打死船上放哨的敌人,埋伏在苇塘里的战士一起向敌船开火。只用半个小时,毙伤日伪军100多个。运输船队被截获,大批物资和枪支弹药成了雁翎队的战利品。

1943104,雁翎队接到侦察员报告,敌人为了收缩兵力,要把一批军用物资和从白洋淀抢掠的物品分装在4只船上,运往保定,准备逃窜。三区区委给雁翎队下达命令:全歼护送保运船的敌人,不准一粒米、一丝物资运出白洋淀。雁翎队于夜里进入阵地。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敌人的保运船进入雁翎队的伏击阵地。郑少臣一枪把敌人的瞭望哨打掉,枪响过后,孙革等三人从水中攀上敌人的指挥船。这次伏击战,雁翎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截下全部物资,全歼日伪军,并活捉了日军中队长初士加三郎和伪军河防中队长秦凤祥。

雁翎队锄奸惩霸,端日伪军据点,打伏击,利用冰上、水上优势与日伪军交战70余次,击毙日军25名,俘30名,击毙伪军250名,俘500多名,缴步枪500多支,手枪48支等。为上级党政军机关输送干部、战士600余人,被冀中军区评为抗日先进集体。

(编辑:保定方志)